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6 03:58
能源供应保障与韧性 - 能源消费增量显著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欧盟年度用电量[12]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 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 占全球超五分之一[12] - 能源资源配置优化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12]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车桩比达2:1[13] - 能源自给率保持80%以上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17] -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17] 绿色低碳转型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40%提升至60%左右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14] - 全社会用电量中绿电占比达三分之一 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1个百分点 预计超额完成20%目标[14]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碳约41亿吨[14] - 2024年风光发电量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24] -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25] - 截至2024年7月底充电基础设施达1669.6万个 为"十三五"末的10倍[25] 能源科技创新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刷新世界纪录[4][15] -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4] 截至2025年上半年装机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5][39] - 建成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首座工程[15] - 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和千米深海[15] - 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 位列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全球一半[5][39] - 认证236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含世界首台套[38] 电力市场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3.8万亿千瓦时 翻一倍多 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20年40%提升至连续四年超60%[5][23] - 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97万家 为2020年的5倍[16]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 实现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21][22] -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独立储能等新主体蓬勃发展[5][23] 能源投资拉动 - 能源工业年度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 累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10%[30] - "十四五"以来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1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20%[30] - 2024年可再生能源重点项目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超80%[31] - 2024年新型储能、充换电基础设施、氢能等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近2000亿元[5][31] - 民营企业深度参与能源领域 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超85% 充电运营服务商民营企业占比超80%[32]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与10多个国家签署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协议[33] - 2025年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签约25个能源项目 金额约400亿元[33] - 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34] - 近十年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34] 民生能源保障 - 累计安排农村电网中央预算内投资250亿元 带动农网投资超8000亿元[27] - 户用光伏装机约1.8亿千瓦 每年为农民增收约140亿元[27] - 五年来累计为用户节省投资超3000亿元[28] - 充电基础设施覆盖98%高速公路服务区[27]
经济日报丨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超级市场
国家能源局· 2025-08-26 01:03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背景与意义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能源转型和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支撑[3] - 电力作为一二次能源转换枢纽 处于能源体系中心环节 随着新能源装机比重快速提升 用电负荷持续增长及极端气候变化影响 电力系统运行发生深刻变化[3] -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能有效打通各能源品种从供给侧经配置侧向消费侧传导全过程 以市场化方式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3] 电力市场改革进展与成效 - 新一轮电改以来修订《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 编制出台中长期 现货 绿电 绿证交易及信息披露等配套规则 统一市场度量衡[4] - 形成多层次市场框架 空间上覆盖省际省内 时间上覆盖多年至日内现货交易 交易标的上覆盖电能量和辅助服务[4]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 占比从17%提升至63% 实现计划电向市场电转型[4] - 电力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化电量比重超90% 发挥保供压舱石作用 超半数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消纳 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5] 当前市场存在短板与改进方向 - 各层级市场间仍存在交易壁垒 多层次电力市场协同运行需加强[5] - 电力市场功能和交易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5] - 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入市的政策机制仍需完善[5] - 提升系统充裕和灵活调节能力的市场机制需要创新[5] 未来发展定位与目标 -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核心任务 是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必然选择[6] - 要紧盯建设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 持续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6]
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超级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8-24 22:06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背景与意义 -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1][4] - 电力作为能源体系中心环节 需通过全国统一市场解决能源安全、绿电消纳、价格疏导等区域难以平衡的问题[1] - 新能源装机比重快速提升 叠加用电负荷增长和极端气候影响 电力系统运行发生深刻变化[1] 电力市场改革进展与成效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 占比由17%提升至63%[2] - 形成覆盖省际省内、多年至日内现货、电能量及辅助服务的多层次市场框架[2] - 电力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化电量比重超90% 发挥保供"压舱石"作用[3] - 超半数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方式消纳 新能源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3] - 在全球能源价格大幅波动背景下保持用能成本总体稳定[3] 市场制度与规则建设 - 修订《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并出台中长期、现货、绿电、绿证交易等配套规则[2] - 统一电力市场"度量衡" 奠定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制度基础[2] 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 各层级市场间存在交易壁垒 多层次市场协同运行需加强[3] - 电力市场功能和交易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3] - 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政策机制仍需完善[3] - 提升系统充裕性和灵活调节能力的市场机制需要创新[3] 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 2025年是新一轮电改十年 需紧盯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持续推进[1][4] - 持续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4]
专家解读丨如何破解电力市场“规则打架”“标准不一”难题?
