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

搜索文档
中国银河证券:政策推动新兴产业+AI产业共振 通信行业关注四大方向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02:21
行业驱动力 - 通信行业主要驱动力为运营商资本开支结构优化为基础 人工智能共振 细分子行业发散的新范式 [1][2] -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稳健 全球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动行业成长性加强 [2] - 剔除运营商后行业毛利水平增速继续增长 营收明显提升 [2] 费用与研发 - 行业费用管控加强 管理费用率及销售费用率占比较高 [2] - 剔除运营商后研发费用率占比较高 高研发投入有望赋能相关公司第二成长曲线快速发展 [2] - 行业存货水平持续增长 或代表上游原材料供给趋紧 行业景气度提升 [2] 政策与规划 - 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重要性逐步提高 "十五五"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进一步科技引领创新 [2][3] - 新兴产业及AI赋能产业发展将是"十五五"重要议题 [1][3] - 通信行业具体体现于算力AI产业链边际改善 卫星互联网与量子科技方兴未艾 [1][3] 细分板块展望 - 运营商板块低估值稳成长 盈利能力与现金流资产不断改善 资产价值优势凸显 持续增加分红 "十五五"期间第二增长曲线明晰 [3] - 光通信板块受云厂商AI资本开支增长带动 PCB、GPU、光通信及铜缆等相关产业链蓬勃发展 "十五五"期间国产替代及产业升级将持续深化 [3] - 卫星互联网板块在5G向6G升级进程中功能必不可少 商业火箭发展成熟 政府资本开支增加 单星价值量降低 "十五五"期间商业航天发展大周期或将展开 [3] - 量子科技板块伴随空天一体化通信建设呈现高成长性 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攀升 "十五五"期间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 [3]
新世纪期货交易提示(2025-9-19)-20250919
新世纪期货· 2025-09-19 02: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震荡偏多:铁矿石 [2] - 偏多:煤焦 [2] - 震荡:螺纹、玻璃、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2年期国债、5年期国债、原木、橡胶、PTA [2][4][6][10] - 反弹:纯碱、10年期国债 [2][4] - 下行:中证1000 [4] - 高位震荡:黄金、白银 [4] - 区间震荡:原木 [6] - 底部盘整:纸浆 [6] - 偏空对待:双胶纸 [6] - 宽幅震荡:豆油、棕油、菜油 [6] - 震荡偏空:豆粕、菜粕、豆二、豆一 [6][7] - 震荡偏强:生猪 [7] - 观望:PX、MEG、PR、PF [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各品种受不同因素影响呈现不同走势,需关注各品种的供需、成本、政策、市场情绪等因素变化,如铁矿石关注供应回归和需求回升情况,煤焦关注供应和旺季需求,螺纹关注库存表现等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黑色产业 - 铁矿石:美联储降息落地,节后交易回归现实,全球及澳洲巴西发运总量环比增加,供应回归,日均铁水产量回升带动需求,钢厂盈利比例回落但减产动力不足且有补库预期,基本面矛盾有限,关注2601合约前高一线能否站稳 [2] - 煤焦:煤矿停产消息和“反内卷”预期推动盘面反弹,下半年焦煤供应或弱于去年,“金九银十”旺季来临,个别焦企提涨,日均铁水产量回升带动需求,中长期“反内卷”政策或使煤焦再次拉涨 [2] - 螺纹:美联储降息,节后关注现实,煤焦反弹带动成材,产量小幅回落但供应仍高,表需回升库存压力增加,地产投资回落总需求难逆季节性,传统旺季“反内卷”预期升温,成本上涨带动成材,2601合约震荡偏强,关注库存表现 [2] - 玻璃:期货拉涨受上游燃料价格和宏观情绪驱动,沙河煤改气或使盘面反复,成本增加,专项债额度提前下发,供需矛盾未实质改善但库存去化提供信心,01合约关注冷修路径和现实需求 [2] 金融行业 - 股指期货/期权:上一交易日各股指有不同程度下跌,部分板块资金有流入流出情况,市场整体回落,建议控制风险偏好,减持股指多头 [4] - 国债:中债十年期到期收益率下行,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市场利率波动,国债走势趋弱,多头轻仓持有 [4] - 黄金:定价机制向央行购金转变,货币属性上美国债务问题或使美元信用受损,金融属性上对债券替代效应减弱,避险属性上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紧张仍存,商品属性上中国实物金需求上升,金价维持高位震荡 [4] 轻工业 - 原木:港口日均出货量回升,8月新西兰发运量下降9月到港量预计低位,库存回升至关键阈值,现货价格分化,成本端支撑减弱,交割意愿提升,预计区间震荡 [6] - 纸浆:现货市场价格下跌,针叶浆外盘价维持、阔叶浆上涨,成本支撑增强,但造纸行业盈利低、库存压力大、需求转好待验证,预计底部盘整 [6] - 双胶纸:现货市场价格偏稳,排产稳定开工回升,但9月是下游淡季,招标未开始,纸价利润低,供需矛盾突出,盘面贴水现货,整体偏空 [6] 油脂油料 - 油脂:马棕油8月产量增库存升,9月高频数据显示出口疲弱,国内菜籽进口有缺口补充,市场对美生物燃料提案失望但印尼有需求预期,国内豆油库存压力大但后续到港或减少,双节前有备货需求,油脂短期宽幅震荡,关注美豆产区天气和马棕油产销 [6] - 粕类:美豆新作总产量升、出口需求弱、期末库存增,国内供应压力大,下游需求疲软,预计震荡偏空,关注美豆天气和大豆到港情况 [6][7] 农产品 - 生猪:交易均重小幅上涨,多数省份出栏体重上升,前期受政策和天气影响出栏体重偏小,近期部分地区增重挺价,屠宰企业开工率小幅上涨,学校开学备货需求提升,预计后期开工率增加,下周养殖企业出栏恢复正常,标猪供应充裕或使价格承压,肥标价差或小幅走阔 [7] 软商品 - 橡胶:供应端云南割胶利润负但天气改善、海南前期受台风影响近期产量增加、泰国杯胶价格涨、越南降水多原料价格有支撑;需求端轮胎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库存继续下降,预计价格宽幅震荡 [10] 聚酯行业 - PX:美油库存增长油价下跌,PX供需双增但近月转弱,PXN价差松动,价格跟随油价波动 [10] - PTA:油价振幅大,PXN价差松动,成本支撑一般,供应和下游负荷皆增,终端订单弱,价格跟随成本波动 [10] - MEG:上周港口库存小幅累库,后续到港量不高,预计库存维持低位,终端需求改善,国产回升,供应压力增加,中期供需宽平衡,价格受低库存支撑 [10] - PR:聚酯瓶片下游逢低刚性补入,供应端利好有限,预计震荡盘整 [10] - PF:产业链供需预期不佳,但美联储降息和主原料低加工费有成本支撑,或带动短纤价格短期小涨 [10]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经济日报· 2025-09-18 22:03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 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1]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 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 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2]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3]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4年达到6.8万亿元 [4]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 比试点前3年增长126.5% [4]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 包括3家国家知识产权交易机构 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 1.9万多家研发与转化平台 1.6万家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 [5]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5] 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 光伏 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4]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4] - 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 民生领域科技应用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7] - 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2.8倍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 [7]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平均浓度下降18% 科技助力大气 水 土壤污染防治 [7] - 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生产 应急救灾 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水平 [7]
