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北交所宣布设立四周年:聚“新”成势 再启新程 274家公司总市值超9000亿元,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打造了一条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9-01 22:07
市场发展概况 - 北交所设立四周年 上市公司达274家 总市值超9000亿元 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 [1][2] - 上市募资合计567.2亿元 发行上市设置四套多元包容标准 95.62%企业适用第一套标准 后三套标准为未盈利企业提供上市机会 目前3家未盈利上市企业中1家已扭亏为盈 [2] - 日均成交额显著提升 截至8月底达291.51亿元 较去年增长近4倍 流动性明显改善 [5] 制度创新与服务体系 - 建立与新三板协同发展机制 通过绿色通道、公示审核及区域性股权市场对接 形成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特色路径 审核效率大幅提升 平均140天最快37天完成从受理到注册 [2][3] - 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年内发行公司债127亿元 国债12.04万亿元 地方债9505.51亿元 首单科技创新绿色公司债券规模3亿元 [3] - 推出"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和重组简易程序 首单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于5月30日受理 强化投资者回报 2024年超八成公司实施分红 总额59.67亿元 [4][5] 投资生态建设 - 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 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 主题基金40只规模166.01亿元 其中北证50指数基金规模113.22亿元 [1][5] - 形成"双指数"格局(北证50指数和北证专精特新指数) 8月均创历史新高 分别突破1600点和2800点 专精特新指数基金有望带来百亿元级增量资金 [6] - 吸引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金及QFII等机构投资者进场 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 [5][6]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打造新质生产力领域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地 推进普惠金融试点 深化"融资端、投资端、交易端"三位一体制度创新 [1][9] - 研究推出公开市场可转债、场内ETF基金及期权期货衍生品 优化上市标准 针对前沿领域增设特殊条款 [8] - 加大长期资金引入力度 鼓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深度参与 完善指数体系 推出更多适配投资需求的指数产品 [8][9]
北交所宣布设立四周年:聚“新”成势 再启新程
证券日报· 2025-09-01 16:05
北交所市场发展现状 - 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达274家 总市值超过9000亿元 [1] - 上市募资总额达567.2亿元 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 [2]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50% [1][2] 上市标准与企业结构 - 95.62%企业(262家)适用第一套上市标准 [2] - 第二/三/四套标准分别对应7家/1家/4家企业 [2] - 3家未盈利企业上市 其中1家已实现扭亏为盈 [2] 投资者结构与流动性 - 合格投资者数量超900万户 [1] - 日均成交额达291.51亿元 较去年增长近4倍 [4] - 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 [1][5] 指数产品与资金规模 - 北证50指数基金规模达113.22亿元 [5] - 北交所主题基金总数40只 总规模166.01亿元 [5] - 专精特新指数基金预计带来百亿级增量资金 [6] 债券市场发展 - 年内发行公司债127亿元 [3] - 发行国债12.04万亿元 [3] - 发行地方债9505.51亿元 [3] 制度创新与审核效率 - 审核时效大幅提升 平均140天完成从受理到注册 [3] - 最快37天完成注册流程 [3] - 引入"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和重组简易程序 [4] 企业质量与分红表现 - 超八成上市公司实施2024年度分红 总额59.67亿元 [4] - 21家公司宣告2025年中期分红 总额5.32亿元 [4] - 建立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4]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股债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3] - 推进普惠金融试点与服务新质生产力 [1][3] - 研究推出公开市场可转债及衍生品工具 [8]
北交所迎来双指数时代 数十家基金争夺
中国基金报· 2025-06-30 00:26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开启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正式发布,成为北交所第二只指数,标志着北交所进入"双指数时代" [1][3] - 该指数从北交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选取市值最大的50只作为样本,反映专精特新企业整体表现 [3] - 数十家基金公司已递交相关指数产品申请,首批产品预计9月底上报 [1][3] 指数特点与投资价值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是全市场首个专精特新指数,年内上涨46.74%,但波动率高达65.17% [3] - 指数成份股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支出占比5.6%,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6] - 2024年成份股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6%、9.6%,近三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10.4% [11] 指数定位与市场影响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定位为主题指数,与宽基指数北证50形成互补,两者有27家公司重叠 [8][9] - 指数采用动态调整机制,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单次调整比例不超过20% [7] - 初期预计为北交所带来数十亿元增量资金,长期有望吸引百亿元级资金 [9] 行业与公司覆盖 - 北交所已聚集1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值占比达53.25% [6] - 指数样本覆盖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均为高研发型创新企业 [6] - 指数排除了北证50中的部分传统企业,更符合北交所"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定位 [6] 基金公司布局与挑战 - 基金公司积极争夺首批指数基金"入场券",但初期产品规模可能受限 [4] - 北交所流动性不足,北证50指数基金设有5亿元规模上限,预计专精特新指数基金也将限制规模 [4] - 基金公司视其为战略性品种,未来待流动性改善后可逐步做大规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