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假宣传
icon
搜索文档
“假洋牌”收割机? 年售1700万只的BeauEver陷身份疑云
新浪科技· 2025-06-28 02:29
假进口保健品及化妆品现象 - 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出"LAXIN"品牌女性复合维生素产品以跨境进口名义售卖,实为国内生产且无海外销售记录,涉嫌虚假宣传[2] - BeauEver化妆品品牌被消费者质疑无进口备案,新西兰当地无该品牌记录,产品备案显示生产地址为中国且状态已注销[2] - 化妆品监管App显示BeauEver所有关联产品类型均为"国产普通化妆品",与欧莱雅等明确标注"进口普通化妆品"形成对比[5][6] BeauEver品牌身份疑点 - 品牌官网宣称2019年创立于新西兰,但经营主体DAYLESFORD LIMITED(戴思福有限公司)香港注册时间为2023年[4][5] - 产品包装标注"MADE IN CHINA",但官方称2019-2022年期间因疫情启用中国合作工厂生产特定批次,当前销售产品标注原产国为澳大利亚[2][8] - 在亚马逊海外平台未查询到该品牌产品,与其宣称"销往全球27个国家"存在矛盾[2][8] 产品宣传与销售表现 - 品牌宣传运用南极糖蛋白、DNA提取技术等专利成分,但实际备案信息显示生产企业为广东中山的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6][7] - 抖音官方店两个店铺总销量达13.8万,小红书淘宝等平台销量超2600单,2024年明星产品逆龄针在中国售出1700万只[10] - 产品宣传中突出"14天显著改善1.3岁肌龄"等功效,但小字注明数据来自原料供应商且不作功效承诺,价格区间159-1198元[12] 消费者投诉与行业监管 - 消费者反映使用后出现皮肤发红过敏,且退货流程存在争议,售后服务满意度低[14] - 法律专家指出在国外注册商标后国内生产销售的模式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9][15] - 建议监管部门将此类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要求如实上报经营历史规模等信息,加强消费预警[16]
瘦身焦虑遇微商套路,“毒果”换皮重生
齐鲁晚报· 2025-06-27 06:34
产品定价与代理制度 - 省级经销商批发价为60元/盒,首批需订购420盒 [1] - 市级经销商批发价为75元/盒,首批需订购180盒 [1] - VIP客户批发价为90元/盒,首批需订购20盒 [1] - 全国统一零售价为128元/盒 [1] - 省级总代订货价低至42元/盒,需满足连续2个月各1800盒或一年累计6000盒的销售目标 [6] - 总代可获得直属代理每盒8元、间接代理每盒6元的奖励 [6] 产品成分与健康风险 - 主要成分为糖渍青梅、桑叶粉、决明子粉、郁李仁粉、马黛茶粉等 [4] - 决明子和郁李仁具有泻药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神经损伤 [4]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服用决明子和郁李仁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4] - 产品仅持有普通蜜饯类食品生产许可证,无保健食品批文 [3] 销售模式与法律风险 - 采用"入门费+拉人头+团队计酬"的多层级代理模式 [7] - 2019年因涉嫌传销被冻结账户资金750万元并处罚款1403.3万元 [3] - 代理升级需发展下线,如市级代理需成功发展他人成为市级代理才能升为省级代理 [6] - 产品通过更换包装、转移销售渠道等方式重新进入市场 [3] 行业乱象与同类产品 - 微商减肥市场存在生酮咖啡、瘦身压片糖果等新产品 [8] - 部分生酮咖啡违规添加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导致消费者急性肾衰竭 [8] - 2024年黑猫投诉平台收到超2000条减肥压片糖果投诉,65%涉及头晕、心慌等症状 [8] - "魔芋魔法豆"被检出添加利尿剂布噻嗪,通过脱水制造减肥假象 [8] 营销宣传问题 - 宣称具有"排出毒素、改善便秘、排毒养颜、祛痘祛斑"等功效 [3] - 代理商声称"坚持吃40天瘦16斤"、"子宫肌瘤消失"等疗效 [3] - 普通食品违规宣传治疗、预防、缓解疾病功能 [3]