新华社权威速览丨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十四五”我国科技创新有这些亮点
新华社· 2025-09-18 13:23
重大科技成果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5]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 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5] -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技术领先优势[5]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6] 科技创新能力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6]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在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6]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6] -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能力提升 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成长[6][7] 区域创新布局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8] - 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8]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14位升至2024年第10位[8] 科技体制改革 -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创新模式 完善项目监督检查机制[1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11] - 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 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11] - 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8000亿元[11] 国际科技合作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12] - 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12] -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联合实验室全面布局建设[12] - 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角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12]
不让融资“卡脖子” 北京金融机构投贷联动接力支持硬科技企业
贝壳财经· 2025-09-18 13:09
硬科技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在其发展中也同时会面临巨大的成长风险,融资难、融 资贵问题一直存在。 如何不让融资"卡"住硬科技企业的"脖子"?从金融机构探索实践看,"贷款+外部直投"是解决科技型中 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北京不仅是硬科技发展的摇篮,同时已有多只成熟的政府投资基金, 亦是银行、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的集中地区,因此北京发展"贷款+外部直投"业务,具备较好的基础。 近期,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证 监局、市人才工作局,以及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共同创建"中关村科技·金 融汇"融资对接机制。同时,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多个部门还进一步强化了政策引导和激励,引导金 融机构通过投贷联动等方式接力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 如在中关村,具有高精尖技术的航天航空产业正在不断崛起。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 早从事运载火箭研发的民营企业。但运载火箭是细分行业门槛高、技术路线复杂的领域,企业尚未形成 稳定收入,研发投入大。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已举办11期"中关村科技·金融汇"活动,共为80多家企业对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0:57
中新社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 马帅莎)中国科技部部长阴和俊18日在北京表示,这五年,中国科技投入持 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永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他指出,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 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 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 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
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科技部:我国高水平论文数量等世界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9:49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下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 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 一。 他还表示,我国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 80%。此外,我国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 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 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
我国综合创新能力升至世界第十位
北京商报· 2025-09-18 09:33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 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同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 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洋 卓洋)9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介绍,这五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国家综合创 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