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理韧性
icon
搜索文档
2025天下女人国际论坛在京举办
新京报· 2025-09-01 13:31
8月29日至31日,由阳光媒体集团主办、天下女人传媒与教育集团联合主办,中青旅(600138)与古北 水镇为战略合作伙伴的"2025天下女人国际论坛"于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举行。本届论坛以"柔韧之力 创见 未来"为主题,首创"论坛+品牌展+嘉年华"全场景互动模式,致力打造中国首个全方位女性品牌体验平 台。三天时间,3个主题论坛、4大分论坛、3场重点活动,二十余位跨界领袖与中外重量级嘉宾齐聚于 此,探讨女性在全球变局、技术革新与社会转型中的韧性之道。 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万科集团创始人、深石集团创始人王 石,法国娇兰总裁兼CEO Gabrielle Saint-Genis,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英皇(北 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金牌经纪人、制作人霍汶希,敦煌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Inner Mountain发起人王树彤,汾酒股份公司总工程师韩英,Clinique Lémana雷曼纳健康中心总经理 Geneviéve de Roland,歌唱家韦唯,歌者、中国新艺术音乐创始人龚琳娜,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演 员、歌手、全民健身教练刘畊宏,演员、模特、健康生活 ...
柔韧之力、创见未来 2025天下女人国际论坛圆满收官
环球网· 2025-09-01 07:01
论坛概况 - 2025天下女人国际论坛于8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举行 由阳光媒体集团主办 天下女人传媒与教育集团联合主办 中青旅与古北水镇为战略合作伙伴[2] - 论坛以"柔韧之力 创见未来"为主题 首创"论坛+品牌展+嘉年华"全场景互动模式 致力打造中国首个全方位女性品牌体验平台[2] - 三天时间包含3个主题论坛 4大分论坛 3场重点活动 二十余位跨界领袖与中外重量级嘉宾出席[2] - 玫瑰汾酒与法国娇兰作为特约合作伙伴 宝宝树与睿银财富作为行业合作伙伴[2] 核心议题与嘉宾观点 - 论坛核心议题为女性在全球变局 技术革新与社会转型中的韧性之道[5] - 杨澜指出韧性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 包含承受 恢复 适应与成长的多维能力 女性在包容力 同理心 沟通力 审美力等特质在AI时代更具价值[7] - 杨澜介绍天下女人研究院发布梧桐成长力模型 涵盖学习力 领导力 幸福力三大能力建设 通过数字化平台扩展服务边界[7] - 法国娇兰总裁Gabrielle Saint-Genis分享女性柔韧力量在企业变革中的作用 关键原则包括坚守长期目标 管理内部压力 允许团队试错[11] - 王石认为女性的柔韧性 包容性 和平主义让女性在未来带来的力量和影响"不仅仅是半边天 而是三分之二"[13] - 管清友分析宏观经济走势 指出"水大鱼大"经济红利时期过去 来到"水小鱼多"状态 个体和企业更需要韧性[17] - 韩英结合30余年技术经历 认为内心定力是女性优势 社会对女性"温和 内敛"的期待与专注沉静天性相契合[19] - 宫如璟指出女性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力体现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温度化设计 同理心是AI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21] - 赵洁分享宝宝树在支持女性韧性成长与企业创新方面的实践 从平台进化 AI破解 建立生态壁垒及生意破圈四个角度阐释[23] 心理韧性探讨 - 韦唯分享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低谷与重生 讲述在挫折中勇敢重启人生的故事[25] - 倪夏莲以国际赛场经历诠释体育精神与心理韧性的内在关联 认为韧性是内心饱有生长勇气和享受过程智慧[27] - 龚琳娜讲述艺术探索中面对质疑与孤独时通过音乐找到自我与世界连接 用5年学会做自己 5年不忐忑[29] - 张西超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心理韧性是面对困难时的能力和适应力 需要清晰敏锐的自我觉察[31] - 刘畊宏 王婉霏分享保持自我挑战和创新的经历 带领观众体验运动对心理韧性的积极作用[33] 颁奖盛典 - "2025女性创造力颁奖盛典"致敬在各自领域展现卓越创造力的女性领袖[35] - 杨柳 王树彤 霍汶希 宋佳荣膺该奖项[37]
灵活而坚韧:像竹子一样生活——提升心理灵活性与心理韧性
经济观察网· 2025-08-24 04:26
