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程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我成了一个研究“文献”的产品经理
36氪· 2025-09-26 08:09
这一周,一直在忙着建设脑机接口实验室的工作,所以没有更新,从做产品经理开始,现在回过头看曾经在职场上产品经理的工作技能分享,到现在的空 间计算、脑机接口的系统建设内容,不由得感叹,产品经理的思维一直在影响着我,甚至是现在博士研究。 产品经理的工作思维,除了商业化思考与运营,更离不开工程思维。 市面上的产品经理,都专注于软件工程或某些功能产品的原型设计,而在博士期间,因为学业要求需要看和查阅文献,我逐步发现很多曾经在工作中需要 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技术壁垒,其实都在论文研究里。 学术研究,可以直观提升一个产品经理的技术壁垒。 减少很多在技术壁垒的弯路,比如我们现在做的脑机接口,大量的算法与硬件工程都是来自于对方文献中的研究,基于对方文献研究的成果再进行迭代与 集成与二次开发,我除了需求调研患者、医生、以及医院的使用场景、需求外,其工程化能力是核心资源,如何将各类算法、硬件打印、电板组装、系统 接通、数据联调,再进行软件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成了我一个产品经理的所有工作内容。 相比不看文献的产品经理优势,现在我做产品经理不像我们曾经在大厂与互联网公司那样,需求要敲打的那么细节,更多是大而全,球形的思考产品的商 业模式 ...
聊聊项目团队中管理者如何树立威信
搜狐财经· 2025-08-08 02:19
威信建立核心维度 - 威信建立基于专业可信度和团队影响力两个核心维度 [1] - 互联网行业特别注重结果导向型管理 [1] - 威信来源于解决他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非职位权力 [1] 新上任管理策略 - 通过数据展示历史缺陷分布来建立话语权 [3] - 优先解决团队实际痛点如优化持续集成流水线时长 [3] - 亲自参与重点模块测试以获得第一手洞察 [3] 风险暴露与沟通 - 使用量化数据暴露关键风险如支付接口延迟P99>2秒可能导致15%订单转化率损失 [4] - 提供根因分析报告而非仅现象描述 [4] - 提出问题时同步提供可落地解决方案如流量录制回放可减少50%回归人力 [4] 技术方案与业务结合 - 技术方案需紧密结合业务场景如短视频APP优先覆盖Feed流测试 [4] - 在需求评审中使用历史缺陷数据质疑需求合理性如相似功能曾导致3次P1故障 [4] - 建立清晰发布准出标准如核心场景自动化通过率100%加性能TPS达标 [4] 团队价值创造 - 让成员在跨部门会议演示自动化工具成果 [5] - 为成员申请技术分享时间如在技术大会讲解混沌工程实践 [6] - 开发提效工具如一键生成测试数据工具提升团队影响力 [6] 知识管理与效率提升 - 建立知识库解决重复问题如接口超时问题排查指南 [6] - 通过工程化手段使开发主动询问测试团队可用工具 [6] - 使用可视化看板取代长篇报告如缺陷分布热力图加线上错误率趋势图 [6] 敏捷沟通与冲突处理 - 每日站会用30秒同步关键风险如订单履约链路重构需关注库存同步逻辑 [6] - 当开发质疑BUG优先级时展示用户行为数据如页面UV 50万/天影响转化率 [6] - 当产品拒绝延期时用故障成本反推如跳过安全测试使数据泄露概率提升70% [6] 质量文化建设 - 举办最佳质量卫士月度评选由产品运营投票 [8] - 在办公区设置质量红黑榜公示关键指标改进效果 [8] - 公开说明质量目标如本季度重点降低支付失败率可适当容忍UI样式问题 [8] 避免管理陷阱 - 避免仅做传声筒应将业务需求转化为可测试方案如需求提升加载速度转化为首屏渲染<1秒监控策略 [8] - 避免当消防队长应用20%时间处理紧急问题80%时间建设防御体系 [8] - 在事故复盘中推动流程改进而非追责如将未覆盖并发测试转化为自动化用例开发任务 [4] 威信验证信号 - 技术方案评审时开发主动询问测试团队意见 [10] - 排期会议预留测试风险评估时间而非最后补位 [10] - 团队成员自发推广测试工具如开发推荐使用Mock平台 [10] 领导力公式 - 威信等于专业深度乘以协作温度乘以产出效度 [10] - 用工程思维解决质量难题用产品思维服务团队需求 [10]
【直播集锦】冯临溪:Robomaster所锻炼的工程思维是独一无二的,是课本上很少能学到的
观察者网· 2025-07-31 06:43
行业与教育价值 - Robomaster所锻炼的工程思维具有独特性且无法通过课本学习获得 [1]
一年大卖100亿的萨莉亚,为啥越便宜反而越挣钱?
