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三空间
icon
搜索文档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虎嗅· 2025-07-29 13:17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表现 - 2017年哈根达斯中国贡献母公司通用磨坊冰淇淋业务50%收入[1] - 2025年传闻出售中国门店但被母公司否认[2] - 2025财年三季度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 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6] - 过去一年全国关停81家门店[3] 市场竞争格局 - DQ中国门店总数达1695家持续扩张[4] - 蜜雪冰城以2元低价产品抢占市场[4] - 新式茶饮将产品定价提升至30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24] - 意大利Gelato品类2024年以10%增速突破120亿元市场规模 平均售价30-50元[48]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双球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 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9][11]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买得起的奢侈品" 全球900家门店中400家在中国[10][11] - 1997年推出月饼产品线 曾贡献中国市场28%营收[13] - 采用专属冰柜与高端商场选址策略维持品牌调性[14][15] 经营策略调整 - 2015年尝试转型"第三空间" 增加咖啡品类[21][23]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多渠道 重点发展商超和即时零售[29] - 2024年推出9.9元咖啡引流 但冰淇淋产品降价空间有限[42][46] - 供应链面临-18℃至-25℃冷链成本压力 损耗率高于普通饮品[43][44] 行业趋势影响 - 新式茶饮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季节适应性实现更高坪效[26] - 喜茶/奈雪等品牌在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取代哈根达斯[27][33] - 2022年后茶饮品牌集体降价至15-25元区间 与哈根达斯价格带重叠[32][35] - 星巴克2025年首次降价 反映"第三空间"模式与大众化趋势冲突[38][39]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远川研究所· 2025-07-29 13:15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及被新式茶饮挤压生存空间 [3][4][5][6] - 公司高端定位策略与现制饮品大众化趋势相悖,导致其在价格战和渠道转型中陷入被动 [37][45][46] - 冰淇淋品类供应链成本高、规模化难度大,制约哈根达斯与奶茶品牌竞争的能力 [47][48][49]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业绩下滑**: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9]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降至7.2亿美元 [10] - **门店收缩**:2024年关停81家中国门店,部分门店被喜茶等茶饮品牌取代并迁至商场负一层 [5][34] 巅峰时期中国门店占全球44%(400/900家),贡献超50%利润 [13] - **价格对比**:中国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2][14] 品牌定位与历史策略 - **高端化路径**:通过奢侈品联名、商场黄金位置选址及专属冰柜维持形象,曾定位"买得起的奢侈品" [14][17][18][21] - **本地化创新**:1997年推出月饼礼盒占营收28%,并采用"第三空间"模式提升溢价 [17][19] 生产加工逐步本地化以降低成本 [19] - **营销策略**:创始人通过虚构丹麦语品牌名规避低价竞争,进入中国前调研发现"店内消费"偏好 [15][17] 新式茶饮冲击 - **品类替代**:茶饮定价上探至30元与哈根达斯重叠,且因数字化工具和季节适应性坪效更高 [29][31] 2022年后喜茶等降价至15-25元区间,加速大众化 [38] - **渠道挤压**:茶饮品牌占据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哈根达斯在多地门店被喜茶取代 [34] 线上化率仅20%的冰淇淋难以匹配即时零售需求 [35] - **供应链劣势**:冰淇淋需-18℃至-25℃冷链,成本高且损耗率大,无法对标茶饮标准化扩张 [47][48][49] 行业对比与转型尝试 - **对手动态**:DQ中国门店达1695家快速扩张,蜜雪冰城以2元低价产品抢占市场 [6] Gelato凭借手工现制和高定价(30-60元/杯)实现10%增速 [53] - **战略调整**: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多渠道,发力商超和美团等即时零售 [35] 推出9.9元咖啡引流但冰淇淋降价空间有限 [46][50] - **星巴克教训**:星冰乐曾在美国超越哈根达斯销量,2025年星巴克首次降价反映"第三空间"模式与大众化背离 [28][43][44]
“这里的咖啡主理人密度比上海还高?” 跑到悬崖上喝美式兑茅台的贵州人给一线牛马看傻了
36氪· 2025-07-29 08:54
咖啡行业市场格局变化 - 贵阳咖啡馆数量达3000多家 以每万人5家密度超越上海每万人2.85家密度 成为全国咖啡店密度最高城市[1] - 上海曾以553家咖啡馆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 现被二线城市贵阳反超[1] 城市咖啡文化特征对比 - 上海咖啡消费84.2%由上班族贡献 59.2%消费发生在写字楼区域 年均外卖8.5杯 日均消费量达200万杯[21] - 贵阳本土咖啡品牌达1248家 超过3000家咖啡馆中本土品牌占比约41.6%[32] - 上海消费者注重咖啡豆产地 发酵工艺和处理工艺 客单价达70-80元 强调专业体验[5] - 贵阳消费者更关注第三空间体验 将咖啡作为社交载体 本地特色饮品包括折耳根美式 茅台Dirty 刺梨冷萃等创新产品[8][25] 行业人才与专业水平 - 贵阳聚集至少两位数咖啡大赛冠军 包含国际赛事裁判 行业内有"在贵阳比赛拿名次相当于全国赛入场券"的说法[7] - 2025年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彭近洋来自贵阳 带动同款冠军咖啡产品热销[2] 消费者行为差异 - 上海消费者追求出品精致度和仪式感 愿意暴雨中排队购买特色产品[21] - 贵阳消费者将咖啡融入日常生活 注重空间舒适性和社交功能 本地品牌去茶山早在20年前就布局第三空间概念[25][28] - 游客成为贵阳咖啡消费新动力 主动探索黔味特调 研究菜单细节 将咖啡馆体验作为旅游重要组成部分[10] 区域经济背景 - 贵阳在"愿意花钱取悦自己"榜单中位居全国前五 消费意愿超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32] - 本地消费水平领先 20世纪90年代出租车起步价达8元 千禧年初已接受30元价位饮品[35] - 精酿酒吧数量达1200余家 密度直逼北京上海 反映区域高消费能力[35] 产品创新与差异化 - 贵阳咖啡品牌推出折耳根美式 茅台Dirty 刺梨冷萃 木姜子特调 苗家米酒咖啡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创新产品[8] - 采用透明化运营模式 通过制作冲煮指南卡片 饮品介绍牌等方式降低消费者认知门槛[19] - 行业内部形成互助生态 通过组织训练营 分享会 客户推荐等方式共同培育市场[19]
从千店品牌到文化出海,星聚会KTV到底做对了什么
36氪· 2025-07-24 13:45
