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微更新
icon
搜索文档
方寸之间显智慧(有所思)
人民日报· 2025-09-18 22:12
打造"金角银边",精心精细是关键。成都已建成600余个"口袋公园",有的采用了透水铺装、太阳能照 明等环保设施,有的被赋予植物科普和自然教育功能,每个细节都浸润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当城市 管理者下足"绣花功夫",在方寸之间创造出既满足生态功能又富含美学价值的新型空间就成为可能。 归根结底,打造"金角银边"不只是物质改造,也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人民城市 理念的深入践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1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漫步成都街头,"金角银边"随处可见。出地铁口,邂逅野趣盎然的口袋公园;穿行小巷,遇见与绿植融 为一体的彩色墙绘;高架桥下,体验丰富的运动和消费场景……这些曾经未被科学利用的角落,正以一 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定义城市空间的价值。 没有真正的"无用空间",只有尚未被发现的价值潜能。"金角银边",这一源自围棋对弈间的智慧,被成 都巧妙引入城市更新中,打破了传统"大拆大建"的路径依赖,转向更精细、更人性化的"微更新"模式。 打造"金角银边",补齐短板是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许多城市建设发展的痛点已从"缺不 缺"转为 ...
扮靓城市应少些“一次性景观”
中国环境报· 2025-09-12 00:30
城市微更新景观管理问题 - 临时花箱在建成验收后普遍面临失管和脱管问题 逐渐沦为城市摆设和路边遗弃物 [1] - 缺乏后续管护资金安排导致花卉枯萎后杂草丛生 常被用作烟灰缸或垃圾箱 造成视觉污染 [1] - 大型活动或节庆结束后临时花卉被直接撤除 仅留下光秃秃的底座 形成资源浪费 [1] 管理责任归属问题 - 绿化保洁归属不明导致责任不清 道路保洁实行分片包干制但临时花箱既不属于道路也不属于绿化带 [1] - 难以落实专人清洁机制 导致景观由风景转变为煞风景的存在 [1] 项目设计改进方向 - 需要摆脱一次性模式 在项目设计和招标环节充分考虑善后安排 [1] - 既要注重城市美观又要强调资源节约 避免仅为验收通过而实施的虎头蛇尾方案 [1]
“一半烟火,一半潮流” 微更新的老菜场如何成功出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9 07:22
项目背景与定位 - 项目前身为西安市平绒厂 1998年停产改建为建国门综合市场 服务周边10万居民生活需求[3] - 2017年平绒厂与西安世界之窗产业园投资管理公司合作改造 打造市井文化创意街区[6] - 采用"微更新 轻改造"模式 保留市井烟火气与文化载体 进行产业与业态焕新[5] 改造实施与运营 - 2019年在政府引导下全面改造 拆除违建 建设天桥连廊 重新划分功能区域[8] - 管理方实行年度商户签约机制 避免同质化业态 引入竞争机制并辅助业态优化[10] - 招商注重差异化 避免过度网红化 同时保持街区新鲜感与多样性[10] 业态特色与消费场景 - 融合传统菜市场与潮流业态 形成"一半烟火 一半潮流"的特色场景[1] - 引入咖啡馆 小吃店 书店等多元业态 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并吸引年轻客群[1][8] - 火锅店等商户利用就近新鲜食材优势 创新产品形态(如西餐化番茄锅)[10] 客流量与社会效益 - 暑期工作日客流量达1.5万人次 周末及节假日增至3万人次[12] - 既服务老街坊日常需求 又成为年轻游客打卡地 形成新旧融合的社区生态[1][12] - 留学生等青年群体选择在此创业 体现项目发展前景吸引力[8]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城市微更新 卫星视角看变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1 01:45
城市绿化与公园建设 - 拉萨团结公园全面开放成为新城市地标 [1] - 林芝市公园总数达25个 总面积约140万平方米 [9] - 计划新建13个口袋公园和15万平方米大型综合公园 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 [11] 防沙治沙与植树造林 - 阿里地区试种40多个树种 10多个能完全适应当地环境 [3] - 人工林面积达21.4万余亩 [5] - 计划3年内在重点区域植树造林10.34万亩 [5] 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 - 昌都市2012年启动旧城改造 茶马广场从土坯房变为繁华商业区 [14] - 城市功能区按类规划 政治商业教育片区提质增效 [17] - 主干道全面亮化 夜间出行条件显著改善 [17] 生态环境指标提升 - 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2.31% [20] - 城市绿地面积达9248公顷 较2020年末增加3115公顷 [22]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67平方米 [22] 城镇化与乡村建设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40% [20] - 建成800多个高原和美乡村 [20] - 基本实现道路沿线300米范围内口袋公园全覆盖 [9]
