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型中小企业
icon
搜索文档
经观社论|北交所四周年:百分之一的分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09:07
北交所发展现状与成就 - 上市公司数量达274家 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2] - 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 公募/社保/保险等机构资金均已入场[2] - 月成交额从2022年200亿元提升至目前6000亿元左右 增长约30倍[2] - 即将切换"920新代码"提升市场辨识度和板块认同感[2] 市场定位与功能价值 - 专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市值占比不足A股1%但经济撬动作用显著[2] - 解决中小企业轻资产运营与金融体系服务不适配的矛盾[3] - 激活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向"更早/更小/更新"硬科技领域倾斜[3] - 形成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消费服务/化工新材/医药生物五大产业集群[4] 制度创新与特色机制 - 设置包容性上市标准 含盈利与非盈利选项(考量市值/营收/现金流/研发强度)[4] -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90%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超50%[4] - 引入"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和重组简易程序提升并购效率[4] - 通过"小步快跑"式并购推动产业链整合[4] 现存挑战与发展方向 - 部分公司股票交易清淡 流动性存在"断层"现象[5] - 需加快推出指数基金工具并推进纳入跨市场指数[5] - 估值体系有待完善 需吸引更多元化投资者结构[5] - 需在流动性优化/市场结构升级/资本吸引力提升等维度持续改进[6]
北交所四周年总市值超9000亿
第一财经· 2025-09-02 06:19
北交所市场发展概况 - 北交所上市公司达274家 较2021年11月开市之初的81家增加逾3倍 [4][5] - 总市值9116.5亿元 其中10家公司总市值超百亿元 23家公司市值在50-100亿元之间 [4][5] - 全市场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 较开市之初的400多万户增长约500万户 [3][5] 企业财务表现 - 上半年274家公司平均营收3.36亿元 同比增长6.01% [5] - 225家企业实现盈利 盈利面达82.12% [5] - 168家营收同比增长 占比61.31% 137家净利润同比增长 占比50% [5] 市场流动性表现 - 北证50指数上半年涨幅达39.45% 显著超越上证指数2.76%和创业板指0.53%的涨幅 [10] - 新股上市表现亮眼 广信科技首日涨幅达500% 鼎佳精密/天工股份/星图测控首日均涨超400% [10] - 宏远股份打新吸引67.81万户投资者 冻结资金7408.33亿元创纪录 志高机械冻资规模超7000亿元 [10] IPO市场动态 - 上半年三大交易所共受理177家IPO申请 同比增长453% [8] - 其中115家拟赴北交所上市 占比超六成 [8] - 110家企业处于问询阶段 5家IPO处于中止状态 [8] 制度创新与改革 - 上市标准设计针对中小企业特点设置多套差异化标准 [6] - 发行审核环节适度放宽盈利要求 强调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企业的适应性 [6] - 推出北证专精特新指数 "深改19条"落地两年 [3][13] 市场期待与建议 - 期待加快推进920代码整体换装 [13] - 建议加快ETF/公募可转债/专精特新指数基金的设计和申报 [13] - 需要进一步引入长期资金 优化做市商制度 丰富交易品种 [14]
从0到9000亿: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驶上“快车道”
证券时报· 2025-09-01 18:44
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宣布设立四周年。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在过去一年 间持续推动"深改19条"政策落地,实现市场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跃升,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注入强劲动 力。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已达274家,较三周年时的251家增长9.16%;总市值 突破9000亿元,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专精特新集群效应凸显 北交所坚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在制度设计上,IPO规则进 一步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允许未盈利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更加精准适配中小企业融资需 求。 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北交所上市企业274家,总市值9116.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 82%;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149家,占比54.38%,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企业集群。 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核心定位,决定了北交所上市企业与研发创新深度绑定。2024年,北交所上市企 业合计投入研发费用85.9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4.56%。北交所上市企业投入研发费用均值已增长至 3148.16万元,呈现上升趋势。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向记者 ...
