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强省
icon
搜索文档
秦音起山河
人民网· 2025-09-01 11:38
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成效 - 渭南市秦腔剧团组织实施"一元剧场"文化惠民项目 每周末举办传统剧目演出 以1元票价提供高品质戏曲表演 [4] - 项目形成"政府补贴+企业赞助+院团服务+百姓受惠"运作模式 与"戏曲进乡村""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活动协同推进 [4] - 截至2024年全省演出52250余场 每年为每个乡镇演出不少于8场 线上观众达2576万余人次 [5] 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 - 榆林市每年市级财政预算非遗保护专项经费3000万元 其中15%以上用于陕北民歌传承发展 [10] - 陕北民歌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延安举办陕北民歌大讲堂专题讲座并建立传承保护基地 [10][11] - 全省拥有9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76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12]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 2023年21部大型驻场演艺共演出近3.6万场 营收达14.9亿元 实现口碑与市场双赢 [2] - 2024年上半年陕西文艺演出吸引观众920万人次 旅游演艺活跃度居全国第一 [14] - "十四五"以来新增文化及相关产业经营主体1674家 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1年6.11%增长至2024年6.57% [15] 文化品牌建设与产业化 - 《长恨歌》演出达6500场 采用机械舞台与灯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几乎场场爆满 [13] - 形成旅游景区及线路 文化创意 文娱演艺等8条产业链群 推动特色文化与科技 文创等多业态融合 [15] - 大雁塔下推出"李白"与"杜甫"对酒当歌场景 永宁门外打造"大唐鸿胪寺卿"迎宾仪式 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 [14] 文化传播与创新表达 - 文创产品将兵马俑 唐代仕女等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携带 乐分享"的商品 如"绒馍馍"毛绒玩具 [15] - 安康变戏台为"理论+曲艺"舞台 用唱词和道白将政策唱进群众心坎 铜川新编剧目接连登台引关注 [5] - 陕西首次进行文化领域协同立法实践 安康 汉中 商洛三市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 [11]
陕西干部群众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谈落实话举措
陕西日报· 2025-08-19 00:26
文化强省建设战略 - 陕西省委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着力建设中国形象立体传播样板 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1] - 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精简精办报台网端微 探索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传播全流程 [1] - 完善省市县纵向贯通 海内外一体联动的融媒体传播矩阵 [1] 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 - 陕西日报社整合资源要素 精简报纸版面 推动宣传主阵地由传统纸媒向移动端转移 [2] - 聚力人工智能数字传媒网络安全等数智赋能产品研发应用 强化科技赋能和技术支撑 [2] - 以用户思维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移动优先策略 确保优质内容精准触达更广泛人群 [4] 县级融媒体发展 - 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链接政务服务和商务 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2] - 镇巴县融媒体中心从文化生态产业三个维度建立文化与传播的镇巴标识 [2] - 通过融媒产品弘扬优秀文化 推广特色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 [2] 内容生产与传播效能 - 推动更多优质内容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主阵地汇集 [3] - 形成全天候多平台破圈层广覆盖大流量的主流舆论场 [4] - 推出更多正能量热度高接地气传播广的好报道好产品 [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发挥陕西国际传播中心总抓手作用 统筹全省外宣资源 [4] - 推出系列国际数字传播产品 做亮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等外宣名片 [4] - 统筹运营全省最大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矩阵 发布高质量内容与海外受众互动 [4] 文化出海工程 - 推进文化出海工程 加强文物文艺民俗等对外展览展示 [4] - 定向推动优秀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微短剧演艺等走出去 [4] - 通过纪录片形式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如《从西安到瓜达尔港》系列 [5]
以文润心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陕西干部群众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谈落实话举措
陕西日报· 2025-08-17 00:23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 陕西省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拓展西部影视品牌效应、丰富优质文化供给等具体措施 [1][2][3][4] - 政策要求建设XR电影产业基地和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 引领影视生产制作模式革新 [2] - 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发展 包括小剧场演出、"村BA"、"村晚"等新大众文艺样式 [4] 影视行业技术升级 - 西部电影集团自主研发出国内首个电影领域AI大模型"影谱·汉语电影辅助创作平台" 覆盖剧本创作至成片分析全流程 [3] - 行业深入探索生成式AI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垂直应用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3] - 陕西影视剧生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装台》等作品产生重大影响 "西部影视"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2]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过图书馆空间优化、设施完善提升阅读体验 [2] - 实施"西安天天有秦腔"城市惠民演出品牌 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五进活动 [4] - 推进"薪火相传 名家传艺"工程 通过精品创作与人才培养双向反哺机制传承戏曲艺术 [4]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依托文王山文化挖掘、村史整理和湿地公园建设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4] - 岚皋县通过"村BA"赛事打造文体旅促商贸活动品牌 实现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与旅游促进 [5] - 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 结合乡村游、采摘热实现村庄形神兼备提升 [4]
