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了什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02:42
科技创新 - 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装备海试成功,连续稳定运行超过240小时,制氢纯度达99.99% [4] - 亚洲首艘圆筒形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投用,标志中国超大型油气装备自主建设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4] - 鳍源科技消费级水下机器人FI-FISHP3自2018年初上市以来获数千万订单,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4] - 潜行创新在东盟市场销售额过去3年增长率分别达25%、30%和35%,与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企业建立合作意向 [4] - 深圳建成国家级涉海创新载体平台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实验室1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集聚370余个涉海科研团队 [4] - 2024年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领域支持实施50余个专项资金项目 [4] 科研平台与创新主体 - 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期工程生活区主体结构完成95%、科教区地基基础基本完成 [5] - 中国海洋大学建立深圳研究院,推动建设海洋信息领域高水平实验室 [5] - 全市涉海创新载体达75个,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26个,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 [5] - 全市高校设立18个海洋领域研发平台,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5]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实现海洋技术与工程项目自主招生并在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建成联合培养基地 [5] - 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海洋地球物理学"二级学科获批,海洋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人才 [5] 高端装备产业 - 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海洋船舶工业企业合计269家,2024年增加值预计达240亿元 [8] - 孖洲岛基地2024年修船产值25.9亿元,完成船舶维修改装242艘,位居全国第二 [8] - 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成 [8] - 招商局工业集团在西太平洋完成6000米级采矿车原位海试,最大作业水深5566.7米 [8] 海洋能源产业 - 南海东部油田连续3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全市海洋油气业2024年增加值预计超600亿元 [8] - 建成3座LNG接收站,设计接收能力164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8] - 2024年深圳港LNG接卸总量达135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8] - 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完成项目核准批复 [8]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 全市海洋信息服务企业5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3家 [9] - 累计建设覆盖海域5G基站867个,有效信号覆盖可延伸至25千米范围 [9] - 培育出朗诚科技、碧兴物联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9]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 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7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 [9] - 建成1个省级、9个市级海洋生物医药创新载体 [9] - 拥有HW130注射液等3款在研海洋创新药 [9] 港口与航运 - 202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39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1%,稳居全球第四 [12] - 组合港、内陆港总数增至62个,通关效率提升60%,节省货主报关成本约30% [12] - "渝深图定班列"实现成渝货物2天至盐田、3天抵香港 [12] 清洁能源与绿色港口 - 2024年深圳港LNG吞吐量为1336万吨,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 [13] - 盐田港全年LNG加注量达30万立方米,2025年一季度加注量超1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近3倍 [13] - 建成61套岸电设施,覆盖86个泊位,覆盖率达80% [13] - 建成启用全球首座港内底盘式拖车换电站 [13] 船舶租赁与法律服务 - 深圳船舶租赁产业规模达全国前三、华南地区首位 [13] - 累计落地39单船舶租赁业务,租赁资产达160.3亿元 [13] - 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2024年受理海事案件165宗,同比增加50% [14] 海洋旅游 - 海洋旅游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1/5 [15] - 2024年邮轮旅客吞吐量达8.9万人次,邮轮运营36航次,位列全国第四 [15] - 西涌成为我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 [15]
透视广东海洋城市版图:广深抢跑新兴产业,临港县域寻路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6-26 13:35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沿海14城推动"蓝色经济"版图清晰化 [1] - 广州、深圳两市海洋经济规模领先,2024年生产总值分别达4979亿元和5409亿元 [1][4] - 海洋新兴产业(高技术船舶、海洋电子信息等)成为广深产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及政策焦点 [1][4] 广深海洋经济核心数据 - 广州市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25%,单位岸线产值33亿元/公里(全国第二),船舶制造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同比+8%) [4] - 深圳市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14.7%(同比+5.8%),海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061亿元(同比+10.1%),旅游业增加值+11.6% [4] - 