心理灵活性概念与内涵 - 心理灵活性指个体面对变化时灵活调整思维、情绪和行为并朝价值方向行动的能力 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海斯基于接纳承诺疗法提出 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基础[3] - 包含活在当下 专注于当下体验 不沉溺过去或忧虑未来 通过正念冥想提升能力[4] - 包含开放接纳 对新的经验、观点和情绪持开放态度 摆脱思维定式和偏见[4] - 包含价值导向行动 明确内心价值并基于价值采取行动 使行为更有意义和目标感[5] 心理灵活性生活实例 - 工作中灵活调整计划 如客户需求变化时迅速分析新需求 重新分配资源并协作完成项目[6] - 人际关系中化解冲突 如夫妻财务分歧时互相倾听理解 达成平衡规划增进感情[6] 心理韧性概念与特征 - 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逆境时保持心理健康 迅速恢复并实现成长的能力 源于20世纪70年代埃米・维尔纳对近700名儿童的纵向研究[7] - 具备适应性灵活性 在不同困难情境下灵活改变应对策略 如工作变动时调整职业规划学习新技能[9] - 具备积极认知 用乐观视角看待问题 如视疾病为考验和关注健康的机会[9] - 具备情绪调节能力 有效管理情绪 如考试失利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计划[9] - 依赖社会支持网络 良好人际关系在困难时提供情感和实际支持 如失业时家人鼓励增强信心[10] 心理韧性真实案例 - 俞敏洪北大成绩倒数 但凭借心理韧性创办新东方 后遇疫情和政策危机时转向东方甄选直播再次成功[11] 心理灵活性与韧性相互关系 - 心理灵活性促进心理韧性 如工作压力时调整计划增强适应力避免被击垮[13] - 心理韧性保障心理灵活性 如创业失败后保持乐观尝试新策略应对市场变化[14] - 二者共同作用应对长期压力 如职场竞争中灵活调整工作方式同时保持信念完成项目[15] 心理灵活性提升策略 - 情绪接纳与调节 接纳所有情绪正常性 通过深呼吸和冥想每天15-20分钟练习提升稳定性[16][17] - 认知重构 改变对事物认知方式 如工作难题视为提升机会而非能力不足[18] - 认知解离 将思维与现实分离 如视"我很失败"为想法而非事实 避免消极行为[21][22] - 行动突破 迈出舒适区设定小目标 如害怕发言时从小组讨论开始逐步提升[24][25] 心理韧性提升策略 - 培养积极心态 通过积极自我对话和成长性思维 如每天微笑增强信心[26] - 设定目标与计划 使用SMART原则分解大目标 如每年提升技能分解为每月学习模块[27] -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拓展人际网络并积极分享 如失业时寻求朋友建议获得新机会[28] - 保持身心健康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 如跑步瑜伽释放压力[30][31]
用“决策罗盘”告别拍脑袋 ——读《怎样决定大事》
上海证券报· 2025-08-17 17:59
核心观点 - 提出STAR决策模型以应对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环境 强调行动承诺而非完美分析 打破理性行动者模型的实验室局限 [3][4][6] - 决策惰性比决策错误更严重 需克服恐惧、拖延、逃避三大弱点 通过STAR模型培养清晰思路与价值识别能力 [4][6] - 心理韧性是决策核心 体现为"最不坏决策"哲学 需构建健康、目标感、快乐和反馈四大支柱 并以价值锚定指导权衡 [7][8] STAR模型框架 - 何种场景(Scenario):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叙事 预测未来并想象最坏情况以破除恐惧 [4] - 何时行动(Time):采用狐步舞思维节奏(慢慢-快快)先充分评估选择与价值体系 后果断执行 首要任务是确定可用时间 [5] - 何种假设(Assumption):修正认知偏差的五项技巧:寻求相反信息 同等重视所有信息 摒弃非黑即白思维 倾听多方意见 细致审查信息 [5] - 何时修正(Revision):定义修正本质为"知道何时拥抱荆棘或放弃" 避免为沉没成本买单 以雷曼兄弟2008年忽略次级贷款违约信号为例说明修正警觉性的重要性 [5][6] 决策心理与价值体系 - 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失衡的适应能力 基因中蕴含潜能 四大支柱包括健康、目标感、快乐和反馈 [7] - 最不坏决策哲学:从多个可能产生负面结果的选择中选取破坏力最小的 沃伦·巴菲特2020年航空股投资案例彰显快速纠错与现金护城河价值观的实践 [7] - 价值权衡分三类:常规权衡(世俗价值对立)、禁忌权衡(世俗与神圣价值对立)、悲剧性权衡(神圣价值间选择) 明确价值序列后可迅速识别不可交换的价值 [8]
心理学|快速变强的隐藏开关——转念
经济观察报· 2025-07-27 01:26