“微更新”建好城市口袋公园
经济日报· 2025-08-13 22:05
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微更新的典型实践 正以小切口撬动民生大改善 [1] 口袋公园建设现状 - 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口袋公园3420个 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设超5 4万个 [1] - 建设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互动新空间 彰显城市治理文明 [1] 城市空间优化策略 - 优先覆盖老旧城区和高密度社区等绿地不足区域 实现公共资源普惠化 [1] -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社区调研 精准聚焦居民需求 盘活边角地和闲置地 [1] - 打造15分钟绿色宜居生活圈 重构城市空间价值 [1] 口袋公园功能升级 - 突破传统绿地功能局限 打造休闲+健身+文化+社交的复合型场景 [2] - 加强适儿化 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 满足多样化需求 [2] - 通过微景观和文化墙等融入历史记忆和民俗传统 成为城市文化露天博物馆 [2] 运营管理模式创新 -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秉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 [2] - 推行园长制和志愿服务 鼓励居民参与设计和维护 [2] - 形成群策群力 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2]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 从空间改造升级至场景营造 [2] - 通过公园+模式拓展深化 释放方寸之地的民生红利 [2]
南阳摩根吾悦广场摩根街区亮灯仪式盛大启幕:点亮城市未来,重塑消费“夜”态
搜狐财经· 2025-07-15 09:25
项目概况 - 南阳摩根吾悦广场摩根街区于7月14日举行亮灯仪式 标志着该街区作为城市"夜经济"领航者全面启航 活动吸引政府代表、企业家及市民千余人参与 [1] - 摩根街区自2020年开业 历经五年运营和两年品质升级 现已成为南阳商业版图中的重要坐标 通过多维价值重塑城市商业格局 [12] 战略定位 - 项目作为卧龙区重点打造的特色商业街区 构建"人文+消费+生态"立体发展模式 体现城市从传统商业向数字经济跃迁的战略方向 [3] -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共建模式 为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治理经验 [8] 运营数据 - 亮灯首日客流量突破7万人次 带动周边商业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0% [4] - 日均客流超1万人次 年客流突破300万人次 形成15分钟全域消费圈覆盖 [12] 区位优势 - 占据卧龙 宛城两大城区中轴线 毗邻梅溪河与人民公园 形成商景联动优势 [12] - 周边配置20余条公交线路及非机动车停放区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12] 场景设计 - 建筑融合国风外立面与河景步道 专业亮化设计呈现夜间视觉盛宴 [13] - 在2024年焕新升级中引入"上海风潮"团队 结合三国 独玉等文化元素打造沉浸式场景 [13] - 配备无障碍通道 残疾人卫生间 母婴室等适老适幼设施 沿河步道每50米设带充电功能的休息区 [14] 业态组合 - 形成"潮流数码+特色餐饮+亲子教育+文创体验"复合业态 旗舰店占比20% 区域首店占比30% [18] - 夜经济IP包括河马吨吨酒吧 集装箱餐车小吃街 结合跨年巡游等活动打造24小时活力街区 [18] - 室外街区引入集装箱网红餐饮区 711便利店 杨梅红艺术教育等首店品牌 [18] 文化科技融合 - 以南阳丝织厂历史为脉络植入老城文化元素 联合非遗品牌打造文创市集 [18] - 增设智能导视系统和无死角监控系统 构建科技+自然+社交多元体验场景 [14][18] 城市更新成效 - 南广场新增遮荫停车区 引入7-11 霸王茶姬等品牌 预计年增销售额数千万元 [22] - 新建500辆非机动车停放口袋公园 增设治安屯警点 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22] 多维价值 - 经济层面带动区域就业和夜经济 助力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22] - 文化层面成为历史与现代文明对话窗口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22] - 社会层面通过便民设施增强市民幸福感与城市归属感 [22]
“闲置地”变“会客厅” 口袋公园带来“高速口的诗意”
