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搜索文档
鼎捷数智: 上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关于鼎捷数智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2025年半年报财务数据更新版)
证券之星· 2025-09-07 09:14
募投项目人员需求与办公面积合理性 - 募投项目研发人员属于持续性需求 项目完成后研发人员不会明显下降 将配置于平台升级迭代和新SaaS应用开发[5][7][8]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2022年末1,479人增至2025年6月末1,552人 呈现持续上升趋势[7][14] - 现有人均办公面积仅13.86平方米/人 低于同行业募投项目平均水平20.67平方米/人[3][9] - 募投项目人均办公面积测算为30.80平方米/人 但考虑流动人员后实际人均面积降至18.98平方米/人 与行业均值接近[9][10][11] - 公司中国大陆地区租赁办公面积28,436.41平方米 募投项目新增自有办公面积18,300平方米可减少租赁成本[11][13] 培训展示活动与配套设施建设 - 工业软件需要系统化培训展示活动 公司年均举办超500场活动 覆盖超3万人次[18] - 培训展示采用"1对1精准对接+1对N批量触达"模式 涵盖行业专项活动、产品推介和客户深度运营三大类型[18] - 同行业公司如赛意信息、汉得信息、用友网络均开展类似培训展示活动 符合行业惯例[19][23][25] - 展示接待中心投入2,456.26万元(占比2.95%) 会议培训中心投入2,012.69万元(占比2.45%) 商业活动区投入2,584.36万元(占比3.12%)[26][29] - 配套设施占募集资金总金额比例较低 合计不超过10%[26][29][32] 研发培训基地建设必要性 - 基地定位为公司中国大陆地区研发中心 用于新一代产品研发、内外部培训和应用展示[2][5][8] - 自行建设比租赁更具经济性 每年折旧摊销费818.70万元 低于租赁同样面积所需2,733.65万元[14][15] - 项目位于湖州西塞山科学谷 享受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资源 已落地36个科研项目[27][28] - 基地全部自持自用 不对外出租或出售[33][34] - 项目建设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53亩用地规划建筑面积28,700平方米[8][12] 平台研发内容与技术特点 - 平台以智驱中台为核心 搭配智能入口、数据中台、知识中台等8个模块 较原有平台功能更丰富[42][43] - 具备增强智能、敏捷交互、数据驱动和知识封装四大核心元素 支持云地混合架构[44][49] - 研发支出总额45,428.80万元 其中拟使用募集资金20,000.00万元[43] - 相关发明专利37项 在手订单金额5,265.21万元 对应500余家客户[40] - 平台采用生成式AI、5G、云计算等前沿技术 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垂直领域[6][28]
鼎捷数智: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鼎捷数智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之上市保荐书(2025年半年报财务数据更新版)
证券之星· 2025-09-07 09:14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鼎捷数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26日,注册资本为27,139.2830万元,股票代码为300378.SZ,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江场路1377弄7号20层,法定代表人为叶子祯,联系电话为021-51791699 [2] - 公司经营范围涵盖软件销售、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人工智能硬件销售、工业机器人安装维修等,并持有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许可 [2] 主营业务与战略 - 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制造业、流通业企业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整合规划与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 [2] - 公司持续围绕"智能+"战略布局,贯彻落实"聚焦行业经营、高效价值服务、领先市场产品"的经营策略,紧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前沿议题 [3] - 业务领域全面覆盖工业软件的四大类别,包括数字化管理类、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及AIoT类,并持续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信息前沿技术 [3] 财务数据与指标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361,857.79万元,负债总额为118,407.60万元,股东权益为243,450.19万元 [4]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为104,492.87万元,2024年度营业收入为233,067.29万元,2023年度为222,774.00万元,2022年度为199,520.43万元 [4] - 2025年1-6月净利润为4,408.23万元,2024年度净利润为15,842.80万元,2023年度为15,513.64万元,2022年度为13,817.91万元 [4] - 2025年1-6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552.41万元,2024年度为4,992.60万元,2023年度为10,818.31万元,2022年度为19,792.00万元 [4] - 2025年6月30日流动比率为1.70,速动比率为1.60,资产负债率(合并口径)为32.72% [5] - 2025年1-6月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70次,存货周转率为4.42次,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0.17元/股 [5] 本次发行情况 - 本次发行种类为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为100.00元,按面值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2,766.42万元,债券期限为6年 [13] - 发行对象为持有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证券账户的自然人、法人、证券投资基金等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资者 [14] - 本次发行由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保荐代表人为王贤和李海东,项目协办人为雷妍妍 [14][15]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鼎捷数智化生态赋能平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15,121.30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82,766.42万元 [32] - 鼎捷数智化生态赋能平台项目系在公司原有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增加场景化应用开发,丰富产品功能及应用领域 [48] 行业与业务特点 - 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与代码》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 [47] - 业务具有明显季节性特点,主要客户收入及回款集中在下半年,导致上半年净利润一般少于下半年,2024年1-6月数智技术服务收入为48,266.87万元,自研数智软件产品收入为26,270.67万元 [10] - 公司供应商集中度较高,报告期内向前五大供应商合计采购额占比分别为51.80%、42.94%、37.29%和35.41% [8]
