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家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演绎共和国脊梁 接力科学家精神
科技日报· 2025-06-27 01:01
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 - 活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等主办,通过10部高校创排的舞台剧走进校园,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5GVR云直播,创新"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形式 [1] - 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表示活动通过科技与艺术结合形式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激励科技工作者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创新剧目形式 -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自2012年实施以来,已资助25所高校排演28部大型舞台剧,带动300余所高校参与创排科学家主题中短剧 [2] - "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鼓励高校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方式演绎科学家故事,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2] - 安徽理工大学《柴登榜》舞台剧通过技术报国内核的小故事体现地质人专业素养与科技报国热忱 [2] 剧目创作细节 - 《柴登榜》团队为还原地质学家经历,核对大量学术档案、论文及找矿路线图,同时以寓教于乐方式科普地质学知识 [3] - 《破晓》通过教育家王艺平成长史反映中国教育界发展,主创团队收集数十年人事材料并走访亲友学生,展现教学理念碰撞 [3] - 《最后一次海试》参照真实人物事件原型,将国防科研故事戏剧化艺术化,保持科学家精神内核的同时符合当代观众口味 [3] 角色塑造与观众反馈 -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在剧本中加入科学家生活细节(如安顿家属、工作互动),塑造鲜活可爱的科技工作者形象 [4] - 《破晓》演出后引发青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思考,部分观众首次了解历史教育创新模式 [5][6] - 饰演柴登榜的学生表示参演经历深化专业认知,坚定从事本学科信念 [6] 未来规划与工程目标 - 西北工业大学计划开设全校讨论课程,鼓励学生分享科学家故事并参与剧本创作 [6] - 中国科协宣布将持续扩大"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高校参与面,力争实现"双一流"高校全覆盖 [7] - 项目将提质增效,健全协同开发传播机制以提升品牌价值,弘扬科学家精神 [7]
赵一德在西安市调研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着力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就好业的期盼
陕西日报· 2025-06-25 01:00
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 - 强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工作,需把握"阳光招生"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信息公开、优化工作流程 [1] - 提出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让更多孩子就近就便上好学 [1] -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 要求加强就业形势研判,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帮助毕业生更好择业、更快就业 [2] - 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发展,需巩固经济回升、结构向优、发展向好态势,扩大就业"蛋糕" [2] - 推动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毕业生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 [2] - 提出以更大力度拓岗位、强能力、优服务、兜底线,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 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参观创新实践基地后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学生科技报国情怀,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建功立业 [2] - 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推动人才供需有效适配 [2]
入学尝鲜果毕业携硕果 第十届“畅享园艺”甜蜜送别毕业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18:49
科研成果展示与毕业活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举办第十届"畅享园艺"毕业活动,通过科研成果品鉴形式为毕业生送上祝福 [1] - 活动现场展示西瓜、樱桃、番茄等多个科研品种,并配备科普讲解,分享栽培技术及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 [1] - 活动包含科研成果科普答题和趣味游戏,增强毕业生对专业成果的体验感 [1] 教育理念与科研精神 - 校方强调活动结合毕业季与瓜果成熟季,旨在让学生体会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强化强农兴农使命感 [2] - 学院发放自研西瓜、甜瓜、西红柿等作为毕业礼物,传递对学生的期许 [2] - 活动将专业教育融入毕业环节,凸显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的过程和创新精神 [2] 活动历史与学生反馈 - "畅享园艺"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年,成为学院传统,见证多届学生成长 [2] - 学生反馈称活动是"牢记学农使命的嘱托",体现对专业情怀的深刻认同 [3]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科技日报· 2025-06-16 01:22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落成 - 吴孟超院士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于6月12日正式落成 旨在弘扬"四勇(永)"精神(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1] - 基地为吴孟超院士实证实物最丰厚、原始史料最健全的综合教育基地 展示其"一生披肝沥胆、一心报国为民"的生命轨迹[1] - 基地创新设置吴孟超数字人 精准复刻其音容笑貌与言谈风格 参观者可进行超时空对话[1][3] 医学成就与突破 - 吴孟超团队创下15项重大医学成就 包括保持世界纪录的18公斤特大肝血管瘤切除标本[2] - 上世纪50年代国内肝癌防治领域空白 吴孟超突破"生命禁区"概念 将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1] - 吴孟超右手因长期手术形成特殊"V"字变形 这双手在肝脏外科领域挽救无数生命[3] 精神传承与互动体验 - 基地设置手印互动区 参观者可通过电子屏成为"精神传承者" 目前已记录101位传承者[3] - 展厅悬挂直径7.6米的"吴孟超星"造型 象征其76年医学生涯 其为医药卫生领域首位获小行星命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 - 数字人对话环节中 吴孟超寄语年轻一代"医生是战士 只要患者需要就要冲锋在前"[4] 行业影响与评价 - 吴孟超用99年人生、76年从医、65年党龄诠释科学家精神内涵 基地成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精神标杆[4]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评价数字人互动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延续医者仁心与科学精神[4] -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周全强调基地具有永恒纪念与激励双重意义[5]
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活动举办
陕西日报· 2025-06-11 22:26
活动概况 - 第二届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活动闭幕式在西安举行 由省科协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团省委 省科学院主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报社承办 [1] - 活动旨在培育创新文化 弘扬科学家精神 涵养优良学风 营造创新氛围 [1] - 近800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闭幕式 [1] 展演剧目 - 闭幕式展演剧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原创话剧《黄土长歌——迁徙与传承的诗篇》 以刘东生 安芷生院士为原型展现科学家精神 [1]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创话剧《破晓》以革命伉俪王一平 胡昌璧为主线 体现西电人红色基因与严谨学风 [1] 活动成果 - 活动自6月4日开幕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等4个场地进行多场集中展演 [2] - 最终评选出21个获奖剧目 包括5个特等奖 如中航工业自控所《凌云之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春·向西北》等 [2] 后续计划 - 省科协计划组织优秀剧目走进更多高校 社区 企业扩大传播覆盖面 [2] - 鼓励文艺工作者挖掘科技领域故事 推出思想性 艺术性兼备的作品 [2]
茶思造梦 科技报国
人民日报· 2025-06-10 23:36
科技报国与学科交叉 - "黄大年茶思屋"从吉林大学拓展至广阔天地,成为激励科技报国的精神坐标,承载爱国心、报国志和教育家精神 [1] - 黄大年回国后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直面国际技术封锁 [2] - 茶思屋促进学科交叉创新,如将机器学习引入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相关技术已在行业广泛应用 [3][4] - 吉林大学设立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形成辐射多学科的"科研特区",黄大年任首任部长 [3] 科研突破与团队成果 - 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4] - 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在移动平台探测技术、地质资源多元勘探理论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5] - 2022年重力梯度仪研制项目通过评审,标志我国独立掌握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技术 [5] - 马国庆团队建立重磁梯度数据高分辨率深部结构成像技术,提升复杂地形资源勘探能力 [6] 技术应用与设备研发 - 吉林大学自主研发"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刷新亚洲大陆科学钻井纪录 [7] - 自主研发设备在南极冰盖获取完整冰川内部温度剖面 [8] - 高压物理领域科研成果被国际广泛使用,包括晶体结构计算方法和软件 [8] 教育传承与平台扩展 - 华为建立非营利"黄大年茶思屋"网络平台,免费提供全球科技信息 [5] - 吉林大学设置"黄大年试验班",探索小班教学模式,培养跨学科人才 [9] - 4支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传承教育家精神 [9]
一句话里的科学家精神(纵横)
人民网· 2025-06-09 22:32
