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怎么管——来自黑龙江北大荒集团的调查
新浪财经· 2025-09-19 00:03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 - 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 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占全国11.3%连续15年全国第一 [1] - 北大荒集团2024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313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超80% [1] - 七星农场项目总长12.64公里覆盖3个管理区近300户农户 采取"中间机耕路+两侧格田"模式提升农田规整度 [1] 农田改造技术方案 - 水田区进行格田化改造 旱田区实施侵蚀沟治理 田块整治工程投资占比达31.82% [2] - 秦玉秋承包田由70块小池田合并为10块大池田 亩产突破1400斤 年节省机耕费人工费近万元 [3] - 军川农场通过格田/道路/涵洞/排水沟改造 有效种植面积扩大 雷玉清承包地增加4.8亩耕种面积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二九〇农场部署物联网设备与智能数控灌排系统 实现一体化闸门与超声波水位计精准控制 [3] - 军川农场515.8亩试验田配备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田间气象站/孢子捕捉仪等智能设备 [3] - 七星农场建立百亩/千亩/万亩三级智慧农业示范区 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向无人化转型 [3] 数字化管理平台 - 建三江分公司开发"数字三江一体化云平台" 集成智能叶龄诊断/智慧施肥灌溉/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功能 [3] - 平台每10分钟传回土壤含水率/氮磷钾含量实时监测数据 替代传统"摸土看天"模式 [3] - 全环节智能管控系统覆盖耕种管收流程 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3] 项目投资与工程实施 - 宝泉岭农场投资4632万元建设2万亩高标准农田 完成田块平整3369亩及沟道护砌10.119公里 [4] - 普阳农场建立每周灌排设施检查/每月田间道路巡查制度 每年3月1日至11月30日为固定巡视期 [4] - 北大荒集团建立集团/分公司/农牧场三级管护体系 确保管护工作有主体/人员/资金/标准/监督/考核 [5]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怎么管
经济日报· 2025-09-18 22: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 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占全国11.3% 连续15年全国第一 [1] - 北大荒集团2024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313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68.98% 2024年计划新建101万亩总投资24.02亿元 [2] - 七星农场通过格田改造提高有效插植面积3%-4% 实现亩增产15-21公斤 [2] 农田改造技术模式 - 采取"中间机耕路 两侧为格田 四周为水渠"改造模式 田块整治工程投资占比达31.82% [2][3] - 水田区进行格田化改造 旱田区进行侵蚀沟治理 优先开展田块整治和灌排体系建设 [3] - 小田变大田后农机作业效率提升 七星农场种植户年节省机耕费人工费近万元 插秧进度提前 [4] 产能提升效果 - 军川农场种植户通过改造增加4.8亩有效耕种面积 年度增收4800元 [4] - 二九〇农场通过智能灌溉系统亩产提升约30斤 [5] - 七星农场配备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2320套 辅助直行插秧面积超80% 亩节约灌溉用水30立方米以上 亩平均增产25公斤以上 [7] 智慧农业应用 - 二九〇农场使用物联网设备连通智能化数控灌排系统 农户通过手机APP实现自动灌溉 [5] - 军川农场试验田配备物联网虫情测报灯 田间气象站 孢子捕捉仪等设备 实时传回作物生长数据 [6] - 建三江分公司建立"数字三江一体化云平台" 实现农业大数据可视化监测和科学诊断 传感器每10分钟传回一次数据 [8] 管护机制建设 - 宝泉岭农场每500亩农田配备1名专职管护员 已培训管护人员85人次 [10] - 普阳农场实施网格化管护机制 每周检查灌排设施 每月检查田间道路 每季检查农田防护 [10] - 建立集团 分公司 农牧场 管理区 作业站五级管理体系 确保工程设施得到定期维护 [11] 综合效益体现 - 农田从低洼易涝地变为高产稳产田 土地承包从"没人要"变为"抢不着" [2][5] - 建三江分公司累计开展水旱田耕种管收全场景智能农机作业2300万亩 [7] - 种植户实现单人管理355亩水田 从"摸土看天"转变为动手指远程监控 [9]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怎么管 ——来自黑龙江北大荒集团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9-18 