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

搜索文档
盛松成:消费如何促进投资并形成良性循环
搜狐财经· 2025-05-20 02:20
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 消费与投资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交互前进,不应割裂看待[3] - 短期视角下消费与投资呈现此消彼长关系,长期视角下消费地位上升[3] -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关系到国民福祉和美好生活追求[3] - 消费也是维系劳动力可持续供给的人力资本投资[3] 消费与投资的相互作用 - 微观层面投资和消费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竞争关系[4] - 宏观层面投资通过创造就业和提高收入促进消费[4] - 消费通过影响资本回报率预期作用于投资决策[4] - 消费需求变化推动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投资[4] - 只有无效的投资,没有无效的消费(除浪费外)[4] 中美消费投资比例对比 - 美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稳定在20%-26%,中国从31%升至46.7%后稳定在43%左右[8] - 美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在75.75%-85.13%波动[8] - 中国消费支出占比从2000年63.6%降至2010年48.9%后小幅回升[8] - 经济衰退期间美国消费占比上升,中国资本形成占比上升[12] 消费与投资的最优组合 - 经济增长"黄金规则"要求资本边际回报率等于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折旧率之和[13] - 实证显示消费占比高于78.7%时资本形成对GDP增速促进作用显著提升[13] - 中国消费占比远未达到最优水平[13] - 重投资轻消费模式导致产能过剩、资源错配和环境问题[13] 促进良性循环的路径 - 激发有潜能消费和扩大有效益投资是关键[14] - 有效益投资需实现销售和利润,由供需两端决定[14] - 有潜能消费能促进投资扩大生产,取决于供需相互影响[14] - 消费理论强调其作为生产目的和再生产条件的重要性[14] 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 - 传统经济增长模型忽视技术进步在消费投资过程中的孕育[17] - 消费带动投资有助于降低经济波动保持增长稳定性[17] -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需转向以消费促进投资为主[18] - 投资是延迟的消费,消费是潜在的投资力量[18]
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希腊经济增长(英)202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5-05-19 10: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希腊经济自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后生产率增长停滞,产品市场改革对生产率影响不一,资源错配在2009 - 2020年恶化,尤其在非贸易服务和小公司中,虽有部分公司生产率提高和新的高潜力公司出现,但不足以提升整体生产率,加速监管改革可增强竞争和商业活力 [5][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A. 背景 - 欧洲债务危机后希腊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而同期欧元区增长9.7%,资源错配可能是生产率增长乏力的主因 [10][11] - 过去十年希腊实施系列改革,早期聚焦公共部门工资和增加灵活性,2011年后产品市场改革包括立法变化等,2019年起减少行政负担,2023年新公司进入数量较疫情前增加33%,但仍低于欧元区中位数 [13][14] - 产品市场整体立法与欧盟实践一致,但对生产率实际影响不一,希腊企业认为商业监管是主要投资障碍的比例高,整体全要素生产率仍停滞,比2009年低约10% [15] - 用企业层面数据估算资源错配程度,发现2009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后资源错配加剧,疫情前一直处于高位,凸显产品市场刚性成本高和全面改革的潜在好处 [17][18] B. 用企业层面数据考察资源错配 - 企业层面数据覆盖2009 - 2020年希腊企业,样本偏向大公司,分析的市场经济部门占GDP的56%,样本涵盖约三分之一就业和80%企业收入,数据遗漏小公司可能低估资源错配程度 [19] - 产品和要素市场刚性导致企业边际生产率分散增加,市场力量无法使边际收入产品均等,成本扭曲使企业资源配置偏离最优 [22] - 希腊企业边际收入产品分散自主权债务危机开始增加且维持在高位,建筑和食品住宿部门分别在疫情前经历最大的资本和劳动边际收入产品分散,小公司的分散扩张更明显 [23] - 部门内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导致边际收入产品分散扩大,非贸易服务部门资源未流向更有生产力的公司问题更突出,可贸易部门资源配置通常更有效 [25] - 2009 - 2020年资源错配每年使希腊市场经济部门GDP损失约3%,实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接近零,而有效全要素生产率本可增长30%,主要差距来自非贸易服务部门 [27] - 年轻公司未能快速扩张提升整体经济生产率,2009年后有效全要素生产率增加表明部分希腊企业生产率增长,年轻公司进入市场,但它们的进入占疫情前累计资源错配的约三分之二,年轻公司生产率通常更高,其增长缓慢部分归因于银行信贷稀缺 [29] C. 政策建议 - 希腊商业活力和生产率低拖累增长,过度监管削弱竞争力和阻碍资源有效配置,但部分企业生产率提高且有高潜力年轻公司进入市场,减少企业进入和增长障碍可实现显著生产率提升 [31] - 加速监管改革对改善资源配置关键,尤其在非贸易服务部门,需进行系统性事后评估,优先处理监管扭曲大的部门,避免基于企业规模的税收和监管激励,减少服务部门进入壁垒 [32] - 应扩大监管影响评估范围以强调对效率的影响,评估需考虑替代方案和潜在竞争影响 [33][35] - 劳动力和资本市场改革可促进小公司和年轻公司增长,如提供育儿和养老支持、降低税收楔子、减少不良贷款、改革司法系统 [36] - 在欧洲层面,消除单一市场内障碍和投资基础设施可加强经济一体化和效率 [37]
