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

搜索文档
摩根大通调整量子计算团队的高管层
快讯· 2025-07-21 17:30
公司管理层变动 - 摩根大通对负责量子计算和先进技术的内部研究小组领导层进行全面改组 [1] - 前IBM发明家马可·皮斯托亚(2020年出任应用研究小组负责人)已离职 [1] - 公司聘请道富银行全球数字技术和量子计算主管罗布·奥特接替皮斯托亚 [1] 行业技术发展 - 摩根大通持续布局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领域 [1] - 道富银行高管加入显示金融行业对量子计算人才的竞争加剧 [1]
对话量旋科技项金根:黄仁勋预测太保守,10年后将实现百万物理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
钛媒体APP· 2025-07-21 11:01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量旋科技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建信股权、梁溪科技城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及星空投资、华强资本等机构 [2] - 融资资金将用于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生产扩张及科研团队扩充 [2] - 公司产品覆盖全球40余国200多所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未来聚焦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 [2] - 公司成立至今完成五轮融资,历史投资方包括明势资本、深圳高新投等 [7] - 当前核磁量子和超导量子业务收入占比各50%,主要满足教育、科研场景需求 [7] 技术路线与产品布局 - 公司专注超导和核磁量子计算路线,提供超导量子计算机、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及量子计算云平台 [6] - 2023年发布自研超导芯片"少微",具备高Qi值、长比特寿命等特点,并实现中国首枚超导芯片出口中东 [7] - 超导量子产品线包括整机"大熊座"、芯片"少微"及测控系统,销售模式含直销和经销商 [8] - 超导量子计算路线优势:比特扩展性强、产业投入规模大、可复用传统半导体产业链 [10][11] - 计划2025年推出百比特级超导量子计算机,目标实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NISQ) [11]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营收超10亿美元,2035年量子科技总规模近1000亿美元,2040年达1980亿美元 [5] - 量子计算通过量子比特实现指数级算力增长,在AI算力领域潜力显著 [5] - 超导量子计算是目前发展最快、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路线,IBM等巨头重点布局 [9][10] - 行业预计2029年实现数千量子比特、0.999保真度的通用量子计算机,2035年实现百万级逻辑量子比特容错计算机 [11] 研发进展与战略规划 - 公司自研超导芯片加工周期仅5天(对比公共平台需2个月),加速技术迭代 [18] - 研发重点:提升量子比特数量与保真度,同步优化测控系统与全产业链工程能力 [11][17] - 未来聚焦三方向:技术升级(硬件及云平台)、应用场景拓展(金融/生物医药/AI)、全球化市场布局 [12] - AI对量子计算有双向促进作用:优化量子控制算法,未来量子算力反哺AI需求 [24][25] 行业技术挑战与竞争 - 量子纠错是关键技术瓶颈,谷歌实验已验证理论可行性,预计5-6年内实现实用化 [20][21] - 容错量子计算机需10年以上研发,涉及逻辑量子比特互联操作 [21] - 量子计算云平台当前仅解决"有无"问题,尚未达到产业化应用水平 [22] - 公司对标IBM等国际企业,目标实现自主可控的通用量子计算机 [25]
美国麻省理工教授:这次的“中国冲击”,对美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7-21 10:13
全球经济与技术竞争 - 2025年全球经济与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突破对美国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2] - 中美博弈从贸易扩展到技术与供应链控制,美国通过关税和出口管制试图遏制中国但效果有限[4] - 中国在航空、人工智能、通信、半导体、机器人、核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太阳能和电池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6] 中国冲击1.0与2.0的对比 - 中国冲击1.0发生在1999年至2007年,中国利用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占领全球低端制造业市场,导致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约150万[4] - 中国冲击2.0的目标是高技术领域,这些领域是高附加值经济的支柱,也是国家安全和全球影响力的基石[6] - 中国冲击1.0依赖外资和沿海地区的出口经济,而2.0时代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协作成为核心驱动力[10]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突破 - 中国电动车产业在十年间从起步阶段跃升为全球领导者,合肥市通过地方政府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比亚迪、蔚来等企业[8] - 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大疆在无人机领域、隆基绿能在太阳能领域的领先地位显示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8] -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进展显著,紫东芯、中芯国际等企业在14纳米芯片量产上取得突破[12] 技术标准与供应链控制 - 中国在5G通信领域通过华为、中兴实现设备出口,并主导了全球5G标准的制定[14] - 中国在稀土资源领域的控制力成为冲击的重要组成部分,稀土供应链高度集中于中国[14] - 中国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领域的进展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技术标准的争夺[19] 教育与人才储备 -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23年培养的工程和科技领域毕业生数量位居全球前列[15] - 大疆无人机的成功依赖硬件制造和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算法上的突破[15] 全球影响与地缘政治 - 中国冲击2.0重塑了全球技术格局和地缘政治,中国在太阳能和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先推动了全球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19] - 中美在稀土、半导体等领域的博弈加剧,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逐步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21] - 中国的5G基站建设覆盖全球多个地区,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19]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央广网· 2025-07-21 05:16
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 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动能持续增强[1] - 前5个月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2] - 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1] 核心技术突破 - 千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在合肥交付使用,集成度较前代提升10倍[1] - 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技术协同攻关力度加大[1] -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等行业应用形成新模式新业态[3] 产业集群建设 - 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汇聚数千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企业[2] - 上海"模速空间"打造国内首个"算力生态超市",企业算力成本降低近50%[2] - 吉林省在农业、交通等领域形成数据驱动的创新应用场景[3] 产业融合应用 - 人工智能终端产品超百款,包括AI手机、电脑等新增长点[3] - 中国一汽实现人形机器人多场景作业技术规模化应用[3] - 电商平台构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云计算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3] 政策规划目标 - 《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超10%[4] - 将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消费电子产品创新[5] - 开展"人工智能+软件"行动加速软件智能化进程[5]
我国自主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在多地商业化部署
快讯· 2025-07-21 02:49
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在我国多地部 署。3台不同版本的"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已分别在超算中心、国内高校及相关部门部署并运行。"本源 悟空"由本源量子自主研制,实现了从芯片到操作系统的全链条国产可控。已部署的3台自主超导量子计 算机将分别服务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算力支撑、高校量子信息人才培养及特定用途等。(上证报) ...