心理学研究 - 人类大脑每天产生约6万个念头 其中80%带有负面倾向 这些念头如同生活滤镜 决定情绪和行为反应[2] - 转念本质是夺回生活主导权 通过改变事件解读角度 可瞬间改变情绪体验 如将客户意见视为提升机会而非针对个人[3] 转念方法论 - 贴标签法采用三步暂停流程:觉察当前情绪 为负面念头命名 进行证据核查与可能性置换 例如将同事未回复归因于忙碌而非排斥[4] - 视角转换术通过三个问题重构认知:评估事件长期重要性 借鉴榜样处理方式 提炼经验教训 如项目失败可转化为管理方法学习机会[5] - 语言重塑法替换消极语法 如"不得不加班"改为"选择完成重要目标" 将批评重构为具体改进方向 直接导向行动方案[5] 认知误区澄清 - 转念区别于自我安慰 需清醒面对问题而非假装不存在 也非逃避现实 改变解读方式恰恰提升解决问题效率[5] - 转念能力非天生特质 而是可通过练习掌握的技能 持续训练可重塑大脑神经回路 增强心理韧性[3][5]
心理学|“快乐教育”的父母为何养出抑郁的孩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7-14 23:53
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 - "快乐教育"理念下父母倾向于避免严厉管教 营造宽松家庭氛围 强调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1] - 临床数据显示 过度关注孩子情绪的家庭中青少年抑郁发生率反而更高 [1] -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抑郁症青少年往往来自情绪高度关注型家庭而非控制型家庭 [1] 情绪管理失衡 - 快乐被塑造成唯一"正确"情绪 负面情绪被系统性地回避和消除 [2] - 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普通人仅54%时间处于快乐状态 其余为中性或消极情绪 [2] - 情绪压制导致自我怀疑机制 产生"父母付出这么多我还不快乐"的愧疚循环 [2] 挫折应对能力缺失 - 过度保护使孩子丧失处理失败 延迟满足等关键能力发展机会 [3] - 临床案例显示 表面优秀的孩子面对真实挫折时缺乏基本应对策略 [3] - 挫折被类比为"心理阻抗训练" 适度挑战对心理韧性建设具有必要性 [3] 教育方式优化路径 - 建议允许自然情绪表达 避免立即情绪干预 采用陪伴式沟通 [4] - 强调成长型思维培养 将失败重构为学习机会而非能力否定 [5] - 提出父母应示范挫折应对 分享职场人际等真实挑战经历 [5] - 指出快乐教育本质应是情绪光谱接纳 而非单极快乐追求 [5]
分数之外,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央视网· 2025-07-04 00:1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核心观点:各地正通过"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4][5] - 心理健康问题背景:数字化时代持续变化带来的压力需及时缓解,否则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3] - 政策举措:北京市发布20项具体措施,同步强化体魄与心理品质,覆盖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机制 [3][7][9] 学校实践案例 - 体育赛事设计:通过班级足球赛等全员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对抗中体验挫折并建立心理韧性 [6][7] - 趣味实践活动:朝阳区实验小学跳蚤市场提升学生自主沟通能力,内向学生通过活动增强表达自信 [8][9] - 课程体系设置:小学阶段侧重习惯养成、人际交往等实践,中学阶段融入心理韧性训练情境 [4][7] 家校协同机制 - 家长教育创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举办家长论坛,聚焦青春期亲子关系平等化重构 [9][10][12] - 家庭互动改善:家长通过沙龙学习尊重青少年发展规律,案例显示亲子关系从对抗转向和谐 [11][12] - 教师能力建设:开展全员教师身心健康实训计划,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以保障学生发展 [13] 教育理念升级 - 目标转变: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完整生命",强调强健体魄与阳光心态并重 [13] - 实施路径:通过体育赛事、实践活动、家校联动等多维度构建支持体系 [5][7][9] - 社会意义: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责任担当的国家建设者,适应未来竞争压力 [4][13]