三层制度安排破解消费不振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5-13 14:00
以不动产为核心、信贷扩张为驱动的资产配置路径成为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危机因素",而传统需求管理政策正 遭遇前所未有的效能边界限制。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构建分层治理框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安全网构筑—民生 保障升级—发展动能重塑"的梯次推进 文| 袁云峰 贾康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低迷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居民资产负债表危机因素。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因资产泡沫破 裂引发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有所不同,中国居民部门消费不振的困境更多源于对未来预期的系统性担忧——房地 产市场调整、资本市场波动、就业不确定性等因素,形成"资产负债表危机"的复合压力不良因素。这虽未直接表 现为资产负债表的全面恶化,却通过预期传导机制对消费形成更持久的抑制效应。破解这种危机因素,需跳出传 统需求刺激的思维框架,注重优化分层治理的制度安排,在"稳预期"的优化"预期管理"中,重塑消费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危机因素并非简单的财务失衡,其本质是经济转型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下降的微观投 射。世界银行2022年12月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提到,中国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显著 放缓,成为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反映 ...
经济史和实证证明,关税讹诈不会得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3 00:10
关税政策的经济影响 - 美国近期实施的极限关税政策被经济学理论证明是损人害己的行为,历史上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无效铁轨理论"指出关税会抵消贸易成本降低的收益[1] -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1841年提出关税应适度,过度限制进口会削弱国内生产能力和税收目标[1] - 近两百年来从亚当·斯密到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家都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但当前美国政策已超越专业精神[1] 关税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 - 2016年哈佛教授阿吉翁的研究显示:基于中国106万户企业1998-2007年数据,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与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而关税保护无相关性[2] - 实证研究表明关税保护不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3] - 中国加入WTO前对汽车行业高关税保护仍未能使产业强大,印证关税保护无效性[3] 中国关税政策实践 - 中国加入WTO后平均关税从高位降至2023年的7.3%[4] - 深圳手机、光伏储能、新能源车等产业通过市场竞争而非关税保护实现发展壮大[5] 关税的经济学本质 - 巴菲特指出对外关税实质会转化为对内商品税,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并抑制经济增长[6] - 历史与实证均证明关税保护既不能促进产业进步,还会造成双输结果[7] 行业动态 - 当前关税政策已影响芯片行业,部分订单停止报价[8] - 京东、拼多多、东方甄选等企业集体采取应对措施[8]
评论| 经济史和实证证明,关税讹诈不会得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2 13:48