创业家· 2025-07-22 10:01
核心观点 - 萨莉亚通过极致性价比和全产业链控制实现逆势增长 年客流量达2亿人次 净利润81亿日元同比增长58% [1][3] - 公司将工程思维应用于餐饮经营各环节 将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转化为技术问题 [13] 价格策略 - 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焗饭从30元降至18元 意大利火腿从36元降至18元 [2] - 通过成本节约让利消费者 避免因预制菜被诟病 [10] 产品定位 - 提供"好吃不腻"的平价餐食 味道适中且分量充足 适合高频消费 [4][5][6] - 实施本土化改良 如在中国推出麻辣意面等特色产品 [7] 供应链管理 - 自主生产核心食材 包括生菜 玉米 大米等 [8] - 研发"萨莉亚18号"生菜 单颗出菜量提升至7盘(普通生菜仅2-3盘) [9] - 采用跨区域接力种植模式 使脱壳设备全年运转 每袋米成本降低5000日元 [9] - 建立物流基地+冷链运输+中央厨房体系 降低物流成本和厨房面积 [9] 运营效率 - 优化清洁流程 单店准备时间从1小时压缩至45分钟 年省成本上亿日元 [11] - 采用非标准化考核机制 激励员工自主提升经营效益 [12] 行业启示 - 日本企业展现极致性价比能力 [13] - 线下门店布局和全球化扩张策略值得借鉴 [13] - 通过执行效率实现低价优势 [13]
2025深蓝智库 | 专访原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少宇:“好房子”视角下,房企要跳出“工程思维”
北京商报· 2025-06-08 08:32
行业政策与标准升级 - 《住宅项目规范》以国家标准形式明确住宅建设需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并对层高、电梯配置、隔声性能等提出强制性要求,如新建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强制设置电梯,隔声性能指标提升至分户墙空气声隔声量≥65分贝 [3] - 行业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房企需重新审视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更加注重住宅的实用性和居住体验 [3] - 《规范》的落地为多元探索提供框架,未来住宅需兼顾"标准化"与"个性化",房企可探索"基础标准+定制模块"的开发模式 [8] 房企开发理念转变 - 房企需跳出"工程思维",从居住者角度出发,提升住宅的舒适与健康性、便捷与友好性和服务与文化性,而非仅追求技术堆砌或表面华丽 [1][4] - 房企需从"工程思维"回归到全生命周期的"居住思维",将用户需求前置,贯穿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 [5][6] - 房企需摒弃单纯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住宅的实用性和舒适度,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设计提高使用效率 [4] 技术与创新应用 - 绿色建筑与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是破题核心,技术应服务于居住者的实际需求,而非成为营销工具 [1][6] - 房企可建立"技术评估机制",对新技术进行全周期成本效益分析,优先选择低碳、可循环的解决方案,如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等被动式设计 [7] - 住宅产业化通过标准化构件与工业化生产流程,既降低建造成本,又提升质量稳定性 [7] 全生命周期评估与可持续发展 - 住宅开发应涵盖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直至拆除的全周期,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居住者健康等因素 [8] -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住宅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评估,通过定期收集分析数据,确保各环节达到预定标准 [8] - 通过预制构件标准化、建筑结构可拆卸设计等手段,延长建筑寿命并降低改造成本,以应对我国住宅平均寿命远低于欧美国家的现状 [8] 市场机遇与挑战 - 《规范》的实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房企需以"长期主义"重构竞争力,回归产品本质,才能赢得市场 [9] - 行业需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化,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愿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