“安逸四川”跑出文旅融合加速度
政策规划 -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明确分两步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1] - 四川将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 [1] - 四川将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建设一批世界级文旅地标、擦亮特色文旅名片、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 [6] 财政支持与项目进展 - 四川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已投入17.1亿元,支持全省181个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建设 [2] - 四川省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已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1500亿元 [3] - 四川省财政、文化和旅游部门对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分梯次给予支持,引导民间资金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旅融合项目集聚 [3] 文旅融合创新举措 - "四川造"动画电影《哪吒2》融入巴蜀文化元素,吸引大批客人乐游四川 [2] -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推动遗迹遗址展示向遗迹遗址与藏品同步展陈的转变,优化观众体验 [2] - 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祖居圣地文化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文化旅游提升项目、巴中市通江县川陕苏区王坪景区红色文化展示利用项目展示民族风情、解密三国古战场、弘扬红色精神 [3] 文旅新场景与消费增长 - 三星堆引进现代展陈技术,僰王山景区打造研学旅游营地,夜游锦江、夜游嘉陵江、夜游涪江等新场景带动文旅经济增长 [4] - 成都蜀宫琴台体验馆一季度累计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 [4] - 自贡在全球13个国家的41座城市举办彩灯展42场,实现文化出口1569.76万美元 [4] - 成都航空口岸入境外国人达33.3万人次,同比增长59.9%,全省退税销售额、办理退税额均增长200%以上 [4] 产业规模与发展目标 -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四川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3111家,实现营业收入1333.8亿元,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 [5] - 四川将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谋划一批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布局中具有牵引性、联动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 [6] - 四川将加快打造文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等新产品,培育"跟着演出、赛事、影视、美食游四川"新业态 [6] - 文化旅游产业链是四川"建圈强链"15个重点产业链之一,四川将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 [7]
河南着力推动 文化繁荣兴盛丨文化的根,深植中原大地
河南日报· 2025-06-11 23:41
文化资源禀赋 - 河南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4座(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文物65000余处 [8] - 作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定的中原地区6座中心性城邑中独占5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总数达5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10]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个,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展示(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复活"3800年前宫城) [4][6] 文旅产业潜力 - 2024年全省旅游接待量超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 [9] -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级文化地标,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及5A级景区 [16]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文旅消费场景持续完善 [6][16] 文化产业创新 - 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计划打造郑州微短剧创作之都,推动精品化发展 [11][14] - 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辟文化遗产活化新场景(如殷墟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甲骨文刻写) [5][6] - 布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打造行业旗舰,促进"文化+科技""文化+制造"多元融合 [16] 文艺创作与公共文化 - 豫籍作家10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全国第一),11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前列),豫剧成为最大地方剧种 [11] - 建成1200余座城市书房、1.2万家基层职工书屋、4.6万个基层阅读服务点,连续三年举办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 [12] - 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黄河之声"音乐会等活动,豫剧《朝阳沟》传唱60年经久不衰 [7][15] 精神文明建设 - 16个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数量全国第一),23个往届城市全部通过复查 [13] - 建成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河南好人文化形成示范效应 [3][13] -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