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教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从体坛到讲坛——入校实训项目为退役运动员转型探索新路
新华网· 2025-06-19 01:11
退役运动员转型项目 - 国家体育总局2025年退役运动员入校实训项目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举行结训仪式,23名退役运动员参与为期一个月的校园实训,以体育老师身份参与教学[1] - 实训采用"实操+讲座+评测"模式,运动员与骨干教师"一对一"结对,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及赛事组织[3] - 项目由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指导,多部门联合主办,旨在帮助退役运动员转型为学校体育教师或教练员[6] 运动员转型体验 - 公路自行车退役运动员刘子新通过实训发现体育老师需具备运动技能、课堂调动能力及榜样意识,远超预期[2][3] - 现代五项退役运动员李湃认识到体育老师需负责带课、活动策划等多项工作,需完成从"自己会"到"让别会"的转变[4] - 中长跑退役运动员周美军从学生称呼"老师好"中获得职业满足感[3] 项目成效与机制 - 结训仪式上4名退役运动员签约四川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开启职业新篇章[6] - 天府新区通过共享教师中心盘活退役运动员资源,采用"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机制,数十名运动员稳定就业并部分成长为教研骨干[7] - 该区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学生体质提升、教学满意度纳入考核,与薪酬评优挂钩[7] 转型挑战与建议 - 政策断层体现在教师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与运动员转型需求不匹配[8] - 能力短板包括教育理论、课堂管理及德育融合能力不足,传统培训体系针对性待提升[8] - 体教部门协同机制需加强,学校需求与运动员专业分布存在结构性矛盾[8] - 中学更需体育老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非仅"高精尖"运动技能[9] 政策与行业方向 - 国家体育总局强调体教融合大方向,但需根据运动员特点开辟多元化转型渠道[9] - 天府新区实践表明共享教育模式可有效连接退役运动员与学校需求[7]
姚明:我希望体育老师也值得学生惦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01:11
姚基金与NBA关怀行动合作项目 - 姚基金与NBA关怀行动合作发起"希望篮途计划"乡村体育师资篮球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项目 旨在通过沉浸式培训提升300名来自15个省市的乡村学校专兼职体育教师的篮球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 [1][2] - 该项目以"培训+支教"双轨制为创新核心 融合NBA国际资源与姚基金本土化公益经验 为乡村体育教育搭建从理论输入到实践输出的闭环生态 [1] - 培训课程设置紧扣"篮球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素养"两大模块 包含国家体育教育发展讲座 NBA特色课程 实战交流分享 篮球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培训等 [1] 项目具体实施与成果 - 前NBA球星莫布里亲临现场与教师深度互动 通过"理论 实操 复盘"循环训练 将NBA标准化训练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教学实践 [2] - 这是NBA关怀行动第三次与姚基金合作发起"希望篮途计划" 现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份开展师资培训 组织9次专家下基层活动 [2] - 部分教练员通过培训成功获得中国篮协E级教练员资格证书 [2] 项目意义与发展方向 - 项目以体育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教育平权 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活力 [1][2] - 乡村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包括政策支持 资源注入 社会关注在内的多维度立体支撑体系 [2] - 姚明强调体育老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希望体育老师能成为学生惦记的老师 [1]
