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

搜索文档
【8点见】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
央视网· 2025-09-13 00:10
国家政策与财政支出 - 财政部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和200亿元免费学前教育资金以回应民生需求[1] - 国家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 目标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正式表决通过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1]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25年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3] - 全国14条省级户外运动线路获得认证 涵盖四川德阳三星堆探秘线路 辽宁大连南部山海线路等特色项目[2] - 线路类型包括无动力滑翔 山地运动 亲水活动等多种户外运动形式[2] 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 - 新型储能建设目标明确 2027年装机规模需超过1.8亿千瓦[1] -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完成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1] 教育服务领域 - 课后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关注"三点半难题"解决方案 强调家校社协同机制[17] - 目标在于消除安全真空与教育盲区 创造安全充实的课后环境[17] 房地产与城市管理 - 海南海口市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出现二手房价格显示异常 官方已发布通报[12] - 上海警方开展无人机"黑飞"专项整治 已处罚380余人[14] 消费服务监管 - 中消协指出婚恋服务存在"情感消费陷阱"问题 要求规范服务标准[1]
孩子放学,家长仍上班,课后“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
人民日报· 2025-09-12 02:55
学校要发挥关键作用。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不应仅是简单的"时间填充",更应迈向"量质齐升"。除 了组织学生完成作业、进行课程答疑辅导,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场地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科 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在上海宝山区,全区97所公办、民办小学课后服 务全覆盖,分时段安排作业指导、特色课程,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黑龙江哈尔滨花园小学在 课后服务时段,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开设了100余个门类的特色"种子"课程。实践证明, 变"看管"为"赋能",孩子在课后时光中就能收获更多成长。 社会力量是纾解"三点半难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场地、课程 与专业资源,将其有效导入日常课后托管服务,大有可为。近年来,不少地方的青少年文化宫等机构尝 试在暑期开设托管课程,若能将此类优质课程日常化、社区化,无疑能极大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社区可 联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引入专业力量,开设更多寓教于乐的活动项目,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心、培养兴趣,实现"离校 不离管,活动更精彩"。 家长是破解难题的重要参 ...
孩子已经放学家长仍在上班 央媒:如何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
人民日报· 2025-09-12 00:25
孩子已经放学,家长仍在上班,是摆在许多双职工家庭面前的现实难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学校、社 会、家长等各方携手,共同把这道民生必答题的答案写实、写深、写温暖。 新学期伊始,悠扬放学铃声在下午3点半准时响起,孩子们欢快地涌出校门,不少家长却为此皱紧了眉 头。孩子已经放学,家长仍在上班,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差,成了许多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点半难题"的症结,本质上是家长工作时间与孩子在校时间的结构性错位。为破解这一民生痛点,各 地已积极探索多种路径,但部分家长反馈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只是看着写作业",难以满足 孩子多样化发展需求;一些地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仍存在时间差,衔接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校车服务安全管理、社区托管点专业师资与稳定经费保障等亦是现实挑战。 家长是破解难题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沟通,主动了解并理性选择学校或社区提供的课后 服务项目,及时反馈诉求与建议。在家庭层面,亦可尝试与邻近家庭组建"互助小组",在邻里相熟、信 任的基础上,轮流照看孩子,组织学习或活动。更重要的是,即便工作繁忙,家长也应努力提升陪伴质 量,利用有限的闲暇时间,关注孩子的情绪与状态,进行亲子阅读 ...
如何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热议)
人民日报· 2025-09-11 22:21
家长是破解难题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沟通,主动了解并理性选择学校或社区提供的课后 服务项目,及时反馈诉求与建议。在家庭层面,亦可尝试与邻近家庭组建"互助小组",在邻里相熟、信 任的基础上,轮流照看孩子,组织学习或活动。更重要的是,即便工作繁忙,家长也应努力提升陪伴质 量,利用有限的闲暇时间,关注孩子的情绪与状态,进行亲子阅读、户外运动等,给予孩子有效的情感 支持与陪伴。 孩子已经放学,家长仍在上班,是摆在许多双职工家庭面前的现实难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学校、社 会、家长等各方携手,共同把这道民生必答题的答案写实、写深、写温暖 新学期伊始,悠扬放学铃声在下午3点半准时响起,孩子们欢快地涌出校门,不少家长却为此皱紧了眉 头。孩子已经放学,家长仍在上班,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差,成了许多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点半难题"的症结,本质上是家长工作时间与孩子在校时间的结构性错位。为破解这一民生痛点,各 地已积极探索多种路径,但部分家长反馈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只是看着写作业",难以满足 孩子多样化发展需求;一些地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仍存在时间差,衔接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校车服务安全管理、社区 ...