科技金融加速重构“制度—资本—技术”关系
金融时报· 2025-07-21 02:45
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 我国科技金融已形成以政府部门为引领、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核心、其他主体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1] - 科技金融将在重构"制度—资本—技术"关系中发挥关键加速器作用 [1] - 需通过战略协同、资本赋能、技术支撑推动政策、金融、科技融合 [1] 新阶段特点 - 科技金融从金融工具上升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战略 [2] - 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2027年目标为科技金融体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求更适应 [2] - 金融变革加速向高效率、长周期、全周期、多元化服务转变 [3] - 2024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50%、高新技术企业获贷率55.7% [3] - 政策导向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3] 技术发展影响 - 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53.3% [4] - 科技金融服务需从技术要素适配升级为创新生态赋能 [4] - 需构建全场景综合服务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 [4] 中国特色体系构建 - 政策层面将建立颠覆性技术预警机制和"非共识技术创新基金" [5] - 推动国际合作参与6G、自动驾驶等国际标准制定 [5] - 金融层面建立复合评估模型纳入专利质量、ESG等授信标准 [6] - 设计"技术特性+场景需求"组合型产品提供全周期服务 [6] - 科技层面推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资源整合 [7] - 探索覆盖基础研究到规模量产的整体融资体系 [7]
清华系海归博士后创办,中国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首台海外交付,量旋科技获数亿元B轮融资丨硬氪首发
36氪· 2025-07-21 01:03
作者:欧雪 编辑:彭孝秋 硬氪获悉,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量旋科技」)近日完成数亿元B系列融资,投资方包括建信股权、梁溪科技城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以及星 空投资、华强资本、九颂基金等多家机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升级迭代、场景应用深化和加速全球化布局。 「量旋科技」成立于2018年,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其创始人兼CEO 项金根为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和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和副研究员。 以技术研发和商业落地双轮驱动为核心,「量旋科技」依托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云平台和应用软件进行产业布局,赋 能科研教学、药物研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AIoT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Web3、元宇宙的热潮推动,算力需求远无止境。但是,传统计 算机的摩尔定律濒临极限,量子计算成为突破极限,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科技。 项金根向硬氪表示,当前量子计算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如何平衡市场拓展与技术研发的进度对公司来说极具挑战。目前,「量旋科技」作为国内少数具 ...
