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成式AI
icon
搜索文档
人类还能守住哪张工位?
36氪· 2025-08-05 02:41
生成式AI对职业的影响评估 - 报告通过分析20万个匿名对话,评估生成式AI对不同职业的影响程度,重点关注任务层面的适用性而非整体职业替代 [1] - 采用美国劳工部O*NET职业分类体系,将工作拆解为广义工作活动、重要工作活动和具体任务三个层级,通过AI判断任务完成度和可替代性 [2] - AI适用性评分综合覆盖率(任务被AI覆盖比例)、完成率(AI执行程度)和影响范围(任务权重)三个维度 [2] 职业AI适用性差异 - 销售职业AI适用性评分达0.84,因其大量任务涉及邮件撰写、PPT制作、客户背景分析等AI强项 [3] - 建筑工人评分仅0.15,因绑钢筋、承重判断等物理操作和现场协调难以被替代 [3] - 办公支持类职业(如文秘)评分高,医疗保健支持类(如护工)评分低,后者依赖"在场"和"共情"能力 [3][4] 高/低风险职业特征 - 高风险职业集中于信息处理、文本生成和沟通协调领域,如翻译(98%场景适用)、客户服务代表 [7][8] - 低风险职业需"身体在场、动手操作、情感互动",如建筑、农业、渔业、医疗护理等 [9] - AI变革本质是重新定义"人该干什么",而非简单替代,70%以上任务可被AI接管的职业需警惕 [9] AI能力边界与局限性 - AI擅长语言输入输出的任务:信息提取、基础写作、实时翻译 [10] - AI短板领域包括数据分析、视觉设计、复杂决策,无法承担伦理责任或战略建议 [10][11] - 未来职场需人机协作,AI处理标准化任务,人类聚焦战略思考、情感表达和决策 [12][22] 职业结构与收入影响 - 高教育职业更易受AI影响(如程序员),但薪资增长未显著提升 [13] - AI适用性与收入无线性关系:高评分职业(销售)可能低收入,低评分职业(建筑)收入也不高 [13] - 职业结构向管理/协调者转型,如程序员转向架构设计,文案撰写者转向内容策划 [14][15] 企业应对策略 - 自动化路径:用AI替代标准化重复性工作(如制造业质检、客服机器人) [19][20] - 增强智能路径:AI辅助专业岗位(医生诊断、律师检索),提升决策效率而非替代人力 [21] - 短期重点在于"一人完成两人工作量",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21] 个人能力发展建议 - 需成为"AI管理者",掌握提示词工程(精准定义背景、语气、目标) [22] - 培养"人机双轨能力":AI处理信息/初稿,人类负责战略/伦理/决策 [22] - 关注新兴职业如AI伦理师、训练师、内容审核员等AI相关岗位 [17]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50805
腾讯研究院· 2025-08-04 16:01
GPT-5技术进展 - 奥特曼亲自展示GPT-5实测,暗示即将进入"SaaS快时尚时代"[1] - GPT-5采用超级对齐团队遗留的"通用验证器"技术,训练方法为"证明者-验证者游戏"[1] - 研发面临高质量训练数据不足和大规模预训练收益下降的挑战[1] 苹果AI战略布局 - 组建AKI团队研发类ChatGPT搜索引擎,由前Siri负责人领导[2] - 扎克伯格提出"个人超级智能"概念,称AI眼镜将挑战iPhone地位[2] - 库克强调iPhone仍是生态中心,透露苹果有"令人兴奋的AI计划"[2] 腾讯开源模型 - 开源四款混元小模型(0.5B/1.8B/4B/7B),手机可运行并在微信读书落地[3] - Hunyuan 7B数学能力超越OpenAI o1-mini和Qwen3-8B,支持256k上下文长度[3] - 增强agent能力,适合低功耗场景和低成本垂直领域微调[3] 快手AI影视创新 - 可灵AI短剧《新世界加载中》全球播放1.97亿次,全网曝光13.7亿+[4] - 赋能Z世代团队实现多风格创作,降低大制作门槛[4] - 通过20次迭代提升水面效果、动态控制等影视细节表现力[4] 高德地图AI升级 - 发布全球首个AI Native应用"高德地图2025",搭载智能体"小高老师"[5] - 智能体具备自主推理、计划、反思能力,提供全旅程AI服务[5] - 整合超视距感知和AR互动体验三大智能体服务[5] 小米音频模型 - 开源MiDashengLM-7B声音理解模型,刷新22个评测集记录[6][7] - 