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刘易斯拐点
icon
搜索文档
李录: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大趋势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4 03:44
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 - 中国地理环境被喜马拉雅山脉和蒙古草原分隔 形成独立发展的农业文明 拥有长江黄河冲积平原这片最肥沃适宜农耕的土地[7][8] - 中国在2400年前商鞅变法中首创政治贤能制 打破血缘世袭 根据功绩能力分配政治权力 释放集体潜力 建立精密官僚体系[11][12] - 欧洲地理被山脉河道分割成小国 政治权力长期依靠血缘关系遗传 未能发展任人唯贤体系[13] - 欧洲距美洲仅3000英里(中国距美洲6000英里) 地理优势使其偶然发现新大陆 逃脱马尔萨斯陷阱 获得广阔肥沃土地[15][16] - 地理大发现引发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 自由市场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经济贤能制 释放个体潜力 实现持续复利经济增长[17][20]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及经济奇迹 - 1978年邓小平转向学习美国市场经济 开放国门 中国开启40年超高速增长 实际GDP复合增长率9.4% 累计增长37倍[25] - 增长动力包括全球化、WTO红利、数亿年轻劳动力融入全球、努力工作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及借鉴他国经验[26] - 独特"三合一市场机制":中央政府制定战略 地方政府像企业一样竞争提供总部服务(土地、基建、劳动力等) 企业抓市场机遇[29] - 该模式创造超高增长同时 也导致贪腐、环境污染、地区恶性竞争、贫富分化和高债务依赖等弊端[30] - 2018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6.2% 资本形成总额贡献32.4% 净出口贡献-8.6% 经济对出口依赖显著降低[37] 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位置 - 中国过去几年越过刘易斯拐点 进入经济发展成熟黄金阶段 工资、消费、投资呈现加速增长趋势[42][43] - 该阶段工资上升引起消费上升 储蓄投资水平上升 公司利润上升 形成正向循环 打造中产阶级消费社会[42] - 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例达2.13% 远超人均GDP相近国家(巴西1.27% 泰国0.78% 墨西哥0.49%) 甚至高于人均GDP为其2-3倍的国家[57] - 中国城市化率仅55%(含1.8亿无户口农民工) 计划以年率1%推进 未来20年新增3亿消费者[59] - 国民储蓄率高达45% 为投资和消费提供资源 且债务主要为内债本币 引发金融危机可能性低[60][61]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 中国去年毕业750万大学生 其中470万为STEM专业(美国约50万) 即将享受巨大工程师红利[55] - 资本市场改革推出科创板注册制 旨在调整融资结构(当前债务融资占80-90%) 提高股权权重和融资效率[62] - 参考东亚儒教经济体经验:日本人均GDP达1万美元后24年平均复合增长6.1% 韩国达1万美元后24年平均增长4.7%[67] - 中国政府展现处理危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在从严治党与经济增长两大目标间调整优先顺序[65] - 政治稳定性和巨大统一市场得以维持 财富和生产性资产不会外流 社会具有适应性[66]
王敏:从参与者到塑造者——中国经济的全球角色转变
搜狐财经· 2025-08-18 12:37
中国经济整体崛起与全球影响 - 人均GDP从1978年156美元增长至2024年1.34万美元 [2] - GDP全球占比从1991年1.6%上升至2023年16.8% 三十年间增长15个百分点 [2] - 制造业GDP全球占比从2004年8%升至2021年30% [3] 对外贸易结构转变 - 出口额从1978年100亿美元增至2023年3.56万亿美元 进口额达2.71万亿美元 [3] - 2024年贸易顺差达8000亿美元 其中美国贸易逆差三分之一源自中国 [3] - 资本品出口占比从早期低位升至2004年41% 成为第一大出口类别 [7] - 原材料进口占比快速上升 成为进口占比最高品类 [6] 对外投资模式演变 - 对外直接投资从初期数十亿美元增至2024年1700亿美元 [11] - 累计对外投资2.96万亿美元 规模仅次于美国和荷兰 [11] - 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从2014年7.8%跃升至2015年13.7% 2015-2023年平均保持15.5% [13] 全球产业转移新趋势 - 2014-2023年南亚地区中低收入经济体GDP全球占比上升0.97%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上升0.27% [15] - 2018年后欧洲和中亚地区中低收入经济体GDP占比上升0.31%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上升0.12% [17] - 中国基建企业国际营业额从21世纪初不足100亿美元增至2023年1609亿美元 [19] 一带一路倡议成效 - 已与155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 亚投行成员国达104个 [18] -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缩短8.5%运输时间 增加7.6%外商直接投资 [19] - 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19] 产业竞争力重构 - 制造业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从2004年1342美元增至2023年10184美元 二十年增长近8倍 [8] - 中低收入经济体在中国资本品出口占比从2000年16.5%激增至2023年41.5% [9] - 全球250家最大国际承包商中中国企业达81家 国际营业总额占比24.6% [19]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估算
经济观察报· 2025-05-06 03:18