“消结”胶囊调查追踪:监管部门已立案,直播间产品下架
新京报· 2025-06-26 07:08
公司调查与产品下架 -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云杉恒茂(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立案调查,因其SPRUTRITION槲皮素胶囊涉嫌虚假宣传 [1] - SPRUTRITION美国云杉直播间中的槲皮素胶囊产品已下架,但在其他网购平台仍可购买 [1][4] - 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17日,注册资本200万元人民币,属于小微企业 [5] 产品宣传问题 - 产品宣传中存在"精准散结"、"结节散胶囊"等暗示治疗结节功效的内容,涉嫌违反广告法 [1][2][3] - 宣传页面使用小字标注免责声明,但律师指出这不能减轻其法律责任 [3] - 产品核心成分槲皮素的"散结"功效无临床证据支持 [1][3] 销售渠道与宣传方式 - 产品通过SPRUTRITION美国云杉直播间和多个网购平台旗舰店销售 [2][4] - 直播间主播直接暗示产品可以治疗结节,而平台页面宣传相对收敛但仍存在暗示 [2][3] - 产品宣传页面包含"定向识别、拒绝反复"等暗示性内容 [3] 公司背景信息 - SPRUTRITION商标申请人为云杉恒茂(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申请日期为2021年12月1日 [5]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仓国庆,与SPRUTRITION官方网站注册人一致 [5] - 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属于商务服务业企业 [5]
通鼻“神药”违法添加,惯犯能否“刑罚伺候”
新京报· 2025-06-25 09:19
产品违规与监管漏洞 - "濞秒通"作为"消"字号产品仅具备消毒功能但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相信其具有药物治疗效果导致患者长期使用后出现鼻塞持续和减充血剂依赖等健康问题 [1] - "消"字号产品审批流程简便无需进行临床药效及用药安全实验使得部分公司选择该类别快速上市并违规添加减充血剂等成分以实现即时疗效感知 [1][2] - 公司通过隐藏产品"消"字号属性并虚构成分及疗效进行虚假宣传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 [1][3] 法律追责与处罚机制 - 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公司违法添加或虚假宣传等行为可面临行政处罚包括从生产经营到监督环节的全方位规范 [2]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虚假宣传可要求购买商品价格三倍的惩罚性赔偿若产品缺陷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可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赔偿 [2] - 刑法中虚假广告罪可追究广告主即商家的刑事责任但针对"消"字号产品违法添加有害成分的行为目前缺乏明确刑事追究依据 [3][4] 行业风险与社会影响 - 部分公司多次更换产品外包装成为惯犯对患者群体造成广泛伤害包括潜在脑损伤等严重健康风险 [3] - "消"字号产品监管不如药品严格但社会危害性显著未来立法需完善对违法添加行为的刑事追责条款 [4]
谷掌柜驼乳产品调查追踪:相关商品下架,市场监管部门已立案
贝壳财经· 2025-06-24 08:43
