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自立自强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呼和浩特闭幕
内蒙古日报· 2025-08-20 01:32
大赛概况 -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8月19日在呼和浩特闭幕 为期5天 [1] - 大赛以"勇担时代使命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 [1] - 由中国科协 自然科学基金委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 - 2026年第40届大赛将在陕西省举办 [3] 参赛规模 - 参赛对象为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 [2] - 35个少年组代表队由省级科协和港澳台相关单位推荐 [2] - 22个青年组代表队由全国学会推荐 [2] - 18个国际代表队来自亚洲 非洲 欧洲 南美洲 [2] - 总参赛代表近700名 [2] 赛事创新 - 实施全面改革 包括参赛对象 组织方式和赛制规则 [1] - 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真问题"开展科技任务挑战 [1] - 首次实施"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 动员40家高科技企业和基金会举办"双选会" [1] - 提供赛后学术交流 实习实训 研学参访和岗位就业支持 [1] - 建立从校园到社会的连续支持机制 [1] 活动内容 - 举办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展和院士专家报告会 [1] - 组织科技企业体验和"学长说"创新故事分享会 [1] - 闭幕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设计 [1] - 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1] 战略意义 - 打造有组织成体系开展青少年科研训练的平台 [1] - 构建托举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长期育人生态 [1] - 推动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生态"转变 [1] - 致力于培育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后备军" [1]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04:09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大赛将"勇担时代使命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活动主线,举办科技自 立自强主题展,邀请科研领域高水平专家和企业界杰出代表为参赛选手作主题讲座和分享交流,围绕国 家科技战略方向和科研产业一线"真问题"设计科技挑战任务,组织参赛选手到科技企业感受"中国创 造"的生动实践,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设计闭幕活动,使参赛青少年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和中国科学 家创新成就,坚定科技报国志向。 二是做好青年人才持续托举。着眼于做好大赛"后半篇文章",首次实施"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40 家央国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基金会等在大赛期间举办"双选会",为优秀选手提供赛后学 术交流、实习实训、研学参访、岗位就业等支持,探索建立从校园到社会的连续支持机制,推动大赛 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生态"转变。 2025年8月15-19日,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来自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和港澳台相关单位推荐的35个少年组代表队,全国学会 推荐的22个青年组代表队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18个国际代表队近700名代表参加。 据悉,本届 ...
打破国外垄断 潍柴助力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诞生
行业背景与标准制定意义 - 中国柴油机油标准长期依赖美国API标准,缺乏适配中国复杂路况、燃油特性及发动机技术的自主标准,制约行业自主发展[2] - 2016年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42家单位组建"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旨在突破国外技术垄断[2] - D1标准是中国首个柴油机油自主标准,实现从"标准追随"到"标准引领"的历史性跨越[8] 潍柴动力的核心贡献 - 公司作为联盟核心成员,组织跨部门专家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攻克技术难关[3] - 无偿提供WP13发动机作为标准试验台架,该机型市场占有率最高且技术路线深度契合中国工况[5][6] - 10年累计投入发动机研发超300亿元,研发强度超6%,拥有6000余名高端研发人才(硕士占比70%)[7] - 主导制定4项行业标准及8项配套规范,推动检测方法国产化及第三方认证平台建设[9] 技术突破与标准细节 - WP13发动机在台架试验中设计400小时超长测试周期,精准模拟高温清洁、烟炱分散等极端工况[6] - D1标准油品换油周期从6万公里提升至12万公里(极限测试达14万公里),显著降低用户维护成本[9] - 建立"自主标准+自主认证"双闭环体系,WP13评定方法使潍柴发动机在国六/国七阶段拥有原生适配润滑油体系[10]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标准推广将加速中国柴油机油产业摆脱对国外标准的依赖[10] - 潍柴通过标准制定优化发动机设计,产品市场认可度提升,技术红利转化为用户价值[9] - 公司与中汽研形成发动机-润滑油协同领域技术话语权,巩固高端品牌形象[10]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经济日报· 2025-08-17 21:57
"十四五"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在稳进中提质、在创新中突破,多项核心指标提前达成,为知识产权 强国建设夯实根基、拓宽路径。 制度筑基,筑牢创新屏障。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压舱石"。我国完成专利法新一轮全面修订,同步推 进商标法修订,为创新主体撑起"防护网"。专利商标审查效能持续跃升,国际领先的智能审查系统全面 启用,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缩至15.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均跻身全球同制 度下最快行列。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82.36分,从制度条文到实践效能,保护水平实现质 的飞跃。 转化赋能,激活产业动能。知识产权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应用。在专利转化专项行动牵引下,企业发明专 利产业化率攀升至53.3%,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04%,创新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从实验室奔赴生产线。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实现突 破,既夯实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知识产权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呼应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记录下过去5年走过的坚实足迹。展望 未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将更贴近实践、助推创 ...
