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管理费率

搜索文档
首批获准!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5-23 11:13
记者了解到,继5月16日首批产品申报后,5月23日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获证监会注册,预计很快就 会向投资者发售,投资者可通过商业银行、互联网平台等便利认购相关产品。 首批产品为降低投资者和销售渠道理解的复杂度,各家管理人均设置了1.2%(基准档)、1.5%(升档)、 0.6%(降档)的三档费率水平以及年化跑赢6个百分点、年化跑输3个百分点的业绩考察指标。多家管理人表 示,待产品推出一段时间后,结合产品推广效果和各方意见,各家可能会对前述参数做适当差异化安排,以满 足投资者不同需求。 首批产品迅速获批 基金产品端创新加速推进。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 浮动管理费率,首批产品5月16日申报,5月19日均获受理,5月23日迅速获批。这一流程快速高效,体现了监 管部门对落实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加快推出投资者可感可及改革措施、努力构建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利 益回报绑定机制的高度重视。 传统上,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取以固定费率模式为主,即管理人按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为 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行业也自发探索推出了部分浮动费率产品,但总体规模和市场影响较小。 ...
浮动费率基金后续将将实现常态化供给 成熟一只、推出一只
快讯· 2025-05-23 10:54
智通财经5月23日电,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今日获批,除了首批获批产品的基金公司外,其他众 多基金管理人对开发新模式产品也表达兴趣并积极筹备,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此类产品获批问世,新模式 浮动管理费率产品将实现常态化供给。相关创新产品可"成熟一只、推出一只",尽快向市场推出。(智 通财经记者 闫军) 浮动费率基金后续将将实现常态化供给 成熟一只、推出一只 ...
力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费率模式再创新
证券日报· 2025-05-21 17:24
公募基金行业创新 - 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多家公募机构集中申报首批主动管理权益类浮动管理费率产品 [1] - 新产品是《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后的重要创新,采用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费率模式 [1] - 费率分三档:符合基准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基准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基准适用升档费率 [1] - 管理费率由投资者持有期间的实际收益水平决定,持有期要求是重要前提 [1] 浮动费率模式的意义 - 推动行业加快创新,提供更灵活的管理策略选择,激发行业活力 [2] - 提升投资者体验,管理成本与收益挂钩更合理,增强投资者信任 [2] -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形成公平透明竞争环境,激励管理人注重业绩和风控 [2]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需继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投资者教育、推动行业自律 [3] - 通过创新举措提升竞争力,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3]
每经热评︱首批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正式上报 将倒逼公募基金提升投研能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1 11:52
行业费率改革 - 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正式上报 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1] - 浮动管理费率模式将管理费与投资者持有时间和业绩表现深度挂钩 例如某产品持有不足一年维持1.2%固定费率 满一年后按年化收益率分三档浮动 [2] - 新模式旨在解决"基金赚钱 基民不赚钱"问题 实现基金公司与投资者"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2] 传统模式局限性 - 固定管理费率模式在行业稳定发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但随市场环境变化和投资者需求多元化 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1] - 固定费率导致基金公司收入与业绩脱节 出现基金亏损但管理费逆势增长的不合理现象 [1] - 传统模式削弱基金公司提升业绩的动力 投资者与公司利益绑定不足 [1] 新模式行业影响 - 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业绩驱动" 回归"代客理财"本源 [2] - 优化投资者体验 使管理费与业绩关系透明化 帮助投资者更理性选择产品 [2] - 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和业绩表现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3] 实施挑战 - 浮动费率产品可能因市场低迷期的"费率下行预期"面临销售阻力 [3] - 费率设计复杂度增加 需加强投资者教育以提升新模式接受度 [3]
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蝶变产品设计更加精细化
中国证券报· 2025-05-18 21:27
