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

搜索文档
GDP20强,谁的人口竞争力更强
虎嗅APP· 2025-05-02 14:06
省域经济与人口竞争 - 31个省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全国GDP二十强省份揭晓,其中15个省份GDP增速超过或持平全国平均水平(5.4%)[3] - 决定经济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包括产业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数据和人口结构[5] - 在全国人口减少背景下,广东、浙江、福建、安徽和陕西5省份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6] 人口出生率与结构 - 广东出生率最高达8.89‰,连续7年蝉联"最敢生"省份,2024年贡献全国11.8%的人口增量(113万人)[6][8] - 出生率超过6.7‰"国家线"的省份包括云南、广西、河南、陕西和福建,西部地区生育率普遍高于沿海地区[12] - 广西0—15岁人口占比达22.32%居全国之首,河南、江西紧随其后(21.2%、19.55%)[15] - 出生率与少儿人口占比呈正相关,排名前五省份高度重合[16][17] 劳动力人口与经济活力 - 广东劳动人口占比66.38%居首,比全国高出5.48个百分点,云南、内蒙古、江西、陕西紧随其后[20] -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吸引大量劳动力流入,广州2024年户籍迁入人口达16.52万[20] - 江苏劳动人口占比高但自然增长乏力,2024年出生率仅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21][22] 老龄化挑战 - 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0%,辽宁老龄化最严重(31.17%),每3人中即有1名老年人[26][27] - GDP二十强省份中半数老年人口占比超20%,包括重庆、山东、内蒙古、北京等[26] - 辽宁因传统工业衰退导致年轻人外流,2024年出生率仅4.32‰,但通过政策调整出生人口回升至18.0万[28][29] - 中西部地区老龄化主因青壮年外流,山东因人口基数大且局部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口占比偏高[30] - 重庆因地形制约产业发展,农村青壮年外流导致老年人口比例高居全国前列[31]
出海新趋势,为什么是东非?
吴晓波频道· 2025-04-06 16:16
非洲市场概况 - 2025年非洲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3.5万亿美元 [2] -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非洲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 [1] - 过去三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创造超110万个就业岗位 [1] - 非洲人口已超过14亿,年龄中位数不及20岁,预计到2050年达25亿 [4] 中国企业机遇 - 非洲城市化率年均增长3.2%,超全球均值1.5倍,带来基建和公共服务需求 [4] - 非洲80%基建项目由中企承包,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 [6] - 房地产租售比约八年回本,远低于中国一线城市的五六十年 [15] - 肯尼亚汽车千人保有量80台,埃塞俄比亚仅10台,新能源汽车需求大 [15] - 医疗产业仅占全球3%,但人口占全球近20%,成长空间显著 [15] - 埃塞俄比亚工业用电3.5美分/度,吸引大量比特币矿场落户 [15] 行业利润表现 - 洗涤日化用品利润率是国内3-5倍 [21] - 充电宝利润率是国内6-8倍 [21] - 纺织鞋服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建厂约7个月回本 [21] - 摩托车配件企业年利润率达30% [21] - 森大集团利润是国内快消品行业5倍 [21] 落地挑战 - 非洲总体失业率30%,15-24岁年轻人失业率高达60% [4] - 法制不健全,存在权力寻租和小费盛行等腐败问题 [11][13] - 基础设施不完善,水电道路等隐性成本高 [19] - 土地纠纷确权问题突出,需聘请专业律师 [18] 成功要素 - 战略三部曲:走出去、走进去(本土化深耕)、走上去(区域整合) [6] - 需聚焦熟悉行业,规范经营,低调行事 [24] - 建议选择产业聚集区如东方工业园、华坚工业园抱团发展 [19]
“愿意生+愿意来”!人口大省重磅披露:全年出生人口达113万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7 06:46
作 者丨郑玮 编 辑丨林曦 3月2 6日,《2 0 2 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公报)正式挂网公布,这 座人口大省的2 0 2 4年人口增长"成绩单"也随之出炉。 根据公报数据,截至2 0 2 4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达到1 2 7 8 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 4 万人,2 0 2 4年全年全省出生人口也达到11 3万人,出生率达8 . 8 9‰。对比同期全国人 口 增 长 水 平 , 2 0 2 4 年 广 东 常 住 人 口 增 量 及 出 生 人 口 数 量 再 次 位 居 全 国 之 首 , 拿 下 双 料全国冠军。 把分析维度进一步拉长可以看见,广东已连续5年成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超1 0 0万人的省份, 其中2 0 2 4年广东出生人口在连续6年下降后首次实现止跌回升,高于2 0 2 2年(1 0 5 . 2万人)和 2 0 2 3年(1 0 3万人)全年水平。 在此基础上,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应对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 这座经济大省也正持续加码,开年即已提出吸纳1 0 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的目标,此后 全省密集落地各类面向创新型人才的招聘活动,加 ...