北交所宣布设立四周年:聚“新”成势 再启新程
证券日报· 2025-09-01 16:05
北交所市场发展现状 - 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达274家 总市值超过9000亿元 [1] - 上市募资总额达567.2亿元 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 [2]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50% [1][2] 上市标准与企业结构 - 95.62%企业(262家)适用第一套上市标准 [2] - 第二/三/四套标准分别对应7家/1家/4家企业 [2] - 3家未盈利企业上市 其中1家已实现扭亏为盈 [2] 投资者结构与流动性 - 合格投资者数量超900万户 [1] - 日均成交额达291.51亿元 较去年增长近4倍 [4] - 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 [1][5] 指数产品与资金规模 - 北证50指数基金规模达113.22亿元 [5] - 北交所主题基金总数40只 总规模166.01亿元 [5] - 专精特新指数基金预计带来百亿级增量资金 [6] 债券市场发展 - 年内发行公司债127亿元 [3] - 发行国债12.04万亿元 [3] - 发行地方债9505.51亿元 [3] 制度创新与审核效率 - 审核时效大幅提升 平均140天完成从受理到注册 [3] - 最快37天完成注册流程 [3] - 引入"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和重组简易程序 [4] 企业质量与分红表现 - 超八成上市公司实施2024年度分红 总额59.67亿元 [4] - 21家公司宣告2025年中期分红 总额5.32亿元 [4] - 建立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4]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股债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3] - 推进普惠金融试点与服务新质生产力 [1][3] - 研究推出公开市场可转债及衍生品工具 [8]
北交所夯实企业高质量基础 年内5家“小巨人”企业过会
新华网· 2025-08-12 06:28
北交所审核节奏与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 北交所上市委审核节奏连续两周保持"一周两审三家" 本周审核荣亿精密、奥迪威、鑫汇科3家公司的公开发行申请 [1] - 审核提速过程中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申报 荣亿精密为成功过会的典型案例 [1]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模体量不大但有股权融资诉求 登陆北交所是其最佳选择 [1] 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数据与表现 - 截至4月1日北交所成立以来上会企业数量达19家 其中今年以来上会15家且过会14家 [2] - 今年过会企业中5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包括克莱特、凯雪冷链等 另三维股份为暂缓审议的同类企业 [2] - 北交所19家专精特新企业全部预盈 其中贝特瑞、长虹能源、五新隧装、富士达4家公司净利润超1亿元 [2] 北交所市场定位与企业匹配度 - 专精特新企业多为创新型中小企业 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天然匹配 [2] - 北交所处于"质""量"双升的高速发展期 包容性强 能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支持 [2] - 改革效应持续释放 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工信部三批名单中北交所有19家企业上榜(含观典防务) [2] 上市后企业资本与能力提升 - 专精特新企业登陆北交所后获得股权融资 资本扩充导致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 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 [3] - 企业可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激励、并购重组 加速人才引进、业务协同和合作研发等布局 [3] 北交所战略意义与行业覆盖 - 设立北交所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重大突破 对践行创新驱动战略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 - 北交所不仅服务专精特新企业 还面向所有创新型优质中小企业 不断拓宽资本覆盖广度 [4] - 在关键领域补短填空 例如贝特瑞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 吉林碳谷打破国际碳纤维技术垄断 连城数控具备半导体级12英寸单晶炉生产能力 [4] 企业业务扩张与市场多元化 - 部分企业业务领域持续扩张 如禾昌聚合从汽车零部件扩展至家电和塑料包装 威贸电子从家电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并成为北汽和奇瑞供应商 [4] - 北交所定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目前高端制造业企业占比高 80%企业按标准一财务指标上市 [5] - 未来希望更多硬科技企业和潜在"隐形冠军"企业按不同标准上市 形成多元化、包容性市场 [6]
北交所设立一周年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初见成效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北交所设立一周年成效总结 - 北交所成功开市并平稳运行 基础制度搭建完成 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 实现稳起步 [1] -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取得初步成效 企业、制度、文化和生态等要素不断集聚 [1] 企业支持成效 - 上市公司达110家 中小企业占比77% 民营企业占比90% 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超八成 [2] - 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和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 [2] - 23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平均研发强度4.6% 是规模以上企业3.3倍 [2] - 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235亿元 平均每家2.1亿元 有效助力企业提高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2] 制度创新与市场生态 - 构建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 以试点注册制为牵引 [2] - 落地转板机制 打通与沪深市场衔接 向区域股权市场辐射 [3] - 760余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 [3] - 合格投资者超513万户 是设立前近3倍 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 VC/PE加大投入 [3] - 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RQFII均已入市 112家证券公司深度展业 [3] - 21家商业银行对接探索普惠金融新路径 与66个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3] 市场运行特征 - 日均成交10.29亿元 较精选层阶段提高167.17% [7] - 83%公司市值低于15亿元 投资者以合格个人和机构为主 交易低频理性 [6][7] - 新股首日7成上涨 平均涨幅69.97% 首日后月度涨跌幅平均5.34% [7] - 形成按需、小额、多次接续融资机制 挂牌阶段平均进行2次定向发行 单次融资5000万元左右 [5] 未来发展举措 - 研究降低交易成本 适时推出北交所指数 推进交易机制创新 [8] - 聚焦规模积累 完善融资交易功能 健全产品体系 发挥"主阵地"辐射作用 [8]
