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地
icon
搜索文档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休眠模式+勿扰模式 绿色优储让粮食“冻龄”保鲜
河南日报· 2025-06-13 00:07
粮食仓储技术升级 - 公司采用低温存储技术保持粮食品质 将温度维持在10℃至15℃以抑制营养物质活动和病虫害 减少化学药剂使用 [1] - 公司运用在线监测和电子测温等高科技手段确保粮食储存环境稳定 特别是在6-8月高温季节 [1] - 公司采用环流熏蒸杀虫技术保护存储粮食免受虫害侵扰 [1] 智能化粮库管理 - 粮库配备100多个温度传感器和测温电缆 实时监测粮仓和粮堆内的湿度温度 数据同步显示到线上平台 [2] - 公司实现从"人管粮"到"云管粮"的转变 提升储粮效率并实现科学储粮与绿色储粮双重目标 [2] - 新型制冷设备正在安装 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仓储技术水平 [3] 基础设施升级 - 公司拥有12个高大平房仓库 单个粮堆高度达6.95米 重量达8000吨 [1] - 河南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 包括制冷控温、内环流控温等技术 [2] - 省内新建或改造升级大批现代化高标准粮仓 包括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和楼房仓等类型 [2] 收储准备工作 - 公司于6月5日开仓收粮 已完成腾仓、清理和设备检修维护工作 [3] - 公司统筹做好人员、资金等保障措施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3]
河南麦收基本结束 算算今年“三夏”账
河南日报· 2025-06-11 23:41
资源账 - 河南省8500多万亩小麦抢收基本结束,历时22天,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累计收获小麦846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9.4%,机收率达99.8% [2] - 河南以不足全国1/16的耕地贡献了全国近1/10的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6] - 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4次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6] - 深耕技术使小麦增产10%以上,通过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升土地肥力 [5] - 河南推行耕地保护网格化田长制,近23万名"田长"认领"责任田",守护耕地红线 [3] 生产账 - 河南省财政提前下达资金3.86亿元支持小麦"一喷三防",3000万元用于赤霉病防控,5000万元用于抗旱 [8] - 全省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3347万元,较上年增加15827万元,重点补贴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等 [13] - 全省12.7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链条服务,包括耕种、植保、施肥、灌溉、收获等 [11] - 智能灌溉系统和传感器在高标准农田中的应用,实现减水、减人工,提升生产效率 [6] 收益账 - 河南麦客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精深加工将小麦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营业收入达6.16亿元 [15] - 新乡千味央厨食品有限公司的油条单品日销量峰值达328万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17] - 河南省计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18] - 延津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精深加工实现小麦价值倍增,农民获得收购溢价 [18] - 河南生产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7/10的速冻水饺,拥有"三全"、"思念"等知名品牌 [18]
沉甸甸的收获——2025年夏季粮油收获一线观察
新华社· 2025-06-09 12:42
农业丰收情况 - 麦收总体进度过半、冬油菜收获完毕,农民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实现丰收 [1] - 河南省新乡县农户马文昌预计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更高,种子粮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贵一毛钱 [2] - 邯郸市农业农村部门估产显示今年夏粮将实现增产 [2] - 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1910多万亩,平均单产接近160公斤,高产田测产超300公斤,2024年总产量292万吨,今年有望突破300万吨 [4] 农业技术创新 - 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四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2] - 邱县组织217名技术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搭建"线上+线下"服务网络推送气象预警和病虫害防治信息 [3] - 湖北省加大精量播种、'一促四防'、机收减损等专业种植技术指导力度 [4] - 汶上县使用配备北斗系统的联合收割机,4分钟可收割一亩地,规划最优路线不重割不漏割 [7] 农业机械化 - 农业农村部预计全国将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70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跨区作业超20万台 [7] - 9-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主流机型,更多智能化联合收割机投入生产 [7] - 设立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3400多个,高速公路开通农机绿色通道4800多个,设立农机优先优惠加油通道5800多个 [8] - 江苏省推广新型低损高效收获机械,开展机收减损培训434场次,设立损失率监测点位数579个 [8] 应对极端天气 - 山西省出现严重干旱,近80天无有效降雨,政府指导农户利用引黄水浇灌避免小麦大幅减产 [5] - 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6省抗旱救灾 [5] - 湖南省益阳市农技专家指导农户防治倒伏油菜霉烂感染病害,建议利用清晨和傍晚机收减少损失 [6] 社会化服务 - 盱眙县创新投用农机调度平台,发放机手联系手册实现农机手与种植户精准对接 [8] - 江苏省淮安市种植大户通过农机调度平台快速找到收割机,收割效率大大提高 [8] - 各地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力量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 [8]
庄稼地里的“新品发布会”
辽宁日报· 2025-06-07 00:54
