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监管

搜索文档
永辉超市被出具警示函,因减持红旗连锁1360万股未及时披露
新浪财经· 2025-09-28 03:37
监管合规问题 - 公司因减持红旗连锁股份未及时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和停止交易 收到四川证监局警示函并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1] - 公司在持股比例从11%下降至10%触及5%整数倍时 减持1360万股但未及时披露 直至2025年7月21日才补发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1] - 公司为红旗连锁持股5%以上股东 因早于预披露期间发生减持行为 于2025年6月4日收到四川证监局警示函[2] 整改与补救措施 - 公司就违规减持行为购回股票并向红旗连锁上缴买卖价差[2] - 公司表示将认真总结问题 加强相关人员法律法规学习培训 自觉维护证券市场秩序[1] - 公司近期五年多次遭遇监管 2025年3月20日上交所就内部治理事项下发监管工作函 涉及上市公司 董事 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等多方对象[2] 管理层变动 - 公司第六届董事会暂未聘任CEO 授权改革领导小组代行CEO职责以确保日常经营[4] - 公司于2025年9月18日召开董事会 审议通过聘任王守诚为公司CEO[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99.48亿元 同比下降20.73% 归母净亏损2.41亿元[4]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连续四年亏损 亏损总额达95亿元[4] - 营收下滑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关闭227家亏损门店 虽调改门店收入大幅增加但无法弥补关店损失[4] - 净利润亏损主要因整体销售规模减少及商品供应链改革导致短期毛利下降[4][5]
永辉超市(601933.SH)收到四川证监局警示函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11:32
监管处罚事件 - 公司因减持红旗连锁股份违规被四川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1] - 减持行为发生在2025年4月21日至24日期间 通过集中交易方式减持1360万股 [1] - 持股比例从11%下降至10% 触及5%整数倍时未依法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和停止交易 [1] 违规具体细节 - 违规行为违反《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1] - 公司直至2025年7月21日才补发《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存在三个月披露延迟 [1] - 该事项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1] 历史投资背景 - 公司于2017年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收购红旗连锁股份 成为持股5%以上股东 [1] - 红旗连锁为深交所上市公司 证券代码002697.SZ [1]
永辉超市:收到四川证监局警示函
新浪财经· 2025-09-26 10:52
监管处罚事件 - 公司因减持股份违规被四川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1] - 公司在2025年4月21日至4月24日期间通过集中交易方式减持红旗连锁股票1360万股 [1] - 持股比例由11%下降至10% 触及5%整数倍时未及时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和停止交易 [1] 违规行为细节 - 减持行为违反《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1] - 公司直至2025年7月21日才披露《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1] - 违规事项涉及2017年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收购成都红旗连锁股份并成为持股5%以上股东 [1] 监管依据 - 处罚依据为《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七十五条规定 [1] - 监管机构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川监管局 [1] - 监管文件为《关于对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 [1]
大连证监局查处*ST聆达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案
证券日报网· 2025-09-12 08:20
公司违规行为 - 公司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事项 包括全资子公司金寨嘉悦新能源科技为第三方银行承兑汇票提供担保 以及为借款协议和商业保理合同融资提供连带保证担保 连续12个月内累计违规对外担保金额达1.26亿元 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9.10% [2] - 公司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 连续12个月内累计关联方资金占用金额为6560万元 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9.95% [3] 监管处罚措施 - 大连证监局对公司处以警告并罚款100万元 对时任董事长王明圣和副董事长林志煌分别处以警告并各罚款200万元 合计罚款500万元 [1][5] - 监管机构对子公司停工停产未披露 未实施减值测试及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等情况采取责令改正监管措施 深圳证券交易所同步下发监管函 [5] 监管行动特点 - 大连证监局在现场检查后发现资金占用问题后 迅速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并移交稽查立案调查 体现"长牙带刺"的严监严管态度 [4][5] - 监管机构将公司司法重整申请与解决占用担保问题统筹施策 压实公司 关联方及属地政府责任 促使关联方归还全部占用资金并解除违规担保 [4][5] 市场影响与监管导向 - 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行为暴露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内控制度不完善 以及对高管等"关键少数"监督约束不到位等问题 [3] - 监管部门通过快速查处展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旨在形成震慑 提高违法成本 净化市场环境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5] - 监管机构将通过合规培训和案例警示持续提升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合规意识 并对财务造假 资金占用等行为保持严打态势 [6]
聚合顺因消防设施问题被行政处罚
齐鲁晚报· 2025-08-25 08:15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聚合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3年11月1日 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 注册资本金31554.7万元整 [2] - 公司是专业从事聚酰胺6切片(尼龙6切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 - 公司于2020年6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股票代码605166 [2] - 公司证券简称聚合顺 转债代码包括111003(聚合转债)和111020(合顺转债) [5] 行政处罚事件 - 公司因消防设施、器材、消防安全标志未保持完好有效被杭州钱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处以0.5万元罚款 [1] - 违法事实为2025年6月6日消防检查中发现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 属于较轻违法情形 [1] - 处罚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一项 [1][2] 信息披露违规事件 - 公司于2024年9月20日和9月26日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合计金额9000万元 但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4] - 直至2025年4月才召开董事会会议补充审议并披露该事项 [4] - 该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第八条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 [4] - 公司董事长傅昌宝、总经理毛新华、时任董秘兼财务总监姚双燕因未能勤勉尽责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 [4] - 相关责任主体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4]
一夜之间,三家上市公司高管被留置!