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提速——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增势强劲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业绩表现 - 北交所106家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1.46亿元,同比增长33.04%,净利润42.83亿元,同比增长19.71% [2] - 九成公司实现盈利,平均净利润4040万元,其中新上市公司盈利面达100%,三成公司净利润增幅超50% [2] - 龙头企业表现突出,贝特瑞净利润9.18亿元,颖泰生物和吉林碳谷净利润增幅均超200% [2] 财务运营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15.32亿元,同比增长74.37%,生产建设投资支出49.49亿元,同比增长68.92% [2] - 研发支出共计19.67亿元,同比增长32.77%,平均研发强度4.25%,77家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7] - 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8万个,支付职工薪酬48.71亿元,同比增长17.63% [9] 融资与资本运作 - 上半年新上市27家公司累计融资49.27亿元,已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235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 [3][7] - 5家公司启动再融资,中航泰达完成重大资产重组,24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覆盖近2000名核心人员 [3] - 近八成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创新领域 [7] 市场生态建设 - 合格投资者数量超513万户,500余只公募基金参与投资,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和QFII/RQFII等长线资金均已入市 [3] - 112家证券公司深度展业,66个省市政府与北交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3] - 17家公司披露股份回购方案,拟回购金额超3.5亿元,11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拟分红金额达3.28亿元 [8] 产业竞争力 - 超八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创新领域 [5] - 78家公司入选国家或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5] - 部分公司实现技术突破,如惠丰钻石研发培育钻石产品,营收增长93.84%,恒进感应营收增长45.05% [6] 投资者关系 - 所有公司均举办业绩说明会,超八成公司回复率达100%,超600家次机构参与35家公司调研,同比增长300% [8] - 公司通过线上交流、"上市公司走近投资者"活动提升信息透明度 [8]
建正检测入选“2025年度创新型中小企业”
新华日报· 2025-07-10 21:20
公司荣誉与认证 - 公司成功入选南京市"2025年度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名单 彰显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1] - 公司拥有13项专利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及连续两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 这些硬核科技背书使其从传统检测机构中脱颖而出 [1] - 此次认证是对公司长期专注研发 深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细分领域所获成就的权威认可 [1] 战略布局与业务转型 - 公司已实现从单一工程质量检测向房屋体检 城市更新等存量新兴市场的战略布局 [1] - 作为国企改革中成功转型的典范 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1] - 公司构建"预防—诊断—治疗"的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 服务范围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3] 认证带来的多重价值 - 品牌公信力大幅提升 成为招投标与业务洽谈中的无形竞争力 并为冲击"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奠定基础 [2] - 入选企业可高效对接各级政府专项扶持政策 税收优惠 融资便利及项目申报资源 [2] - 认证带来的品牌与资源优势 有助于吸引高端创新人才 加大研发投入 优化创新机制 [2]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多年高于行业均值 成功开发出多项核心技术助力检测效率提升 [3] - 公司以"检测+科技"双轮驱动打破行业边界 荣获行业创新奖项 [3] - 未来将聚焦绿色建筑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前沿需求 加大研发投入 攻关关键技术 [3] 未来发展目标 - 公司致力于以更精准 高效的检测服务回馈客户 为工程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4] - 目标清晰而坚定 在创新驱动的航道上 向"专精特新"及更高远的标杆全力进发 [4] - 公司将深化创新引擎 优化"产学研"融合机制 加速成果转化 将创新力切实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与客户价值 [3][4]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吸引更多资金
证券日报· 2025-07-06 16:15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 - 北交所正式发布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开启"双指数"时代,为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 [1] - 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达38.96%,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年内上涨43.79%,表现突出 [1] - 北交所268家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81%,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2024年平均研发强度达5.04% [1] 指数意义与市场影响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与北证50指数形成互补,为投资者提供更精准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标的 [1] - 指数发布为指数基金、北证50ETF等产品开发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北交所产品矩阵 [1] - 指数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市场认知度不足等问题,提升资金支持效率 [1] 北交所未来发展建议 - 高质量扩容是北交所改革的基础,需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吸引更多优质企业 [2] - 建议设定阶段性目标,如五年内实现10%的"小巨人"企业上市,形成良好市场生态 [2] - 发挥北交所承上启下作用,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协调发展,优化转板机制 [2] - 推动投资端与融资端均衡发展,鼓励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 [2] 市场展望 -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开启,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望借助北交所迈上发展"新台阶" [3]
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5-06-29 20:59
北交所战略目标与改革举措 - 北交所锚定"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战略目标 通过多元上市标准、特色融资并购制度和精细化持续监管规则提升市场生态 [1] - 将统筹改革、服务优化和生态强化工作 促进平台功能发挥 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1] 高质量企业供给措施 - 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及资本市场需求的优质成长型企业上市 [1] - 提高审核问询针对性和精准性 从源头保障上市公司质量 畅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路径 [1] 监管与合规强化 - 落实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 强化上市公司内控管理 提升审计委员会等机构监督作用 [2] - 零容忍打击违规行为 加强自律与行政监管衔接 推进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 [2] 并购重组支持政策 - 推动"并购六条"政策案例落地 支持跨行业并购及收购未盈利资产 促进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企业 [2] - 完善融资工具拓宽渠道 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助力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2] 投资者结构优化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加快做市商扩容 引导机构资源向普惠金融倾斜 [2] - 提升机构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关注度、服务力度和投资强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