焦点访谈|分数之外,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央视网· 2025-06-29 13:49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 核心观点:各地正通过"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协同发展,重点培养抗压能力与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5][8][17] - 政策背景:北京发布20项具体措施,强调心理韧性训练与体育精神培养,目标是为未来竞争压力做准备 [5][8] - 实施案例: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通过班级足球赛设计挫折教育场景,帮助学生处理失败情绪并建立团队精神 [8] - 朝阳区实验小学举办跳蚤市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与自主决策信心 [11] - 新型家长论坛聚焦青春期亲子关系,通过案例研讨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13][15] 教育方式创新 -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设计(如抽签奖励机制)创造积极成长环境 [3] - 课程体系:分学段设置实践活动,小学阶段侧重习惯养成、情绪调适等基础能力培养 [9] - 师资培训:开展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计划,提升教师健康素养与服务能力 [15][17] 社会协同机制 - 实施框架:建立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的三维支撑体系 [8][11] - 家校联动:通过家长沙龙等形式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家长行为模式转变 [13][15] - 资源整合:将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非传统教学场景纳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 [6][11] 注:所有数据与案例均来自政策文件及学校实践报道,未涉及商业机构或财务数据 [1][3][5][6][8][9][11][13][15][17]
以积极心理赴留学之旅(留学经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8 21:32
留学心理健康关注 - 留学过程中面临文化冲突、学业压力、社交孤独等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家长和学生重视 [1] - 马丁・塞利格曼的PERMA模型从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5个维度解析幸福内涵 [1] 积极情绪培养方法 - 通过课堂肯定、结交朋友、欣赏异国美景等方式激发积极情绪,促进主动探索和融入 [1] - 每日微笑、积极自我暗示、与家人视频分享、接触自然等活动可缓解思乡与孤独感 [1] - 记录感恩事项、参与运动或艺术创作等愉悦活动能积累积极情绪,构建心理防线 [2] 心理韧性建设 - 心理韧性帮助学生在逆境中恢复成长,如调整心态、总结失败经验并重新出发 [2] - 应对课程难度或评分差异时,主动寻求教授指导、查阅学术资源以弥补短板 [2] - 乐观思维可化解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通过解释文化背景和学习当地礼仪促进融合 [2] 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 课堂小组讨论和课余社交活动(如行业论坛、志愿项目)有助于建立跨文化合作关系 [3] - 积极人际交往能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为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合作机会与推荐 [3]
信“心”心理问答|如何排除那些2小时后、8公里外的烦恼
经济观察报· 2025-05-29 00:41
焦虑机制分析 - 人类大脑存在"负面偏好"机制 该机制在进化过程中起到生存保护作用 但对现代社会非致命威胁过度反应 [2] - 现代生活被工作群消息 朋友圈展示 育儿琐事等"焦虑因子"持续触发 导致大脑处于防御性高速运转状态 [2] - 焦虑表现为对未来的灾难化想象 如担心PPT配色被批(概率3倍于现实压力) 孩子社交问题等非即时威胁 [1][2] 焦虑分类方法 - 需区分"老天爷的事"(天气变化)"别人的事"(同事生活选择)和"自己的事"(应对方式)三类控制范畴 [2][3] - 典型混合焦虑案例包含不可控因素(领导主观评价占60%)与可控因素(模拟汇报准备占40%) [3] - 建议对不可控部分贴"暂停标签" 将70%精力聚焦于可行动事项如设计幼儿分离仪式等 [3][4] 行动干预策略 - 将抽象焦虑拆解为5分钟可完成的具体动作 如查实时路况 制作幼儿绘本等微观行动 [4] - 微小行动可激活前额叶皮层 抑制杏仁核过度反应 打破焦虑-拖延循环的有效率达83% [4][5] - 建议设置每日10分钟"信息静默时段" 关闭工作群通知可使焦虑水平降低35% [5] 心理调节技术 - 通过触觉锚点(如幼儿手印钥匙扣)可将注意力拉回当下 减少50%的时空跳跃式焦虑 [5] - 语言重构技巧如将"不得不焦虑"改为"分配10分钟注意力"可提升自我效能感27% [5] - 每日10分钟正念呼吸训练 可使大脑信息过载状态缓解40% 类似"拧干海绵"效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