广深集聚全省超3万家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同比+2%),年专利公开数1.76万件 [4][6] 海洋新兴产业突破 - 广州交付首艘深远海科考船、"极地"号破冰船、"白鹤滩号"风电安装平台等高端装备,海洋新兴产业指数全国第一梯队 [5] - 深圳实现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海上风电制氢,建成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项目及国内首个LNG冷能养殖项目 [5] - 深圳计划"十五五"末海洋工业增加值达2150亿元(年均+12%),重点发展绿色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 [5] 县域经济转型动态 - 沿海县域推动海洋渔业升级,如饶平县突破花鲈鱼种苗技术(累计产苗8000万尾),2024年渔业总产值近60亿元 [8][9] - 企业加速布局:海发公司计划2025年投放500+深水网箱及10个大型养殖平台,预计年渔获产值超10亿元 [10] - 饶平县临港工业签约40+项目(总投资160亿元),2024年总产值172亿元(+14.34%),规划打造千亿级新能源集群 [11] 省级战略规划 - 广东提出打造1-2个千亿级海洋未来产业(海洋物联网、海水制氢等),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2][6] - 省级层面布局100+涉海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突破天然气水合物、深远海科学等领域核心技术 [6] - 实施"港产城联动"策略,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聚势发展 [2][11]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 支撑海洋强省建设|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山东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02:21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山东省编制《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科技创新规划》,健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 [3] - 海洋领域崂山国家实验室获批组建并实现规范化运行,拥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建成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6个省重点实验室、2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 [3] - 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在威海落地,"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将构建国家级深海公共服务平台 [3] 海洋科技人才培育 - 省委海洋委成立由11名院士、14名海洋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机构和智库 [5] - 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蓝色人才专项",累计遴选蓝色领军人才49名,培育涉海高层次人才224名,安排省级专项补助资金4.65亿元 [5] - 设立山东首只总规模30亿元的海洋人才发展基金,中国海洋人才网上线运营 [5]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 - 自主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百余项,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 [7] - 创新"金融+科技+产业"模式,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26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 [7] - 2024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0余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超8亿元 [7] 海洋技术突破与标准制定 - 发布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问海",计算效率提升1000倍 [7] - 自主研制国内首套浅水水下注水树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7] -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24项,行业标准386项,地方标准278项 [9] 海洋科普与教育 - 创建82个省级以上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海洋特色学校100余所,海洋科普场馆60余家 [11] - 累计吸引超300万人参与各类海洋科普活动 [11]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启动运行
央广网· 2025-06-09 01:52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运行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 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试验场是中国海洋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和业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试验平台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自然资源部在全国布局4个试验场区 分别位于山东威海 浙江舟山 广东珠海和海南三亚 采用北东南 浅海加深远海布局 [1] 深海试验场基础设施 - 深海试验场海上固定试验区位于甘泉海台西北部 距三亚约200公里 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水深约1300米至1500米 具备典型深海水文环境 [1] - 该试验场是全国唯一深水试验场 提高深海进入 探测 开发和保护能力的关键基础设施 [2] - 试验场将构建深海试验场应用创新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 打造深海制造特色产业集群 [2] 产业发展与创新 - 试验场打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保障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促进涉海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1] - 深海试验场运行将深度赋能相关场景下的产业创新 向海洋要生产力 求新增长点 [1][2] - 试验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实施 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1]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7月1日正式施行 挺进深海装备 深耕蓝色药库
广州日报· 2025-06-03 19:11
