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

搜索文档
千亿金科重整方案获批,破产服务信托受托人遴选进入关键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09:34
重整计划批准与进展 - 重庆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于5月11日正式裁定批准金科股份及旗下重庆金科的重整计划 标志着房地产行业规模最大的司法重整案迎来转机 [1] - 重整计划涉及债务规模高达1470亿元 债权人数量超8400家 自2024年4月22日启动 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 重整计划执行期限为获批之日起8个月 采用破产服务信托向债权人分配受益权 信托财产估值17.44亿元 存续期8年 [3][4] 破产服务信托受托人遴选 - 受托人遴选采取公开招募方式 要求参选机构累计受托规模不低于500亿元 且需具备房地产企业重整案件受托经验 [1][4] - 招募公告于2025年3月20日发布 评审会曾暂定2025年4月7日召开 [4] 债权人清偿方案 - 小额债权(5万元以下)在投资人支付款后6个月内现金全额清偿 [6] - 大额债权首次分配中每100元债权分得2.53股转增股票及100份信托受益权份额 预留期限届满后可能补充分配 [6] - 普通债权首次分配综合清偿率预计为11.64%(以100万元债权测算) [6] - 优先债权中职工债权和税款债权100%现金清偿 有财产担保债权通过资产变现或抵债优先受偿 [6] 战略投资者与转型规划 - 引入上海品器联合体、中国长城资产和四川发展证券基金等战略投资者 形成"优质资本+央企AMC+地方国企"组合 [3] - 公司计划进军不良资产处置领域 将其列为四大主营业务之一 中国不良资产存量规模达10万亿元 [7] - 重整完成后公司将转型为不动产综合运营商 通过代建共建、产业运营及特殊资产投资实现经营目标 [7]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275.54亿元 同比下降56.43% 归母净利润亏损319.7亿元 同比下降266.12% [8] - 资产总额1771.83亿元 同比减少20.98% 亏损主因包括销售下滑、存货跌价准备130亿元、债务逾期财务费用79亿元及资产减值损失13亿元 [8] - 重整后需处置近600个项目 包含优质资产和问题项目 资产处置能力成为转型关键考验 [8]
A股城商行2024财报揭秘:零售不良资产“负重”难销
搜狐财经· 2025-04-30 11:12
行业资产质量 - 2024年末A股上市城商行整体资产质量提升,11家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末下降,但个人贷款不良率明显增加 [2] - 东南沿海地区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中西部地区,厦门银行等沿海城商行不良率绝大部分低于1% [3][5] - 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兰州银行(1.83%)和郑州银行(1.79%)不良率超过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1.76% [3] 不良贷款结构变化 - 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普遍下降,12家披露数据的城商行中,重庆银行(-0.43%)和齐鲁银行(-0.4%)降幅最大 [7] - 个人贷款不良率普遍上升,14家披露数据的城商行中,重庆银行(2.71%)、青岛银行(2.02%)和齐鲁银行(2%)超过2% [8] - 郑州银行是少数个人贷款不良率下降(-0.16%)的城商行 [8] 区域差异与处置方式 - 沿海9家与西部5家城商行资产质量对比鲜明,西部地区城商行不良率更高 [3] -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包括催收追偿、重组转化、资产核销和资产转让四类,个人贷款处置成本较高 [9] - 零售类批量转让业务仅在11个省份试点,公司类资产批量转让更成熟 [9] 财务压力 - 2025年城商行将面临净息差收窄导致的利息收入压力增加 [2] - 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成本高且途径不成熟,将带来较大拨备计提压力 [9]
徽商银行:六年回A未果,内部现新裂痕
和讯· 2025-04-27 09:22
核心观点 - 徽商银行2024年资产规模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信贷业务违规行为增多 监管罚款超2000万元 [2][3] - 不良贷款率降至1%以下但零售业务不良贷款金额增加 关注类贷款潜在不良风险上升 [4][5] - A股上市因公司治理问题 股权纠纷和职工超额持股等障碍延迟六年未果 [6][7][8][9] 资产规模与信贷业务 - 2024年末资产总额达20137.53亿元 同比增长11.49% 位列上市城商行第七位 [2]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10021.66亿元 同比增长14.64% 增速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 [3] - 净息差收窄至1.71% 同比下降17个基点 利息净收入减少1.29亿元至285.91亿元 [3] - 信贷业务违规导致42张罚单 处罚金额2161.63万元 含6张百万级罚单 最高单笔550万元 [3] 资产质量与不良贷款 - 不良贷款余额98.76亿元 同比减少11.46亿元 不良率降至1%以下 [4] - 关注类贷款增加43.56亿元 潜在不良风险4.4亿-8.7亿元 占关注类贷款10%-20% [4] - 个人不良贷款余额44.99亿元 同比增加15.62亿元 处置成本高于公司贷款 [5] - 房地产不良贷款从25.41亿元降至3.98亿元 全年处置不良资产88.75亿元 含核销69.02亿元 [5] A股上市障碍 - 2019年启动A股上市辅导 因董事会监事会超期未换届 部分董事监事任期超3年 [7][8] - 中静新华与杉杉控股股权纠纷涉及14.71亿股(10.59%股权) 最高院仍在立案审查 [9] - 职工持股超50万股违反监管规定 当前上市辅导已完成二十一期但进展受阻 [9]
鑫闻界|领罚单一张接一张,昔日“领头羊”华夏银行能否再领头?