科研工作方法论 - 水稻研究强调田间实践验证的重要性,任何实验室结论必须通过田间表型验证才能确保准确性[1] - 科研工作具有长期性特征,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持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保持40年田间工作习惯[1] - 高技术领域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特征,包括智能计算、海洋探测、农产品检测、医疗器械等方向均需持续投入[1] 科研团队动态 - 之江实验室90后团队在智能计算领域开展宇宙起源研究,体现新生代科研力量[1] - 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团队累计完成3万小时航海观测,持续深化海洋科学研究[1] - 浙江省农科院开发新一代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凝聚多代科研人员成果[1] - 浙大二院心脏瓣膜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发国产心脏瓣膜器械[1] 科研工作特征 - 基础研究突破需要长期积累,公开成果仅代表科研历程中的"高光时刻"[2] - 科研过程包含大量隐性工作,包括数据分析和反复验证等基础性工作[2] -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2]
韦东奕真正需要的,不是“猎奇式”围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2:08
流量时代的科学家形象塑造 - 数学天才韦东奕因3句话4秒钟的短视频迅速吸粉超2000万,此前因手提馒头矿泉水形象被封为"韦神"[1] - 其朴素形象被符号化为"纯粹学者"代名词,生活细节如不用智能手机、三餐简朴被解构成励志模板[1] - 流量逻辑将个人特质赋予道德标尺意义,同时通过"韦神同款"等标题挖掘故事性内容[1] 科学传播的简化与扭曲 - 韦东奕数学贡献被简化为"两次国际奥数满分夺冠",而数十篇顶级期刊论文和偏微分方程突破性研究鲜少被提及[2] - "去学术化"传播方式模糊公众对科学本质认知,扭曲科学家价值评判标准[2] - 公众关注点偏离至牙齿健康、穿衣风格等非核心话题[2] 科研环境的核心需求 - 构建科学家友好环境需关注科研经费稳定投入、学术评价去功利化改革、实验室设备升级等系统性支持[2] - 青年学者职业发展多元路径规划比流量神坛的虚假荣耀更具实质意义[2] - 科学家真正成功在于持续探索认知边界,而非社交媒体粉丝数[2] 社会对科学精神的认知矛盾 - 公众既渴望看到纯粹知识分子形象,又用世俗标准衡量科学家价值[3] - 科学本质是需系统性支持的集体事业,而非孤立的个人英雄主义[3] 公众关注点的应有转向 - 对韦东奕的关注应从猎奇围观转向论文被引次数、理论影响等学术价值维度[4] - 尊重科学价值需建立在对科研成果实质贡献的讨论基础上[4]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
科技日报· 2025-06-05 00:56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在1955年回国后坚定主张优先研制导弹而非飞机,认为导弹技术可在短期内突破,为国家安全奠定基础 [1][2] - 1971年钱学森果断决策发射"东风5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验证总体设计方案可行性 [3] -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1980年"东风5号"完成全程发射实验,标志重大技术突破 [3] 关键技术突破与成就 - 钱学森团队实现从零到有的跨越,成功研制火箭、空间站、探测器等核心航天装备 [3] - 数字人"钱学森"强调中国已具备与外国同等的航天技术能力,"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 [3] 科学家精神传承 - 钱学森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1955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体现科技报国信念 [1][3] - 其子钱永刚通过宣讲活动传播科学家精神,强调言传身教对后辈的影响 [3] 注:原文未涉及具体财务数据或行业量化指标,故未提取相关数字信息
植物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专家解读植物奥秘与科学家精神
新京报· 2025-06-04 00:54
植物与人类文明演进 - 植物构成人类食物根基,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以及土豆、茄子、青椒等家常菜 [2] - 植物驯化通过人工选择实现,如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狗尾草驯化为谷子,野生大豆选育为高蛋白作物 [2] - 植物引进反映人类文明演进,如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引入葡萄、石榴,明代大航海后引入玉米、马铃薯 [2] - 红薯是自然界天然"转基因"植物,携带土壤农杆菌基因,澄清转基因技术认知误区 [2] 野生动植物资源战略价值 - 野大豆虽非濒危但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蕴含栽培种缺少的抗逆基因,流失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3] 科学家精神与实践 - 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历经14年杂交实验实现杂交稻全国推广,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 [4] - 李振声将麦田杂草偃麦草抗逆基因导入小麦,育成"小偃6号",破解小麦条锈病难题 [4] - 屠呦呦团队从古方中发现青蒿素提取方法,以身试药推动抗疟药物研发,助力中国获"无疟认证" [4] - 科学家共同特质包括科学洞察力、田野实践、奉献精神及长远事业胸怀 [4] 植物资源与科学探索 - 植物是生物生存第一生产者,提供氧气、食物、药物及材料资源,满足人类精神需求 [5] -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自然资源有国界,需保护中国本土资源 [5] - 植物世界尚有诸多未知待探索,期待更多人投身研究 [5] 活动背景与目标 - 活动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等组织 [5] - 旨在贯彻弘扬科学家精神意见,搭建科学与大众桥梁,激发公众科学探索热情 [5] - 通过展现科学家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事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强国凝聚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