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

搜索文档
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助力紫金县上义镇茶产业升级
南方农村报· 2025-07-24 10:30
科技特派员助力茶产业升级 -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联合多位专家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农旅规划、品牌推广等帮扶活动 [2][3][4] - 张凌云教授针对茶树栽培与加工技术瓶颈进行专题培训 覆盖8个村委会的茶企和茶农 [7][8] - 培训重点包括冬季基肥施用 春季追肥时机 多茶类生产提高效益 以及防草布应用等实用技术 [9][10] - 详细讲解红茶绿茶加工技术参数 展示正确操作方法及品质控制要点 [11][12] 茶产业现状与发展 - 上义镇茶产业已形成规模化种植 品牌化运营与农文旅融合的综合体系 [23] - 当前茶叶种植规模达1500亩 2024年成品茶产量约4万斤 年产值800万元 [24] - 主要种植客家小叶种 金萱 梅占等品种 拥有42家合作社和13家家庭农场 [25][26][27][28][29] 产业融合发展 - 专家团队与镇政府讨论产业融合 农产品提升及撂荒土地复耕等议题 [17][18] - 戴良辉介绍广东省耕地保护协会"耕保+帮扶"网格的对接情况 [18][19] - 专家考察星空民宿 就运营发展及景观改造提供专业建议 [20]
仙桃黄鳝“游”向新蓝海:全链条升级激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发展网· 2025-07-23 08:10
黄鳝产业发展战略 - 聚焦种养加销安服全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做大做强做优黄鳝产业 [1] - 瞄准种苗供全国 鳝品销全球 价格定全业目标 以供应链思维强链延链补链 [4] - 推动三产融合 通过全链条升级提升品牌影响力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4] 种苗繁育技术突破 - 西流河镇姣姣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建成90座恒温大棚培苗车间 [2] - 采用全天候恒温室内培育技术 精准控制水温光照 [2] - 有效破解黄鳝幼苗成活率低难题 提升优质苗种供应能力 [2] 生态养殖模式创新 - 张沟镇肖铁兵养殖基地采用无抗健康养殖技术 [3] - 通过生态调水调温 合理投放益生菌实现养殖全程绿色转型 [3] - 黄鳝品质显著提升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3] 精深加工与市场拓展 - 允泰坊食品车间每日产出6万包鳝鱼丝 [4] - 开发预制菜 冻品 休闲零食等30多个品种覆盖不同消费场景 [4] - 与良品铺子合作 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拓宽市场空间 [4] 品质安全体系建设 - 先锋村黄鳝交易市场设立检测中心 实施日常抽检流程 [3] - 严把检测关 全周期守护黄鳝品质安全 [3] - 确保消费者食品安全 提升品牌竞争力 [3]
“飞地经济”激活产业新动能 山西长治“三产融合”促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7-22 16:16
飞地经济模式 - 潞城区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实现跨区域产业合作 东阳市东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将智慧灯具生产线落户潞城数智互联产业园 利用当地营商成本优势带动就业 [1][2] - 该模式有效整合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和独栋办公楼资源 实现企业与园区双赢 同时引入京津冀高校资源促进产业转型 [2] 特色农业升级 - 推广"小麦+谷子"轮作模式 南天贡村新增150亩实现一年两收 通过喷灌技术应对干旱保障收成 [2][3] - 采用玉米大豆套种技术 利用作物"高矮差"和养分互补特性 实现"一地两用、一季双收" [2] - 西天贡村和南舍村规模化种植700余亩优质大葱 潞吉丰农业科技发展5万棒香菇生产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3] 文旅产业融合 - 寨上村依托国家级传统村落资源 建设3.8公里环村产业路 改造民俗广场和窑洞体验园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 [1][4] - 引入企业合作开发农家乐、休闲农业等项目 举办汉羌文化主题活动 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4] - 通过"资金入股+合作经营"模式拓展旅游业态 打造亲子研学等创新项目 如"羌源汉脉·国潮风华"活动 [4]
2025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7-21 08:25