21:58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 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占全国11.3% 连续15年全国第一 [1] - 北大荒集团2024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3138万亩 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68.98% 2024年计划新建101万亩 总投资24.02亿元 [2] - 七星农场通过格田改造提高有效插植面积3%-4% 实现亩增产15-21公斤 [2] 农田改造技术模式 - 采取"中间机耕路 两侧格田 四周水渠"改造模式 田块整治工程投资占比达31.82% [2][3] - 水田区进行格田化改造 旱田区实施侵蚀沟治理 优先开展田块整治和灌排体系建设 [3] - 小田变大田后农机作业效率提升 七星农场种植户年节省机耕费人工费近万元 插秧进度提前 [4]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二九〇农场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亩产提升约30斤 农户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灌溉 [5] - 军川农场515.8亩试验田部署物联网虫情测报灯 田间气象站等设备 实时传回作物生长数据 [6] - 七星农场配备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2320套 辅助直行插秧面积超80% 安装220个叶龄智能监测点 [7] 数字化管理平台 - 建三江分公司建立"数字三江一体化云平台" 集成智能叶龄诊断 智慧施肥灌溉 灾害预警等功能 [8] - 平台每10分钟采集一次土壤含水率 氮磷钾含量等数据 实现农业大数据可视化监测 [8] - 累计开展水旱田耕种管收全场景智能农机作业2300万亩 覆盖5G通信和天空地一体化技术 [7] 管护机制创新 - 宝泉岭农场执行"平直实瘦适"管护标准 每500亩配备1名专职管护员 已培训85人次 [10] - 普阳农场实施网格化管护 每周检查灌排设施 每月巡查田间道路 每季维护农田防护工程 [10] - 建立五级管理体系覆盖集团至作业站 明确管护标准 资金使用范围和监督考核机制 [11] 经济效益体现 - 军川农场种植户通过改造增加4.8亩有效耕种面积 年度增收4800元 [4] - 七星农场亩节约灌溉用水30立方米以上 亩平均增产25公斤以上 [7] - 农田从低洼易涝地变为高产稳产田 土地承包从"没人要"变为"抢不着" [5]
2025年中国(广西)—东盟农业与减贫合作会议在南宁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2:01
中新网南宁9月18日电 (记者 杨陈)中国(广西)—东盟农业与减贫合作会议18日在南宁召开。会议旨在汇 聚各方智慧,持续打造促进区域农业合作与减贫事业的重要对话机制。 图为会议现场。罗华飞 摄 图为会议现场。罗华飞 摄 当天,会议倡议各方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为新起点,共筑智慧农业合作新格局,共建数字技 术协同创新体系,共推普惠减贫项目,共促多层次合作机制,携手绘制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据悉,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还首次设置了"AI+农业"展区,集中展示智慧农机、农业大数据平台等一 批前沿技术应用成果。广西农业国际合作展组织区内100多家农业企业参展,重点推介广西六堡茶、横 县茉莉花茶、火龙果、畜禽加工品等"桂字号"特色农产品,有效拓展了广西与东盟在农业科技、经贸等 领域的合作空间。(完)【编辑:陈海峰】 本次会议以"共话智慧农业与减贫合作,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中国、文莱、柬埔寨、缅甸等国 家的农业部门代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相关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围绕智慧农业技术 创新、减贫模式、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
水发神农智慧温室:600斤番茄的“高效旅程”
齐鲁晚报· 2025-09-18 08:07
途中:专属通道,降低损耗 采收车驶入专属运输通道,通道地面防滑、弯道与坡度经精准设计,确保行驶平稳。车厢内果筐按标准间距摆放,层间加缓冲垫,减少震动挤压。 数据显示,内部搬运破损率低于2%,较传统下降15个百分点;通道单向循环避免拥堵,采收车单日可往返15趟,运输量达9000斤,效率较传统人力提升 60%,减少25人次人工投入。 在水发神农智慧温室,一辆采收车每日往返数十次,载着600斤小番茄完成"高效旅程",背后是智慧农业精细化管理的"奥秘"。 智能温室种植55亩、约7.1万株番茄。智慧系统通过传感器与大数据,实时监控果实成熟度并生成"成熟度地图",工人按串型等级精准采摘,避免误摘、 漏摘。采摘果实用25斤标准周转筐盛放,合格果进商品通道,其余分流养护或分拣,保障品质统一。 数据显示,商品番茄合格率超98%,单株采收率提升40%,人工效率提高50%,采后损耗率降至5%。随后,采收车装载周转筐,开启运输环节。 起点:智慧采摘,精准分拣 抵达装货区后,工人按分层、控重标准,将果筐转运至大货车,层间铺缓冲垫,每车严格限重600斤。装车全程监控,记录装载信息确保溯源清晰。 当天采摘番茄12小时内即可出库冷链运输,日 ...