政策法规出台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已审议通过并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 [1] - 条例支持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与港澳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1] - 条例支持南沙等地在海洋领域市场准入、产权保护、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1]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条例将支持产业发展作为独立章节凸显,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上休闲运动、跨岛游等业态 [2] - 广东省将形成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竞相涌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梯次格局 [2] - 广东省将加速发展海洋新兴制造业,包括深海装备、蓝色药库、绿色智能船舶等领域 [3] - 前瞻布局海洋物联网、海洋低空产业、天然气水合物、海水制氢、海洋蓝碳等未来产业 [3] - 计划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和若干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3] - 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 [3] - 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3] 科技创新支持 - 广东省海洋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 [4] - 2024年全省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超1.7万件 [4] - 条例鼓励成立海洋创新联盟,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4] - 支持企业承担海洋科技攻关项目,强化涉海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4] - 加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 -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研发到中试到量产全流程创新链条 [4] 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 条例规定加强海洋产业、生态保护、文化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5] - 鼓励涉海企业参与境外海洋经济领域投资和海洋资源开发 [5] - 深化与港澳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5] - 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在海洋领域进行创新探索 [5] - 加强与周边沿海同级人民政府在港航、渔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5] 海洋经济规模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5.4% [5] - 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的省份 [5] - 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5] - 广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27.3%,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6] 海洋资源禀赋 - 广东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全国第二) [6] - 大陆海岸线长4084.5千米(全国首位) [6] - 海岛1963个(全国第三) [6]
向蔚蓝深处进发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大众日报· 2025-05-25 00:34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山东海洋资源优势,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1] - 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6.1%,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3] - 山东布局《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聚焦海洋人工智能、绿色港口等14个重点领域[5] 海洋产业转型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设计年产能3600吨高品质鱼类,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2] - 2023年山东11个海洋传统产业增加值7510亿元(+6.9%),其中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占比77.5%[2] - 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HG14国华100万千瓦投产后年发电17.8亿千瓦时,配套渔业养殖年收益超2700万元[3] 智慧港口建设 - 日照港全自动卸船机单机效率提升5倍,大宗干散货智慧系统作业效率提升3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4] -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62.62自然箱/小时(13次刷新世界纪录),烟台港AGV取放车效率提升140%[5] - 山东港口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4400万标箱(全球第二),开通航线357条[5] 海洋科技创新 - 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获5项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50%[6] - 日照海龙湾建成全国首个退港还海修复工程,烟台长岛实现江豚、斑海豹洄游[8] - 潍坊滨海区创新"柽柳+肉苁蓉"种植模式,推动盐碱地生态修复[8] 海洋生态保护 - 烟台八角湾水质连续达Ⅰ/Ⅱ类标准,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100%,入选美丽海湾案例[7] - 2024年山东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93.6%,美丽海湾案例数量全国第一[8] - 八角湾规划"十四五"末旅游年收入超100亿元,接待游客800万人次[7]
山东青岛持续探索浒苔资源化利用,推动成果转化,带动产业链发展——浒苔入肥 变废为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0 04:32
