渗透率

搜索文档
2025美妆品牌足迹排行榜重磅发布:这些品牌正在被疯狂加购
凯度消费者指数· 2025-09-05 02:03
市场整体表现 - 美妆市场消费者触及数达54.7亿次,同比增长7.6% [3] - 城镇人口覆盖4.57亿,其中88%(约4亿人)购买美妆产品,人均年购买频次13.6次 [3] 护肤品类竞争格局 - 百雀羚和巴黎欧莱雅稳居消费者首选品牌冠亚军,韩束、自然堂、珀莱雅、欧诗漫等本土品牌表现强势 [6] - 欧诗漫凭借敏感肌美白赛道进入前十 [6] - 增长力品牌分为两类:根基深厚型(如自然堂、百雀羚)和细分赛道爆发型(如颐莲、可复美、袋鼠妈妈) [7][8] 专业护肤品类特点 - 薇诺娜和颐莲占据首选品牌前两名 [10] - 丝塔芙、可复美、瑷尔博士凭借明星单品(如大白罐、医用敷料、氨基酸洁面)表现突出 [10] - 本土品牌依托医美术后修复等精准场景实现强势增长 [10] 彩妆品类增长驱动 - 增长主要来自购买频次提升,源于消费者对细分品类的精致化探索 [11] - 国际品牌(如YSL、巴黎欧莱雅、兰蔻、肌肤之钥)主导首选榜单 [12] - 增长力品牌多依靠超级单品出圈,例如三姿堂眉笔、柏瑞美定妆喷雾、方里定妆粉饼 [13] 头发清洁品类趋势 - 海飞丝、清扬、飘柔占据首选品牌前三 [14] - 高增长品牌聚焦三大方向:头皮健康与防脱、精细分区修护、香氛体验提升 [15] - 蜂花位列增长力品牌榜首,清扬、欧莱雅等亦进入增长力前十 [14][15] 核心竞争要素 - 美妆市场竞争围绕渗透率、复购率与心智占领展开 [15] - 消费者触及数(CRP)直接反映品牌在消费者购物篮中的存在感和忠诚度 [15]
2025ClientDay亮点|以消费者洞察之力,谋品牌增长之道
凯度消费者指数· 2025-08-26 04:15
市场总体趋势 - 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进入低速调整阶段 消费者对媒体 渠道与品牌的选择持续碎片化[7] - 消费端呈现场景极致细分特征 按需购买趋势显著 食品饮料在三餐外场景如下午茶 减压零食 美妆早晚使用场景均涌现新机会[7] - 消费行为呈现理性与升级并存特征 产品需兼具即时功效与新奇体验与便捷性[7] - 品牌可借助文化符号 可持续价值观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 以场景驱动 跨代洞察 极致体验 情感叙事抢占增长先机[7] 人群细分洞察 - 80/90后是不被设限的担当力量 表现出我爱你但也爱自己的特征[4] - 有孩家庭精养不内耗 采用说已式用儿方式 无孩家庭自由无负担 生活全自己[4] - 全年龄段消费潜力凸显[7] 渗透率增长策略 - 拉动渗透率是品牌实现确定性增长的核心引擎[12] -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需通过差异化路径提升渗透率 核心路径可归纳为五新 新需求 新场景 新区域 新渠道 新人群[12] - 品牌需以消费者洞察为核心 结合自身发展阶段选择渗透率突破路径[12] 渠道与购物行为 - 中国消费者一年会在7.8个渠道中进行购买[15] - 消费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均展现出全渠道购物行为 平衡需求 价格敏感度与购物体验[15] - 夜间电商时刻成为各年龄层的消费共性[15] - 品牌需精准响应各年龄层的差异化需求 明确渠道角色定位[15] 产品创新与竞争 - 过去一年中有38万新品涌入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18] - 产品创新的成功取决于三点 速度上比其他追随者更早识别和验证新概念并迅速落地 根据目标人群渠道偏好选择适配渠道上市 上市前明确其为品牌带来增量 规避内部蚕食的目标[18] - 技术门槛不高的赛道在短期内即进入竞争白热状态 典型案例挂式软抽市场份额演变中原创类新品仅占1/3 其余近600个品牌占据2/3[16] 数据案例 - 洁面产品中17%关注奥白皮肤 14%关注皮瘤毛孔[5] - 身体护理产品中52%关注方便操作使用[5] - 2008年通过产品差异化精准播动鲜奶市场增长104%[10] - 英国零售商通过培育自有品牌贡献55.5%的销售额[16]