别只盯着AI了!下一个“硬科技”风口:工业母机
格隆汇APP· 2025-09-07 08:16
行业概述与市场现状 - 中国工业母机市场规模从2019年6313.62亿元增长至2024年7128.86亿元,预计2029年突破8000亿元 [1] - 中国长期稳居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及消费国,行业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催化下焕发新生 [1] - 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7.8%和9.4%,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3.5% [2] 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 - 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提出2026年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国际标准转化率90% [1] - 构建覆盖6大层次、34个大类的全产业链标准框架,包括基础通用、设计配套、制造装备等 [1] - 政策要求国家重大专项立项时同步布局标准研制,验收时同步发布标准,首次将碳排放核算、能效等级等纳入强制要求 [2] 企业业绩表现 - 上半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改善,多家企业净利润增速超30% [2] - 华东数控净利润同比暴涨140.53%,乔锋智能增长56.43%,创世纪增长47.38%,国盛智科增长32% [2] 国产替代进程 - 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20%,预计2030年将跃升至60% [3] - 国产设备价格比进口设备低30-50%,技术突破支撑替代加速 [3] - 科德数控五轴机床加工精度达纳米级,华中数控9型AI系统实现全空间精度补偿,秦川机床磨齿机精度达0.001毫米 [3]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 行业实现从"能用"到"好用"跨越,精度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4] - 工业母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技术深度融合,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4] - 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整机与部件企业共同攻关核心技术 [4] 新兴需求驱动 -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大型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需求 [4] - 人形机器人产业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750亿元,带动加工设备需求超100亿元 [5] - 低空经济领域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预计5800亿元,eVTOL推动增减材复合加工装备需求 [5] 投资方向与关注重点 - 重点关注五轴联动高端数控机床厂商、数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企业、新能源/航空航天专用设备商 [6] - 三大趋势: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新材料加工设备升级、国产设备出海机遇 [5] - 紧盯政策落地节奏、2025年产能释放、人民币汇率低位推动出口增长 [7] 企业筛选标准 - 研发投入占比超5%,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下游客户优质 [7] - 订单饱满,业绩确定性强,现金流健康,管理层专业专注 [7]
别只盯着AI了!下一个“硬科技”风口:工业母机
格隆汇APP· 2025-09-07 07:57
市场现状与规模 - 中国稳居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及消费国 2024年工业母机市场规模达7128.86亿元 较2019年6313.62亿元增长12.9% 预计2029年突破8000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3.5% 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8%和9.4% 显著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6] - 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改善 多家企业净利润增速超30% 其中华东数控净利润同比暴涨140.53% 乔锋智能 创世纪 国盛智科分别增长56.43% 47.38%和32% [6] 政策支持 - 2026年计划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 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0% 构建覆盖6大层次34大类的全产业链标准框架 [4] - 政策要求国家重大专项同步布局标准研制 采用"标准前置"模式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5] - 首次将碳排放核算 能效等级 工控安全纳入强制要求 纵向贯通材料部件整机集成 横向联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6] 投资逻辑与技术进步 - 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20% 预计2030年跃升至60% 国产设备价格比进口低30-50% [8] - 科德数控五轴机床加工精度达纳米级 华中数控9型AI系统实现全空间精度补偿 秦川机床磨齿机精度达0.001毫米 [8] - 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科德数控与昊志机电在电主轴领域合作 汉江机床与华中数控在数控系统领域协同创新 [8] 新兴需求增长 -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大型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需求 电池 电机壳体等零部件加工成为新增长点 [9] - 人形机器人精密零部件加工需微米级精度设备 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750亿元 带动加工设备需求超100亿元 [9] - 低空经济领域eVTOL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带动增减材复合加工装备需求 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预计5800亿元 [10] 未来趋势与关注方向 - 重点关注智能制造与工业母机深度融合 新材料加工设备升级 国产设备出海三大趋势 [12] - 投资布局聚焦五轴联动高端机床厂商 数控系统主轴等核心部件企业 新能源航空航天专用设备商 [12] - 紧盯政策落地节奏 产能释放(科德 海天等新产线2025年投产) 出口拓展三大节点 [13]