镇江日报· 2025-06-22 23:33
城市微更新项目 - 鸿润家园小区西侧1.33公顷闲置地改造为集生态、休闲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口袋公园 [1] - 项目以"破界融绿"为核心理念,移除西侧三排行道树形成视觉通廊,贯通高速与社区景观 [1] - 绿化带与346国道路侧绿化串联形成连续绿道网络,流线型入口广场兼具集散与活动功能 [1] 设计亮点与功能 - 白色钢构休闲廊架顶部种植季节变色树木,成为"绿色会客厅" [1] - 阳光草坪与健身区组合最受欢迎,配备低矮花境环绕草坪和彩色透水步道 [1] - 南侧设置棕白公共服务建筑与生态停车场,车位间点缀花灌木,实现"交通功能+生活服务"复合设计 [2] 社会效益与城市形象 - 项目使高速出口从过境通道升级为便民停留点,提升城市门户形象 [2] - 公园通过通透景观界面和丰富功能回应民生需求,展现城市便捷舒适的生活氛围 [2] - 市规划勘测设计集团党员骨干在规划创新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
睢宁实施滚动式城市微更新提升人居环境
新华日报· 2025-06-20 23:10
城市更新改造 - 睢宁县红光巷完成改造,包括下水管道雨污分流、杆线入地、道路拓宽硬化等,路面从坑洼不平变为宽阔平整,居住体验显著提升 [1] - 红光巷周边有3个幼儿园、2所小学,改造后上下学期间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 [1] - 交通巷、益民巷等背街小巷道路拓宽至八九米,交通流畅度改善,并增设文艺打卡点如旧照片墙 [1] - 今年以来睢宁县完成15条巷道整治,铺设修整路面4000余平方米,另有26条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推进中 [1] 老旧小区改造 - 名仕花园小区改造包括铺设2930平方米路面、翻新29个单元门墙、新建健身活动场所,物业费缴存率超90% [2] - 幸福家园1期改造调整绿化布局并增加停车位,小区环境从全县较差提升至干净整齐 [2] - 睢宁县以10天为周期滚动式微提升,今年已整治5期30个居民小区,重点解决路面破损、路灯不亮、外墙脱落等问题 [2] 居民参与与反馈 - 淮海巷改造中居民主动锯断自家拦路果树,中医院后巷居民捐赠石子黄沙,滨河小区居民为工人送姜汤 [4] - 益民巷改造后解决夏季积水断电问题,80多岁居民表示能安心睡觉 [4] - 改造初期部分居民对拆除私搭建筑有抵触,经街道社区宣传后获多数支持 [3] 改造策略与细节 - 城市微更新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空中飞线、电动车充电,注重细节如大树下规划停车位、规范小广告栏 [3] - 改造强调量力而行,优先解决人身及财产安全问题,同时硬化居民家门口边角区域 [3]
走进电梯,与艺术相遇(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1 02:18
城市微更新与艺术社区建设 - 上海市新小区通过"艺术电梯"计划实现老旧社区改造,将海派绘画作品融入电梯空间,打造"电梯美术馆",提升社区文化氛围[1][2][3] - 2023年项目启动阶段,社区枢纽站联合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虚谷的《白猫》《春波鱼戏图》等2件作品植入电梯,设计融合蝴蝶翅膀、礼花等当代视觉元素[2] - 2024年项目进入第二阶段,中华艺术宫联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引入林风眠、吴冠中等18位艺术家的自然风景、花卉题材作品,覆盖市新小区与东园二居民区18台电梯[5][6] 艺术传播与社区参与机制 - 项目采用"展览+教育"模式,通过专家讲座(如《中西绘画比较中的虚谷》)、蓝晒艺术工作坊、"邻里讲解员"机制等,推动居民从被动观展转向主动参与创作与传播[7][8][9] - 艺术内容呈现方式创新:电梯内作品附导览文本与二维码,居民可扫码获取画家生平、作品背景等信息,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传达[6] - 社区共创成果显著,居民参与装点小区白色花箱、楼道蓝晒作品陈列等,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8][9] 项目规模与社会影响 - 截至2024年底,市新小区建成26台"艺术电梯",加装覆盖率达62%,形成全国首个"电梯美术馆群"[10] - 项目入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美术新空间",成为城市更新中"艺术社区与社区治理"结合的创新案例[10] - 居民自发参观中华艺术宫展览并反馈需求,体现社区与艺术机构的双向互动,如2024年"中国式风景"展览作品最终进入小区电梯[11] 艺术与城市空间融合 - 电梯作为高频使用的"垂直通道",通过艺术改造打破传统美术馆边界,使海派绘画史"飞入寻常百姓家"[3][5] - 林风眠、吴冠中作品以高清制作呈现,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形式语言的融合,如《绣球花》《都市之恋》等引发居民对城市景观的思考[6] - 项目重塑社区文化气质,金属电梯厢体被赋予审美温度,艺术成为连接居民情感与公共讨论的媒介[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