朝闻国盛:理财的变化与挑战
国盛证券· 2025-07-30 00:26
固定收益行业分析 - 2025年上半年理财规模增速放缓,主要受高基数和收益优势减弱影响 [4] - 资产配置方面,债券投资下降0.27万亿元,信用债和存单被减持,利率债增持,同时存款和公募基金投资显著增加 [5][6] - 产品结构上,封闭式和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下降,其他开放式产品规模和占比提升 [6] - 展望下半年,理财收益率可能进一步下行,规模扩张承压,净值波动或加大,但应对赎回能力增强,高息资产稀缺将促使理财转向交易和委托投资获取收益 [6] 家用电器行业分析 外销市场 - 新型电子烟HNB若中美市场放开,远期规模可达百亿美元,行业高集中度因原料管制和研发壁垒维持,推荐标的:思摩尔国际、盈趣科技 [7] - 扫地机海外市场呈现以价换量趋势,国牌产品本土化推动渗透率提升,例如石头科技在亚马逊Primeday实现"区域+品类"双增长,预计下半年竞争趋缓,推荐标的:石头科技、科沃斯 [8] - 3C配件赛道中安克创新与绿联科技通过选品和渠道拓展实现海外市占率提升 [9] 内销市场 - 以旧换新政策2024年注资1500亿元拉动家电消费2700亿元,2025年投入翻倍至3000亿元,限上家电零售额连续两位数增长,建议关注低估值高股息率的黑白电龙头及海信系、长虹系 [10] - 利基消费品如谷子经济受益于IP消费增长和供给扩容,人均消费潜力大,推荐标的:泡泡玛特、布鲁可、广博股份 [11] - 高客单价、高毛利率且需线下体验的互联网+零售业态受青睐,推荐标的:倍轻松 [12] 农林牧渔公司研究 - 海大集团2025年上半年营收588.31亿元(同比+12.5%),归母净利润26.39亿元(同比+24.16%),饲料销量1470万吨(同比+25%),接近全年目标,其中猪料增长43%受益于行业复苏和客户结构调整,水产料增长16%因养殖利润改善 [13][14] - 海外饲料销量同比增超40%,国内竞争优势复制至海外市场 [14] - 种苗业务收入7.7亿元,动保业务4.6亿元,鱼苗产业技术突破,生猪养殖采用轻资产模式实现可控盈利 [15]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6/56.9/67.1亿元,对应2025年19倍PE [15] 行业表现数据 - 通信(1年+58.2%)、综合(1年+73.4%)领涨,医药生物(1年+39.2%)表现突出 [1] - 银行(1年+28.3%)、公用事业(1年-2.3%)表现较弱,食品饮料(1年+7.6%)增长乏力 [1]
食品饮料行业|东京酒水图鉴3:复盘日本饮料行业中的成长赛道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4-11 10:02
日本饮料行业历史复盘 - 日本饮料行业经历了碳酸饮料与果汁为主(1945-1979年)、茶饮与咖啡快速发展(1980-1999年)、茶饮与矿泉水为主(2000年至今)三大时期 [2] - 1945-1979年行业整体CAGR达24.2%,1980-1999年降至5.1%,2000-2023年进一步放缓至1.8% [3] - 茶系饮料在1980-1999年快速发展期CAGR高达37.3%,矿泉水在2000-2023年成熟期CAGR为7.6% [3] - 碳酸饮料在1945-1979年CAGR为23.4%,但1980-1999年增速降至0.1% [3] - 果汁饮料在1945-1979年CAGR达27.2%,但2000-2023年转为负增长(-1.4%) [3] 价格端趋势 - 1974-1992年碳酸饮料均价从139日元/升提升至268日元/升,CAGR达3.7% [5] - 果汁饮料均价从186日元/升提升至263日元/升,CAGR为1.9%,2010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 [5] - 运动饮料2011-2023年CAGR达2.6%,涨幅领先其他品类 [5] - 2000-2023年饮料销售额CAGR为1.1%,低于产量增速 [5] 渠道端演变 - 便利店数量在1983-1999年CAGR达11.8%,销售额CAGR为15.8% [7] - 自动售货机1977年突破100万台,1985年达211万台 [7] - 2024年超市/便利店/自动售货机销量占比分别为30%/16%/16% [8] 消费趋势演变 - 1945-1979年以适口性为主,1980-1999年转向便携性,2000年后注重健康性 [9] - 2022年日本饮料回收率及回收利用率分别达96.7%/88.5% [9] - 包装材料从玻璃/金属罐→PET塑料瓶→环保材料演变 [10] 碳酸饮料发展 - 1980-1990年代CAGR仅0.1%,2006-2018年产量CAGR回升至3.5% [11] - 销量占比稳定在16%左右 [11] 果汁饮料演变 - 1958-1963年销量占比第一,此后逐年下滑 [16] - 2000-2023年产量CAGR为-1.4% [3] 咖啡饮料发展 - 1945-1979年CAGR为18.0%,1980-1999年降至7.8% [19] - 1991年成为第二大饮料品类,2008年后被超越 [19] 茶系饮料发展 - 1981年伊藤园推出首款无糖茶饮料 [24] - 2023年绿茶/麦茶/红茶销量占比分别为45%/22%/16% [24] - 2000-2023年CAGR为1.8% [3] 矿泉水发展 - 销量占比从1999年6%提升至2023年21% [28] - 2000-2023年CAGR达7.6% [3] 运动饮料发展 - 1980-1999年销量占比一度接近10%,2023年降至6% [31] - 2000-2023年CAGR仅0.2% [3] 中国饮料行业投资趋势 - 无糖茶销量占比从2022年1月16%提升至2024年9月34% [34] - 预计2022-2027年无糖茶市场CAGR达10.2% [34] - 中国软饮料行业CR3在2022年达30.5% [35] - 前十大品牌市占率合计达36.5%,高于日本33.5% [35] - 2024年1-9月北京/海南/上海水饮销售额同比增长74%/47%/35% [36] - 植物饮料2023年12月-2024年11月销售额同比增长32% [37]
食品饮料行业|东京酒水图鉴3:复盘日本饮料行业中的成长赛道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4-11 10:02
日本饮料行业历史复盘 生产端 - 日本饮料行业历经三大发展阶段:碳酸饮料与果汁为主的起步期(1945-1979年,整体CAGR 24 2%)、茶饮与咖啡的快速发展期(1980-1999年,整体CAGR 5 1%)、茶饮与矿泉水为主的成熟期(2000-2023年,整体CAGR 1 8%)[2] - 细分品类增速分化:起步期果汁增速最高(CAGR 27 2%),快速发展期茶系饮料爆发(CAGR 37 3%),成熟期矿泉水表现最佳(CAGR 7 6%)[3] 价格端 - 1974-1992年碳酸饮料均价年复合增速达3 7%(139日元/升至268日元/升),果汁均价增速1 9%(186日元/升至263日元/升)[5] - 2020年后各品类均价普遍回升:运动饮料2011-2023年均价CAGR达2 6%,茶饮与矿泉水结束下滑趋势[5] 渠道端 - 便利店与自动贩卖机推动行业扩张:1983-1999年便利店数量CAGR 11 8%,销售额CAGR 15 8%;自动贩卖机1977年突破100万台,1985年达211万台[6][8] - 