公司调查与处罚 - 新疆谷掌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涉嫌虚假宣传被新疆阜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 [1] - 公司部分驼奶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问题 包括驼乳粉含量不足和夸大功效 [1] - 当地市场监管局已对报道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 调查结果将择机公示 [3] 产品问题 - 公司一款标称"骆驼奶片"的产品中驼乳粉含量仅不到10% 主要添加牛乳粉成分 [1] - 公司旗舰店针对儿童群体的驼奶粉产品宣称具有"补脑""助力高个子"等功能 并承诺无效退款 [1] - 公司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宣称驼奶具有降血糖等功效 并推荐搭配"2+3精准控糖疗法" [1] - 公司营养师向消费者宣称驼奶粉有辅助疾病治疗作用 建议高血压患者长期饮用 [2] - 公司营养助理向客户发送驼奶有益降压降糖的内容 并承诺三个月内见效 [2] 法律与行业规范 - 法律专家指出骆驼奶只是普通食品 不具备疾病治疗及预防功效 [3] - 营养专家表示普通食品不能进行功效宣称 公司行为涉嫌误导和虚假宣传 [3] 公司背景 - 新疆谷掌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 自称中国综合驼奶制品开创者 [13] - 公司电商旗舰店为8年老店 位列平台驼奶品牌榜前三 3年售出1000万件产品 [13] - 公司由董晨旭持股60%、胡鸿琰持股40% 主要股东及核心人员在河南有多家关联公司 [13] - "谷掌柜"相关商标多由郑州双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河南路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请注册 [13] 后续处理 - 公司已将涉事"骆驼奶片"和"儿童成长驼奶粉"产品下架 [9] - 公司微信公众号"谷掌柜生态食养"和"谷掌柜食养研究院"内容已被清空 [3]
品牌名称仅是参考?从“多半袋面”看产品名称的错与罚
搜狐财经· 2025-06-23 14:47
核心观点 - 食品行业存在利用特定词汇或数字作为商标标识产品特性的现象,但消费者基于日常认知可能产生误解,导致产品信息传递清晰度与准确性受到质疑 [1] - 白象食品"多半袋面"案例显示,注册商标"多半"被消费者理解为分量多一半,实际仅比普通款多25克(约1/5-1/4增量),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1][3][4] - 行业存在利用商标法律属性规避产品描述合规要求的现象,部分企业将宣传性词汇注册为商标以规避虚假宣传责任 [5][12] 商标设计与消费者认知差异 - "多半"商标申请初衷是与常规产品区分,基于70克面饼推出110-120克产品,但消费者普遍理解为分量增加50% [2][3] - 实际增量显示:"多半袋面"面饼110克(普通款85克),仅多25克;"多一半"产品100克(原60克),增量40%但未达字面"一半"标准 [3][4] - 与竞品对比:行业主流产品如红烧牛肉面总重125克,老坛酸菜牛肉面150克,白象"多半"产品实际份量与竞品常规款持平 [3][4] 行业商标使用现象 - 多家企业尝试注册含份量描述的商标如"一袋半"、"1碗半",但多数因缺乏显著特征或具欺骗性被宣告无效 [10][12] - 某酱油品牌使用含"0"的商标暗示"零添加",但检测显示含某些添加剂成分,引发误导性质疑 [11] - 商标法对"欺骗性"认定标准原则化,企业可能利用商标规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 [12][13] 市场影响与行业规范 - 此类做法损害消费者信任,尤其对依靠"民族企业"形象积累口碑的品牌影响更大 [6][9] - 行业出现恶性循环:部分企业不依靠产品创新,而是通过商标文字游戏制造卖点 [15] - 需强化标准制定与执行:明确商标"欺骗性"判定标准,限制描述商品关键属性的词汇注册 [13][15] 企业回应与产品对比 - 公司回应称"多半"是产品线布局尝试,旨在满足大食量消费者需求,但承认包装说明不足致误解 [2] - 产品对比数据显示:"多半袋面"配料比常规款减少2-3克,净含量增幅(25克)未达消费者预期 [4][8] - 历史背景:2018年"加量40%"营销活动使"多半"与品牌形成关联,可能助力商标注册 [4]