团餐行业核心观点 - 团餐作为中国餐饮市场重要支柱,在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升级驱动下向智慧化、标准化、集约化加速演进[1] - 2024年市场规模达2.7万亿元,预计2026年超3.5万亿元,行业韧性显著强于整体餐饮市场[29][30] - 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三产融合,中央厨房+集体配餐模式成为县域渗透关键路径[4][5][77] - 行业集中度CR3仅6.7%,显著低于欧美市场(北美80%/欧洲45%),存在整合空间[60] 政策驱动因素 - **乡村振兴导向**:中央厨房等三产融合项目获政策倾斜,2023年《农产品初加工意见》明确2035年初加工机械化率达70%以上[5][6] - **食品安全监管**:2019年《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意见》建立"四最"标准体系,推动团餐企业供应链溯源数字化[8][10] - **学生餐规范化**:2022年《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强制要求食堂供餐,县域中小学渗透率提升空间显著[12][35] 市场需求特征 - **客群结构**:学校场景占比52.7%(中小学餐标16元/天),医院/企业/政府机构分别占9.6%/26.3%/10.8%[34][35] - **消费基础**:2024年人均食品消费量达粮食124.4kg+蔬果176.1kg+肉蛋奶92.4kg,支撑规模化需求[13] - **竞争倒逼升级**:外卖用户5.9亿人(占网民53.4%)推动团餐企业菜品创新与配送效率提升(外卖超时率降至4.8%)[16] 资本与技术动态 - **融资方向**:2021-2023年头部企业融资集中于三产融合(麦金地获5亿元)、数字化(美餐E轮10亿元)、区域扩张[18][20] - **技术应用**:社会餐饮数字化渗透率超50%,点单/收银系统有望破解团餐数据孤岛问题[21] 运营模式演变 - **承包入驻模式**:占比90%,食材成本42%+净利率6%,受合规要求挤压利润[41] - **集体配餐模式**:配送成本3%,净利率<5%,中央厨房普及推动占比有望升至18%[43][70] - **平台模式**:抽佣+系统接入费盈利,依托成熟外卖网络优化边际成本[46] 区域与细分机会 - **县域市场**:"中央厨房+卫星厨房"模式解决热餐配送难题,政策优先支持三产融合企业[74][77] - **增量场景**:老年餐(60岁以上人口超20%)、医院夜间供餐、赛事定制餐等潜力显著[79] - **区域集中度**:30-50亿营收企业增速领先,区域内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优势加速整合[82] 行业挑战 - **利润承压**:Top100企业平均利润率从6.3%降至5.2%,招标频率提升加剧隐性成本[48][50] - **同质化竞争**:124家企业营收1-5亿,跨区域扩张受供应链成本制约[60][82]
广东茂名: 金融助“荔”从“枝头鲜”到“共富甜”
金融时报· 2025-07-17 03:20
金融支持荔枝产业 - 茂名市荔枝产业贷款余额达33.67亿元,同比增长15.15%,覆盖市场主体近13000家[1] - 金融机构创新推出50余个涉"荔"信贷产品,简化审批流程助力采购[2] - 茂名农商银行发放4020万元"乡村振兴贷"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加工企业升级生产线[3] - 农业银行茂名分行为出口企业发放250万元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冷链技术研发[5] - 工商银行茂名分行发放300万元"种植e贷"支持高端品种培育和智慧种植[9][10] 产业链发展现状 - 茂名荔枝加工龙头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超10万吨[3] - 广东鹰金钱海宝食品有限公司日处理鲜果2万斤,一个季节可产100万罐荔枝罐头[3] - 广东泽丰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年均处理鲜果2万吨,荔枝出口超1500吨[4] - 2025年茂名荔枝出口订单达7100吨,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5] - 电商直播预计帮助柏桥村100多户种植户销售5万斤荔枝[6] 创新业务模式 - 建设银行茂名市分行基于历史交易数据为收购商提供30万元贷款[2] - 广发银行茂名分行构建"果园直采-冷链物流-直播零售"全链路数字化体系[7] - 建设银行茂名分行发放8.6万张"福荔券",总优惠金额达145万元[7] - 农业银行茂名分行在高速服务区设立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专区,提供"荔枝贷"等服务[8] - 茂名农商银行参与荔枝定制活动,定制荔枝树80棵[7] 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 - "冻眠荔枝"技术使鲜果保存期延长至一年,出口价格较传统贸易翻两番[5] - 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打造全国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融合文旅消费场景[8] - 冰荔、仙进奉等高端品种成为市场新宠,价格坚挺[9] - 通过采穗嫁接和智能喷灌系统实现高端品种的智慧种植[10]
威海营商行丨临港区:产业链上添新翼
搜狐财经· 2025-07-14 09:53
