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同创新网络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近10万亿元
新京报· 2025-09-17 13:24
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贡献 - 2024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近10万亿元 约占中国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六分之一 [1][2] - 以不到北京市3%的土地贡献约三分之一的GDP [1][2] - 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始终排名第一 [2] 创新资源与研发投入 - 2024年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4785亿元 [1] - 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174.7件 [1] -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465亿元 [1] 产业生态与企业集聚 - 集聚上市公司532家 跨国公司总部116家 独角兽企业93家 [2] - 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企业近130家 [2] - 建设25家标杆孵化器 26家概念验证平台 [2]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 施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地方法规 [1] - 近5年推出1500余项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1] - 制定实施4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 [1] 投资布局与资本运作 - 新设机器人等8只政府投资基金 [2] - 累计投决金额235亿元 带动社会资本近730亿元 [2] - 支持领军企业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 [2] 全球合作与战略倡议 - 发布《IASP2025北京中关村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 [2] - 呼吁全球科技园区共同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2] - 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3]
IASP2025年世界大会发布“中关村倡议”
新浪财经· 2025-09-17 09:24
会议概况 -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2025年世界大会于9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1] - 北京第四次举办该全球科技园区顶级盛会 此前曾于1995年、2005年、2015年举办 [1] 倡议内容 - 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发布《IASP2025北京中关村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 [1] - 倡议提出建设"创新园区、绿色园区、智慧园区、人文园区、开放园区"五大发展方向 [1] - 倡议呼吁全球科技园区共同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被列为倡议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意义 - 这是IASP世界大会首次发出倡议 [1] - 倡议凝聚了国际科技园区广泛共识 提出了科技园区未来发展方向 [1]
IASP世界大会首次发出《北京中关村倡议》 呼吁全球科技园区共建协同创新网络
北京商报· 2025-09-17 02:43
大会概况 -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2025年世界大会在北京开幕 主题为追求卓越——创新集群助力高质量发展 [1] - 大会由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约800人参会 [1] - 会议聚焦探索创新集群引领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 [1] 倡议内容 - 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发布《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首次由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世界大会发出倡议 [1] - 倡议提出建设创新园区 绿色园区 智慧园区 人文园区 开放园区五大方向 [1] - 呼吁全球科技园区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 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1] 创新发展路径 - 科技园区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 -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 可持续发展 - 积极践行绿色 低碳 可持续发展理念 [2] - 引领数字化新潮流 推进园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2] - 广泛赋能企业创新成长 深度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2] 全球合作 - 系统提升园区数字化治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2] -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2] -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构建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共同体 [2] - 促进知识技术全球流动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2]
拓宽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5-07 02:45
实习实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 - 实习实践从过渡性教育环节转向生成性育人机制,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匹配 [1] - 实习实践承担双重转化任务:学术知识融入真实情境实现学生由理论学习向解决问题转变,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结构到能力体系的内在重构 [1] -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度交织,实习实践成为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一环 [1] 校企协同机制的深化与创新 - 实习实践从辅助性环节转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关系不断深化 [2] - 高校在协同机制中扮演主动连接者角色,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课程设置,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技术流程 [2] - 企业参与从提供岗位扩展到课程共建、平台共研、成果共享,通过共建实验室和联合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连续实践链条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强化 - 高校需通过产教融合机制重构解决"科研成果难落地"和"课程与市场脱节"问题,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深度耦合 [3] - 将成果转化前移至实习实践环节,设立"科研转化型"实习基地,引导企业在课题设计、原型验证等环节与学生协同推进 [3] - 高校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和"学生孵化空间",将有转化潜力的学生项目引入孵化体系,提供知识产权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 [3] 学科交叉融合的推动 - 学科交叉成为高校创新教育重要趋势,回应复杂问题导向的创新需求 [4] - 高校通过建设"模块化交叉平台"和"技术共享工坊"打破学科壁垒,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协同攻关提供空间支撑 [4] - 设立校内跨学科创新基金或工作室,鼓励学生在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联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 [4]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 - 实习实践范式从教学附属向创新驱动转变,高校推动学生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力量 [5][6] - 探索"项目制实习+企业协同攻关"实践新形态,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全过程,从前期调研到成果转化均有实质性分工与协作 [5][6] - 协同创新网络将实习实践嵌入知识共创与组织协同,实现职业创新能力的立体成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