行业动态 - 26家基金公司集体上报新一批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这是《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后的首批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产品上报已于5月16日获证监会接收 [1] - 首批上报的产品均为全市场选股型基金,主要对标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800等宽基指数 [1] - 26家基金管理人中,总管理规模或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居行业前列的管理人21家,中小管理人4家,外商独资管理人1家 [1] - 行业头部机构被引导在未来一年内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2] 产品设计 - 新产品设计围绕《行动方案》要求,着力强化投资者利益为本的导向 [2] - 对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确定具体适用管理费率水平 [2] - 费率的升降档实行非对称设计,更加强调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管理费率的降档幅度将明显大于升档幅度 [2] - 产品设计更加精细化,更加关注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长期投资的引导,更重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 [1] 历史沿革 - 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成立的裕隆基金,采取管理费叠加业绩报酬机制 [3] - 2002年左右部分基金尝试对管理费的整体收取进行整体单向浮动 [3] - 2007年管理费叠加业绩报酬的浮动机制进一步演变,管理费率有所降低,对业绩报酬提取的规定更细化 [4] - 2013年至2014年间浮动管理费率模式进一步多样化,衍生出阶梯费率模式和支点式对称浮动费率模式 [4][5] - 2019年底浮动管理费率基金采取基础管理费叠加逐笔计提业绩报酬的模式,业绩报酬提取进一步精细化 [6] - 2023年四季度浮动管理费率模式进一步多元化,演变出与基金业绩挂钩、与投资者持有期挂钩、与基金规模挂钩三种浮动模式 [6][7] 新模式特点 - 将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收入与投资者实际盈亏情况挂钩 [8] - 通过费率优化来让利投资者,有助于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 [8] - 根据投资者实际盈亏情况来对应收取不同费率,践行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理念 [8] - 管理费与相对于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挂钩,引导提升挖掘阿尔法超额收益的专业化投研能力 [8]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对基金投资运作的约束,避免投资风格漂移 [8]
新规下首批浮动管理费产品申报【国信金工】
量化藏经阁· 2025-05-18 16:28
市场回顾 - 上周A股主要宽基指数表现分化,创业板指、沪深300、上证综指涨幅居前,分别上涨1.38%、1.12%、0.76%,而科创50、中证1000、中证500表现较弱,分别下跌1.10%、0.23%、0.10% [10] - 行业方面,汽车、非银行金融、商贸零售领涨,涨幅分别为2.71%、2.67%、2.23%,国防军工、计算机、综合金融跌幅较大,分别下跌1.61%、1.40%、0.79% [16] - 债券市场方面,央行逆回购净回笼资金3501亿元,不同期限国债利率均上行,信用利差普遍收窄,1年期AAA级信用债利差下降6.65BP至24.79BP [18][22] 基金产品动态 - 上周新成立基金15只,合计发行规模63.45亿元,较前一周有所减少,同时有27只基金进入发行阶段,本周将有31只基金开始发行 [3] - 首批26只浮动管理费率产品申报,这些产品将根据持有期间业绩表现差异化收取管理费,标志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落地 [5] - 腾讯理财通联合基金公司推出"百万理财金"活动,涵盖固收+、指数型等多样化产品,旨在提升投资者教育和服务体验 [8] 指数与ETF创新 - 中证指数公司发布多资产ETF标的系列指数,包括中证A500股债恒定比例指数等三大系列,为基金公司布局多资产ETF提供新标的 [9] - 上周上报64只基金产品,包括3只FOF、1只REITs及多只行业主题ETF,如南方中证港股通科技ETF、景顺长城中证人工智能50ETF等 [4] 公募基金表现 - 普通公募基金中,主动权益、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上周中位数收益分别为0.34%、0.17%、0.16%,另类基金今年以来表现最优,中位数收益达4.85% [28][29] - 量化基金方面,指数增强基金上周超额收益中位数0.14%,量化对冲型基金收益中位数0.14%,今年以来超额中位数分别为1.50%和0.68% [31] - FOF基金中,目标日期基金权益仓位较高(50%-65%),普通FOF权益仓位两极分化,上周目标日期基金收益中位数0.82%,表现优于其他类型 [33][35] 产品发行与申报 - 上周新发基金规模240.04亿元,债券型基金占比最大(192.5亿元),被动指数型数量最多(8只) [40][41] - 本周待发行基金23只,以被动指数型(9只)、增强指数型(5只)和中长期纯债型(4只)为主,包括多只中证A500增强策略ETF等创新产品 [45][46]
迈入浮动管理费率时代!首批浮动费率基金上报,这家券商资管在列
券商中国· 2025-05-16 23:24
浮动费率产品上报 - 首批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费率产品正式上报,共26家基金管理人参与,东方红资产管理是唯一一家券商资管机构[1] - 东方红资产管理上报的产品为"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型基金",该产品根据投资者持有期间的收益情况确定管理费率档位[2] - 证监会要求头部机构在未来一年内发行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2] 东方红资产管理优势 - 东方红资产管理是行业内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最大的券商资管子公司,拥有15只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管理规模达104.59亿元[3] - 公司在2005年就开始探索浮动费率模式,通过东方红1号、东方红产业升级等产品积累了丰富经验[3] - 公司近期任命成飞为总经理,其曾带领国信证券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从2021年2.03亿元增长至2024年8.20亿元[4] 行业格局与规模 - 首批上报机构多为头部公募基金,如易方达、华夏等,券商资管仅东方红一家入围[5] - 东方红资产管理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约880亿元,占其全部公募管理规模50%[5] - 中泰资管、财通证券资管等机构的公募权益类产品规模分别为174.66亿元和超100亿元[6] - 14家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拥有公募牌照,13家机构2024年末管理规模达8520亿元,同比增长13.63%[6] 政策与行业影响 - 《行动方案》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建立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担机制[3] - 浮动管理费机制将改善运作机制,激励资管机构注重长期投资,打破传统"旱涝保收"模式[1][7] - 政策将推动资管行业从"规模导向"向"回报导向"转变,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推行浮动管理费、强制跟投等制度[8]
公募行业火速落实监管要求 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集体上报
证券日报· 2025-05-16 16:45