高途数字教育和体教融合新范式探索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10:14
AI赋能教育变革 - 公司由"名师+二讲"双师模式升级为"主讲授课+二讲服务+AI伴学"的三师教学模式,AI深度融入教学教研环节[4] - AI技术应用体现在两大维度:提升学员学习效率与效果(客户价值端),优化教师及业务运营效率(企业内部端)[3] - 公司战略定位为"AI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师伴"(教师工作流AI)和"学伴"(学生互动AI)实现教学专业化与个性化[5]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5财年Q1营收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净利润1.24亿元,增长动力源于AI产品商业化落地[3] - AI口语学习产品推出后快速盈利,DeepSeek大模型接入及长期AI投入进入"开花结果"阶段[3] 大学生与成人业务战略 - 提出PER(专业、高效、结果导向)产品设计理念,通过AI拆解知识点并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6] - 开发"智学过考"端到端解决方案及专属智能硬件过考Pad,满足成人群体碎片化、差异化学习需求[6] 体教融合布局 - 与中国国家游泳队、花样游泳队等达成合作,提供定制化英语教学服务,结合AI开发伴学产品[7] - 强调体育精神与教育精神融合,以国家队榜样作用激励青少年培养学习兴趣与拼搏人格[7][9] 未来教育图景 - 教育模式将从"一对多"转向"多对一",AI实现从学习诊断到目标达成的全程服务[10] - 行业趋势聚焦"会不会"(能力培养)与"爱不爱"(动力激发)双重维度,构建个性化学习生态[10] 政策与技术协同 - 公司理念与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一致,强调AI辅助而非替代教师核心职能[5]
全民足球从娃娃抓起:“村超”发源地榕江举行“班超”全国赛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6:29
赛事概况 - 贵州"村超"首届"班超"全国赛将于7月28日至8月3日举行,全国多地校园足球队将参赛,探索"教、练、赛"融合机制 [1] - 赛事分为小学组(2013年后出生,8人制)和初中组(2010年后出生,11人制)两个组别 [1][2] - 小学组32队分8组单循环后16强淘汰赛,初中组同样采用小组赛+淘汰赛制 [2] 赛事特色 - "班超"以"村超"为模型,融入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服饰、美食拉拉队、中场歌舞表演) [1] - 榕江县每周在中小学校内开展"班超"赛事,推动足球进校园常态化 [1] - 赛事采用国际足联最新规则及中国足协相关规定,强化标准化运营 [2] 战略规划 - 榕江县将"班超"定位为足球IP,目标实现"全民足球从娃娃抓起",构建社会足球与校园足球双体系 [2] - 计划建立全县中小学班级联赛机制,覆盖校园足球普及体系,并选拔优秀球员组建县级梯队(小学/初中/高中) [2] - "班超"品牌已被列入榕江县官方发展规划,作为体教融合的核心项目 [2]
我的德育课是体育老师教的!——一所县城小学的思政课改革
新华社· 2025-06-07 01:12
教育创新模式 -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新建路小学将"体育+思政"作为特色课程常态化开展 通过体育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3][4] - 学校将操场打造为思政"第二课堂" 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兼任德育老师角色 [4][6] - 每班每周仅1节道德与法律课 校方认为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无法满足需求 转而开发"小而美、碎而趣"的体育思政小课堂 [6] 课程设计方法论 - 体育课程设计融入长征主题 通过栏架、木哑铃等道具模拟"爬雪山过草地"情境 实现沉浸式教学 [1][9] - 创新教学道具应用 如将接力棒替换为"鸡毛信" 在沙包比赛中设置"支援前线"情境 [9][14] - 足球特色课程覆盖全员 各年级均组建足球队 通过日常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10][14] 教学成效验证 - 学生通过五年足球训练 从"摔倒就哭"转变为具备坚强品质 印证体育对性格塑造的积极作用 [10] - 足球比赛成为天然德育场景 帮助学生理解团队荣誉、尊重对手等价值观 失败体验转化为教育契机 [14] - "做中学"模式突破传统说教局限 运动情境更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12][16] 教育理念升级 - 提出"运动即教科书"理念 实现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16] - 形成"体教融合"示范案例 探索"以体育人"的新型教育路径 [16]