新品种发布与试种表现 -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发布"甘露16"和"甘露20"两款薄皮甜瓜新品种,发布会选择在试种农户杨勇的大棚举行[1] - "甘露16"平均每株坐果7到8个,单果平均重520克,含糖量普遍达到15%以上,是干瓤瓜且耐贮存[1] - 新品种采用轻简化栽培模式,亩栽瓜秧仅需1000株,比传统2500株以上节省70%种苗,同时节省约70%人工[1] - 杨勇试种50米棚的秋茬产量比其他品种多1/3,春茬扩大到200米棚,行价达到每斤12元[2] 种植户反馈与行业影响 - 杨勇种植香瓜20年,认为新品种"好侍弄",具有甜度高、产量高、抗病性强特点,结合蜜蜂授粉可大幅节省用工成本[2] - 前"香瓜状元"吕文家因病虫害和品质问题改种西瓜8年后,表示要重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2] - 新品种已申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为全省香瓜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2] 推广策略与行业趋势 - 省农科院首次在田间举办新品发布会,直接面向种子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进行示范推广[2] - 所长刘爱群表示未来将常态化举办此类田间发布会,通过实物展示和种植户交流增强新品种认知度[2]
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5-19 21:23
农业科技应用 - 北大荒农业生产已实现智能化标配,包括田间小型气象站、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育秧大棚监测系统、北斗导航插秧机和无人机喷洒底肥 [1] - 循环立体育秧设备从"二维平面育秧"升级为"三维立体模式",提升效率、精准管护、资源利用和综合效益 [1] - 科技贯穿粮食从种到收全过程,每一步操作都有数据支撑,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 [2] 农业生产转型 - 种地从"会种田"转向"慧种田",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精准高效成为发展方向 [2] - 科技进步解放人力并带来巨大效益,种地过程变得更精细且具有更高附加值 [1] 公司战略定位 - 北大荒作为农业战线排头兵,通过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探索耕地资源潜力增长 [2] - 公司在农业科技领域持续实践,响应时代发展要求 [2]
金融赋能 助力“湘米”更“香” 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
金融时报· 2025-05-19 01:48
粮食安全与金融支持 - 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1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1] - 湖南监管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截至2024年末湖南银行机构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1535.3亿元,同比增长20.7% [1] - 2024年湖南水稻保险金额460.1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1]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湖南银行机构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413.6亿元,同比增加94亿元 [2] - 创新"高标准农田+"多种模式,解决抵(质)押不足问题 [2] - 探索开展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险、农业工程安责险等保险服务 [2] 农业科技装备支持 - 2024年湖南银行机构累计向1.1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农机贷款52.6亿元 [2] - 鼓励发展农机装备融资租赁,促进先进农机装备推广应用 [2] - 满足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研发、智能化技术改造的合理融资需求 [2] 农业保险创新 - 建立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生产地域风险地图,划分14个市州为5类风险区域 [3] - 全面推行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创新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等产品 [3] - 建立保险、气象与应急等多元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服务水平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 - 湖南辖内有信贷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建档评级全覆盖 [3] - 开展"百行联万户"融资对接,组织银行机构进村上门提供融资服务 [3] - 2025年一季度发放春耕备耕贷款205亿元 [3] 种业振兴支持 - 2024年湖南银行机构累计向4.2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种业贷款124.3亿元 [4] - 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将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作为信贷准入重要参考因素 [4] - 支持优质种业领军型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4] 未来工作重点 - 持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投入,保障粮食生产信贷资金和保险保障需求 [5] - 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推出更多"接地气"的产品 [5] - 推动信贷与担保、保险形成合力,完善地方风险补偿机制 [5]
河南省出台实施意见,力争到2035年 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建成高标准农田
河南日报· 2025-05-13 23:22