“职业弹幕人”岂能乱弹
南方都市报· 2025-06-22 15:44
直播电商行业现状 - 电商直播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消费者购物新选择,其特点是海量商品、实时互动和主播感染力强的推销[2] - "职业弹幕人"作为传统电商刷单的变种,在直播平台制造虚假流量,通过批量发布虚假弹幕虚构产品功效或交易数据[2][3] - 北京某公司因雇佣"职业弹幕人"刷评果冻食品减肥功效被罚10万元,此案首次将直播刷评纳入"编造用户评价"执法框架[2] 黑灰产运作模式 - "职业弹幕人"形成产业链化运作,提供话术模板定制、账号批量注册、弹幕定时发送等一条龙服务,并能根据产品特性精准控评[3] - 商家为争夺流量高地利用虚假弹幕制造热销假象,平台为维持用户活跃度对刷评行为默许,形成多方共谋的畸形生态[3] - 典型虚假话术包括"7天暴瘦10斤""喝酒夜宵也能瘦"等,直接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品性能、用户评价的规范要求[3] 法律风险与行业影响 - 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刑法:非法经营罪(营利性发布虚假信息)、敲诈勒索罪(以差评弹幕勒索财物)、寻衅滋事罪(扰乱公共秩序)[4][5] - 虚假弹幕透支市场诚信,导致行业公信力受损,不仅欺骗消费者,还对诚信经营商家造成不公平竞争[5] - 治理需平台加强技术监测(如大数据识别批量虚假评论并封号),监管部门需严惩组织者和操控者[5]
警惕!直播时让人心动的开蚌30秒,可能是主播设计的表演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2 09:58
珍珠直播销售模式 - 诸暨是中国淡水养殖珍珠的最大产地,其淡水珍珠销售占全国80%和全球70% [5] - 近两年流行兼具盲盒趣味性与神秘感的珍珠直播模式,部分直播间单次开蚌场次在线人数达几千人,高峰时段可达上万人 [5] - 直播间通过低价竞拍珍珠蚌(如288元拍下市场价千元以上的11.8毫米粉金色珍珠)吸引消费者参与 [10][12] 直播间营销手法 - 直播间使用助播和多个手机参与竞拍,将价格从初始起拍价哄抬至10倍(如从66元抬至660元) [12][16] - 采用"猜点位捡漏"游戏刺激消费,如199元拍下别人高价竞拍的同类型珍珠蚌 [18][21] - 主播利用镜头盲区将预先准备的成品珍珠塞入蚌肉,制造"现场取珠"假象 [25] 行业监管与规范 - 2019年以来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查处70余家涉嫌虚假宣传的直播店铺 [32] - 监管部门要求直播必须完整展示开蚌全流程及周边环境,禁止特写掩盖关键环节 [34] - 发放"珍珠行业常见违法违规行为提醒告诫书",规范虚假宣传珍珠尺寸、国外证书、直播话术等问题 [34] 消费者鉴别方法 - 真珍珠在形状、光泽和颜色上存在天然差异,仿制品通常圆度、光泽和颜色完全一致 [36][38] - 转动珍珠项链时可观察到:①形状不完全圆 ②光泽有差异 ③颜色存在偏粉或偏青的变化 [38] - 警惕整串项链圆度、直径、光泽和颜色完全一致的产品 [38] 电商平台虚假交易 - 某店铺通过拆分0.21元配件链接进行刷单,使主商品销量从不足1000件虚增至10万+件 [40][42][44] - 利用平台规则漏洞,通过11次操作虚增104000多件销量 [44] - 正常销量与评论比例约为10:1,异常数据差距可帮助识别虚假交易 [40] 直播营销法律责任 - 主播"假一赔十"等承诺构成买卖合同内容,商家需履行高于法定标准的赔偿承诺 [58][60] - 法院判决商家按主播承诺赔偿消费者十倍价款(1000元手串赔偿10000元) [58][60] - 主播与商家存在雇佣关系时,其宣传承诺视为商家行为 [60]
林清轩赴港IPO:虚假宣传数次被罚,高毛利率背后“自导自演”专家认证
新浪财经· 2025-06-19 10:12