星聚会的战略转型与商业模式创新 - 公司从传统KTV转型为"第三空间"社交平台,定位为数字化时代满足真实社交需求的场所[4] - 已在全国130多个城市开设近1000家门店,拥有3000多万会员,成为音乐社交空间头部品牌[2] - 计划3年内实现国内2000家门店、海外300家门店的扩张目标[2] 超级场景战略 - 重构KTV价值认知:从"唱歌服务"转向"欢聚刚需",融合唱歌、剧本杀、下午茶等多元场景[9][10] - 投入近亿元打造社交空间系统,包含智能歌单、声光电调节、AI评分等创新功能[10] - 通过"满天星"设计、定时红包等互动元素提升情绪价值,降低社交门槛[10][12] 超级IP与超级零售体系 - 以吉祥物"星仔"为核心IP,打造贯穿场景的文化符号与情感纽带[15] - 零售逻辑从功能导向转为情绪驱动,商品作为社交货币和情感催化剂[18] - 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产品矩阵,包括音乐周边和IP衍生品[17] 组织力与内容力建设 - 建立"企业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00名店长储备支持快速扩张[21] - 与东方风云榜战略合作,接入音乐榜单评选并孵化原创音乐人[24][26] - 通过AI打分、实时PK等玩法搭建音乐内容生态[26] 全球化与文化传播愿景 - 日本涉谷首店标志着出海启动,目标成为东方音乐文化传播平台[2][27] - 提出"用东方音乐交世界朋友"的愿景,推动华语音乐破圈[27] - 案例:广东说唱歌手揽佬在Spotify超越周杰伦登顶华语榜[26]
星巴克喊你去自习了!真免费?记者实探广州门店
搜狐财经· 2025-07-23 07:28
星巴克推出"星子自习室"服务 - 公司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部分门店推出"星子自习室"服务,不要求消费即可入座且不限时间空间[1][4][5] - 仅广州就有至少30家门店参与该服务,覆盖深圳、茂名、佛山等广东多地[1][5] - 服务从上周开始扩展至广西、海南的主要城市部分门店[1][5] 服务具体实施情况 - 部分门店设立书籍角鼓励共享阅读,充分利用空间与环境氛围[5] - 服务由各门店自主决定是否推出,未统一设置官方查询入口[4] - 判断门店是否设有自习室可留意店内是否摆放特定标识[3] 服务背景与定位 - 此举是公司"第三空间"理念的延展,旨在满足顾客不同时段和场景的多样化需求[4] - 主要针对暑假期间学生和家长的自习或小聚需求[1][5] - 与麦当劳等竞争对手类似,但公司服务不限时间和消费要求[9] 市场反应与行业情况 - 网友意见不一,部分希望推广到更多城市,部分担心影响消费环境[9] - 麦当劳曾推出类似服务但限定时间和地点,需支付1元预约且名额有限[9] - 公司表示未来将在更多门店尝试"兴趣向"空间和活动[9]
去星巴克上自习免费?应该给你钱才对
半佛仙人· 2025-07-23 04:57
星巴克免费自习室策略分析 - 星巴克推出免费自习室服务,允许顾客不消费即可使用空间,且自习区与饮品区未做分隔 [2][6] - 该策略表面是提供便利,实则是利用顾客营造高人流场景以提升估值谈判筹码 [7][10] - 公司当前核心诉求是通过展示第三空间人气来向资本证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9][16] 流量经济逻辑 - 线下门店人流量直接影响租金谈判能力及资本估值,免费顾客实质充当了"活体广告"角色 [12][22] - 参照奶茶店雇托/夜店气氛组的商业逻辑,理论上星巴克应为吸引流量支付成本而非免费获取 [14][15] - 实际运营中公司将免费用户转化为潜在消费者,部分顾客会因心理压力产生消费 [28][31] 行业运作模式 - 咖啡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品牌需通过非常规手段维持溢价形象和资本故事 [10][20] - 线下门店普遍存在"订单含水量"现象,高人流可掩盖真实运营数据便于融资 [18][19] - 商场入驻品牌的人气指标已成为租金减免的核心谈判依据 [22][24] 消费者心理博弈 - 免费策略利用消费者占便宜心理,实际将其转化为品牌价值展示工具 [6][26] - 环境氛围可能促使部分非计划消费产生,形成"用户买单空间使用费"的闭环 [27][32] - 该模式创新性地将传统线下流量获取成本转嫁给用户群体 [25][34]
星巴克为增长拼了:开自习室只是开始丨消费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04:25