十年荒草地变身全民健身乐园——一座废弃体育场的“重生密码”
新华社· 2025-06-06 06:28
体育场改造项目 - 大江体育场由央企大江厂90年代修建的职工运动场地改造而来 随着企业改制逐渐荒废 曾沦为杂草丛生且被丧葬活动占用的废弃场地 社区每年需支付4次除草费用但仍引发居民不满 [1] - 2021年通过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启动改造 社区利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补助资金铺设塑胶跑道/羽毛球场等设施 2023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实施彩绘项目 完成看台和围墙美化 [2] - 改造采用"政策组合拳"模式 整合全民健身计划/老旧小区改造/体教融合等多重政策资源 实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2][3] 政企校合作模式 - 通过重庆市政协"渝事好商量"平台 鱼洞中学反映校外租用专业运动场年成本达20万元 与社区体育场地需求形成"双向奔赴"契机 [2] - 三方达成协议:大江厂无偿开放使用权 鱼洞中学投资210万元建设专业足球场 社区组建志愿队负责日常管理 形成零财政支出的可持续运营方案 [2] - 合作不仅解决学校训练场地瓶颈 同时为老龄化社区注入青春活力 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 [3] 运营成效与社会价值 - 体育场日均使用呈现"早晚高峰"特征 社区体育赛事报名出现"秒抢"现象 全民健身参与度持续提升 [3] - 改造后场地功能覆盖足球/橄榄球训练/健步走/老年文艺排练等多元场景 利用率较改造前实现质的飞跃 [1][3] - 社区正开发扫码预约系统 未来将接入重庆"全民健身云平台" 实现数字化管理升级 [3]
青少年健康成长 需多方打造友好环境
央视网· 2025-05-30 02:31
青少年健康现状 -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5% [3]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19%,近视与肥胖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 [3] - 近视与肥胖可能导致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及成年后慢性疾病隐患 [3] 政策与医疗行业响应 - 儿童青少年健康被纳入国家健康发展规划,北京市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3] - 全国各大医院开设青少年健康门诊,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参与健康干预 [3] - 国家体育总局召开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推动体教融合和科学健身普及 [7] 家庭与学校协同措施 - 运动是预防近视与肥胖最有效手段,需家校协同鼓励规律体育活动 [4] - 家庭需通过科学饮食与作息培养健康习惯,学校应优化体育课程设计 [4] - 近视防治建议:增加户外活动、推广"20-20-20"护眼法则、家校联动开展趣味活动 [4][5] - 肥胖预防建议:落实"52110"膳食原则、每日60分钟有氧运动、心理行为干预 [6] 科技与公益行业参与 - 国家体彩中心推出"公益体彩 快乐操场 健康进校园"计划,引入AI体测设备定制康复方案 [7] - 科技手段如VR/AR近视科普、智能定距离工具被应用于健康干预 [5][7] - 公益活动如荧光跑、障碍赛等提升青少年健康意识与运动参与度 [7] 三位一体健康管理 - "科技+医学"模式成为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核心,整合体育、教育、医学资源 [8] - "健康进校园"升级为全周期健康管理,涵盖身体评估、慢性病预防与运动指导 [8] - 青少年健康关系国家劳动力素质与全球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需社会多方合力 [8]
武汉女足何以亚冠折桂(竞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28 22:31