首Token延迟为业界1/4,数据吞吐效率达同类20倍[7] - 实现语音/环境声/音乐统一理解,已在30+智能家居场景落地[7] AI视频现象 - "兔子蹦床"AI视频播放超5亿次,多数观众未识别为AI生成[8] - 成功要素包括夜视画质掩盖缺陷、@Ring标记增强可信度[8] - 反映用户"选择相信"的新型社交媒体互动逻辑[8] 具身智能突破 - 中科硅纪发布四款灵巧手和三款机器人整机产品[9] - 产品覆盖工业、高风险环境和服务场景[9] - 通过软硬协同打通具身智能产业化"最后一厘米"[9] AI行业观点交锋 - 马斯克称"只有工程师没有科学家",LeCun反驳会扼杀创新[10] - LeCun强调研究者追求新原理,工程师聚焦系统构建[10] 强化学习前沿 - Ai2科学家提出RLVR技术,目标打造开源推理模型[11][12] - 区分RLHF与RLVR,强调智能体需发展四层能力[12] - 呼吁开源AI从论文转向创造实际"产物"[12]
软件进入快消时代:美国企业加速“为员工配备AI武器” | Jinqiu Spotlight
锦秋集· 2025-08-04 15:51
核心观点 - 生成式AI正在重塑软件消费逻辑 部署节奏更快、预算决策更灵活、使用频率更高 标志着SaaS进入快消时代 [1] - 企业通过为员工提供AI工具预算和补贴 加速AI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形成新的企业支出方向 [2][4] - AI预算不仅是技术支出 更是组织进化的战略下注 员工对AI的理解深度决定组织竞争力 [11] 先行者案例 - Buffer为每位员工提供每年250美元AI津贴 允许自由选择工具组合 并鼓励内部知识分享 [5] - Global Prairie将每年375美元AI津贴列入正式福利 与健康津贴并列 旨在公平鼓励所有员工掌握AI技能 [5] - UniversalAGI在招聘中明确提供"AI工具专项预算" 与传统福利项目平级 [6] - Outset提供无限额AI工具预算 员工可直接刷企业信用卡支付 无需额外审批 [6] - Shopify为顶尖开发者提供每月高达1万美元AI算力补贴 激发创新能力 [7] - SaaStr CEO预测顶级科技公司将为每个开发者每月提供1万美元AI积分 远超传统200-500美元工具定价 [7][8] - Replit CEO认为优秀开发者会消耗几乎无限量的代币 无论价格多便宜 [7] 企业AI支出全局图景 - 35.5%美国企业已购买AI产品或服务 远超官方统计的8.1% [9] - 大型企业AI采用率达43% 中型企业37% 小型企业32% 规模越大采用率越高 [9] - 企业选择权从CTO/CIO下放至员工 部署周期缩短至一周内 速度成为首要因素 [9] - 治理挑战凸显:合规性、数据安全、费用冗余、工具冗余及员工AI技能不对称成为新风险点 [10] - CFO和CHRO需制定使用政策并设计合理授权机制与反馈回路 [10]
创始人进行C轮融资前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
搜狐财经· 2025-08-04 15:43
初创企业融资环境 - 2025年初创企业创始人面临资本充足但获取渠道困难的矛盾局面[3] - 仅20%完成A轮融资的初创企业能成功进入C轮融资阶段[3] - 后期融资门槛提高,投资者从追逐增长转向追求市场确定性[3] C轮融资成功要素 - 公司需成为品类领导者,定义自身市场类别并展示高效增长[3] - 需具备明确市场策略和不可否认的市场吸引力[3] - 指标不等于资金,需证明能成为领域领导者[3] - 需展示"复合循环"效应:规模扩大后产品优化且获客成本降低[4] 投资者决策逻辑 - 关注公司长期获胜潜力而非短期指标,案例显示20亿美元估值公司通过叙事能力获投[4] - 持续性增长优于短期爆发,警惕生成式AI领域高速但不可持续的增长[4] - 投资者通过"倾向投资"或"退出"决策,取决于规模效应是否成立[5] 创始人融资策略 - 融资前需建立1年以上投资者关系,案例显示蓝宝石创投通常在B轮前1年接触公司[5] - 建议创建"轻量级投资者CRM系统",记录合伙人偏好并定期发送更新[5] - 必须获得多家投资意向信号后再启动融资,避免错误把握市场时机[6] Q&A核心结论 - C轮融资难度源于投资者对市场确定性的严苛要求[6] - 成功公司需兼具品类领导地位和复合增长能力[7] - 创始人应前置投资者关系管理并精准控制融资节奏[8]
Figma股价疯涨三倍,它凭啥让华尔街如此疯狂?