齐鲁晚报· 2025-04-25 09:39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2024年末个人贷款余额占比下降但不良率上升,京津冀地区资产质量下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且占比超3成[4] - 公司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上升,其他地区呈下降趋势[4] - 公司近期频繁收到监管罚单,4月因贷款管理不到位被罚款80万元,3月因存款、贷款及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款125万元,因贷前调查严重不尽职被罚款25万元[4] 高管变动 - 公司董事长李民吉于2025年1月24日因个人原因辞职,距离其2024年12月连任董事长仅一个多月[5][6] - 李民吉已任职董事长7年,2017年4月14日其董事及董事长职位获核准[7] - 2024年公司经历频繁人事变动,副董事长、董事、行长、副行长、监事会主席、监事均离任[8] 不良资产处置 - 公司近期不良资产处置动作频繁,2月25日转让信用卡不良贷款债权本金合计34.13亿元(约17万笔)[10] - 3月17日公司发布5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公告,合计未偿本息总额超过80亿元[11] - 2024年11月6日公司连发4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金总额合计31.64亿元,未偿本息总额53.31亿元,其中3期未偿本息总额超10亿元[11] - 公司2024年第12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金12.47亿元,公开竞价起始价1.205亿元(0.96折)[11] 历史问题 - 公司2003年改制上市时未足额计提减值准备且未剥离不良资产,快速扩张形成坏账,长期持续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与核销不良资产[9]
不良贷款加速“出清” 低折扣趋势明显
金融时报· 2025-04-23 03:10
单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数据同样印证了整体趋势。 以4月为例,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动作较为密集。4月14日,招联消费金融披露了两期个人不良 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公告,这两期项目涉及的不良贷款规模巨大,未偿本息总额分别高达6.79 亿元和10.7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分别为1072.73天和1269.72天。 4月以来,还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不良资产项目。捷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幸福消费 金融、平安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总计挂牌7期不良资产转让项目。 众多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价格普遍处于低折扣区间,部分项目的起拍价甚至不到账面价值 的1折。 例如,金美信消费金融转让的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为1.8亿元,起拍价仅仅为479.1万元,折扣约为 0.26折。 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消费金融领域的不良资产处置动态备受关注。 近日,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密集挂牌转让不良资产包,且转让价格低于一 折。 4月15日,银登中心发布《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报告。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参与主体 结构来看,消费金融公司是机构中的一大"主力"。 2025年一季度,银登 ...
金融资管公司加快培育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4-20 21:53
董希淼认为,长期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服务全国性金融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重视不够、服务 不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转变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加大对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 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力度,助力拓宽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为一体推进中小金融机构 风险化解和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近年来,作为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快深耕不良资 产经营、金融服务业务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近3年来,该公司收购不良资产债权超5000亿元,位 居同业前列。中信金融资产相关负责人介绍,中信金融资产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 务,巩固实体经济发展基础。2024年,该公司积极参与24省市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收购不良资产包 债权规模同比增长约54%,有效维护区域金融环境稳定。2022年以来,通过房企纾困保障商品房按期交 付6.6万套,支付上游材料供应商欠款超113亿元,带动其他金融机构613亿元存量项目风险化解,推动 超2240亿元货值的项目复工复产。 董希淼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契机,更好地助力金融机构盘活存量资产, 加快处置不良 ...