公募基金行业转型 - 多家公募机构集中上报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包括嘉实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等[1] - 新模式产品根据投资者持有期间的基金收益情况确定管理费率档位,体现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1]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要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通过浮动管理费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现象[2] 浮动管理费率机制设计 - 费率分为三档: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适用升档费率[2] - 东方红资产管理已有15只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管理规模超百亿元[2] - 费率体系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建立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共享机制[2] 行业影响与发展方向 - 构建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关系[3] - 未来一年内要求头部机构发行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4] - 政策对主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需注重规范化和纪律性,控制行业偏离度、风格暴露等关键指标[3] 投资者体验优化 - 行业将从单纯追求产品业绩向全面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转变,重视投资者实际盈亏情况[3] - 强调看"持有期业绩"而非短期业绩,保护优秀基金经理并抑制投资者追涨杀跌行为[3] - 通过费率优化设计让利给长期持有者,引导形成理性投资习惯[3] 市场预期效果 - 有望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困局[4] - 倒逼基金管理人全面提升投研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4] - 抑制短期投机行为,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4] - 资金将更高效流向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优质资产,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4]
浮动管理费率采取“新老划断” 存量产品不受影响
快讯· 2025-05-16 10:16
公募基金改革 - 公募基金行业推出《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浮动管理费率产品采取"新老划断"方式实施 [1] - 存量浮动费率基金产品不受新规影响,正常投资运作维持不变 [1] 销售策略调整 - 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将弱化浮动费率基金的首发规模考核,强化"重实量"的销售导向 [1] - 行业将避免产品"高开低走",重点提升投资者长期投资体验并加强持续营销 [1]
公募基金改革方案深度解读:公募重磅改革,加速生态重塑
2025-05-14 15:1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公募基金、非银金融(券商、保险) - **公司**:中国平安、中信证券、中财、太保、众安在线、中国太平、新华保险、东方财富、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广发证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募基金新规 - **背景和内容**:旨在解决居民投资收益和机构短期经营问题,体现金融多方面特性统一,分三阶段实行,已完成两阶段,将推进降低销售费率[5] - **对行业变化影响**:从绩效考核、降低成本等五方面影响行业,引导注重实际回报,提升竞争力和促进健康发展[6] - **考核机制变化**:加强长周期考核,纳入投资者盈亏,重视业绩回报和稳定性,或使基金经理配置低配行业和高弹性股票[7] - **基民成本变化**:销售费率稳步降低,后端费用规模和占比下降;管理费率整体下降,浮动管理费率产品预计大幅增加[10][11][12] - **权益类基金发展**:政策强调发展,我国权益型基金规模占比低,需提升投研和业绩吸引资金,指数型基金是重要抓手[14] - **指数型及 ETF 发展**:是扩展公募基金额度重要驱动力,我国 ETF 发展速度快,加快注册和创设可推动固收加基金增长[15] - **主动权益产品影响**:业绩基准和薪酬挂钩使投资者趋于保守,固收加产品吸引力提升,规模可能扩张[16] - **基金销售环节变化**:规范销售环节,纳入新评价指标;基金投顾重要性增加,可拓展基金公司收入来源[17] - **行业格局影响**:加速优胜劣汰,支持头部创新,鼓励中小特色化,行业集中度预计提升[18][19] - **对特定公司影响**:对 ETF 优势基金公司及其母公司有利,低配个股或行业受关注[20] 非银行业 - **新规影响**:近期非银行业板块大涨由短期补涨和超低配配置驱动,持续性可能不强[2] - **未来发展趋势**:长期有加仓和配置价值,保险行业基本面改善,分红险转型加快,负债成本下降,预计二季度利润同比增长[4] - **选股思路**:关注超低配权重股、二季报好且估值低标的、高贝塔系数标的[4] 券商板块 - **表现**:新规下补涨概率大,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全年业绩有望两位数增长[21] - **选股思路**:考虑板块内低配个股、并购交易主题、高性价比股票[2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 年客户维护费为 355 亿元,同比下降 9%,销售费用占管理费收入比例从 2021 年的 30%降至 2024 年的 28%[10] - 2023 年主动权益基金平均管理费率为 1.14%,较 2022 年的 1.37 显著下降;2024 年 ETF 产品平均管理费率同比下降 0.02 个百分点至 0.42%左右[11] - 2023 年集中发行 20 只浮动管理费率主动权益产品,按 60%计算,2024 年前十大基金公司新增约 29 只,全行业新增约 161 只[12][13] - 我国权益型基金规模占公募基金比重为 22%,远低于全球 57%及美国 64%;主动权益型产品规模 2024 年降至 11%;我国指数型基金占比 11%左右,美国 23%左右[14] - 我国指数型 Fund 总量中 70%左右是 ETF,2018 - 2024 年复合增速达 39%[15] - 基金投顾整体规模约 1200 亿 - 1400 亿,券商投顾规模较大[17] - 中国前五名公募基金公司占比约 40%,美国为 70%[18] - 一季度上市券商净利润同比增长 82%,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增速超 50%,得益于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 71%和投资净收入增长 50%以上[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