虎嗅· 2025-08-04 13:07
IPO表现与估值 - 公司于7月31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日股价大涨250%,收盘价为115美元 [1] - 公司以33美元的发行价上市,至8月4日收盘价达122美元,上涨近三倍 [1] - 公司估值高达563亿美元,成为自2021年以来美股IPO中估值最高的软件公司 [1] - 公司股价在8月1日一度触及盘中高点138美元 [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Dylan Field和Evan Wallace在旧金山创立,早期产品为基于云端的协作式设计工具 [2] - 2019年起用户增长加速,被Notion、Slack等团队型公司广泛采用,开始挑战Adobe XD的市场地位 [2] - 疫情带来的远程办公潮使公司用户数迅速翻倍,完成E轮融资后估值达100亿美元 [2] - 2022年9月,Adobe宣布计划以200亿美元收购公司,但因监管机构调查最终终止,Adobe支付了10亿美元分手费 [2][3][4] AI战略转型 - 与Adobe收购终止后,公司迅速转向生成式AI领域,并将获得的10亿美元现金用于购买GPU算力 [5] - 2024年初,公司组建AI产品部门,启动AI设计助手项目,主攻文本生成UI、AI优化版式等功能 [6] - 公司先后与OpenAI、Runway、Stability AI等视觉模型服务商合作,将AI内容生成功能嵌入工具栏 [6] - 公司年中推出"Figma AI"Beta版本,允许设计师使用Prompt直接生成UI草图,用户测试反响热烈 [6][7] 行业竞争格局与战略定位 - 公司被视为终端用户接触AI视觉能力的第一界面,是连接各类模型的桥梁,控制了创意生态的入口 [8] - 公司董事会成员包括Khosla Ventures、Greylock Partners、a16z等机构,显示出与AI领域的深度关联 [8] - 微软通过Azure算力支持、Copilot插件接口嵌入等方式与公司进行生态绑定,形成新的"权力三角" [8][9] - Adobe推出Firefly 3.0强调开放平台,Meta、Google尝试自建替代型工具,以应对公司在AI设计入口层的潜在垄断 [9] 财务表现与资本动向 - 公司2024财年营收突破6亿美元,同比增长52%,超过80%的企业客户启用了AI功能 [10] - 公司在IPO前启动Pre-IPO融资,估值达到170亿至180亿美元,吸引了a16z、Benchmark、Sequoia等一线风投追加投资 [6][10] - 风投资本将公司视为从"基础设施建构"转向"场景布局"的关键转折点,是应用层新平台的投资机会 [10][11] - 公司于2025年7月19日正式向SEC提交S-1文件,计划在2025年秋季上市 [10]
卖出30亿台的iPhone,不会被轻易杀死
36氪· 2025-08-04 11:04
iPhone销售表现 - 苹果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收入实现自2021年12月以来最大涨幅[5] - iPhone累计销量突破30亿台,覆盖全球近一半人口[6] - 销量增速持续提升:从0到10亿部耗时9年(2007-2016),10亿到20亿部缩短至5年(2016-2021),20亿到30亿部仅用4年(2021-2024)[8] - 上季度iPhone贡献445.8亿美元收入,占苹果总营收940.4亿美元的47.4%,超过其他产品线总和[12] 产品形态竞争力 - 智能手机通过复合形态整合电话、电脑、相机、MP3等功能,形成难以替代的全能性[31] - 影像功能持续升级:旗舰机型摄像头模组支持专业级创作,iPhone 16 Pro新增录音棚混音和专用相机按钮[26] - 当前智能眼镜受限于形态无法实现多镜头配置,拍摄角度和自拍功能存在短板[28][29] - 历史经验显示设备替代需满足便利性优先原则,如iPod取代CD机、流媒体取代下载[41][43] 行业技术趋势 - 生成式AI和XR技术被视为可能颠覆智能手机的下一代技术[13] - 智能眼镜被看作理想的AI交互中介,Meta等公司已推出AR+AI原型产品[20][46] - 技术过渡期可能出现手机与眼镜并存的混合使用模式[48] - 折叠屏技术或成为手机形态进化方向,苹果可能于2025年推出折叠iPhone[52] 市场格局演变 - 尽管面临新兴技术冲击,智能手机仍保持主流地位,尚未出现真正替代品[17][18] - 专业场景需求维持设备共存:如同PC未被手机完全取代,未来眼镜也难以完全替代手机[33][34] - 终端设备发展呈现螺旋式演进特征,新旧形态可能长期并存[47][50]
瑞银:美联储理事库格勒意外辞职 鲍威尔继任战提前打响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8-04 04:03
