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

搜索文档
特朗普被打了措手不及,判决结果送进白宫,中国罕见公开发声,关税战美国彻底败了?
搜狐财经· 2025-05-29 09:08
中美两国的关系可谓跌宕起伏,已不仅仅停留在经济与贸易领域,更渗透到了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这场争夺战的白热化,不仅表现为特朗普政府加大对中国的制裁力度,更是在留学政策和人才争夺上演 出了一幕幕戏剧性场景。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特朗普政府自上任以来的"关税战"。近期,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成为一记警 钟,揭示了特朗普政府在对外经济政策中面临的法律挑战。法院裁定特朗普发布的多项关税措施越权, 必须立即停止执行,这对于依赖贸易战取胜的特朗普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作为"美国优先"政策 的核心,关税不仅影响着进口商,也直接损害了相关产业,尤其是那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 不仅是企业,特朗普的政策还带来了社会层面的不安。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考虑离开美 国。调查显示,高达75%的科研工作者对此表示忧虑,其中年轻研究人员尤为显著。这一趋势不仅关乎 个人职业选择,更是对美国科技创新和学术竞争力的一次重大考验。特朗普的"强人叙事"正受到来自社 会各界的反击,法律的束缚让他逐渐失去往日的耀眼光环。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顶尖学府之一的哈佛大学也无辜卷入其中。特朗普政府不断加码的制裁与审查,使 得许多国际学生面临着前所 ...
最新!特朗普再威胁哈佛,要求校方提供国际学生名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6 01:19
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的争端 -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将不再向哈佛大学提供新的拨款,并要求校方提供所有国际学生的姓名及国籍信息以便审查 [1] - 美国政府宣布取消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哈佛大学已就此禁令起诉美国政府 [1] - 美国教育委员会表示许多高校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收到了美国国会和政府的调查威胁 [2] - 哈佛大学教授称美国政府正试图对哈佛施加惩罚,原因是该校没有屈服于政府的政治意愿 [2]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 特朗普政府的做法被批评为将民粹主义意识形态扩展到高等教育,将在校园制造恐惧文化 [3] - "禁招令"将影响占哈佛学生总数超过四分之一的国际学生 [3] - 舆论认为这将导致教师、学生及科研人才流失,加速美国教育和科研界已显现的人才"出走潮" [3] 国际人才竞争格局 - 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正加大激励力度招募来自美国的人才 [3] - 法国宣布将拨款1.13亿美元主要用于吸引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赴法工作 [3] - 欧盟将投入5.66亿美元将欧洲打造成全球科研人才聚集地 [3] 对美国软实力的影响 - 特朗普政府的做法被认为正在切断支撑美国繁荣的全球优秀人才循环 [4] -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指标明显下滑 [4] - 专家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正严重损害美国的"软实力" [4] 经济影响 - 国际学生去年一年给美国带来了43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2] - 美国教育委员会担心国际学生数量将因风险感知而下降 [2]
白宫施压哈佛!美媒:“目光短浅”!哈佛大学学生怒批:“极其错误的决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5 02:53