新华全媒+|成长再出发 全国中小学生迎来新学期
新华社· 2025-09-02 12:44
蝉鸣渐歇,秋意初浓。九月伊始,全国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季。孩子们迎着晨光,踏上新学期的旅程,重归校园。 在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迎新生仪式上,教师为学生点朱砂。(受访者供图) 9月1日,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校,一年级新生背着书包,带着好奇跨入校门。"校园探秘""亲子互动""智慧寻宝"……在老师带领 下,学生们以做游戏的方式开启了崭新的校园生活。 "这是我们为一年级新生特别设计的入学适应课程,希望通过轻松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迅速熟悉校园,融入学习生活。"学校执行校长陈晓艳 说。 在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一年级学生收到了仪式感满满的礼物——"伙伴卡"。这些绘有传统纹样的方形卡片上,印着"宜""谦""承""允"等寓 意美好的汉字。学生依次抽取卡片,并与拿到相同字的伙伴留下小学生涯的第一张合影。 新学期的顺利开启,离不开家校社的协同努力。 四川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校长焦剑表示,开学前,学校组织了教师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应急处置能力。"各班班主 任还以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充分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孩子调整状态,迎接新学期。" 为应对开学交通压力,重庆市公安交管部门提前分析中心城区校园周边的交通状况 ...
焦点访谈|分数之外,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央视网· 2025-06-29 13:49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 核心观点:各地正通过"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协同发展,重点培养抗压能力与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5][8][17] - 政策背景:北京发布20项具体措施,强调心理韧性训练与体育精神培养,目标是为未来竞争压力做准备 [5][8] - 实施案例: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通过班级足球赛设计挫折教育场景,帮助学生处理失败情绪并建立团队精神 [8] - 朝阳区实验小学举办跳蚤市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与自主决策信心 [11] - 新型家长论坛聚焦青春期亲子关系,通过案例研讨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13][15] 教育方式创新 -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设计(如抽签奖励机制)创造积极成长环境 [3] - 课程体系:分学段设置实践活动,小学阶段侧重习惯养成、情绪调适等基础能力培养 [9] - 师资培训:开展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计划,提升教师健康素养与服务能力 [15][17] 社会协同机制 - 实施框架:建立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的三维支撑体系 [8][11] - 家校联动:通过家长沙龙等形式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家长行为模式转变 [13][15] - 资源整合:将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非传统教学场景纳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 [6][11] 注:所有数据与案例均来自政策文件及学校实践报道,未涉及商业机构或财务数据 [1][3][5][6][8][9][11][13][15][17]
祁雪晶:家校社协同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
中国经营报· 2025-05-29 10:04
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 - 55.2%的青少年日均上网时长控制在1小时以内,5.2%的群体日均使用超5小时,其中2.6%的青少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8小时 [1] - 青少年高频使用平台呈现跨场景融合趋势,社交领域前三为微信、QQ、小红书,短视频平台前三为抖音、B站、快手 [2] - 15.6%的青少年在《王者荣耀》《蛋仔派对》以及微博等游戏和平台中组建学习交流群 [2] 数字素养教育策略 - 家校社协同构建适配"数字原住民"特点的教育新范式 [2] - 数字素养教育应秉持赋权、赋能、赋义的核心理念 [2] - 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市16个区县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试点学校项目,分龄、分阶段、分学段开展教育 [3] 家庭与学校教育 - 家长网络素养达标率仅43.7% [2] - "家庭教育大模型"已迭代至3.0版本,针对1.2万种家庭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2] - 试点校学生网络消费理性指数已提升32% [4] 社会与平台责任 - 互联网平台需持续投入资源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 [4] - 边远地区青少年AI工具使用能力较城市同龄人低39% [4] - 新疆某牧区青少年通过快手学习畜牧知识的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40% [4] 技术前沿与挑战 - 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下,需建立"发展型保护"机制 [4] - 试点校植入数字素养课程,覆盖"AI伦理""算法偏见识别"等前沿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