创新能力:自立自强有底气
经济日报· 2025-08-16 21:47
科技创新战略与成果 -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期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到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达6.91% [2][3] 重点科技领域突破 - 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并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从月背带回样本 [2]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地壳一号"钻探设备取得突破 [2] - "奋斗者"号深潜器探秘万米深海,大型LNG运输船技术全球领先 [2] 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期末增长42% [3][7]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10.4% [7] - 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期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 [5] 人工智能与新兴技术 -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 [6]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100余款全球首发和中国首秀产品 [6] -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6] 高端制造与装备发展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备案企业达809家,产品超374万架 [7] - 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4.3% [7] - 造船业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占比分别达51.7%、68.3%和64.9% [7] 创新生态与体系建设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3]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44.9%提升至2024年53.3% [12] - 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企业达52.4万家,专利数量372.7万件,占国内总量74.4% [12] 人才与科研基础 -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申请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3]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人 [12] - 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培养出多个突破性技术团队 [11][12]
一滴石油的“芳”华新生
人民网· 2025-08-15 13:33
0:00 芳烃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让我们走进长江之畔的绿色智能炼化工厂,探寻一场关于"工业粮食 自主"的突围之战,看"国产芳烃"如何破垄断、护碧水。 编者按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 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 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
“煤海蛟龙”定位中国煤机智能装备新坐标
人民网· 2025-08-15 12:52
行业科技发展 - 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 [1] - 报道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 报道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1] 煤矿掘进技术突破 - 传统煤矿掘进长期面临多重难题 [1] - 国内首套智能快速掘进系统"煤海蛟龙"开创了掘支运"三位一体"快速掘进新模式 [1] - "煤海蛟龙"系统引领了煤矿掘进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方向 [1]
看“煤海蛟龙”如何攻克世界级难题
人民网· 2025-08-15 11:58
行业技术发展 - 中国自主研发煤矿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煤海蛟龙"正式投入应用 [3] - 该系统在数百米深煤矿巷道中运行 设备长度达200多米 [3] - 系统被形容为钢铁"巨龙" 在煤海深处实现纵横驰骋作业 [3] 国家战略支持 - 中国科协与人民网联合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 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 [1] - 报道重点关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1] - 项目旨在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 - 最终目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 [1]
海光信息、寒武纪大涨,科创50向上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02:20
科创50指数表现 - 8月14日早盘硬科技方向发力驱动科创50指数向上突破 [1] - 今年以来涨幅落后于创业板指但有望在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逐步走强 [1] - 当前点位仍在基日1000点附近具有较大潜力空间 [1] 科技公司股价表现 - 海光信息与寒武纪两家科技公司早盘大涨 [1]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3 22:10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我国首次在约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 标志着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8][9] - 完全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超95% 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 作业深度达4500米 [10] - 2023-2024年三个阶段考古调查共下潜63次 海上工作时间70天 运用机械臂高精度提取文物 通过三维扫描等技术绘制沉船遗址平面图 [11][12] 沉船文物发掘成果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 二号沉船装载海外运回乌木 证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 [11] - 累计提取文物928件(套) 包括超过10万件瓷器与原木 代表性文物为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 [6][12] - 沉船遗址保存完整 一号沉船长约21米 最大宽度8米 木材排列有序 被形容为"时间封存的宝盒" [8][11] 文物保护与展览创新 - 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 从文物出水到展陈面世仅用不到4个月 [14] - 直接于展厅展示玻璃脱盐池现场处理流程 针对深海文物特性进行清洗脱盐加固处理 [14] - 特展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 珐华贴金大罐等文物揭示明代海外高级定制与文明互鉴 [6][14][15] 考古项目持续进展 - 水下考古工作严格遵循考古学理论与技术规程 系我国首次千米级深度古代沉船科学考古调查 [15] - 两处沉船遗址考古工作仍在继续 展览将根据考古进展不定期更新展品内容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