每经编辑|毕陆名 据央视新闻25日消息,当地时间5月23日,《华尔街日报》批评特朗普政府本周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决定,称 这是对这所常春藤名校的"一次目光短浅的攻击"。 该报社论委员会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撤销了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 目"(SEVP)认证,这一决定导致哈佛所有国际学生的未来"陷入混乱"。 社论称:"哈佛的大多数国际学生就读于研究生项目,许多人参与科学研究或承担本科课程教学。将他们赶出哈佛将扰 乱研究项目,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教授跳槽至其他高校。这似乎是为了冻结哈佛研究经费而设的目标。" 对此,白宫发言人阿比盖尔·杰克逊24日表示,尽管已多次收到警告,哈佛仍未解决校园内的严重问题,如今他们正在为 此承担后果。 对于美国政府这一禁令,哈佛大学的学生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可怕的决定",禁令不仅会削弱哈佛大学和美国的 国际学术地位,更会对美国社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哈佛大学学生蒂罗内·布雷斯怀特:我认为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是一个可怕的决定。美国是建立在多样 性和"大熔炉"社会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重视每个人,不能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
莫邦富: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做了两件大事
环球时报· 2025-05-20 22:42
日本经济历史回顾 - 1985年日本中产家庭月收入30万日元,税后24万日元,扣除房租房贷等开销后仅剩5万日元零花钱,经济状况并不宽裕 [2] -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达到顶峰,大量资本涌入海外资产收购,如夏威夷高尔夫球场和海边酒店 [2] - 1992年后东京房价显著下跌,5000万日元以下公寓数量增加,同时百元店兴起,中国制造商品(如5000日元餐具套装)帮助维持日本民众生活质量 [3] 日本软实力建设 - 过去30年日本重点推动日餐文化全球化,并通过索尼等企业强化影视文化输出,成功扭转"经济动物"的国际形象 [4] - 索尼1979年推出随身听成为文化传播工具,典型案例《北国之春》在亚洲广泛传播 [4] - 当前日本科技产业衰退明显,NEC电脑业务被联想收购,手机市场被苹果主导,互联网时代缺乏代表性产品 [6] 中日经济对比 - 1990年中国GDP仅相当于东京都水平,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且被日本经济界视为"会继续发展的第二" [7] - 义乌商品通过微利模式(如单盒牙签利润5厘)打开全球市场,迪拜码头可见大规模转运,某商户日赚1500美元 [7] - 中国企业需从低价策略转向知识产权和原创产品开发以保持竞争力 [8] 社会心态变化 - 日本经济停滞导致职场普遍躺平,30年间从管理层到年轻员工形成"努力无效"的消极循环 [5] - 七八十岁日本创业者仍保持创新活力,但年轻一代因缺乏成功经验而丧失奋斗动力 [5]
美国商学院专家感叹:“硬实力”和“软实力”,中国企业都有!
搜狐财经· 2025-05-20 13:34
中国企业国际崛起 - 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崛起,展现显著增长与转型势头,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参与者,重塑国际贸易、投资和创新格局 [1] 企业规模与全球分布 - 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有139家上榜,中国128家,涵盖建筑、石油、保险、银行和科技等多个行业 [3] - 全球约10500家营收超10亿美元企业中,25%来自中国,19%来自美国,中国数量超过美国 [3] - 约70%中国大型企业在美国设子公司,超60%在德国设子公司,约40%在英国和荷兰设子公司,至少30%在加拿大、巴西和意大利设子公司,同时在非洲多数国家也有业务 [4] 对外投资战略转变 - 2023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从发达经济体转向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投资目的地和方式转变反映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战略反应 [4] - 中国投资不再紧盯技术和自然资源,而是流向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帮助中国企业站稳脚跟 [4] 品牌与软实力提升 - 美国品牌在Brand Finance全球500强品牌榜单中占比约40%,中国品牌占比从2010年4%提升至2025年14% [5] - 中国品牌在电子商务、媒体与娱乐、电信及电动汽车等行业获得全球认可,改变全球对中国产品的认知 [5] - 中国企业优化海外布局并深耕国内市场,重心转向新兴市场以维持增长,软实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5]
软实力背后的系统博弈,中国凭什么让美国关税大棒抡空了?