2024年超市成为最大线下渠道(销量占比30%),便利店与自动贩卖机各占16%[10] 消费端 - 需求演进三阶段:适口性(1945-1979年)→便携性(1980-1999年PET瓶普及)→健康性(2000年后低糖/环保趋势)[11] - 2022年日本饮料包装回收率96 7%,回收利用率88 5%,显著高于欧美[11] 细分饮料品类分析 碳酸饮料 - 1980-1999年受健康意识冲击增速低迷(CAGR 0 1%),2006-2018年复苏(产量CAGR 3 5%)[15] - 销量占比长期稳定在16%左右[15] 果汁饮料 - 早期政策驱动发展:1948年《食品卫生法》允许浑浊果汁生产,1958-1963年销量占比第一[18] - 2000年后需求萎缩(CAGR -1 4%),人均饮用量持续下滑[20] 咖啡饮料 - 1969年世界首款罐装咖啡诞生,1980-1991年产量CAGR 14%,1991年成为第二大品类[21] - 成熟期增速放缓(CAGR 0 8%),2014年被矿泉水超越降为第四大品类[21] 茶系饮料 - 1981年无糖茶饮突破(伊藤园罐装乌龙茶),1980-1999年产量CAGR 37 3%[23] - 2023年绿茶占比45%居首,无糖茶成为主流[23] 矿泉水 - 1986年进口矿泉水解禁推动市场扩张,1999-2023年销量占比从6%提升至21%[33] - 成熟期增速领先(CAGR 7 6%)[33] 运动饮料 - 1980-1999年快速发展期销量占比近10%,2000年后因健康化转型增速放缓(占比降至6%)[35] 中国饮料行业投资趋势 健康化趋势 - 无糖茶占比从2022年1月16%跃升至2024年9月34%,预计2022-2027年产量CAGR 10 2%[39] - 瓶装水价格下探推动渗透率提升[39] 行业集中度 - 中国软饮料CR3达30 5%(2022年),头部企业营收增速8 7%(2024H1)高于行业平均[40] - 前十大品牌市占率36 5%(2024年),显著高于日本(33 5%)[40] 区域渗透率 - 2024年1-9月北京/海南/上海水饮销售额同比增74%/47%/35%,西北地区负增长[41] 中国特色品类 - 植物饮料2023年12月-2024年11月销售额同比增32%,尚处快速成长期[43]
如何让我品牌的“销售目标”与“渗透率”对话?
凯度消费者指数· 2025-04-09 02:15
行业趋势分析 - 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情绪复杂,品牌需关注财季销售目标达成情况 [1] - 行业普遍将市场份额、销售额等结果指标作为财年计划核心,但缺乏过程指标会导致经营不确定性增加 [1] - 渗透率是品牌可持续增长的核心过程指标,与市场份额呈高度正相关(渗透率提升时市场份额增长概率超70%) [1] 方法论创新 - 凯度消费者指数通过研究全球10000+品牌数据,建立销售表现与渗透率的精确关系模型 [4] - 首创"销额渗透智链通(Growth Mapper)"模型,具备三大功能:目标转化、目标拆分、成功率测算 [5] - 模型可将销售目标转化为渗透率(如案例显示10%销售增速需提升渗透率至56%)和购买频次(3.3次→3.0次)等过程指标 [12] 模型应用价值 - 功能一:将销售额目标自动转化为渗透率、消费者购买频次等可执行过程指标 [6] - 功能二:支持将整体渗透率目标拆解至人群、区域、渠道维度 [7] - 功能三:基于品类现状和历史数据测算目标达成概率(如案例显示10%增速目标实现可能性为Low 10%) [8][12] 数据驱动决策 - 模型支持输入任意财季销售目标,输出对应的渗透率目标及达成概率 [12] - 典型案例显示:当销售增速目标设为3%与10%时,系统自动生成差异化的渗透率与购买频次要求 [9][11] - 解决方案推动品牌增长策略从"直觉决策"转向"数据精准驱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