越南撤县并省,真正的大变局来了
虎嗅APP· 2025-03-16 02:31
越南行政改革 - 越南推出史上最激进机构改革方案,计划将省级行政单位数量减少50%,地方机构数量减少70%以上,并研究取消县级行政单位、合并乡级行政单位[1] - 此前越南已通过机构改革方案,撤销9个部委、700多个司局、3300多个分局及200多个事业单位[2] - 改革将裁撤五分之一左右公职岗位,预计减少10万个"铁饭碗"[3] 越南行政区划现状 - 越南面积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云南省),人口1亿(相当于河南省),却划出63个省级行政区(5个直辖市+58个省)[6][7] - 除河内、胡志明市(人口均超800万)外,其他省份人口多为200-300万,还有10多个省人口不足100万[10] - 越南全国拥有7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和1万多个乡镇/社级行政单位[16] 改革影响分析 - 越南行政架构将从"省-县-社"三级变为"省-乡"两级,类似中国的"市-乡"两级架构[17][18] - 改革时机有利:越南经济处于腾飞期,市场就业机会增多削弱了"铁饭碗"吸引力[25][26] - 历史参照:中国1992年曾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形成"92派"企业家群体[28][29] 越南经济发展目标 - 越南将2025年经济增速目标从6.5%-7.0%上调至8%[32] - 2024年越南GDP达4763亿美元(约3.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09%,增速居亚洲前列[33] - 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2045年跻身高收入国家(人均GDP≥1.38万美元),意味着未来20年需保持6%-8%平均增速[34][36][38] 越南发展优势 - 面临三大机遇:全球产业转移、地缘政治"左右逢源"、人口与改革红利[42] - 实施"竹子外交",同时加入RCEP和CPTPP,与中国、美国、欧盟等建立自由贸易体系[43][44] - 推进"革新开放",涵盖农业、国企和机构改革,重塑经济增长动力[46][47] 越南经济现状 - 2024年GDP规模刚超中国广西省,不及深圳市[49] - 人均GDP仅4700美元(中国1/3),就业收入平均不足3000元[50] - 制造业依赖外资,工业门类不完整,电力等基础设施仍需进口[51]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24 09:53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趋势明显,2013—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下降到683万对,结婚率从9.9‰降至4.8‰ [6] - 性别比持续改善,但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问题突出,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 [4] 老龄化问题 - 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的约1/4 [6] - 预计2030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2056年达约36% [6] - 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预计从2023年的68%降至2050年的59% [6] - 老龄化导致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政府债务加重,创新创业活力下降 [6] 少子化与生育成本 - 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低于美欧日 [7] - 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相对于人均GDP倍数全球最高 [7] - 生育基础削弱、生育观念改变、生育成本高是低生育率主因 [7] 人口流动与区域分化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的5.7%增至2022年的14.0%,中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4.6%、2.2%增至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出海,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1] - 产品和服务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教育系统结构性调整,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相对饱和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体系维持人口正增长,2023年总人口3.4亿,但老龄化加剧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2022年),全球最高,社保三支柱体系完善但社会活力下降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2022年),高福利政策带来财政负担 [14] - 印度人口总量超14.2亿(2023年),结构年轻但教育、就业问题制约人口红利释放 [15] 政策建议 - 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 [18] - 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企业生育税收优惠,构建生育成本分担机制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每月补贴(一孩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需1万亿-3万亿元 [18] - 加快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第二、第三支柱作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23 14:14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趋势,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下降到2022年683万对 [6] - 人口、人才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5.7%增至2022年14.0% [10] 老龄化与少子化影响 - 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预计2056年老龄化率升至约36% [6]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 [6] -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相对于人均GDP倍数全球最高 [7] -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提高机会成本,抑制生育意愿 [7]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 - 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 [10]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呈现"二八分化"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2018年4.6%、2.2%增至2022年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更加紧密 [11] -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出海,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教育系统面临结构性调整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住房改善需求上升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措施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2023年总人口3.4亿,但老龄化加剧,社会撕裂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老龄化全球最严重,社保三支柱体系、制造业工匠精神值得借鉴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劳动者工作时间最长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家庭津贴带来财政负担,养老金代际负担加重 [14] - 印度人口总量超14.2亿,劳动人口数量与中国相近,但教育水平分化严重,女性劳动参与率低 [15] 政策建议与制度建设 - 建议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覆盖从怀孕到孩子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 [18] - 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18] - 加快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第三支柱重要作用 [18] - 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年长劳动力,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0]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8 14:24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趋势,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下降到2022年683万对 [6] - 性别比持续改善,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但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问题突出 [4] - 人口、人才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 [4] 老龄化问题 -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预计2030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占比超20%) [6]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 [6] - 老龄化由低生育和寿命延长共同作用,少子化带来的老龄化加速和未富先老问题不容小觑 [6] 少子化与生育成本 - 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低于美欧日 [7] - 