项目建设进展 - 临港区多个项目施工现场处于全速推进状态,呈现建设热潮 [1] - 海维电子科技工业辐照中心项目开工一个多月已完成基础工作 [2] - 汪疃苹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研发车间单体基础及主体框架已完工,分拣车间和孵化中心基础已完成 [7] - 海维电子科技正在抢抓施工"黄金期",计划年内完成项目建设和设备调试 [6] 项目投资与合作 - 海维电子科技项目投资方为上海鑫海维科技有限公司,将填补临港区辐照加工领域空白 [2] - 项目落户源于"以商招商",由威海赛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牵线促成 [4] - 临港区商务局联合环保部门加速审批流程,将原本4-5个月的环评手续缩短至3个月内完成 [6] 项目技术设备 - 海维电子科技将引进2台DZ20KW/10MEV直线电子加速器和1台DD2MEV/100KW高频高压型电子加速器 [6] - 汪疃苹果项目将引进全市首个双通道苹果智能分拣品控系统,新上4条智能苹果分选线 [9] - 智能分选系统可对苹果大小、含糖量、损伤等进行全面筛选,年分选能力达2万吨 [9] 产业融合发展 - 汪疃苹果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建设集智能分拣、冷藏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9] - 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企业形成"培育种植、果品仓储、分拣分选、冻干加工、销售推广"的全产业链模式 [10] - 示范基地开辟30亩露天比对园,已栽植14个品种共1950棵苹果苗木 [9] 经济效益 - 智能分选系统可使苹果均价每公斤提高1-2元,大幅增加产业销售收入 [9] - 项目建成后苹果储藏总容量将超2万吨,日分拣能力达200吨 [10] - 赛威医疗此前每天运输成本达上千元,新项目将降低企业成本 [4]
“桃花村”为什么这样美(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52
乡村振兴模式 - 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 - 嘎拉村通过生态优先、三产融合、机制创新实现全面振兴 [5]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雪域高原自然美景,实施严格生态保护措施 [3] - 村民积极植树造林,选取适宜桃树品种补种移栽,定期维护桃树资源 [3] - 环境是财富,桃花是名片,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3] 三产融合发展 - 采用"农业+旅游+文化"模式,实现产业增值和农民增收 [4] - 林芝市举办桃花旅游文化节,带动全域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 [4] - 修建70多亩采摘种植园,推动全季旅游模式,延伸产业链 [4] 经济成果 - 嘎拉村去年经济总收入超14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1] 基层治理与机制创新 - 基层组织引领村居环境治理,完善基础设施,统一经营桃花林 [5] - 设立"集体经营""绿色银行"等机制,村民共同投资、集体经营、共享成果 [5] - 生态积分制度激励村民环保行为,转变保护观念 [5] 品牌建设 - 打造"桃花村"品牌,整村推进、村景合一思路提升吸引力 [5] - 嘎拉村党支部将观光采摘园作为党群共建示范区,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5]
向“新”发力,滨州青年擎起民营经济发展大旗
齐鲁晚报网· 2025-07-07 14:36
科技攻坚 - 山东开泰集团智能抛喷丸清理成套设备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1.02%、国际市场占有率23.07%,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4] - 公司本土培育高级工程师12人、工程师42人、技师150人,其中"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达百人 [6] - 李福庆工匠创新工作室近两年斩获9项创新成果、6项发明专利,研发的智能喷砂机器人创效超1300万元 [6] - 山东昊润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遥测水位计,突破3D-MEMS硅电容技术壁垒,填补国内空白 [8] 绿色革命 - 山东友泰科技青年突击队通过工艺革新实现每小时节水4立方,全年节水高达32000立方 [11] - 公司三泥资源化清洁生产项目将危险废物"三泥"引入生产装置替代部分蒸汽,降低处置成本 [11] - 滨州中裕食品"小麦麸皮高值化综合利用"项目将麸皮价值提升十倍至每吨2万元 [13] - 公司打造全国最长最完整小麦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119.88亿元 [13] 农业产业化 - 滨州中裕食品育种研发中心主任李恒钊选育出裕田麦126等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推动滨州优质麦种植面积从零跃升至近百万亩 [15] - 公司首创"三产融合、绿色循环"模式,包含高端育种、生态养殖等十大板块的小麦全产业链 [13] 青年人才发展 - 团滨州市委扩容"招商青年大使"规模,举办青年企业家专场活动30余场 [16] - 围绕重点项目成立100支青年突击队,新建青年友好新阵地并组织活动100余场 [16] - 开展寒暑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征集岗位33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 [16]
