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

搜索文档
了不起的河洛文化丨五都荟洛 旷世盛景
河南日报· 2025-08-19 23:56
五都荟洛地理奇观 - 洛水两岸30余公里狭长走廊内集中分布偃师商城、夏都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 [19] - 形成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地理奇观 实证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19][27] - 该区域是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时空浓缩 展现从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文明演进历程 [19][20] 二里头遗址文明特征 - 距今3800年是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诞生地 具备"五个最早"考古特征:最早棋盘式王都、最早城市主干道网、最早青铜礼器群、最早官营作坊区、最早宫殿建筑群 [20] - 乳钉纹铜爵作为华夏第一礼器 体现器以藏礼的文明法则 标志礼乐文明初步形成 [20] - 实证从满天星斗邦国时代向月明星稀王国时代的伟大跨越 [20] 偃师商城都城范式 - 距二里头6公里处呈现三重城垣结构(宫城、小城、大城) 为商汤灭夏后首建都城 [21] - 开创"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都城建设范式 宫城轴线与前朝后寝布局成为后世模板 [21] - 夏商礼器纹饰延续性与组合变革性 印证"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的礼制传承与创新 [21] 东周王城礼制遗存 -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中国最长王朝周期 现存12米高夯土城墙与5米深护城壕遗址 [22] - 天子驾六车马坑出土26辆车、70匹马、7只瑞犬 实证《逸礼》"天子驾六"礼制规范 [22] - 成为周礼最后物质载体 体现礼乐文明深植华夏血脉的文化基因 [22] 汉魏洛阳城融合特征 - 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最大都市 北魏孝文帝在此推行汉化改革 [23][25] - 北朝石刻子母阙围屏石棺床融合汉家孝道题材与草原畏兽纹饰 胡汉仪仗俑并肩而立 [24] - 实行"诏断北语 一从正音"政策 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熔铸的历史坩埚 [25] 隋唐洛阳城国际地位 - 隋炀帝以洛水为天河构建天人合一都城格局 定鼎门遗址留存骆驼蹄印与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 [26] - 天街作为贯通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主干道 103坊棋盘式布局含嘉仓可储粮亿斤 [26] - 日本平城京、平安京都城建制皆仿效隋唐洛阳城坊市格局 体现"洛都制度 凡诸国皆以为式"的国际影响力 [26] 文明连续性体现 - 礼制基因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爵→周王城玉戈→汉魏石阙→隋唐应天门"一门三道"制度 [27] - 都城制度迭代升级:从三重城垣演进到中轴布局 最终形成隋唐里坊制 [27] - 大国治理日益成熟:从天下之中理念发展到天可汗制度 [27] 文明包容性特征 - 文化符号兼收并蓄:二里头龙图腾→汉魏胡汉交融→隋唐石窟艺术 [27] - 民族政策开放包容:北魏时期鲜卑语与洛阳正音并存 胡服骑射与宽袍大袖共处 [23][27] - 国际贸易繁荣兴盛:隋唐市署掌管百族交易 丝绸之路带来"云集胡商十万众"盛况 [26][27] 文明和平性表征 - 偃师商城未发现杀殉坑 区别于其他早期文明的暴力祭祀特征 [27] - 丝绸之路通过友好往来实现文化交流 非武力征服方式 [27] - 城市管理体现以和为贵理念 隋唐市署制度保障多民族贸易公平进行 [27]
了不起的洛阳城丨洛阳石窟 不只龙门
河南日报· 2025-07-23 01:00
洛阳石窟艺术概况 - 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现存2345个窟龛、11万尊造像,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代表中国石刻艺术巅峰[4][10] -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400余年营造,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0] - 卢舍那大佛为盛唐杰作,宾阳中洞展现佛教艺术中国化特征,2024年新发现唐代圆雕菩萨残像为研究提供新实物[4] 卫星石窟分布与特色 - 以龙门石窟为中心50公里半径内分布多个北魏至唐代小型石窟,包括吕寨、万佛山、虎头寺等,共同构成中原佛教艺术谱系[1][5][6] - 伊川吕寨石窟开凿早于龙门卢舍那大佛200年,现存30余尊北魏风格造像[5][29] - 孟津万佛山石窟以6窟中4窟完整保存北魏礼佛图浮雕著称,反映鲜卑贵族信仰[6][20][23] - 宜阳虎头寺石窟790尊造像密布弧形山壁,为保存较好的北魏石窟之一[6][15] 石窟保护与迁移案例 - 新安西沃石窟因小浪底工程切割搬迁至博物馆,系黄河中下游唯一北魏石窟[7][16] - 孟津谢家庄石窟整体迁入黄河公园,保留北魏迁洛初期雕刻特征[7][11] - 嵩县铺沟石窟采用混凝土封闭抢救,展现保护与风化的博弈[7][25] 艺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 水泉石窟同时包含北魏小龛4个与唐代小龛1个,雕刻风格呈现从肃穆到丰润的演变[24] - 万佛山石窟藻井太极图反映清末佛道交融,礼佛图数量与规模全国罕见[22][23] - 吕寨石窟三窟结构完整,为研究北魏至唐代佛教传播提供实物依据[29][32] 旅游与文化传承 - 2024年7月龙门石窟夜间游览项目吸引游客体验石刻艺术[3] - 水泉石窟成为研学热点,2024年7月接待多地游客参观[26] - 现代科技手段使千年造像数字化,实现古老艺术创新传播[4]