公司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2 1亿元 净利润1 87亿元 同比增长均超50% 毛利率高达82 5% [1][2]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6 91亿元增长至12 10亿元 净利润从亏损593万元扭亏至盈利1 87亿元 [2] - 按零售额计 公司在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排名第一 也是中国前15大高端护肤品牌中唯一的国货品牌 [2] - 核心产品山茶花精华油连续11年位居全国面部精华油销量榜首 截至2024年底全国拥有506家门店 超95%位于购物商场 [2] 虚假宣传问题 - 2025年2月因广告宣称"山茶花抗老修护专家"但产品无抗老功效 被罚款2 1万余元 此为近年来第二次同类处罚 [1][2] - 涉事产品实际功效仅限滋养 修护 保湿 抗皱和紧致 监管部门认定其提供的《评审结论》出具机构不具备化妆品功效评价资质 [3] - 2021年曾因宣传"修复肌肤屏障"被罚5万元 当时检测仅证明成分对皮肤屏障有修复作用 不能代表皮肤整体功能 [6] - 2025年处罚后官网仍保留"红山茶花有很好的抗老修护成分"等涉嫌违规表述 [6] 利益关联与认证争议 - 创始人孙来春同时担任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化妆品产业分会副会长 而为其出具评审结论的北京国妆科创为该分会发起单位 [4] -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明确表示分会提供的讨论仅用于学术交流 不得用于市场宣传 直接否定公司对评审结论的使用 [5] 行业监管与处罚力度 - 2021年《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实施以来 全行业11家企业因"抗老"宣称被罚 最高罚款仅20万元 [7] - 公司2 1万元罚款仅占2024年日均营收的0 5% 抗老宣称可使产品溢价30%以上 形成"高收益 低风险"的违规激励 [6] 品牌争议事件 - 2022年指责香奈儿"不正当竞争" 但2023年自身推出无山茶花元素的"沉迷山茶花"高价香水 被质疑碰瓷营销 [8][10] - 2024年曝出客服主管与外包劳务老板存在不正当关系 客服辱骂消费者"赶着投胎"等负面事件 [10] 资本运作与上市进展 - 2025年5月29日递交港交所招股书 同年2月完成股份制改造 创始人孙来春持股79 27% 外部投资者包括雅戈尔(4 49%)和碧桂园关联基金(3 95%) [11] - 2021年B轮融资时估值达31 81亿元 招股书未明确披露多次被罚事实 或成监管关注焦点 [11]
宠物险宣传保额15000实际只赔1500?大地财险被指虚假宣传
凤凰网财经· 2025-06-17 13:28
宠物保险争议事件 - 消费者李女士购买大地财险宠物医疗保险时,投保界面显示"宠物医疗保障额度1.5万元",但实际理赔时被告知单次赔付上限为1500元,且同种疾病仅赔一次,导致其博美犬膀胱结石治疗费用12710.77元仅获赔1500元 [1][4][7] - 保单第一页明确标注"保险金额15000元",而单次赔付上限1500元的条款被置于第二页特别约定第5条,未在宣传页面或保单首页显著提示 [7][10][11] - 大地财险工作人员辩称"投保宣传就是1500元单次限额",并以"申请500元补贴不易"施压消费者接受,态度强硬表示可配合起诉流程 [12][14] 法律专家观点 - 律师指出大地财险存在系统性误导行为,将关键限制条款隐蔽在电子保单次要位置,违反《保险法》对关键条款的提示要求,且要求宠物一年患病10次才能达到宣传保额违背公平原则 [15] - 法律界认为保险宣传内容应视为合同一部分,因宣传页面明确"保额15000元"构成有效要约,法院可能按有利于投保人原则判决按宣传保额赔偿 [15] - 社交平台显示多位消费者投诉同类问题,证明单次赔付上限未显著提示导致的误解具有普遍性 [15][18] 企业出海论坛 - 凤凰网将举办"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聚焦全球化战略选择,议题涵盖突破内卷困局与融入全球价值链 [16][17] - 论坛汇聚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等政商学界领袖,以及吉利、格力、TCL等企业分享经验 [19] - 活动旨在搭建跨国政商对接平台,破解合规壁垒与本土化难题,提供资本与政策支持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