2025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7-06 03:49
团餐行业核心观点 - 团餐作为中国餐饮市场重要支柱,承载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规模化餐饮需求,正向智慧化、标准化、集约化加速演进[1] - 头部企业通过中央厨房、冷链物流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深度整合,显著提升运营效率[1] - 团餐产业链社会价值日益凸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重要场景[1] - 2024年市场规模约2.7万亿元,预计2026年超3.5万亿元,保持稳态增长[30] - 行业Top100企业平均利润率从6.3%降至5.2%,进入微利时代[48] 行业驱动因素 政策端 - 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三产融合,团餐行业适配乡村三产融合类项目,通过政府合作加速渗透[4][5] - 食品安全政策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要求借助数字化手段布局供应链溯源体系[8] - 青少年膳食改善政策引导下,"学生餐"成为保障营养健康的重要场景[10][12] 需求端 - 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4.4千克、蔬果176.1千克、肉蛋奶制品92.4千克,为团餐提供广阔市场空间[13] - 学校场景营收占比约52.7%,企业(26.3%)、政府机构(10.8%)、医院(9.6%)次之[35] 供给端 - 2024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5.9亿人,占网民53.4%,倒逼团餐行业供给升级[16] - 头部社会餐饮品牌数字化程度较高,其技术应用经验可帮助打破团餐数据孤岛[21] 资本端 - 融资主要用途:三产融合项目(如中央厨房)、数字化供应链建设、跨区域整合扩张[18][20] - 典型融资案例:麦金地2021年8月获3亿元战略融资用于三产融合项目[20] 技术端 - 社会餐饮的"点单服务、收银分析、客群运营"等数字化技术有望在团餐领域应用[21] 行业发展历程 - 改革开放初期以"大食堂"形式萌芽,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化运作[24] - 21世纪走向规模化、专业化,近年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型[24] - 平台模式出现,以美餐和美团团餐为代表,提供员工餐饮解决方案[24] 行业运营模式 承包入驻模式 - 主要模式(占比约90%),入驻客户场地提供服务,食材成本占42%,净利润率约6%[41] - 适配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有固定场所场景,难以规模化扩张[41] 集体配餐模式 - 利用中央厨房集中加工配送,配送成本约3%,利润空间压缩至5%以内[43] - 适配规模较小、无固定场所场景,预计未来三年占比提升至18%[70] 平台模式 - 社会餐饮外卖模式延伸,收入来自流水抽成及系统接入费[46] - 适配用餐人数不稳定且餐食多样化要求高场景[46] 行业发展趋势 县域市场 - "中央厨房+卫星厨房"模式解决热餐配送问题,支持县域三产融合项目[77] - 县域城镇化进程释放团餐需求,优先支持当地供应链基础设施投资的企业[74] 细分市场 - 增量市场围绕健康与老年人群展开,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79] - 拓展医院24小时场景夜间供餐、定制化菜品等服务[79] 市场集中度 - 中国团餐市场CR3仅6.7%,显著低于北美(80%)和欧洲(45%)[60] - 区域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建设、运营标准化等形成竞争壁垒,推动区域整合[82]
(走进中国乡村)新疆西部有条“无花果风情街”
中国新闻网· 2025-07-01 13:02
无花果产业链发展 - 阿图什市阿孜汗村种植无花果树1108亩,其中包含百棵超过450年树龄的古树[1] - 2023年江苏昆山援建的阿孜汗无花果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投入运营,核心项目为无花果风情街[1] - 2024年全村无花果鲜果销售额达1500万元,加工产品销售额240万元[5] - 通过液氮保鲜技术将无花果保质期从3小时延长,实现全国销售[5] 文旅融合业态创新 - 风情街商户将无花果元素融入餐饮(烤肉腌制、酸奶刨冰酱料、烤馕夹心)及婚庆场景(无花果生态园餐厅婚礼)[2] - 68家农户通过木栈道直连游客,提供现场采摘和扫码购买无花果干等加工品服务[2] - 景区市场化运营带动村民自营收入,已升级为国家4A级且免门票[5] 三产融合规划 - 政府引入海德坤集团建设三产融合园,涵盖种植、研发、加工、文旅全链条[7] - 计划打造中国西部首家世界无花果品种博览园,最终形成5万亩产业版图[7] - 预计2025年三产融合园可带动周边超15000人就业[7] 基础设施升级 - 新建永安大道以无花果造型路灯连接新旧城区,强化旅游动线[7] - 村内荒地改造为骑行道、文化浮雕墙等文旅设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