关税政策的经济影响 - 美国近期实施的极限关税政策被学者认为将同时损害贸易伙伴和自身利益[1] -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提出的"无效铁轨理论"指出关税会抵消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贸易便利化收益[1] -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1841年就强调关税应保持适度水平,过度限制进口会削弱国内生产能力和税收目标[1] 自由贸易的理论共识 - 近两百年来从亚当·斯密到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家都强调自由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1] - 美国财政部长作为经济史教授却推行违背经济学共识的关税政策[1] - 2016年哈佛大学研究显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与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而关税保护无相关性[1] 中国关税改革的实证 - 加入WTO前中国汽车行业在高关税保护下仍表现孱弱[2] - 2023年中国平均关税税率已降至7.3%,显著低于入世前水平[2] - 深圳手机、光伏储能、新能源车等产业是通过市场竞争而非关税保护发展壮大[2] 关税政策的本质影响 - 巴菲特指出对外关税最终会转化为对内商品税,形成财政紧缩效应[2] - 历史实证表明关税保护既不能促进产业进步也无法带动经济发展[2] - 当前美国的关税政策被预测将产生"损人害己"的双输结果[1][2]
亚太视角看中国|韩国之鉴:如何走出债务危机?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3-28 10:03
韩国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经验 - 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通过坚决化债与刺激企业资本投入实现4%的实际GDP增长 人均GDP于2017年突破3万美元 [2] - 韩国在IMF协助下3年内快速出清坏账和债务问题 未对全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产生强烈疤痕效应 居民和企业杠杆率持续增长 [2] - 外交政策需向出口优先倾斜 以最大化商业价值 [3] 重资本投入与出口升级策略 - 韩国债务危机后发展由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带动 劳动力红利退坡 [4] - 重资本投入模式需配合有效的出口附加值升级 国家意志加速产业升级可在重资本行业快速积累壁垒 [4] - 东亚经济体在转型期可通过贸易和增长优先的外交政策获得商品海外竞争优势 [5] 发展策略的平衡 - 需在发展优先策略下兼顾利润率和要素生产率 仅追求规模化发展策略投入回报率和可持续性偏低 [6] - 面对后发国家追赶和先发国家贸易竞争 多极化环境中兼顾规模与利润更适宜中国发展 [6] - 需严控过度"内卷"经营模式对发展持续性造成的伤害 [6]
亚太视角看中国|韩国之鉴:如何走出债务危机?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3-28 10:03
韩国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经验 - 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通过坚决化债与刺激企业资本投入实现复苏 实际GDP增长维持在4%左右 人均GDP于2017年突破3万美元 [2] - 韩国在IMF协助下3年内快速出清坏账和债务问题 未对全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产生强烈疤痕效应 居民和企业杠杆率持续增长 [2] 出口与外交政策 - 外交政策需向出口优先倾斜 以最大化商业价值 配合贸易和增长优先的外交政策可在转型期维持商品海外竞争优势 [3][4] - 重资本投入模式需配合有效的出口附加值升级 国家意志加速的产业升级能在重资本行业快速积累壁垒和经营优势 [3][4] 资本投入与生产率 - 韩国债务危机后的发展由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带动 劳动力红利退坡后需更注重资本和效率提升 [4] - 需在发展优先策略下兼顾利润率和要素生产率 仅追求规模化的发展策略投入回报率和可持续性偏低 需严控过度"内卷"的经营模式 [4]
AI革命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4 00:12
AI资本开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美国2023年下半年AI相关资本开支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年四大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量861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3% [1][2] - 国内大厂在DeepSeek出现后加大AI资本开支,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超过过去十年总和 [1][3] - 预计2025年国内代表性厂商资本开支合计增量1498亿元,占GDP的0.11%,乐观/悲观预期下分别为2144/822亿元 [1][3] - 本轮AI资本开支规模可能类似2021-2022年新能源资本开支水平,成为传统经济周期的额外拉动因素 [1][4] 历史技术革命经验 - 电气化革命时期(1910-1930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从-1.93%提升至4.49%,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特征 [13][17] - 互联网革命时期(1993-2003年),美国GDP增速保持在4%左右,劳动生产率增速达到1967-2023年间最高值 [29][33] - 技术革命初期通常伴随就业创造效应,中后期可能出现就业替代效应 [13][29] - 互联网普及对服务业生产效率提升更明显,服务类CPI下降幅度大于商品类 [51] AI对各行业的影响 - 信息、教育、金融、制造和大健康可能是AI受益最多的行业 [1][80] - 信息业、专业技术、教育服务和房地产是目前AI渗透度最高的行业 [82] - 预计到2030年,AI对教育服务、金融业、信息和制造业的经济增益较大 [82] - AI对行政与支持和管理等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82] AI的长期经济影响 - 多数研究认为AI可提高经济增速1-2个百分点 [62][64] - AI可能降低单位GDP增长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 [62][75] - AI对服务业的赋能和就业替代效应强于制造业,可能对服务通胀中枢施加下行压力 [62] - 美国经济对高利率环境表现出韧性,可能与AI提振作用有关 [66][67]
“重估”中资科技:外资历次重估复盘及本轮展望【刘晨明&郑恺】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2025-03-06 08:24
本文作者:刘晨明/郑恺 报告摘要 关于AI产业和90年代科网泡沫的全面对比请查阅 《科网泡沫的起承转合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 对比点 | 科网泡沫 | AI产业周期 | 相似性 | 对当前的影响 | | --- | --- | --- | --- | --- | | 技术内核 | 计算机革命,是第三次"通用技术创新"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 相似 | 量终能实现全要素生 | | | | 是第四次"通用技术创新" | | 产率提升 | | | 稳增长、低通胀、低失业、GDP长时期 | 疫情之后美国经济恢复韧性; | | 宏观预期波动会引起 | | 经济环境 | 正增区间,难得的稳定窗口,全球比较优势 | 但经济预期波动剧烈, | 相似 | 股价波动放大 | | | 98年Q4起通胀升温,00年Q1起放缓 | 24Q3起"衰退预期" 升温 | | | | 经济结构 | 私人投资增速快速扩张, 投资的重心领域 | 仍是消费构成经济的主要支撑,不过高科技领域的 美当前经济韧性仍靠消 唯以给出美衰退风险 | | | | | 是科技制造业,投资占GDP比重持续提升10-17 | 资本开支有所恢复 | 费+服务支撑 ...
正视“有效需求”的矛盾,需尽快对冲当前反馈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09-11 00:11
核心观点 -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部门需求收缩和债务压力导致的内需疲软 [2][3][4] - 房地产财富效应消退叠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加剧了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形成负向循环 [6][8] - 2024年企业部门也开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与居民部门形成相互强化的负反馈效应 [11] - 长期解决方案(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与短期需求不足矛盾之间存在时间差,需要平衡处理 [12][13] 需求侧分析 - 央行前行长易纲指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问题,尤其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2] - 高善文博士认为总需求不足是2023年三至四季度的主导性风险 [2] - 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和房地产相关财富效应消退是制约有效需求的主因 [4][6] - 2024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斜率陡峭,显示需求不足从居民端扩散到企业端 [10][11] 房地产影响 - 2009-2018年房地产繁荣创造了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升级和预期扩张 [4] - 脱离收入的房价上涨不可持续,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后来者"减少,投机市场见顶 [6][8] - 资产价格下跌使部分群体成为"负资产者",全社会总需求受到高杠杆制约 [8] - 房地产确定进入存量时代,不能再通过加杠杆抬房价解决当前问题 [13] 企业部门传导 - 2023年需求不足主要集中在居民端,2024年已扩散到企业端 [11] - 企业采取"降本、裁员、增效"措施,进一步加剧居民部门就业和收入不稳定 [11] - 居民防御性收缩导致企业预期下降,形成负向正反馈循环 [11] 长期与短期平衡 - 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是长期解决方案,但短期内难以缓解需求不足 [12] - 人口老龄化导致风险偏好降低,投资行为趋于保守 [12] - 需要在对冲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同时推进长期结构调整 [13]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补贴公共服务等措施可短期缓解需求收缩 [13] 政策建议方向 - 财政政策应从基建投资转向民生领域支持,如教育医疗补贴 [13] - 需降低全生命周期资产持有成本(如房产维护费用) [13] - 避免债券收益率下行过快过扁平,维持市场稳定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