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合作首车宝骏华境S亮相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06:12
公司战略合作升级 - 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9月6日在柳州举行宝骏"三智"深化合作签约仪式 全面升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双方将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制造三方面深化合作 [1] - 共研的技术成果将率先应用于宝骏汽车全新旗舰大六座SUV——宝骏华境S 新车首次曝光 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能 [1]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沈阳开幕 聚焦“人工智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9-07 05:18
大会概况 -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于9月6日在沈阳开幕 该大会自2019年起已举办六届 成为工业互联网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大会[1] - 大会以"数启新章智造新质"为主题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命题 举办开幕式 创新发展成果交流 平行活动 核心论坛及多场配套活动[1] - 来自中国 美国 巴西 希腊 韩国 柬埔寨 阿塞拜疆 埃及 比利时 泰国等国家的政府领导 院士专家 企业及行业协会代表参会[1] - 大会将持续至9月8日[2] 政策导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指出将以时代化为内在动力 坚持协同联动 把握人工智能关键变量 实施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双向赋能行动[1] - 以融合化为根本要求 坚持分级分类 立足工业 面向工业 服务工业 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1] 技术融合 -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要促进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相互融合 协调发展 聚焦智能制造[1] - 以数据 网络 算力为技术基础 更好推动产业数智转型 实现高质量发展[1] 区域发展 - 辽宁作为工业大省产业基础雄厚 应用场景丰富 制造业含"数"量 含"智"量持续提升[2] - "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成效显著 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赋能下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更多"辽宁经验"[2]
工信部公示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 长沙4家企业上榜
长沙晚报· 2025-09-07 01:52
智能工厂项目公示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共274家企业入选[1] - 湖南省共有8家企业上榜其中长沙占据4席[1] - 长沙上榜企业包括蓝思科技威胜信息盐津铺子和中国铁建重工[1] 长沙企业入选详情 - 蓝思科技智能终端显示元器件全业务精益协同智能工厂入选且为再度登榜体现数字化转型持续投入能力[1] - 威胜信息全流程智慧管控的电力终端装备智能工厂入选[1] - 盐津铺子产业链资源高度整合的中式零食智能工厂入选[1] - 中国铁建重工高端地下工程装备柔性智能工厂入选[1] 长沙智能制造发展 - 长沙市坚持工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主线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跃升[1] - 2024年长沙市培育智能制造企业124家智能制造产线车间311条个智能工位1587个[1] - 依托卓越级智能工厂长沙将在更多领域形成智造集群效应贡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长沙模式[1]
以先进标准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发布先进制造国家标准4000余项
经济日报· 2025-09-07 01:42
先进制造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 "十四五"以来发布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国家标准4000余项[1] - 团体标准总数近20%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 - 智能制造领域标准支撑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新能源汽车领域标准增强产业链协同并降低生产成本[1] 智能工厂建设成效与标准引领 - 制定智能工厂建设导则、通用技术要求及安全控制要求等国家标准[2] - 累计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3万余家、先进级1200余家、卓越级230余家[2] - 卓越级智能工厂实现研发周期缩短28.4%、生产效率提升22.3%、不良品率下降50.2%、碳排放减少20.4%[2] 未来产业标准化布局 - 成立合成生物、无人机等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 - 牵头制定《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碳化硅外延片》等国家标准[3] - 江苏计划到2027年新制定未来产业标准100项以上[3] 国际标准制定与转化成果 - "十四五"期间新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26个 新担任机构主席30个 新担任工作组召集人486个[4] - 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 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4] - 4210项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 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90%[4] 国际标准应用与市场拓展 - 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智能电网等领域国际标准为高端装备进入国际市场提供质量背书[4] - 牵头制定脑机接口术语及数据格式系列国际标准[4] - 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4] 标准化工作未来重点方向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5] - 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循环利用、能耗能效、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4000余项[5] - 加强标准实施监测 推动标准与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5]