核心观点 - 劳动供给弹性是衡量劳动供给量对工资率变动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消费、劳动、居民和政府等多部门,是解决消费不足和完善改革的关键指标之一 [1] - 中国全国口径劳动供给弹性为0.06,城镇口径为0.2,均低于部分OECD国家水平(加拿大0.38、荷兰0.25、美国0.28)[1] - 低劳动供给弹性导致政府减税刺激消费效果不佳,建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以改变"高劳动供给—低消费倾向"现状 [1] 劳动供给弹性定义与分类 - 劳动供给弹性包括工时弹性(集约边际弹性)和参与弹性(扩展边际弹性),分别反映已有工作者劳动时间变化和劳动参与率变化 [2] -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研究较少,程杰和朱钰凤(2021)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结构,劳动供给弹性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过程中逐渐下降,2018年降至0.092 [2] 劳动时间测算 - 劳动投入量等于劳动者数量乘以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于劳动时间乘以平均工资,两者趋势不完全一致 [3] - 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从2001年开始公布,农村劳动时间按每周30小时计算,全国平均工作时间2024年上升至42小时每周 [3][4] 劳动参与情况 -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2003年左右出现"刘易斯拐点",城镇就业占比2024年达到64% [4][5] - 劳动参与率测算包括全国就业率、就业城镇化率等指标,1990年人口普查修正后数据更全面 [5] 劳动工资测算 - 全国口径劳动报酬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城镇口径使用统计局公布的私营和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数据 [6] - 城镇居民家庭劳动收入包括工薪收入和经营净收入,需通过"人均劳动收入/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折算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7] - 估算的城镇就业人员工资与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走势接近,但低于加权测算的正式员工工资,因包括灵活就业人员收入 [8][9] 劳动供给弹性测算方法 - 全国口径劳动供给弹性测算使用周工作时间和实际时工资,考虑人口结构和教育程度等指标 [9] - 城镇口径分为工时弹性和参与弹性,工时弹性测算使用城镇人均员工收入和劳动时间,参与弹性测算使用劳动时间乘以城镇就业参与率 [9] - 全国口径和城镇口径劳动供给弹性拟合程度较高,城镇化显著影响劳动供给弹性 [9] 高劳动供给特征 -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受工资上涨影响较大,财产性收入影响较小,居民仍需通过工作维持生计 [10] - 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长期超过44小时,部分企业实行"996"政策,实际工作时间超过法律规定 [10][11] - 高劳动供给特征与边际消费倾向低一致,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劳动而非休暇 [11] 低劳动供给弹性的影响 - 低劳动供给弹性叠加高劳动供给特征不利于宏观调控,最低工资制度制约企业经济衰退期调整工资 [11] - 政府减税刺激经济效果有限,政府支出用于鼓励居民消费的效果打折扣 [11]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6 13:22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 [4] - 老龄化加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 [6]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15-64岁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 [6] - 少子化严重,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第二,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7] - 不婚化趋势明显,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 - 人口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5.7%增至2022年14.0%,中西部持续净流出 [10] - 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人地错配问题突出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 [11] -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1] - 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全球人口演变与应对经验 - 美国总人口3.4亿,老龄化加剧但移民政策支撑人口增长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政策带来财政负担 [14] - 印度人口超14.2亿,劳动人口数量与中国相近但教育水平分化严重 [15] 人口政策建议 - 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实行企业生育税收优惠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补贴,一孩家庭1000元/月,三孩家庭6000元/月 [18] - 加快社保全国统筹,发挥第二、第三养老支柱作用 [20] -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年长劳动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