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相对于人均GDP倍数几乎是全球最高 [7] - 生育基础削弱、生育观念改变、生育成本高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原因 [7] 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5.7%增至2022年14.0%,中西部、东北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 [10] - 人口流动从"四六分化"走向"二八分化",人才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就业 [10] 人口变迁带来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 [11] - 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出海,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体系维持人口正增长,但老龄化加剧,贫富分化严重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老龄化程度居全球之首,社会活力下降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老龄化速度超过日本,经济增长乏力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家庭津贴带来财政负担 [14] - 印度人口总量超14.2亿,劳动人口数量与中国相近,但复制中国人口红利之路较难 [15] 政策建议 - 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覆盖从怀孕到孩子18岁 [18] - 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18] - 加快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第三支柱作用 [20] - 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年长劳动力 [20]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7 14:53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趋势,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 性别比持续改善,但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问题突出 [4] - 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5.7%增至14.0% [10] 老龄化与少子化影响 -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预计2056年老龄化率升至36% [6]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 [6] -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家庭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 [7] - 生育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抑制生育意愿,"养儿防老"观念淡化 [7]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 - 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 [10]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4.6%、2.2%增至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智能化、数字化 [11] - 产品和服务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教育系统结构性调整,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相对饱和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但老龄化加剧,社会撕裂严重 [12] - 日本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65岁及以上占比29%),社保三支柱体系完善但社会活力下降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4] - 德国老龄化率22.4%,高福利家庭津贴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14] - 印度人口超14.2亿,结构年轻但教育分化、失业率高,复制中国人口红利较难 [15] 政策建议 - 实行差异化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每月补贴(一孩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需1万亿-3万亿元 [18] - 推动社保全国统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0]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6 13:22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 [4] - 老龄化加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 [6]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15-64岁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 [6] - 少子化严重,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第二,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7] - 不婚化趋势明显,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 - 人口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5.7%增至2022年14.0%,中西部持续净流出 [10] - 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人地错配问题突出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 [11] -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1] - 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全球人口演变与应对经验 - 美国总人口3.4亿,老龄化加剧但移民政策支撑人口增长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政策带来财政负担 [14] - 印度人口超14.2亿,劳动人口数量与中国相近但教育水平分化严重 [15] 人口政策建议 - 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实行企业生育税收优惠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补贴,一孩家庭1000元/月,三孩家庭6000元/月 [18] - 加快社保全国统筹,发挥第二、第三养老支柱作用 [20] -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年长劳动力 [20]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5 15:01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 [4] - 老龄化加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 [6]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15-64岁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 [6] - 少子化加剧,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7] - 不婚化趋势明显,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 人口迁移呈现"二八分化",向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集聚,东部人才净流入率从5.7%增至14.0% [10] 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 [11] -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1] - 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教育系统结构性调整,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饱和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市场热度更高 [11] - 住房改善需求上升,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产品力成重点 [11] 全球人口演变与应对经验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2023年总人口3.4亿,但老龄化加剧 [12] - 日本老龄化最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社会活力下降,但社保体系完善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政策带来财政负担和养老金代际压力 [14] - 印度人口总量超14.2亿,结构年轻但教育分化严重,复制中国人口红利较难 [15] 人口政策建议 - 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18] - 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 [18] - 建立男女平等的育产假制度,完善辅助生殖补贴 [18] - 按孩数量发放每月补贴,一孩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需1万亿-3万亿元 [18] - 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展第二、第三养老支柱,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 - 加大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发展智慧养老,推进适老化改造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