国际金融报· 2025-08-21 13:44
公司高管被调查事件 - 熙菱信息控股股东兼总经理岳亚梅被阿拉山口市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 [1] - 科思科技实际控制人兼董事刘建德被实施留置和立案调查 [1] - 达梦数据董事兼总经理皮宇被湖北省应城市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 [1] - 亚钾国际董事长郭柏春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和滥用职权罪被银川市人民检察院逮捕 [1] - 2025年以来沪深两市至少20家上市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或总经理被留置或立案调查 [7] 公司股权变更情况 - 熙菱信息控股股东何开文和岳亚梅合计持股32.69% [4] - 何开文向上海盛讯转让19%股份(3638万股) [4] - 何开文和岳亚梅向上海金中易转让6.06%股份(1159.9万股) [4] - 股份转让价格为15.02元/股,交易总价7.21亿元 [4] - 后续转让价格调整为15.16元/股,尊宏紫瑞成长受让1159.9万股,交易总价1.76亿元 [5] - 上海盛讯将成为熙菱信息控股股东,盛凝成为实际控制人 [4] - 亚钾国际4620.26万股股份转让完成,汇能集团持有1.30亿股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未导致控制权变更 [5][6] 公司经营状况 - 熙菱信息2017年上市,聚焦公共安全、网络与数据安全、数字经济三大领域 [3] - 拥有30余个业务场景和6900余套解决方案,服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及东南亚地区 [3] - 2020年至2024年连续五年亏损,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36亿元、-0.85亿元、-0.61亿元、-0.40亿元和-0.61亿元 [3] - 五年累计亏损近4亿元 [3] 监管执法趋势 - 留置措施适用要件包括涉案性质严重、证据确凿且存在法定妨碍调查情形 [7] - 华康洁净董事长谭平涛被留置5天后解除措施 [8] - 三博脑科董事长张阳两个月内恢复履职 [8] - 永悦科技实际控制人陈翔因违规转出资金6630万元被罚1050万元并采取五年证券市场禁入 [8] - 中核钛白实际控制人王泽龙等因"绕道"减持被罚没2.35亿元 [8] - 2024年证监会查处"关键少数"989人次(同比增长21%),罚没28.1亿元(同比增长63%) [9] - 监管重点针对信息披露、操纵市场等行为,加强对"关键少数"的查处力度 [9]
全面贯彻“零容忍” 上交所从严监管上市公司突出问题
新华网· 2025-08-12 06:30
监管力度全面加强 - 全年实施纪律处分185单 同比增长约36% [1] - 处分证券发行人126家次及相关监管对象656名 同比增长约15% [1] - 针对典型恶性案件主要责任人员作出公开谴责等处分50余次 同比增长约20% [1] - 针对异常交易及信息披露违规实施书面警示等监管措施5300余次 同比增长约60% [1] 上市公司突出问题整治 - 处置财务造假类案件4单 涉及4家上市公司及54名责任人 [2] - 推动70余家公司解决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问题 涉及金额570余亿元 [2] - 对20余起业绩预告违规行为实施纪律处分或监管措施 [2] - 强化并购重组监管 发出问询函70余份 其中9单主动终止 [2] 退市新规严格执行 - 全年沪市退市14家 其中强制退市8家 [2] - 对42家触及退市指标公司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 - 完善财务类退市实施标准并严肃惩处退市违规行为 [2] 科创板注册制监管 - 查处审核环节信披违规 实施纪律处分6单及监管措施10单 [3] - 处理发行承销"抱团压价" 实施监管措施19单 涉及11家投资者及3家承销机构 [3] - 对中介机构履职不到位实施书面警示11单 涉及3家中介机构及22名执业人员 [3] - 对2家保荐机构及16名保荐代表人实施书面警示 占比超70% [3] 债券市场风险防控 - 严打"逃废债"等违规行为 查处相关案件3单 [4] - 针对定期报告披露违规作出纪律处分46单 [4] - 加强个人责任追究 处分债券相关责任人员88人次 [4] 监管机制持续优化 - 推行透明监管、高效监管、分类监管及科技监管 [4] - 提升一线监管效能和专业化水平 [4] - 依法依规加强证券违规行为处置力度 维护市场"三公"秩序 [4]
【热点话题】以高水平法治实践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6-30 18:17