深度|微软CEO:今天AI最大的限制因素不是模型能力,而是社会系统的惰性,衡量AI的最终标准是能否为世界创造盈余
搜狐财经· 2025-07-20 03:13
AI范式转变与平台重构 - AI被视为继客户端、互联网、移动和云之后的"第四个范式",将引发产品跃迁并推动平台演化[5][6] - AI终局是建立智能协作操作系统,基本单元为"模型+记忆+工具+权限"构成的Agent架构[2][16] - 底层堆栈需重构以适应AI负载,系统软件进入黄金时代,基础设施与模型层存在巨大创新机会[6][8] AI部署瓶颈与社会变革 - AI最大限制因素是社会系统惰性,需重写流程并重塑"工作"定义,变革管理是落地瓶颈[2][12][13] - 行业需从工具叠加转向流程重构,例如合并开发角色、重组产品团队以适配AI协作[13][18] - 医疗、教育等领域AI应用可显著降低流程成本,如医疗文书处理节省18% GDP开支[11] 技术架构与产品演进 - AI应用需构建标准化平台层,类似SQL引擎实现可组合性,模型+工具调用将支撑复杂系统[7][17] - 未来软件工程师角色转向架构师,负责元逻辑与流程管理而非代码编写[18][19] - "预制+即时"混合开发模式将成主流,IDE作为人机交互中枢的重要性提升[18][20] 基础设施与能源挑战 - AI发展需额外能源支持,美国计算能耗或从当前2%-3%升至6%,需创造社会盈余证明合理性[9][10] - 全球计算基础设施需升级以支持多智能体交互,量子计算与AI结合将加速科学突破[25][26] 行业应用与价值衡量 - AI价值衡量标准是为世界创造盈余,需在统计数据中体现真实场景改进(如房贷审批效率)[10][11] - 技术传播速度超预期,如印度农民通过WhatsApp聊天机器人获取政府补贴[19][20] - Windows Copilot重塑传统PC交互方式,硬件创新黄金期来临[20][21] 信任机制与治理框架 - 法律责任要求人类保留决策权,需开发工具支持对AI的理解与介入[19][21] - 产品设计需平衡隐私(个体)、安全(组织)、主权(国家)三层需求[21] 人才与组织战略 - 领导者需具备三大特质:模糊中厘清路径、凝聚团队能量、解决过度约束问题[23][24] - 团队协作是核心,协同能力决定影响力,零缺陷执行文化可跨公司传承[23] 未来工具与赋能愿景 - Copilot或成新一代"Excel",赋能研究员、分析师等群体日常创作[26] - 量子计算突破Majorana粒子实现容错量子比特,与AI协同模拟自然语言[25][26]
港澳青年踊跃参与,这场创业大赛报名火热汇聚逾2500项目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09:08
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概况 - 大赛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与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新闻发布会于7月18日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港举行 [2] - 大赛设置5个赛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食品科技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 [4][5] - 赛事流程包括初赛(8月11日-22日书面评审)、复赛(9月上旬现场路演)、全国总决赛(佛山市现场路演) [5][6] 参赛项目数据 - 截至报道时注册项目2564个,覆盖全国各省区市,非广东地区报名最多省份达135个项目 [7] - 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赛道报名最多(858个),其次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赛道(611个) [7] - 港澳项目注册356个,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赛道占比最高 [7] 赛道细分领域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赛道涵盖AI技术、量子计算、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 [4] - 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包括集成电路、低空制造、商业航天 [4] - 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赛道涉及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大健康 [4][5] - 食品科技与现代农业赛道覆盖海洋牧场、农业装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型食品与餐饮品牌 [5] - 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赛道包含科技服务、银发经济、动漫产品、时尚艺术 [5] 港澳地区参与机制 - 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创业计划""体验计划"资助青年参赛,并推动内地交流实习 [7] - 澳门特区政府组织大湾区考察活动,推出"专业顾问服务互换计划",并研究将财政扶持延伸至横琴合作区 [7] 大赛推广与高校联动 - 前期对接166家高校(含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10个内地城市及港澳举办28场推介活动 [6] - 参赛项目普遍具备高技术水平,多数拥有专利或已注册企业,部分由高层次人才领衔 [7]
【环球财经】华侨银行携手新加坡三大高校 深化量子技术研究助推金融创新
新华财经· 2025-07-17 15:31
合作背景与目标 - 新加坡华侨银行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及新加坡管理大学签署为期12个月的研究合作协议,旨在深化量子技术在前沿金融领域的应用[1] - 合作聚焦三大关键领域:利用量子计算加速金融衍生品定价、通过后量子密码学加强数据安全,以及应用量子机器学习提升欺诈检测能力[1] - 合作成果将以论文形式发表,以惠及整个金融行业,加速量子技术的落地应用[1] 合作具体内容 - 利用量子计算加速金融衍生品定价中广泛使用的蒙特卡洛模拟,以实现近乎实时的投资组合风险建模与调整[3] - 聚焦后量子密码学(PQC),开发能抵御未来量子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先进加密方法,保护银行的敏感信息和关键数据[3] - 探索量子机器学习(QML)技术,通过分析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更精准、快速地识别欺诈行为模式,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3] 政府支持与投入 - 新加坡政府自2007年以来已投入超过4亿新元建立世界级的量子研究生态系统,并在去年宣布追加近3亿新元投资以支持国家量子战略[3] - 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首席量子顾问许智贤表示,此次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正确方向,有助于将量子研究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为金融业解锁新机遇[3] 各方表态 - 华侨银行集团营运与科技部总裁雷法明表示,产学研的交流对公司意义深远,通过与三所大学的紧密合作,正将新兴技术应用于真实世界的挑战[4] -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里本乔斯特认为,合作提供了将量子算法理论付诸实践的宝贵机会[4] - 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王华雄指出,此次合作将为银行基础设施提供更强的韧性[4] - 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教授保罗歌里芬表示,合作旨在将前沿的量子机器学习研究转化为能增强银行业信任和弹性的实用工具[4] 公司长期规划 - 华侨银行自2021年起便制定了量子技术发展路线图,并积极培养内部人才,目标在2026年前培训超过100名具备中级量子技术水平的员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