星巴克中国战略调整 - 星巴克在广州、深圳推出"自习室"服务,提供免费电源插座、温水且不设消费门槛,未来计划在更多门店推广类似"兴趣向"空间[1] - 中国团队获得更大运营自主权,近期动作包括王牌产品集体降价、与五月天/史努比等IP联名、与中国东方航空达成全面合作[2] - 最新财季中国区营收7.397亿美元(约53.17亿元),同店销售持平但客单价下滑4%,门店总数达7758家[4] - 面临瑞幸41.2%营收增速的竞争压力,市场传闻公司可能出售中国业务70%股权[5][6] 食品饮料行业动态 - 瑞士莲上半年全球销售额23.5亿瑞士法郎(约211亿元),有机增长11.2%,中国等市场实现双位数增长[12] - 蒙牛拟向专业投资者发行国际可持续发展债券,资金将用于绿色及社会责任项目[13] - 三全食品计划投资2.8亿澳元(超13亿元)在澳大利亚建厂,覆盖澳新及东南亚市场[15] - 立顿、卫龙、李子园等品牌密集推出抹茶绿茶、酸辣海带、小青柠果汁等新品[17][18][19] 零售电商布局 - 京东收购香港佳宝实际金额低于40亿港元,计划8月公布细节并强化供应链[23] - 京东启动"菜品合伙人"计划,目标3年建10000家七鲜小厨,提供百万保底分成[24] - 美团拼好饭日订单峰值超3500万单,启动"万家品牌"计划扶持5000+入驻商家[26] - 叮咚买菜发布"4G"战略,聚焦用户、商品、服务和心智优化[25] 跨境与物流发展 - 嘉诚国际物流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拓展国际物流及航空干线运输业务[27] - 海关总署开放符合条件的新西兰野生水产品进口[14] 文旅产业合作 - 河南省成立15亿元文化旅游融合基金,聚焦股权投资[28] - 瑞士国家旅游局与《全职高手》IP合作推出主题打卡活动[29]
降价、卖身,星巴克走到十字路口
投中网· 2025-07-10 06:28
星巴克中国市场现状与挑战 - 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已超过1200亿元,星巴克作为开创者面临转型压力[5] - 2025年星巴克中国市占率降至14%,瑞幸以35%登顶[14] -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同店销售额、客单价三大指标均下滑,2025年Q1收入缓增5%但落后于瑞幸41%的增速[18] 价格策略调整 - 2024年6月星巴克中国首次对数十款非咖饮品降价5元/杯,最低价23元但仍属中高端价格带[6][11] - 单店收入星巴克中国9.54万美元仍高于瑞幸7.83万美元,非咖饮品成本可控支撑调价空间[21][23] - 大店模式导致租金和人工成本比瑞幸高10%,门店运营费用占净收入40%(国际区数据)[29][30] 资本运作与估值 - 市场传闻星巴克中国寻求出售,估值350-430亿元人民币,高瓴资本等机构参与反向路演[36][38][39] - 估值采用DCF+可比估值法,中国区估值占星巴克全球市值5%与营收占比8%基本匹配[43] - 潜在买家包括PE基金(高瓴、凯雷)和产业方(美团),前者看重现金流后者寻求生态协同[47][48] 战略转型方向 - 推出"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全场景战略,通过迪士尼联名等本地化营销吸引年轻人[33][61] - 下沉市场会员销售增速为高线城市两倍,但大店模型限制扩张速度[66] - 保留"第三空间"核心价值同时探索数字化(线上订单占比提升)和非咖产品多元化[64]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咖啡价格带分层明显:5-10元(幸运咖)、10-20元(瑞幸/库迪)、15-30元(Manner)、30-50元(星巴克)[10][11] - 2023年库迪发起9.9元价格战,瑞幸跟进后2023年Q2营收首超星巴克并持续领先7个季度[16][17] - 现磨咖啡赛道未来五年预计保持19.8%增速,2028年市场规模将超4200亿元[45]
网红书店年内闭店超50家,消费习惯变革倒逼商业模式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7-01 17:36
