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服务

搜索文档
江苏20条举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新华日报· 2025-09-07 21:57
执法理念转变 - 省市场监管局推出20条"执法+服务"举措 推动行政执法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并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1] - 执法理念以预防为主 将工作重心向前端延伸 变被动查处为主动服务 帮助经营主体规避违法风险 实现监管与经营主体良性互动 [1] - 构建"查处—指导—修复—提升"全链条闭环机制 通过案件分析实现从个案处置向系统治理升级 达到"查办一案、治理一片"效果 [1] 执法标准与执行 - 围绕"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五个环节系统谋划 推动"同类问题同样处理、不同情节区分对待" [1] - 以行政裁量基准和免罚轻罚规定为制度基础 系统构建尺度统一、宽严有度的执法范式 使行政裁量更趋精准 [1] - 上半年已为1.5万家经营主体实施免罚轻罚 依法减轻或免除处罚10.4亿元 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近70% [2] 具体实施措施 - 通过全面落实轻罚免罚规定、审慎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优化行政检查方式等五项措施为经营主体松绑减负 [2] - 推进"信用+"渐进式执法与"简案快办"拓面提质 切实降低经营主体成本和负担 [2] - 将牵头升级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机制 推动跨区域执法标准统一 [2]
江苏推行“执法+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5:40
执法政策框架 - 江苏省推出《若干措施》 基于预防为主 轻微免罚 重违严惩 过罚相当 事后回访五大原则 [1] - 轻微免罚措施包括全面落实轻罚免罚规定 审慎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优化行政检查方式 推进信用+渐进式执法 推进简案快办拓面提质 [1] - 政策推动行政执法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旨在降低经营主体成本与负担 [1][2] 政策实施成效 - 2024年底出台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从轻减轻处罚规定3.0版 [1] - 2025年上半年为1.5万家经营主体实施免罚轻罚 减轻或免除处罚金额达10.4亿元 [2] - 案件类型集中于食品标签瑕疵和广告用语不规范等领域 小微经营主体为主要受益对象 [2] 监管导向演变 -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较早建立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制度 并持续优化升级 [1] - 政策强调执法与服务相结合 通过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宽松包容发展环境 [1][2] - 后续将推动措施从纸面落实至实际 确保经营主体获得实质效益 [2]
江苏持续推进“执法+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江南时报· 2025-09-04 07:36
执法理念创新 - 推行预防先行机制 通过合规经营指导 风险预警机制和普法宣传提升经营主体合规意识[1] - 采用包容审慎原则 建立10类36项免罚轻罚标准体系 包含77项免罚清单和44项减轻处罚清单[2] - 实施"三书同达"制度 同步送达处罚决定书 合规建议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 实现闭环管理[3] 执法实践成效 - 上半年为1.5万家经营主体实施免罚轻罚 减轻免除处罚10.4亿元 其中近70%受益对象为个体工商户[2] - 无锡市办理轻免罚案件9960件 惠及小微经营主体6880余家 泰州市通过"三书同达"指导327家市场主体[3][4] - 对严重违法行为严格执法 如对某电梯公司没收违法所得13.5万元并罚款28万元[2] 监管技术升级 - 无锡市建立涉企检查服务平台 2025年联合检查任务占比43% 汇总取重任务比例达82.47% 年度抽查主体数较2024年压降26.4%[4] - 泰州市开发"互联网+监管"平台 通过信用画像实施分级分类监管 双随机检查量压减20.48%[4] - 推行"扫码入企"规范检查流程 已实施4711户次 并发布行政合规指导清单[4] 跨部门协作机制 - 建立政企协作品牌维权机制 3个月吸纳86家品牌企业 通过"24小时受理-48小时核查-72小时处置"流程处理16件维权诉求[4] - 强化行刑衔接和执法协作 形成全链条打击违法犯罪合力[2] - 构建数字化裁量基准体系 确保执法尺度统一[3] 全省推广计划 - 通过服务型执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 确保措施执行不跑偏[5] - 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解读 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5] - 动态收集经营主体反馈 优化政策细节 贴合实际需求[5]
聊城药品执法推行“轻微免罚”
齐鲁晚报· 2025-09-02 23:47
药品安全监管措施 - 实施精准执法聚焦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和高频隐患形成风险清单并制定防控措施 [1] - 依托国家药品追溯系统对全市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开展穿透式检查建立动态管理台账 [1] - 重点核查疫苗和特殊药品购销记录与追溯数据匹配度确保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1] 医疗器械监管与执法 - 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存在使用过期医疗器械违法行为并开展精准执法 [1] - 推动全市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自查整改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执法效果 [1] 跨部门协同机制 - 强化药械化检查计划统筹将清源行动和药品跨部门综合检查有机结合 [2] - 建立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市县两级检查计划衔接 [2] - 依托鲁执法涉企行政检查平台执行扫码入企逢进必扫要求实现执法数据实时互通 [2] 企业服务与执法创新 - 聚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通过送法入企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形成一链一报告 [2] - 实施包容审慎执法坚持轻微免罚原则做到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2] - 建立事后督导服务机制通过联合案后回访帮助企业分析问题原因堵住管理漏洞 [2]
从单一执法者到“监管+服务”双重角色,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4-30 05:40
执法理念升级 - 生态环境部提出"执法+服务"理念,强调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实现宽严相济,既优化营商环境又守住生态红线 [1] - 执法从"一刀切"向"精准化"转变,要求执法人员具备更强的法律素养和技术能力,如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和差异化监管 [1] - 非现场执法推广要求运用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化监管 [1] 柔性执法与严格监管 - 界定"轻微违法"与"恶意违法"是关键,执法人员需精准把握法律边界,避免执法不公或纵容违法 [2] -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需平衡温度与力度,通过普法宣传帮助企业整改,同时对触碰红线行为果断处罚 [2] - 全过程执法服务强调"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整改"全链条,执法人员需兼具监管和服务双重角色 [2] 执法能力要求 - 执法人员需从"简单执行者"转型为"法治守护者"与"发展服务者",提升专业能力、程序意识和服务理念 [3] - "综合查一次"机制要求打破部门壁垒,统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多领域知识,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2] - 执法人员需具备更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持续跟踪管理能力和跨领域协作能力 [2][3] 环境治理现代化 - 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是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要求执法更精细化、智能化 [3] - 目标是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同时,护航企业绿色发展,实现"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