搜狐财经· 2025-05-18 22:43
中美关税战突破 - 中国通过《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实现"91%关税互免+24%暂停加征"的成果,系统性突破美国关税封锁 [3] - 此次成果标志着对2018年贸易战的历史性超越,体现中国在硬实力和垂直系统化两方面的博弈优势 [3] 软实力理论应用 - 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强调通过文化、市场、信誉等非强制手段实现影响力,而非依赖武力或金钱 [5] - 软实力需以硬实力(军事、经济、技术)为基础,结合国家形象和信用构建综合竞争力 [7] - 中国在传统文化、经济成就和冲突调解等领域的表现被约瑟夫·奈视为软实力理论的优秀实践案例 [10] 垂直整合系统化战略 - 比亚迪通过e平台3.0实现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等技术的深度集成,完成电动汽车系统性创新 [12][14] - 中国军工体系(如歼-10CE战机、数据链协同)和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均体现垂直整合能力,形成"系统护城河" [10][16] - 中国制造业拥有全球最全工业门类(41大类、512小类),支持广东服装3天改款、深圳手机百公里产业链闭环 [16] 中国技术代际突破 - 比亚迪发布5分钟补能400km、零百加速2秒等技术,e平台3.0实现电池与车身一体化设计 [10][12] -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Deepseek大模型及"双循环+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技术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定义规则" [16] - 新能源、军工、数字基建(如腾讯阿里)和文化输出(TikTok、黑神话悟空)形成硬软实力结合的代际接力发展模式 [18]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解析: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逐步掌握产业链价值定义权
搜狐财经· 2025-05-17 14:14
中国技术市场发展态势 - 1-4月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登记技术合同22.8万项 [1]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突破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2.3%,形成科学预见-技术整合-产业升级闭环 [1][3] 技术出口与新兴领域表现 - 2024年技术出口额同比增长8.8%,集中在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材料领域 [1] - 重点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国际项目968项,总成交金额181.6亿元 [1] - 技术出口重心向新兴产业集中,体现全球产业链价值重构趋势 [2][4]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 - 科学层通过趋势预见引导基础研究,技术层资源整合推动跨区域转移 [3] - 产业层定义新业态(如跨国孵化网络),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长12.3%印证转化效率 [3] - 需构建统一技术交易规则体系,解决区域壁垒问题 [3] 平台与人才建设方向 - 国家统一技术交易平台将整合智能匹配、在线结算、成果评估功能 [3] - "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是突破点,需标准化服务流程解决转移脱节问题 [4] - 未来需建立以"创新效度"为核心的质量评价维度 [4] 理论框架支撑 -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提出"技术创新支撑价值创新"逻辑 [2] - 科学-技术-产业三椎体模型解释技术要素市场激活传统产业链的机制 [2][3] - 技术出口增长印证"通过新技术创造需求而非满足现有需求"的价值创新理论 [2][4]
“关税大棒”下的好莱坞影业之殇
国际金融报· 2025-05-16 09:02
美国对进口电影加征关税政策 - 美国政府计划对进口电影征收100%关税,贸易制裁从商品贸易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1] - 中国已宣布将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作为回应[1] - 该政策将对好莱坞电影产业造成重大冲击,加剧其经营困境[1] 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 好莱坞1994年通过《亡命天涯》进入中国市场,取得2580万元票房[2] - 中国加入WTO后进口影片数量从10部增至20部,片方分账比例13%[2] - 2012年进口配额增至34部,美方分账比例提升至25%[2] - 中国市场年度票房曾占好莱坞全球票房一半,是其最大海外市场[3]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 - 中国拥有超过8万块银幕,全球第一[3] - 2024年总票房425.02亿元,观影人次超10亿,全球第二[3] - 2025年Q1票房244亿元,同比增长48%,达北美票房两倍多[3] -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票房占比从2017年38.7%降至2024年15.1%[4]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表现 - 《复仇者联盟4》中国票房占比35%,《异形:夺命舰》达42%,收入1.08亿美元[4] - 《哥斯拉大战金刚2》中国成为第二大票仓,《沙丘2》中国贡献1.1亿美元[4] - 2024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票房仅62.73亿元,连续两年无超10亿元作品[4] - 2025年前四月仅《我的世界大电影》和《美国队长4》票房破1亿元[5] 好莱坞全球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票房前十中好莱坞占九席,《头脑特工队2》17.57亿美元居首[7] - 2023年全球票房305亿美元,同比下降10%[8] - 好莱坞国际市场份额从82%降至77%,北美市场收入减少3亿美元[8] - 欧洲市场份额从44%降至32%以下,亚洲主要市场普遍下滑[8] 好莱坞面临的挑战 - 平均制作成本超2亿美元,关税将推高原材料和运输成本[8] - 制作规模趋于谨慎,2024年预算超4000万美元项目支出下降26%[9] - 洛杉矶摄影棚使用率从90%以上降至63%,拍摄天数创新低[9] - 原创电影占比从40.9%降至18.6%,对经典IP依赖加深[11] 对美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 影视出口占美国服务总出口2%,对顺差贡献3.7%[12] - 2023年好莱坞在华票房收入约2亿美元,占对华服务出口0.36%[12] - 衍生业务年收入高达50亿美元,波动将影响服务贸易平衡[12] - 美国2024年服务出口1.1万亿美元,顺差2950亿美元[11] 好莱坞的全球制作模式 - 大部分好莱坞大片采取跨国制作形式[13] - 海外票房占总收入七成左右,高度依赖国际市场[13] - 关税政策可能引发欧盟、加拿大等地的反制措施[13] - 将影响美国文化输出和软实力建设[14]
马小军:稳步推进包容性软实力建设正当其时
环球网· 2025-05-15 23:43
美国软实力衰落 - 巴黎经济学院教授皮凯蒂指出美国不再值得信赖 华盛顿正在瓦解其全球领导地位的道德与政治威望 [1] -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美国软实力遭受削弱 全球主导地位加速衰落 [1] - 英国咨询公司数据显示中国全球软实力排名从第三升至第二 美国对抗性软实力急剧下挫 [1] 美国政策冲击 - 美国新政府加剧国内社会矛盾 包括族群撕裂 意识形态撕裂 国家法制体系撕裂 阶层撕裂 [2] - 美国对欧洲盟友采取离弃态度 抨击欧洲价值观 破坏多边主义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 [2] - 华盛顿掀起全球关税战 涉及欧盟 墨/加 中国 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 破坏国际经济规则 [3] 中国软实力崛起 - 中国外交关键词高频出现"合作"41次 "稳定"18次 "开放"14次 体现和平包容特质 [4] -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选择空间 [4] - 深度求索采用宽松开源模式 为全球南方国家加入AI生态系统提供机会 [4][5] 中国文化输出 - 《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 彰显中国软实力 [5] - 中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 超过30%新剧改编自网络小说 并与网飞 迪士尼等75家国际平台合作 [5] - 中国社交平台吸引美国网民 激发学习中文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 [6] 中国全球影响力 -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取得丰硕成果 [7] - 中国在东南亚 南亚 非洲 中亚 拉丁美洲的经济和外交影响力逐步上升 [8] -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实施民生 教育 卫生项目 消弭技术鸿沟 [8]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解析:当前油市高波动是旧秩序松动与新规则孕育的阵痛期表征
搜狐财经· 2025-05-12 03:16
能源市场格局演变 - 当前油市高波动反映旧秩序松动与新规则孕育的阵痛期特征 未来赢家将是软实力要素整合效能最优者而非资源最丰富者 [1][4] - 大国通过外交斡旋 战略谈判 规则重塑等方式争夺能源话语权 市场成为软实力效能的核心检验场 [1] - 沙特采用"话语激进-行动审慎"的双轨策略 表面增产威胁实则产量控制 在维护市场份额与价格托底间寻求平衡 [2] 地缘政治与能源博弈 - 印巴冲突暴露传统安全思维破坏区域互信 削弱南亚经济一体化潜力 冲击国际资本对能源供应链稳定性预期 [1] - 中美经贸谈判中 中方以"协商机制+合作清单"组合拳应对美方关税杠杆 通过经济共生性提升美方对抗成本 [2] - 美伊核谈判可能开创"制裁杠杆化"新范式 博弈结果将重塑中东地缘软实力格局 [3] 新兴市场力量崛起 - 中国原油进口节奏调控使其成为全球供需再平衡"隐形操盘手" 迫使产油国在定价权博弈中纳入东方因素 [3] - 中国52.3%的能源车渗透率不仅实现产业突破 更重塑全球能源消费价值 电动汽车社会成为软实力新符号 [3] - 欧盟将碳关税 数字税等标准嵌入欧美贸易谈判 可能重塑全球能源贸易规则基线 [3] 组织机制与规则挑战 - 哈萨克斯坦超产暴露欧佩克内部约束机制失灵 "规则例外主义"可能动摇减产联盟合法性基础 [2] - 联合国斡旋印巴冲突强化其全球治理软实力载体角色 为能源通道安全保障提供制度框架 [1] - 欧盟通过"一揽子协议前置"策略将欧洲标准嵌入贸易谈判 展现规范性权力扩张意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