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转型

搜索文档
大洗牌!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第一财经· 2025-07-30 03:06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浪潮 -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12人,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7%和23% [1] - 863位拥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管理320只产品,上半年收益均值11.17% [1] - 张翼飞、翟相栋等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后转投私募机构 [2][3] - 王鹏、谢家乐、于洋、周智硕等20余位绩优基金经理年内离任 [4]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影响 - 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293亿元占华商权益类基金58%,华商基金动用2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其原管产品维稳 [5] - 鲍无可离职时管理规模162.07亿元,较巅峰期270亿元缩水40% [5] - 丘栋荣离职导致中庚基金规模同比缩水38.82%,其原管产品规模从147.08亿元降至80.53亿元 [6][7] 行业生态变革 - 公募行业经历2006年以来的第四次"奔私"浪潮,2024年起新一波离职潮涌现 [10][12] - 浮动管理费机制实施打破"旱涝保收"生态,部分基金经理因考核不达标被降薪30%-50% [13][14][16] - 行业加速"去明星化",平台价值超越个人IP,私募领域从个人创业转向加入成熟机构 [16] 私募赛道表现 - 仅4.2%"公奔私"基金经理任职百亿私募,64.3%集中于5亿规模以下中小型机构 [18] - 2025年上半年收益前三的"公奔私"基金经理:陆航(45.66%)、何潇(31.14%)、徐爽(未披露) [19][20] - 徐爽近一年以58.63%平均收益领跑33位同行,行业近一年收益均值23.62% [21] - 周应波私募产品规模从百亿回落至50-100亿元区间,任泽松产品连续三年亏损超30% [23]
公募基金行业转型新引擎:小众产品引领规模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6-16 08:42
过去,公募基金市场竞争激烈,主要集中在货币型、债券型和权益类产品三大领域,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同质化竞争已难 以满足市场需求。如今,正是那些一度被视为"非主流"的产品,如债券型ETF、黄金ETF、固收+基金及公募REITs,扛起了规模增长的大旗,成为推动行业 发展的新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行业内预计会有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涌现,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跨市场投资需 求的旺盛也将促使基金产品进一步国际化,为投资者分散风险提供更多可能。 随着2025年的过半,中国公募基金市场迎来了一系列历史性时刻。债券型ETF总规模成功突破3000亿元大关,公募REITs市值站稳在2000亿元以上,黄金类 ETF年内实现了翻倍增长,"固收+"基金也重新找回了上升的势头。这些成就不仅标志着各类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显著提升,同时也反映出基金管理行业的深 刻变革。 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着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分工的重要转变。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 更丰富的资产管理解决方案。随着行业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 ...
32万亿公募基金市场迎变!宝盈基金杨凯:做优投资业绩、提高投资者回报是根本
新浪基金· 2025-05-24 03:20
2025基金高质量发展大会 - 大会由新浪财经主办 汇聚学术界专家 公私募基金领军人物 券商领袖及首席经济学家等业界翘楚 共话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 - 宝盈基金总经理杨凯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演讲 [1] 公募基金行业现状与使命 - 公募基金行业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 肩负服务实体经济 满足人民财富管理需求的责任担当 [3] - 行业"道"在于秉承《行动方案》提出的"五个坚持" 根植于金融工作的政治性 人民性 贯穿服务国家战略与居民财富管理的双重使命 [3] - 截至2024年末 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32.83万亿元 较上一年显著增长 投资者数量稳步上升 [3] 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 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长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 金融科技发展为行业带来新机遇 [3] - 市场竞争加剧 投资者对产品服务要求提高 对获得感关注度提升 需改革过去发展模式 [3] - 需优化产品供给 加强投资者教育 提升服务透明度 防范投资交易风险 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回报 [3] 行业转型方向 - 《行动方案》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构建"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良性循环 [4] - 基金公司需提升资产管理能力 做优投资业绩 围绕客户需求构建"投研-产品-服务"体系 [4] - 加强销售机构联动 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生态 提升客户体验 构建财富管理生态圈 [4]
管理规模"腰斩",长城基金权益投资老将廖瀚博任职期回报被诟病
搜狐财经· 2025-05-22 00:20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基金经理廖瀚博管理的产品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现象,部分产品亏损幅度超20% [1] - 管理规模从2022年的近50亿元降至2025年的16.27亿元,降幅达67.46% [1] - 长城久鼎混合A(002542)与长城均衡成长混合A(019367)表现较好,任职年化回报分别为76.36%和14.62% [2] - 长城远见成长混合A(016592)和长城竞争优势六个月混合A(011455)表现较差,任职回报分别为-27.02%和-30.12% [2][3] 基金产品分化 - 部分C类份额表现远不及A类份额,如长城久鼎混合C(016059)任职年化回报为-36.3%,而A类为76.36% [3] - 长城竞争优势六个月混合(011455)规模从12亿元锐减至2亿元左右,降幅高达80% [3] - 长城环保主题混合A(000977)表现优异,任职回报达89.96%,而C类(016061)亏损35.78% [2][3] 投资风格与操作 - 廖瀚博自称风格不漂移,倾向于挖掘被低估的成长性品种并长期持有 [3] - 实际操作中,长城远见成长混合A(016592)持仓频繁调换,涉及白酒、锂电、军工、半导体等多个热门赛道 [3] - 该基金自2022年9月28日成立以来,单位净值0.7293,累计亏损近28% [3] 近期业绩与排名 - 长城远见成长混合A今年来涨幅4.44%,但近3月、近6月、近1年分别下跌10.53%、上涨0.72%、下跌0.79% [5] - 近2年、近3年表现不佳,跌幅分别为19.99%和27.07%,同类排名靠后 [5] - 四分位排名显示,该基金近期表现多为"一般"或"不佳" [5]
营收降31%、净利降42%!信达澳亚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缩水超155亿元,寄望“固收+”破局
新浪基金· 2025-03-31 03:4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6.44亿元 同比下降31.24% [1] - 2024年净利润1.01亿元 同比下降41.92% [1] - 连续两年出现营收净利润下滑现象 [1] 产品结构分析 - 混合型基金52只 总规模272.43亿元 [2] - 债券型基金20只 规模439.57亿元 [2] - 股票型基金4只 规模90.09亿元 [2] - 货币市场型基金规模570.19亿元 占比41.87% [3] - FOF产品3只 规模0.59亿元 [3] 规模变动趋势 - 股票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末218.87亿元降至2024年末90.09亿元 缩水近60% [3] - 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末428.05亿元降至2025年3月272.43亿元 减少155.62亿元 [3] - 债券型基金规模较2021年末增长363.99亿元 [4] - 货币型基金规模较2021年末增长460.38亿元 [4] 投资业绩表现 - 2024年业绩增长4.52% 未能超越沪深300指数涨幅 [7] - 2023年基金净值下跌14.22% 表现落后于沪深300指数 [7] - 整体业绩走势持续落后于业绩比较基准 [7] 行业环境与战略转型 - 主动权益基金出现"越涨越赎"现象 加剧公司经营压力 [8] - 中小机构需通过差异化道路或特色产品打开市场 [8] - 行业分化加剧 具备投研深度和创新力的机构将脱颖而出 [11] - 养老金入市提速为行业带来变革机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