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贷款政策

搜索文档
央行:目前,金融机构申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近600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9-17 08:36
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 - 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旅游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 [1] - 金融机构申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近600亿元 涉及经营主体近4000家 贷款5700多笔 [1] - 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2024年扩大规模至8000亿元 符合条件的服务消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可享受政策优惠 [1]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住宿餐饮、文体教育、旅游领域等项目近100项 签订贷款合同约119亿元 [1]
深圳超400亿贷款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金额居全国前列
南方都市报· 2025-08-25 12:43
政策实施与贷款支持 - 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多部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聚焦项目申报 贷款审批和增信分险环节 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红利较快惠及深圳企业[2] - 截至7月末超过2100家科技企业及96个项目获得总额超400亿元贷款支持 发放金额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2] - 开展前置辅导企业项目申报工作 以南山区某物流企业为例 其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 通过面对面对接成功纳入工信部技改项目清单[2] 融资创新与效率提升 -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采用信贷+征信+担保联动模式 将9000余家创新积分企业纳入担保计划支持范围 提升获贷可能性并降低融资成本[3] - 推行容缺审核+事后补齐灵活审批方式 为某激光及自动化技术创新企业高端激光与智能装备项目批复发放贷款1.5亿元 用于设备购置和技术升级[3] - 指导银行开辟绿色融资通道 通过专项信贷政策解决企业土地证未获批等审批障碍[3] 未来工作方向 - 继续加强科技 产业 金融及财政部门协调配合 优化项目储备机制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4] - 增加对科技创新企业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投放 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激发设备更新需求[5] - 通过跨部门工作机制使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4][5]
“双贴息”政策落地!多部门详解申请条件、资金监管等
券商中国· 2025-08-13 13:54
政策概述 - 两项贴息政策分别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实施期1年[1] - 政策到期后将评估效果,可能延长期限、扩大支持范围或调整经办机构范围[2][14] - 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在消费贷款领域实施贴息政策,被称为"国补"[41]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支持范围 - 覆盖日常生活小额消费、大额商品消费及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服务消费[7] - 重点领域包括汽车购置、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24][26] 申请条件 - 需有真实消费行为,违规套利或非消费用途不享受贴息[2][40] - 单笔5万元以下按实际金额贴息,多笔叠加上限1000元/机构;单笔5万元以上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多笔叠加上限3000元/机构[7][22] 操作流程 - 借款人仅需授权经办机构识别消费账户交易信息,无需额外操作[9][35] - 存量贷款可通过补充协议享受贴息[36]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 支持范围 - 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大行业[8][15] 申请条件 - 贷款需用于经营活动(如设施改善、产品研发等),禁止用于理财套利[2][41] - 2024年3月16日至年底签订贷款合同且放款的主体可享受最长1年贴息[8] 操作流程 - 经营主体按正常流程办理贷款,贴息由经办银行自动处理[10] 政策协同效应 - 与央行5000亿元服务消费再贷款政策形成"1+1>2"效应,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扩大信贷投放[17][18] - 1%贴息比例可撬动约100倍贷款资金,放大财政乘数效应[12][39] 监管执行 - 金融监管总局将动态跟踪贷款流向,防范资金挪用风险[15][42] - 经办银行需聚焦8大重点行业,特别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精准信贷支持[15][16] 市场影响 - 2020-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4年占比达46.1%,政策有望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11] - 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覆盖主要全国性金融机构[12][32][33]
“双贴息”政策落地!多部门详解申请条件、资金监管等(附时报图说)
搜狐财经· 2025-08-13 13:04
8月12日,《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 对外公布。 根据方案,贴息对象分别为向8大类主要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银行贷款,以及居民使用的相 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 点,中央财政将承担贴息资金的90%,政策实施期均为1年。 8月13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王波,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出席国新办 新闻发布会,就两项贴息政策的申请条件、持续时间、资金监管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来看会上重点内 容: 1. 这两项政策到期后,还会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 办机构的范围。 2.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费者合理的借贷需求和真实的消费行为,如果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 贷款用于一些非消费领域,或是其他违规套利行为,这不属于政策的支持范围,将无法取得贴息资金。 3.贷款资金必须合规用于正常的经营活动,例如拓展空间、优化布局、提升硬件、增加业态、人员培 训、 ...
“双贴息”政策落地!多部门详解申请条件、资金监管等(附时报图说)
证券时报· 2025-08-13 12:30
政策核心内容 - 两项贴息政策分别针对8大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年贴息比例均为1%,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实施期1年 [1] - 政策到期后将评估效果,可能延长期限、扩大支持范围或调整经办机构范围 [1][17]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需用于真实消费行为,违规套利行为不享受支持 [1][44]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必须用于经营活动,禁止投资理财和套利 [2][45] 政策实施细则 个人消费贷款 - 贴息期限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每人单笔消费最高贴息500元,多笔可叠加 [8]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按实际金额贴息,同一机构最高1000元;单笔5万元以上以5万元为上限,同一机构最高3000元 [8][26] - 支持领域包括汽车购置、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 [28][29][30] - 借款人仅需授权经办机构识别消费信息,无需额外操作 [11][39]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 - 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行业 [9][19] - 2023年3月16日至年底签订贷款合同的主体可享受最长1年贴息 [9] - 经办银行收到贴息资金后直接返还或抵扣利息,经营主体无需申请 [11] 政策执行机制 - 贴息资金申请和拨付由经办机构完成,借款人无需操作 [3][11] - 金融监管总局将贴息政策执行纳入日常监管,动态跟踪贷款流向 [4][5][19] - 经办机构需建立消费信息识别系统,确保资金用途合规 [16][42] 政策影响与协同效应 - 1%贴息比例可撬动100倍贷款资金,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15][43] - 与央行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形成协同,产生"1+1>2"效应 [22][23] - 2020-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4年占比达46.1% [13] 经办机构范围 - 个人消费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 [15][35][36][37] - 优先选择全国性金融机构因其具备精准识别消费信息的能力 [16]
金融“国补”激活消费市场,监管详解个人、服务业贴息政策如何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8-13 11:32
政策概述 - 两项贴息政策同步推出,分别针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通过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协同发力,激活消费市场并扩大内需 [3] - 政策实施期限为1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覆盖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 [5][9]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个人消费贷款推出贴息举措,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的七大重点领域(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5] - 贴息比例占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显著减轻居民借贷压力 [5] - 贷款经办机构需遵循市场化原则,差异化授信并严格管控资金用途,防止挪用于非消费领域或套取贴息 [6] - 截至6月末,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不含住房贷款)达21.2万亿元,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8万亿元 [6]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服务领域,支持中小微主体(单户贴息上限1万元,贷款上限100万元) [9] - 经办银行需加大信贷投放,优化流程并配合财政审核,确保资金直达基层且利率适宜 [9][10] - 政策旨在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与个人消费贷贴息形成供需两端协同效应,促进消费市场良性循环 [9] 政策协同与效果预期 - 贴息政策与央行前期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形成联动,通过降低融资成本(财政贴息)和激励信贷投放(再贷款)实现"1+1>2"效应 [7] - 消费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定价,财政贴息直接补贴居民,兼顾消费提振与金融可持续性 [7] - 政策到期后将评估效果,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