以先进标准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07 01:15
先进制造国家标准建设进展 - "十四五"以来发布集成电路 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 机器人 航空航天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国家标准4000余项[1] - 团体标准总数近20%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 - 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支撑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新能源汽车领域标准增强产业链协同并降低生产成本[1] 智能工厂建设成效 - 累计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30000余家 先进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 卓越级智能工厂230余家[2] - 卓越级智能工厂实现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 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 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 碳排放平均减少20.4%[2] - 制定智能工厂建设导则 通用技术要求 安全控制要求等国家标准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实施路径[2] 未来产业标准布局 - 成立合成生物 无人机等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 推动头部企业参与标准研制[3] - 牵头制定《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碳化硅外延片》等国家标准[3] - 江苏计划到2027年新制定未来产业标准100项以上 探索地方标准揭榜挂帅机制[3] 国际标准化工作成果 - "十四五"期间新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26个 新担任技术机构主席30个 新担任工作组召集人486个[4] - 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 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 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90%[4] - 4210项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 涵盖新能源汽车 新型电力系统 航空航天等领域[4] 国际标准应用案例 - 智能制造 纳米制造 智能电网 新型储能系统国际标准为高端装备进入国际市场提供质量背书[4] - 牵头制定脑机接口术语和数据格式系列国际标准 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4] - 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为设计制造测试认证提供基准[4] 下一步标准工作重点 - 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 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领域标准供给[5] - 围绕人工智能 物联网 循环利用 能耗能效 新材料 高端装备等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4000余项[5] - 加强重点产业链标准实施监测 推动标准与产业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协同[5]
研判2025!中国工业温控设备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智能制造升级与新兴产业释放需求,推动行业规模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06 23:51
行业概述 - 工业温控设备用于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等指标进行精准控制 以提高工业器件和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2] - 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电力与能源、半导体与电子制造、化工与制药、数据中心与云计算等领域 [2] 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工业温控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196.58亿美元 同比增长7.72% [6] - 2024年中国工业温控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00亿元 同比增长12.83% [1][8] - 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2773亿元 同比增长15.21% [5] 技术发展 - 液冷技术因高效率和低能耗特点 成为数据中心等高能耗领域首选解决方案 [1][11] - 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要求温控精度达±0.5℃ 半导体晶圆制造需实现-120℃至300℃宽温域控制 [6] - 行业在系统集成度、能效比、智能化控制方面持续优化 部分企业在变频节能技术、远程监控平台取得显著进展 [1][8]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包括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制冷剂等原材料 压缩机、风机、换热器等机械部件 传感器、控制器等电子元件 [3] - 产业链中游为工业温控设备生产制造环节 [3] - 产业链下游涵盖数据中心、半导体制造、储能系统、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3] 重点企业 - 同飞股份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5.74亿元 同比增长109.02% 归母净利润0.62亿元 同比增长1104.89% [9][10] - 英维克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5.73亿元 同比增长50.25% 归母净利润2.16亿元 同比增长17.54% [10] - 英维克UGD快接头技术进入英伟达Blackwell平台供应链 申菱环境储能温控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 [9] 发展趋势 - 液冷技术将成为核心增长点 阿里云乌兰察布基地通过浸没式液冷将PUE值降至1.05 较传统风冷节能32% [11] - 智能化控制系统加速渗透 华为"数据中心大脑"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10万机柜统一管理 [11] - 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5G通信等领域对高精度温控设备需求持续增长 [12] - 国际市场成为重要增长点 中国企业在液冷全链条技术、AI算法优化等领域形成专利池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