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icon
搜索文档
桂林学院: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与路径研究
央视网· 2025-08-26 08:57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 具有高科技含量 高效能运转和高质量产出特征 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形成深度共振[1] -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育高素质劳动者 推动劳动资料革新和拓展劳动对象范围三大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2] - 桂林学院通过主体培育 介体革新和客体拓展的协同赋能 将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深度绑定[2] 高素质劳动者培育机制 -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塑人才培养模式[2] - 着重强化知识迁移 技能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锻造 精准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2] - 建立硬技能与软技能协同量化评估体系 包括竞赛项目成果 创业计划书质量 技术专利等硬技能和团队协作 领导力等软技能[3] 新型劳动资料应用 - 算法 算力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资料显著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与资源整合效能[2] - 引导学生树立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的思维应对技术变革[2] - 依托超星平台运用数智化教学工具 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呈现学生知识迁移轨迹和定位知识薄弱点[3] 劳动对象范围拓展 - 数据信息成为新型劳动对象 突破传统边界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势能[2] - 拓展学生实践场域与认知空间 提升数字思维 数字意识与数字素养[2] - 推动数字虚拟与现实实践融合 实现教育供给从模糊适配走向精准匹配[2][3] 课程体系重构与人才培养 - 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课程体系 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学科融合[4] - 针对理工科学生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课程 面向文科生发展数字人文与区域特色课程[4] - 构建专业能力加综合素养双轮驱动体系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掌握核心技能[5]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 构建政府 高校 企业协同机制 争取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共建功能性平台[5] - 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进程[5][6] -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践导师 提供前沿产业视角和定制化创新创业培训课程[6] 教师队伍建设 - 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 新技术掌握应用能力和产业协同能力[6] - 组织跨学科资源培训和数字化培训 鼓励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6] - 搭建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联合体 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和地方创新实践[7] 具体实施案例 - 成立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 联合高校 产业园区及十余家AI企业构建协同生态[6] - 通过项目式学习 创新创业竞赛和跨专业团队合作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5] - 实现个性化知识供给与针对性学习指导 助力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提升综合素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