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布!提出16项要求
金融时报· 2025-04-13 03:04
政策文件核心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提出16条措施,涵盖公司治理、主责主业、风险防控和监管质效 [1] - 文件旨在强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功能,化解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风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1] - 专家认为文件在顶层设计和实践实施方面释放重要信号,突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1][4] 主责主业聚焦 - 文件要求公司聚焦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服务中小金融机构和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 [3] - 支持依法合规探索业务模式创新,深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丰富风险化解手段 [3] - 鼓励加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力度,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支持受困房企项目纾困 [3][4] - 2024年11月已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拓宽可收购金融不良资产范围 [4] 中小金融机构服务 - 公司需转变理念,提升对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 [5] - 加大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力度,拓宽其不良资产处置渠道 [5] - 建议通过战略入股、人才输出等方式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协同合作,构建更完善的不良资产处置生态体系 [5] 风险防控与资产负债管理 - 文件要求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强化存量风险处置,严控增量业务风险 [7] - 推进内生不良资产处置,加强集中度风险管理和资产分类管理,足额计提拨备 [7] - 合理确定业务投放,不得盲目负债扩张,提高中长期负债资金占比,改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 [8] - 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允许发行金融债、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补充资金 [8] 瘦身健体与附属机构管理 - 要求公司摒弃粗放式发展,稳妥推进附属机构优化整合,突出主责主业 [8] - 强化存量附属机构管理,做实并表管理和穿透管理,审慎把控境外非金融子公司新增业务 [8] 监管制度完善与执法 - 将持续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制定适应公司业务和风险特点的资本监管、资产分类等制度 [9] - 强化不良资产估值、收购转让等重点业务环节监管,加强问题企业纾困业务监测 [9] - 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加强关联交易监管,防范利益输送 [9] - 将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区分机构和个人责任 [10]
金融机构加快“清不良腾资源” !地方资管公司成最大接盘方
券商中国· 2025-03-24 04:09
不良资产出清趋势 - 2024年银行业不良贷款转让资产总额超2800亿元,同比增长80.2%,挂牌项目数量达1041单,同比增长超四成,显示不良资产出清加速[1][2] - 股份行是出清主力,未偿本息成交规模1125.4亿元,占总成交额49.83%,消费金融公司和国有大行分别以414.4亿元、352.5亿元紧随其后[4] - 批量个人业务(含消费贷、经营贷、信用卡)占全年成交比例70%,达1583.5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66.6%[4] 股份行主导原因 - 股份行市场化程度高,更倾向通过银登中心转让提升出清效率[5] - 零售转型加快导致个人信贷规模扩大,政策放宽后个人不良资产转让需求增加[5] - 消费金融公司因缺乏规模化处置能力,转让需求显著,有助于释放资本促消费[5] 地方AMC的角色 - 地方AMC受让不良贷款未偿本息1639.5亿元,占比70%,为主要受让方[8] - 批量个人业务前十大受让方均为地方AMC,多具地方政府背景[8] - 地方AMC被赋予政策属性,需护航区域经济稳健发展[9] 市场动态与定价 -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4.8%(同比下降20基点),平均本金回收率7.3%(同比下降50基点),显示资产估值压力[7] - 居民还款能力下降等因素导致折扣率和回收率下滑,银行需平衡效率与损失挽回[8] 政策与市场扩容 - 2021年试点政策启动后,2023年《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将重组资产纳入不良统计,加速出清[11] - 2024年参与机构达1015家,涵盖银行、AMC、金融科技公司等,预计2025年转让规模将进一步上行[11] 业务创新方向 - 地方AMC需从传统资产包转向定制化纾困,盘活存量资产[12] - 数字化催收、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手段可提升个贷不良回收效率[13] - 出让机构与AMC合作探索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