浒苔资源化利用技术突破 - 海大生物开发"浒苔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建立绿色降解和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填补国内外大规模海洋绿藻高效处置技术空白[4] - 公司发明浒苔多糖高效提取、纯化及寡糖靶向制备关键技术,获16件发明专利授权,突破结构定向修饰改性技术[5] - 技术成果包括系列浒苔肥料、生物刺激素、饲料添加剂产品,含寡糖、氨基酸、糖蛋白等活性成分,应用于生物农业领域[4][5] 产业化应用与经济效益 - 实现基于浒苔多糖的绿色生物农药、植物疫苗、精准生物肥料产业化,获3项饲料生产许可证和4项肥料登记证[5] - 浒苔资源化利用直接产品年产值达6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10] - 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2.75亿元,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国内20多个省区市[5][7] 研发体系与产能布局 - 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力量,与中科院海洋所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引进多位海洋生物领域专家[11][17] - 2009年建成全国唯一浒苔规模化处置基地,2020年投产高端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园,实现双藻源生物刺激素等规模化生产[7] - 设立农科学院负责技术研发与培训,"状元连"体系推动终端市场品牌化运营[8] 行业地位与战略规划 - 公司为国内海藻肥行业领军企业,拥有"海状元"等知名品牌,产品线超百种[7] - 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山东省"瞪羚企业"等称号,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储备库[10] - 未来将优化浒苔多糖提取工艺,加强上下游合作,推动产品广泛应用[11] 浒苔特性与环保价值 - 浒苔富含多糖,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用功能,但传统处理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4] - 技术将浒苔变废为宝,化解绿潮生态危机,培育特色海洋环保产业[5] - 产品可提升动物生长性能20%以上,改善肠道免疫,满足健康养殖减抗需求[4]
首批海洋科技供需清单发布!青岛举办海洋产学研产业化落地对接会
齐鲁晚报网· 2025-05-12 08:15
会议概况 - 青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对接会于5月12日举办 采用开幕式主论坛和分领域沙龙模式 聚焦成果转化全链条和海洋电子信息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 现代渔业三个重点领域 [1][3] - 会议吸引100余家单位参与 覆盖科研院校 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 包括自然资源部北海局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青岛国信集团 海洋石油工程(青岛) 明月海藻集团 财通集团 青岛融资担保集团等 [6] 供需清单发布 - 首批海洋科技供需清单包含43项研发成果和70项技术需求 覆盖海洋装备 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 现代渔业等8大领域 [1][5] - 同步配套80项金融产品清单 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和资金双支撑 [5] 技术对接成果 - 分沙龙采用供需单位主发布加合作伙伴响应机制 定向邀请60余家单位 围绕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海洋生物饮品功能性原料提取及去腥味技术 深远海养殖装备等产业痛点展开精准对接 [5] - 会议促成16项合作意向 涉及海洋电子设备研发 海洋药物创新 渔业养殖技术升级等多个方面 [6] 具体案例展示 -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发布深海资源与环境多元观测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需求 [6] - 中国海洋大学展示固废基海洋骨料混凝土研发与应用成果 [6] - 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介绍三文鱼全周期养殖技术 [6] 长效机制建设 - 会议标志着青岛海洋科技创新从政策引导向实体化对接的深化跨越 [7] - 未来将通过清单化管理 常态化对接 市场化运作 建立海洋科技成果台账 组织小范围沙龙 技术路演 企业调研等活动 加速形成创新驱动产业 产业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7]
瞭望 | 青岛:破解海洋科创堵点
新华社· 2025-04-29 01:57
科研资源与实验室体系 - 青岛拥有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重点实验室18家、市重点实验室64家,形成梯次衔接的实验室体系[1] - 集聚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40家知名高校院所和60家涉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 - 近三年驻青涉海科研院所SCI论文、EI论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20.4%[3] 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 - 黄海水产研究所绘制20余种海水动物基因组图谱,创制F5代dmrt1基因编辑鱼6万余尾,研制多款鱼虾育种基因芯片[2] - 建成全球领先超算大科学装置、"极地号"破冰调查船,推进"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3] - 自主研发船舶智能航行系统,实现全球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累计航程超4.8万海里,自主决策超100万次[4] 产业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 - 15万吨级养殖工船交付运营,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订单新能源动力占比超70%,全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全球领先[5] - 海洋防污超滑涂层技术通过仿生学原理降低生物污损概率,实现绿色环保应用[9] - 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汇聚科技成果36884项、企业需求4285项,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3亿元[10] 人才梯队建设 - 青岛海洋人才近40万人,占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量103万人的38.8%[7] - 中国海洋大学培养16位海洋领域院士,占全国海洋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8] - "现代海洋英才激励计划"提供最高30万元奖励,"五找"服务覆盖创业全环节[8] 经济贡献与产业协同 - 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占全国5.2%、山东省30.6%,对全市GDP贡献率达45.9%[11] - 海洋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2.9%、43.5%、53.6%,技术合同成交额87.47亿元(同比+26.13%)[11][12] - 设立1亿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参股总规模56亿元的产业基金,推动10余项成果产业化落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