人工智能化身智慧农业“新引擎”
政策导向与行业目标 - 国家政策明确要求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智能农机 农业无人机 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提升智能感知 决策 控制和作业能力 并强化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1] - 人工智能技术正大步走进田间地头 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1] 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 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为传统产业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但要求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之配套 [1] - 农业存在以小农户经营为主 土地分散等特征 导致智慧农业难以大规模推行 [2] - 智能设备价格较高 个体农户接受度较低 [2] - 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大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数据权利主体分散 缺乏有效共享机制 导致农业数据利用率偏低 [2] 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 - 智能农机搭载多光谱或高光谱摄像头 激光雷达 温湿度传感器等 实现精细化数据采集 [3] - 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海量农业数据利用算法技术进行分析 基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自主判断 [3] - 基于人工智能决策结果 智能农机通过先进控制系统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 [3] - 技术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显著节约人工成本 减少农药使用量 帮助提升单位产量 [3] 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 企业需将算法创新与农业具体应用场景结合 申请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登记软件著作权 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保护网 [4] - 技术研发阶段应进行专利检索与分析 规避侵权风险并明确创新方向 [4] - 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及时对核心技术申请专利保护 尤其在智能控制 图像识别 路径规划等关键算法和模型方面布局高质量专利 [4] - 注重商标与品牌建设 提升产品市场辨识度和竞争力 [4] - 软件系统可通过软件著作权保护源代码 用户界面和功能模块 防止非法复制或篡改 [4] 数据合规与管理 - 农业数据来源多样 主体多元 涉及数据所有权 使用权和共享权等问题 [4] - 企业在数据收集 处理与应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建立数据合规管理体系 明确数据权属并规范使用行为 避免法律纠纷 [4] 行业组织角色与标准化 - 行业组织应加速推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与统一 尝试通过标准必要专利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5] - 行业组织需助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聚焦产业研发共性难题 提供专利导航 预警分析 转化对接等服务 [5] 未来发展趋势 - 智慧农业将呈现全程化 协同化和普及化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覆盖从育种 生产 采收再到溯源的全链条 [5] - 随着技术持续研发 更新的技术成果将惠及更多经营农户 [5] - 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普及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将推动智慧农业迸发更强发展动力 [5]
统筹协同发展数字农业
经济日报· 2025-09-17 22:07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等深度融合,农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业生产 信息化率接近30%,现代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4000万亩。截至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累计支持建设国家 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34个,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116项。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传统农业转 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政策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 计划(2022—2025年)》《"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等文件,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 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部署安排,明确"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 向""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为"数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 不过,当前农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技术与产业融合深度不 足,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部分数字农业产业投入高、周期长、转化率低,高端科技成果供给与 应用不足。对此,还需产业政策、企业主体与消费者三方 ...
“AI+农业”破解行业痛点,「麦麦科技」获过亿元Pre-A轮融资|36氪独家
36氪· 2025-09-17 05:00
36氪获悉,「麦麦科技集团」(下简称"麦麦科技")已完成超1亿元的Pre-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0亿 元,由启鸿育远、星连资本、春光里、鸿链启元等机构联合领投,部分老股东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 AI农业大模型、智能传感设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 据麦麦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楠透露,此次融资是近期智慧农业领域最大规模的早期融资。 最初两年,用李楠的话说,公司更像一个 "农业技术方案集成商",把各类技术拼凑起来解决农民的具 体问题,面对的是客户的技术性需求。中间麦麦科技为了做最懂产业的科技公司,又完成了新模式的创 新,既给客户提供技术能力,同时帮其完成产销的对接。 真正让麦麦科技建立壁垒的,是从 2021 年就开始投入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经过几年探索,麦麦科技 已成功构建了"模型+数据+场景"的核心底座,以及覆盖"描述、诊断、预测、决策"的完整作物生长模型 体系,深度赋能农业种植管理关键环节,在作物模型、数据算力、场景深耕等方面建立起了优势。 超级大脑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是麦麦科技依托物联网、AI、大数据、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技术,结合 农业专业知识与一线业务经验,构建的智慧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该平台以"模 ...