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八次会议
河南日报· 2025-07-18 10:4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 -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3] - 强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求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 [3] - 明确要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落实中央江河保护治理意见 [3] 系统性工作部署 - 统筹发展与安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做好防汛备汛保障黄河安澜 [4] - 统筹保护与治理,践行"两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 [4] - 统筹节水与用水,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现代水网 [4] - 统筹破旧与立新,以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4] - 统筹传承与创新,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 [4] - 统筹当前与长远,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工作并谋划"十五五"规划 [4] 具体实施举措 -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5] -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5] - 落实"四水四定"严格取用水控制实施节水行动统筹农业工业城镇节水 [5] - 推动文旅融合讲好黄河故事打造精品线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5] 组织保障机制 - 加强党的领导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强化责任落实 [4] - 要求各地各部门提升能力本领形成保护治理合力 [4] -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5]
洛阳 ,还得是洛阳!
央视新闻· 2025-05-21 01:42
历史文化 - 洛阳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4000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4][7] - 历史上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 [10] - 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分布,形成"五都荟洛"的罕见景观 [13] -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拥有十万余尊佛像,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 [29][32] 文化传承 - 洛阳是河洛文化之源,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宗族大姓起源于此 [50] -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诞生于洛阳,地动仪也发明于此 [50] - 洛阳是儒学奠基地、道学产生地、佛学首传地、玄学形成地、理学渊源地 [50] -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见证佛教中国化进程 [53] 旅游资源 - 隋唐洛阳城遗址重现唐代中轴线建筑,包括应天门、定鼎门等 [9][19][22] - 洛邑古城展现唐宋风华,文峰塔高30米,夜间灯笼营造古风氛围 [35][37][40] - 老君山日出景观被誉为"紫气东来",白云山、黛眉山展现中原山河壮美 [56][59][61] - 小浪底水库有"小千岛湖"之称 [64] 牡丹产业 -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现有九大色系、十种花型、一千余品种 [67][69] - 牡丹鲜花饼、牡丹银丝酥、牡丹全花茶等延伸产品形成美食产业链 [95][98] - 药用牡丹种植带动村民增收 [71] 非遗美食 - 洛阳水席是国家级非遗,包含24道菜,头牌菜"牡丹燕菜"考验刀工 [71][74][76] - 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等汤类美食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78][81][83] - 浆面条、烫面角、小街锅贴等面食体现小麦产区特色 [86][88][90] - 偃师银条采用真空灭菌技术远销海外 [93] 工业制造 - 洛阳创造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舰艇柴油机等多项"第一" [103][105] -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千余家,形成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06] - 中信重工矿山装备出口数十个国家,一拖集团保持全球拖拉机领先地位 [10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