在调整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和完善落实机制方面,《实施意见》明确,严格实行"以补定占",在实现耕地 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将市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对 违法建设相应冻结补充耕地指标。加强补充耕地实施监管,有序推进补充耕地实施,健全信用评价体 系,强化对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坚决防范和纠正单纯追求补充耕地指标、不顾自 然条件强行补充的行为。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坚持"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的原则, 严格管控调剂规模,合理确定调剂价格标准,确保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公开透明。 5月13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 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聚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全力提升 耕地质量、改革占补平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细化20条具体措施,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为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实施意见》强调,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各级党 委和政府要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重大政 ...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莱芜公司高标准农田管护保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齐鲁晚报· 2025-05-13 06:42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险机制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开展工程质量保险 [1] - 中办国办印发实施方案要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1] - 莱芜区农业农村局联合保险公司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巡查 [2][4] 保险机制实施效果 - 中国人寿财险为莱芜区4.2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设施保险,保额达3.06亿元 [7] - 保险覆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设备设施损毁 [11] - 2023年以来已完成23处损毁设施的理赔和维修服务 [9] - 维修响应时间快,从报案到完成修复仅需5天 [2] 具体案例 - 于家庄村塘坝因暴雨受损,保险公司5天内完成修复保障春耕 [2] - 前卞庄、龙尾村、止凤村等地的出水口、管道、变压器故障得到及时修复 [9] - 保险公司聘请专业施工队进行维修,农户无需承担费用 [2][6] 运营模式 - 巡查组使用"巡田助手"App实时上传发现问题 [4] - 保险费用由区财政从项目建设结余资金和管护费中列支 [12] - 保险发挥"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赔偿"三位一体作用 [12] 未来规划 - 莱芜区计划将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区已交付的高标准农田 [12] - 该模式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点
广州日报· 2025-05-11 21:10
政策战略 -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根基 耕地保护实现从数量管控向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跨越[1] - 通过空间重构 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支点作用[1] - 构建分区治理 分层施策与分类提升的立体化框架实现空间优化[2] 空间治理 - 宏观层面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建设类型区 水土丰沛区侧重产能挖潜 生态脆弱区强化保护性开发 传统农区注重设施升级[2] - 中观层面形成国家基础标准+区域特色指标+地方操作细则的弹性标准体系[2] - 微观层面实施田块整合 设施配套 生态修复三位一体改造 通过土地平整打破耕作壁垒 灌排系统升级破解资源错配[2] 技术赋能 - 建设智慧灌溉 数字田管等新型基础设施 推动农田从工程化向数字化跃迁[3] -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实现墒情感知 灾害预警 产能评估的智能联动[3] - 开发适老化交互界面降低应用门槛 使数字技术成为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载体[3] 制度创新 - 建立财政引导 金融撬动 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 通过专项债券 产业基金 保险产品等工具激活市场力量[4] - 推行专业管护+自主维护+数字监管的组合策略 借助确权颁证明晰责任主体 依托物联网构建智能管护网络[4] - 创新土地入股 产能托管和增值分红机制 推动农民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受益者[4] 发展前景 - 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从分散经营到系统治理 重新定义农业生产内涵与外延[5] - 永久基本农田全面高标准化将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实现质量更高 效益更好 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5]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对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诠释 是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佳注脚[5]
我国强耐盐水稻育种材料创制与品种培育取得重要进展
海南日报· 2025-05-02 23:02
耐盐碱水稻育种进展 -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创制出耐受10‰盐浓度的新育种材料[1][2] - 团队鉴定到6个正向调控耐盐基因、8个负调控耐盐基因和1个主效耐碱基因[2] - 挖掘出显著提高水稻耐盐碱的关键基因STRK1[2] 育种材料性能数据 - 筛选到苗期在10‰盐度下存活率高于80%的材料179份[2] - 筛选到在12‰或15‰盐度下存活率高于50%的材料13份[2] - "耐盐恢复系0W590"在10‰盐浓度处理17天后存活率达93.5%[2] - "耐盐恢复系D1849"在12‰盐浓度处理17天后存活率达68.7%[2] 新品种产量表现 - "盛两优3217"在3‰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超过427.6公斤/亩[2] - "盛两优3217"在5‰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超过355.7公斤/亩[2] - "盛两优3217"在7‰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达263.2公斤/亩[2] 行业技术突破 - 超过7‰盐胁迫下的耐盐碱材料选育仍是学界难题[3] - 近五年已有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审定[3] - 2023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耐盐不育系"盐416S"[3] 战略意义 - 高耐盐材料选育将推动"亿亩荒滩变粮仓"[3] - 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战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