武汉车谷江大女足夺冠 - 武汉女足夺得首届亚足联女足俱乐部冠军联赛冠军,这是亚洲女子足坛最高水平俱乐部赛事[1] - 球队在小组赛1胜2负以第三名出线,淘汰赛阶段通过点球大战击败日本浦和红钻队[4] - 决赛现场观众超1.8万名,创女足赛事罕见上座率[5] 俱乐部发展历程 - 俱乐部成立于1999年,采用体教融合模式,2001年正式组建并参加全国联赛[1][3] - 2015年女足联赛改制后,2018年升入女超联赛,2020年首夺联赛冠军并实现五连冠[3] - 2021年球队鼎盛期拥有8名国脚,目前仅剩3名现役国脚[4] 青训体系与人才储备 - 体教融合模式培养出岳敏(2006年首位国脚)、王霜、姚伟等球员[3] - 本赛季从青年队上调姜晨璟、邓梦晔等小将,其中17岁夺冠的姜晨璟已成长为主力[4] - 俱乐部历史上共产生3名现役国脚(王霜、吴海燕、姚伟)[1][3] 国际赛事突破 - 夺冠使球队获得2026国际足联首届女足冠军杯参赛资格,需连闯大洋洲和非洲球队关卡[5] - 2028年女足世俱杯将形成"联赛-洲际赛-世俱杯"三级赛事体系[6] - 当前亚洲女足俱乐部水平与欧洲存在显著差距,如阿森纳女足1-0巴萨的欧冠决赛案例[5] 行业发展趋势 - 亚足联女足亚冠联赛填补亚洲顶级俱乐部赛事空白[1] - 全球女足正从国家队单核驱动转向"国家队+俱乐部"双轮驱动发展模式[6] - 中国女足因缺席巴黎奥运会,未来两年俱乐部赛事成为国际舞台主要出口[6]
高途宣布成为中国国家游泳队、中国国家花样游泳队官方学习合作伙伴
新浪基金· 2025-05-27 08:01
合作宣布与仪式 - 高途教育科技集团正式成为中国国家游泳队和中国国家花样游泳队官方学习合作伙伴,合作发布仪式于2025年5月27日在北京举行 [1] - 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途联合创始人罗斌、中体产业集团高管、国家队教练及运动员代表等出席活动 [1] - 高途被授予"中国国家游泳队和中国国家花样游泳队官方学习合作伙伴"荣誉称号 [1] 体育人才教育布局 - 这是继中国国家跳水队之后,高途在体育人才教育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 [1] - 公司以"体育+教育+科技"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体教融合发展 [1] - 高途是行业首个系统性布局体育人才培养的教育品牌,为国家队学员提供体系化、专业化、定制化教学服务 [3] 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 - 高途将为跳水队、游泳队和花样游泳队学员提供实用英语、雅思英语、心理辅导及人文历史等素养教育课程 [5] - 公司组建专属教师和研发团队,量身打造定制化教学体系 [5] - 构建"双师+AI老师"三师教学模式,引入AI技术提供智能课程规划、定制教学产品和AI伴学服务 [10] - 未来计划推出专属AI小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和体验 [10] 教育理念与未来规划 - 高途秉持"点燃兴趣+培养习惯+塑造人格"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 [11] - 公司将持续深耕体育人才培养,与更多国家队项目开展合作 [10] - 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技术驱动课程创新,构建覆盖体育人才教育、素质素养教育及职业发展的体教跨界生态 [10] - 高途将以"体育+教育+科技"三位一体模式助力中国国家队备战洛杉矶奥运会 [13]
体博会:“全景展现+直播带岗”为退役运动员搭建更广阔平台
新华社· 2025-05-25 07:42
新时代运动员保障工作成果展 - 成果展通过大事记和数据统计全景式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运动员保障工作 [1] - 展示内容分为终身保障、伤残救助、教育培训、就业支持、创业扶持与慈善公益六大板块 [1] - 展位设计采用中国体育代表团红色主色调与冰雪白,融入体育相关元素 [1] - 2023年以来第三次借助大型博览会办展,前两次分别在厦门体博会和体育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 [1] 展会成效与创新形式 - 展会起到示范引领各省区市运动员保障工作的作用 [2] - 为体育人才提供学习典型案例和直击就业岗位的机会 [2] - 创新采用"直播带岗+就业指导"模式,通过"中国体育招聘"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2] - 两天直播活动吸引视频号观众2.2万人次、抖音观众近3000人次,总点赞量突破13万次 [2] - 移动展位宣传车邀约用人单位注册112家,体育行业求职者注册1102人 [2] 运动员转型与就业支持 - 奥运冠军董栋分享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高校教师的转型经验 [2][3] - 运动员优势包括心理素质、精神韧性、强健体魄和执行力 [3] - "中国体育招聘"平台1月上线,旨在推动体育人才就业创业和资源高效配置 [3] - 体教融合趋势下,学校体育成为退役运动员重点就业领域 [3] - 运动员专业性可转换为学校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的优质供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