网红书店闭店潮分析 现状:闭店潮背后的数据与现象 - 2024年初至2025年4月全国至少7家知名网红书店品牌关闭超50家门店 其中茑屋书店关闭西安 上海 天津3家门店 十点书店厦门3家门店全部关闭 钟书阁重庆旗舰店停业 言几又从60家锐减至3家 关闭57家门店 [1] - 闭店潮波及北京 上海 西安 厦门等十余座城市 标志"颜值经济"模式遇阻 [1] 生存对比 - 传统书店如新华书店凭借教材发行 低租金物业及线下教辅刚需保持韧性 门店规模超瑞幸咖啡 [2] - 独立书店中部分小众书店靠精准定位和低成本运营存活 但多数长期负债 如上海某书店老板众筹交房租 [2] 核心困境:商业模式的结构性缺陷 - 高成本结构:网红书店租金占运营成本30%-50% 叠加设计装修投入如两层书墙 螺旋楼梯 [3] - 收入依赖非书业务:图书销售占比不足30% 利润贡献低于10% 主要靠咖啡 文创支撑 但消费者对溢价达3-10倍的文创品如170元袜子 640元酒杯抵触强烈 [3] 流量转化失效 - 90%顾客以拍照为目的 购书转化率不足5% 如南京先锋书店因商拍干扰读者被迫拆除标志性门头 [4] - 选品脱离需求:书籍侧重小众艺术 设计类 大众读物稀缺 书架上层多为装饰书壳 [4] 外部冲击加剧 - 2024年实体书店仅占图书零售市场13.99% 电商折扣低至5折 [5] - 阅读习惯变迁:短视频与电子书分流用户 纸质阅读成为"奢侈行为" [5] 深层矛盾:文化空间与商业逻辑的撕裂 - 过度追求"第三空间"概念 弱化书籍核心地位 沦为咖啡厅+拍照背景 如茑屋书店的"生活方式提案"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 [6] - 主攻"中产与小资青年"但消费频次低 价格敏感 忽视核心书友对专业选书服务 安静环境的需求 [7] 转型方向:从"网红"到"长红"的路径 - 重构成本模型:避开高租金商圈 采用社区店 合作空间模式 缩小单店规模聚焦高频品类如童书 畅销书 [8] - 强化文化属性:建立店主IP与选书标准 提供书籍解读 作者签售 读书会等深度体验 [9] - 差异化定价与业态:基础书价与线上持平 高端版本附加注释/装帧溢价 轻餐饮合规定价 取消虚高文创 [10] - 政策与社群赋能:争取政府文化补贴 构建会员社群如年费制提供专属活动 [10] 本质之问:书店的核心价值 - 书店需回归'书'与'人'的联结 提供可触摸的知识筛选 沉浸的阅读氛围及真实的文化归属感 [12]
茶咖日报|挑战传统巨头,瑞幸咖啡纽约首店开业
观察者网· 2025-07-01 10:58
瑞幸咖啡纽约首店开业 - 中国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在纽约曼哈顿核心商圈同步开设两家门店,分别位于百老汇大道755号及第六大道800号,覆盖中国留学生、游客及白领群体 [1] - 开业首日推出1.99美元/杯限时优惠,主打生椰拿铁等经典产品,采用无收银员自助取餐模式 [1] - 此前通过快闪车活动预热,以"一年免费喝咖啡"等福利吸引超万人次参与,社交媒体曝光量破千万 [1] - 联合创始人表示纽约是探索北美市场的起点,未来将依托供应链优势,以高性价比产品和本地化运营拓展更多城市 [1] 星巴克"未来咖啡馆"在美国市场亮相 - 星巴克计划明年翻新1000家美国门店(占其美国自营门店的10%),配备舒适的座椅、沙发、桌子和电源插座 [2] - 未来三年内将对所有美国门店进行翻新,具体金额尚未披露 [2] - 翻新工程让门店充满现代感,设计简约,采用浅棕色和深棕色的木质色调、深绿色墙壁和柔和灯光 [2] - 店内摆放绿植和咖啡豆碗,意式浓缩咖啡吧台开放,菜单改为电子版 [2] - 首席咖啡店发展官表示"第三空间"应是一个温暖、热情的地方,感觉更像酒店大堂 [2] 皮爷咖啡母企开设研发创新工厂 - 皮爷咖啡母企JDE Peet's在荷兰Joure开设全球咖啡研发创新工厂,投资500万欧元 [2] - 工厂位于速溶咖啡厂旁,旨在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更快推出优质咖啡产品 [2] - 连接实验室与大规模生产,是原型设计、测试新技术、挑战风味、质量和可持续性常规的中心 [2] 农业农村部推动新式茶饮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农业农村部回应人大代表建议,围绕"推动新式茶饮行业健康发展"及"深化茶产业三产融合"等议题 [3] - 已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茶产业标准体系,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升级 [3] - 通过订单农业、科技攻关、人才培育等举措,完善行业标准、质量安全监管、供应链创新、品牌建设及乡村振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