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核心观点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强调防风险、强监管,促进健康稳定发展 [1] - 新"国九条"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1] - "十五五"期间需推动资本市场法治建设走深走实,以高水平法治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 [1][6] 法治建设服务改革创新 - 出台16项科技企业支持措施、科创板改革8条措施等政策,构建包容性市场环境 [2] - 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科创企业占比超90%,全市场超50%上市公司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社会50%以上,专利数量占全国总量1/3 [2] - 科创债市场促进资源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2] 法治建设稳定市场预期 - 2024年9月出台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培育耐心资本 [3] - 发布指数化投资方案,扩大"长钱长投"通道,中国版平准基金等长钱集中入市 [3] - 市值管理指引支持通过分红、回购回报投资者,增强散户长投信心 [3] - 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打击违法违规交易,防范化解风险 [3] 上市公司监管优化 - 新"国九条"完善减持规则体系,2024年5月出台减持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 [4] - 强化发行上市准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4] - 严格执行退市制度,补充退市情形并给予整改时间,构建常态化退市机制 [4] 证券违法犯罪打击 - 新"国九条"提出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 [5] - 2024年5月四部门联合印发意见,从严惩处重点领域、高发类型、关键人员 [5] - 2025年2月发布证券违法犯罪指导性案例,5月出台司法与监管协同工作机制指导意见 [5] "十五五"法治建设重点 - 构建大股东资金占用等问题的防、治、惩综合体系,强化独立董事监督作用 [7] - 运用科技手段加强违规减持穿透式监管,完善程序化交易监管 [7] - 加快制定衍生品交易监督办法,建立跨市场协同监管机制 [8] - 修订诚信监督管理办法,构建董监高失信赔偿制度 [8] - 推广"示范调解+"等纠纷化解创新模式,加大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力度 [9]
北交所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力度,年内已有11名董监高受到纪律处分
新京报· 2025-04-28 07:06
北交所监管动态 - 2025年1月1日至4月27日北交所对4家上市公司及11名董监高管理层人员做出六次纪律处分决定 涉及短线交易或信披违规 上年同期仅1家公司原股东及实控人受罚 [1][5] - 华维设计因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 骑士乳业因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不准确且未及时修正 两家公司董事长、财务负责人等4名高管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1] - 昆工科技2023年年报多计利润总额127.47万元 错报比例达161.66% 虽已接受云南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 但仍被北交所追加纪律处分 [4] 市场表现与监管趋势 - 北证50指数2025年1月1日至4月25日涨幅25.28% 较上年同期-25.3%的跌幅显著改善 市场活跃度与上市公司质量认可度同步提升 [5] - 北交所明确行政处罚后仍需自律处理 如昆工科技案例显示整改行为不构成纪律处分的豁免条件 [4][5] - 监管力度同比加强 2025年同期纪律处分案例数量较2024年同期明显增加 反映信披合规要求趋严 [1][5] 典型案例分析 - 华维设计成为年内首例"双罚"案例 先后接受江西证监局行政监管与北交所纪律处分 [1][4] - 昆工科技申辩理由包括持续整改、与中介沟通等 但北交所强调财务数据错报对投资者决策的重大影响 最终维持处分决定 [4] - 生物谷为2024年同期唯一受罚案例 涉及原控股股东及实控人股份减持违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