智慧农业显身手 秋粮增产有“科技”
央视网· 2025-09-16 07:47
秋粮生产进展 - 全国秋粮高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较多且长势总体正常 [5] - 玉米主产区正抓住关键窗口期落实增产措施助力丰产丰收 [1] 玉米生产技术应用 - 山东德州856.5万亩玉米采用密植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5] -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肥力温度数据使管理效率提升10倍以上 [5] - 虫情监测站与智慧平台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和高效田间管理 [5] 玉米种植管理措施 - 农技专家指导种粮大户实施"一喷多促"飞防作业 [3] - 组织100多个专家技术小组开展技术指导提升单产水平 [5] - 灌浆期重点落实增粒重提单产措施 [3] 水稻新品种推广 - 江西推广优质抗倒伏抗病性强的新品种适配本地气候土壤条件 [7] - 全省优质稻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800万亩覆盖主要产粮区 [9] - 黑龙江佳木斯引进高产抗倒新品种通过科研合作实现增产 [9] 水稻生产管理 - 无人机喷施药肥保障抽穗扬花期管理效率 [7] - 新品种水稻具备优质抗倒伏特性且一个月后即将收获 [7]
从“汗水种植”到“智慧农业”中国南果梨之乡做强产业集群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02:07
产业规模与产量 - 海城南果梨种植面积28万亩 今年产量预计25万吨 产值预计15亿元 [3] - 海城是全国南果梨生产第一县 从事南果梨生产的果农达6万户 [3] - 俊铮合作社今年南果梨产量预计50万斤 整体销量预计超过200万斤 [3] - 天鹰果业今年南果梨产量预计700万斤至750万斤 [3] 产业链发展 - 已构建从种植 生产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 从事南果梨产业的企业50余家 [1][5] - 拥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 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2家 [5] - 共有储藏保鲜库1538座 储藏保鲜果品8万吨 [5] - 鲜果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占比超过50% 天鹰果业全部通过线上渠道销售 [3] 深加工与产品创新 - 开发南果梨白兰地"南果醉" 荣获国际烈酒大赛梨类烈酒冠军及国际金奖 [4] - 梨源香年均南果梨鲜果加工量200万斤 开发果脯 梨膏及南果梨茶等产品 [5] - 计划研发南果梨果粉 精油 低糖果干及胶原蛋白果片等保健食品 [6] - 梨源香南果梨果脯供不应求 公司始终处于零库存状态 [5] 科技合作与创新 - 与沈阳农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深度合作 [7] - 携手华大集团进行基因检测和土壤改良技术 建立南果梨种植标准化体系 [7] - 华大集团捐赠2025GB南果梨基因组测序数据 建立基因库与DNA溯源鉴定实验室 [8] - 通过微生物技术开发专用肥料 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实现科学防治 [7] 发展战略与目标 - 力争到2027年实现南果梨规模化 标准化 产业化生产 [2][10] - 目标实现产量30万吨 产值30亿元 带动20万果农增收 [10] - 鲜果分级分拣销售比例突破50% 订单收购比例突破50% 加工转化率突破30% [10] - 打造"北纬40度海城质造"品牌矩阵 培育3至5个国内知名行业品牌 [10] 市场拓展 - 天鹰果业拥有出口资质 部分南果梨远销加拿大 泰国 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3] - 俊铮合作社线上销售旺季月销量达10万单 [3] - 计划持续拓宽国内外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 [9] - 推动"种植+加工+文旅"一体化发展 深化产业融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