美联储领导层变动 - 美联储理事库格勒意外辞职 原定任期至2026年1月 实际任职未满两年 将于8月8日正式离任 [1] - 库格勒席位空缺迫使主席鲍威尔继任者遴选工作提前启动 原计划在其2026年任期结束后进行 [1] - 白宫可能借机在鲍威尔2026年5月任期届满前就安排继任者 避免其留任至2028年理事任期结束的复杂局面 [2] 政策影响与内部动态 - 继任者提前进入理事会可能导致与鲍威尔长期共处 加剧FOMC政策沟通复杂性和内部紧张氛围 [2] - 本周FOMC会议出现两票反对意见 为1993年以来首次出现两位理事同场投反对票 [2] - 特朗普政府曾讨论解职或降级鲍威尔 因其抵制激进降息要求 此举将挑战美联储独立性 [1] 潜在继任者名单 - 媒体披露候选人包括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 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 前理事凯文·沃什 [2] - 支持降息25个基点的异议者沃勒理事也可能参与主席职位角逐 [2] - 白宫需紧急提名能在2026年接掌主席的人选 填补七个理事会空缺席位 [2] 企业AI应用进展 - 60%首席信息官预计生成式AI工作负载将在2025年底前投入生产应用 比例与年初持平 [3] - 企业AI战略聚焦提升内部生产效率 节约人力成本 开发创收型客户终端应用 [3] - AI技术通过自动化与机器学习优化供应链 改善客户服务 提升财务预测与研发效率 [3]
港股异动 | 出门问问(02438)再涨近13% 公司近期携AI智能体硬件TicNote亮相WAIC 2025
智通财经网· 2025-08-04 03:40
股价表现 - 出门问问股价上涨8.97%至0.85港元 成交额达3279.28万港元[1] - 单日涨幅近13%[1] 产品动态 - 公司携Agentic AI智能硬件TicNote及AIGC产品矩阵亮相WAIC 2025[1] - TicNote于4月海外首发获好评 6月国内版正式发售[1] - 截至7月15日全球销量突破1万台[1] - 产品在国内天猫、京东相关品类排行榜位居前二 部分区域出现断货[1] 财务表现 - 去年上半年整体收入达1.63亿元[1] - AIGC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至9230万元 同比增长123.8%[1] 行业地位 - 公司是以生成式AI和语音交互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企业[1] - 在AIGC应用领域具有显著先发优势[1] - AIGC能力提升有望与另外两条业务线形成协同效应[1]
出门问问(02438)上涨10.26%,报0.86元/股
金融界· 2025-08-04 03:20
股价表现 - 8月4日盘中上涨10.26%至0.86元/股 [1] - 当日成交金额达2757.42万元 [1] 公司概况 - 以生成式AI和语音交互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公司 [1] - 服务对象包括内容创作者、企业和消费者三大群体 [1] - 主营业务覆盖AIGC产品、AI政企服务及AIoT智能硬件 [1] - 2024年4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2438HK) [1]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总收入3.9亿元 [2] - 2024年净利润亏损7.21亿元 [2] 技术定位 - 已构建领先的大模型技术能力与产品矩阵 [1] - 致力于成为全球AICoPilot引领者 [1]
凭借一条私信,我如何入职OpenAI
量子位· 2025-08-04 03:07
求职策略 - 通过LinkedIn主动发送陌生私信可以成为进入顶级公司的有效途径,Sophie Rose仅用五周时间就通过这种方式获得OpenAI的offer [1][2][7] - 在私信中明确表达对职位的强烈兴趣,并展示灵活性(如愿意搬迁)能显著提升成功率 [14][16] - 有策略地展示专业能力(如定期分享行业见解)比直接请求对方时间更有效,领导更关注候选人对行业趋势的独到见解和职业思考逻辑 [27][28] 职业发展关键因素 - 主动建立联系的能力是实现职业突破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OpenAI许多员工都通过此方式开启职业生涯 [20][21] - 在社交平台持续输出专业内容(如生成式AI工具测评)能创造意外机会,提升个人品牌可见度 [27][29] - 职业转型时机选择很重要,当意识到当前公司发展停滞时需果断寻求新机会 [11][12] 沟通技巧 - 发送陌生私信时应避免直接请求对方时间,需清晰说明沟通目的和具体问题 [24][26] - 跟进沟通需及时(如提交申请后立即致谢),并强调与公司目标的契合度 [18] - 措辞得体的信息几乎可以触达任何目标对象,但需注重信息质量和专业性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