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闭环

搜索文档
H20解禁,中美AI闭环竞赛开启
虎嗅· 2025-07-16 01:51
英伟达H20芯片解禁事件分析 - H20芯片是AI训练千亿大模型的核心动力 被比喻为AI时代的"发动机" [3] - 2024年H20为英伟达带来120-150亿美元收入 占中国区营收85% [7] - 禁售导致英伟达Q1损失25亿美元 预计两季度共亏损135亿美元 [9] 中美科技博弈新阶段 - 美国从全面封锁转向有限放水 形成新的平衡策略 [5][15] - 禁令倒逼中国加速国产替代 华为昇腾910B性能接近H20 [11][33] - 中国AI市场未停滞 反而推动国产芯片生态发展 [14] 中国市场变化 - 字节跳动和腾讯2024年采购23万枚Hopper系列芯片 [8] - 腾讯向字节跳动购买价值20亿元GPU算力资源 [28] - H20服务器价格从100万元涨至140万元 [30] 国产替代进展 - 华为昇腾 寒武纪等国产芯片性能显著提升 [11] - 国家发改委建议优先使用国产芯片 [34] - 华为MindSpore 百度PaddlePaddle等国产框架逐步完善 [35] 英伟达应对策略 - 强调高性能计算和生态兼容性优势 [40] - 尝试与小米等中国头部企业深化合作 [43] - 讨论基于CUDA的本地化AI训练方案 [46] 行业未来趋势 - 可能出现中美两个平行的AI技术世界 [52] - 中国正在构建芯片-框架-大模型-应用的闭环生态 [59] - 华为昇腾+MindSpore+Qwen形成自主技术体系 [60]
超充桩+800V闭环:极氪如何用技术撬动高端新能源市场?
创业邦· 2025-04-30 10:09
极氪V4极充兆瓦桩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量产单枪兆瓦级超充设备,单枪峰值功率1300kW、峰值电流1300A,引领行业进入"单枪兆瓦时代" [2] - 采用全液冷散热方案,单站最高承载10个兆瓦液冷终端,解决高功率输出稳定性问题 [6] - 模块化并柜技术使单站占地面积较上一代缩减61%,提升城市核心区空间效率 [6] 补能效率与场景应用 - 杭州首站总功率1440kW,支持3台800V车型同时超快充,场站功率调用率超97% [6] - 8秒内实现三车充电功率均突破360kW,总功率最高达1403kW,逼近燃油车加油效率 [8][10] - 智能功率共享技术实现多车无差别快充,电网供电与配储扩容协同优化资源分配 [6][10] 行业标准与生态布局 - 牵头起草国家超快充标准,定义单枪峰值功率≥360kW为超快充,V4桩1300kW实现跨代际领先 [10] - 截至2025年3月自建充电站1536座、充电桩7837根,覆盖全国183城,计划2026年极充桩达10000根 [10][15] - "极智充"产品整合智能驾驶与超快充生态,实现车辆自动寻桩、充电机器人操作等全流程无手机化体验 [10][11] 战略协同与品牌高端化 - 补能网络与800V高压车型、SEA浩瀚架构、智能驾驶系统形成技术闭环,打造"桩端-车端-电池端"效率最大化 [15] - 极充桩保有量行业领先,为高端用户提供"出行自由"解决方案,构建类似BBA的服务壁垒 [15] - 目标成为新能源时代BBA,通过差异化技术生态冲击高端市场 [13][15] 技术路线对比 - 超充路线普适性强,V4桩支持2015+充电协议与3C认证,兼容多数800V车型 [10] - 换电路线在出租车等高频场景效率高,但受限于电池规格与重资产布局 [10]
同创伟业机器人生态图谱浮出水面:全产业链覆盖
新浪财经· 2025-03-19 07:08
同创伟业机器人生态布局 - 公司自2015年起布局机器人赛道,已投资超过30家产业链企业,形成覆盖核心部件、技术层、整机、场景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生态矩阵 [1] - 核心部件层布局包括视觉感知(埃科光电、纳镜科技等)、运动控制(安培龙、华翼动力等)及人机交互(柏川数据、学泰科技)企业,夯实机器人"眼、手、脑"技术基座 [1] - 垂直场景层渗透工业、医疗、建筑等六大领域,投资天智航、行健智能等企业,推动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向"创造新生产力"升级 [1] 投资逻辑与战略方向 - 投资逻辑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产业链协同生态,兼顾核心技术企业与系统级场景专家 [2] - 战略底层逻辑包括技术闭环(视觉/控制/交互互补)、场景穿透(电力/医疗等高壁垒领域)、平台赋能(被投企业间协同)三个维度 [4] - 典型案例:鳍源科技水下无人机实现专业救援与消费级应用双突破,并完成电影《蛟龙行动》400小时高难度拍摄 [2][4] 行业应用创新案例 - 工业领域:行健智能通过全栈自研实现免示教自动化,将产线改造周期从几周缩短至几小时 [3] - 消费领域:大漠大智控以AI无人机集群创造文化新需求,实现10197架无人机同步升空并打破吉尼斯纪录 [3] - 技术破圈效应显著,水下/空中机器人分别赋能影视创作与国际庆典,验证"科技+文化"融合价值 [2][3] 产业发展趋势 - 机器人产业进入"AI+场景"双爆发周期,技术商业化路径加速 [2] -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从单点技术突破向系统创新升维,生态协同成为竞争关键 [4] - 工业机器人提升传统制造效率(行健智能案例),消费级机器人创造新需求(大漠大智控案例),形成立体化产业图谱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