国家能源局· 2025-08-19 06:47
核心观点 - "1+6"基础规则体系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制度基石和核心架构 旨在解决规则不衔接、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为电力资源全国自由高效流动扫清障碍 [2][3][4] 体系定位与功能 - 体系确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顶层设计 明确基本理念、价值导向和运行逻辑 解决市场建设方向性问题 [3] - 统一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注册、信息披露、计量结算等关键环节操作规则 形成全国统一操作手册 [3] - 为中央和地方各级电力市场提供基础制度规则依据 是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市场的前提条件 [3] 体系架构设计 - "1"指《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 是基础性纲领性规则 界定市场主体权责边界、核心交易类型与基本运作模式 [5] - "6"涵盖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注册、信息披露、计量结算六大支撑性规则 针对关键环节制定具体规范 [5] - "1"与"6"构成逻辑严密有机整体 "1"提供方向依据 "6"实现具体落实 覆盖电力交易全环节和全品种 [6] 市场协同机制 - 中长期市场作为压舱石 通过跨年、年度、月度等合约锁定大部分电量 提供长期价格信号和稳定预期 [7] - 现货市场作为风向标 基于实时供需以分钟级、小时级价格信号交易 反映短时供需变化和网络阻塞情况 [7] - 辅助服务作为稳定器 通过市场化机制购买调频、备用等服务 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7] - 三者形成"长期锁定-短期优化-实时保障"连续时间序列 实现电力资源跨时空优化配置 [7][8] - 现货市场节点电价包含位置信号 反映区域供需紧张程度和网络阻塞成本 引导资源区域间流动 [8]
如何破解电力市场“规则打架”“标准不一”难题?
中国电力报· 2025-08-19 05:15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核心地位 - 确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锚定基本理念 价值导向和运行逻辑 解决市场建设方向和路径的根本性问题 为破除市场壁垒和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供统一制度遵循 [2] - 统一规则标准 系统性整合规范中长期 现货 辅助服务 市场注册 信息披露 计量结算等关键环节操作规则 形成全国统一操作手册 解决规则不衔接和标准不一致等突出问题 实现全国一盘棋 [2] - 提供基础遵循 为中央和地方各级电力市场规划 设计 建设 运营 监管提供最基础制度规则依据 是构建高效规范 公平竞争 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2] "1+6"规则体系架构与逻辑关系 - "1"指《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 是基础性纲领性规则 作为体系主干与根基 为市场运行确立基本原则和总体框架 明确市场主体权责边界 核心交易类型与基本运作模式 系统安全运行底线要求及风险防控核心机制 [3] - "6"是在"1"统领下针对关键环节与核心交易品种制定的支撑性规则 作为体系枝干 涵盖中长期交易 现货市场 辅助服务市场 市场注册 信息披露 计量结算六大具体规则 [4] - "1"与"6"相辅相成构成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 "1"为"6"提供方向和依据 "6"是对"1"的具体落实和规范 确保规则覆盖电力交易全环节和全品种 消除规则盲区 保障市场高效公平安全运行 [4] 三大市场动态衔接与资源配置机制 - 中长期市场作为电力交易压舱石 通过跨年 年度 月度 多日等合约锁定大部分电量交易 提供长期价格信号和稳定预期 是规避风险和保障电力供应基本盘的基石 锚定资源流动趋势 [6] - 现货市场作为市场风向标 基于系统实时供需状况以分钟级 小时级价格信号进行交易结算 灵敏反映短时供需变化和网络阻塞情况 引导资源实时流向最需要之处 实现短期边际成本最优 [6] - 辅助服务市场作为稳定器 通过市场化机制购买调频 备用 无功调节等服务 保障系统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作为看不见的安全网 是现货市场高效运行和系统物理安全的重要保障 [6] - 三者通过紧密耦合动态协同实现跨时空高效配置 时间上形成长期锁定-短期优化-实时保障的连续序列 空间上通过现货市场节点电价的位置信号反映区域供需紧张和阻塞成本 引导区域间资源流动 [7]
专家解读丨电力“软联通”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国家能源局· 2025-08-18 08:27
电力市场"软联通"核心价值 - 推动各省市场从"说方言"转向"讲普通话",破解新能源消纳、打破省间壁垒、激发市场活力 [2] - 跨省输电能力超3.4亿千瓦,相当于2个德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硬连接"基础设施已就绪 [2][5] 规则体系时间维度延伸 - "一长":交易合约向多年、年度延伸,鼓励签订多年期绿色电力购买协议以稳定供需和价格预期 [3] - "一短":交易间隔向更短周期延伸,鼓励中长期市场连续开市,缩短交易周期并提升交易频次 [3] - 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规则加快形成短期电力时空价值信号,适应新能源波动性和随机性 [3] 规则体系空间维度扩展 - "一大":依托大电网构建大市场,推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促进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4] - "一小":服务微电网和分布式发展,明确新型经营主体(储能、虚拟电厂等)注册资质,推动其参与市场化交易 [4] 全国统一规则体系迫切性 - 解决各省市场模式、交易时序、组织模式、结算方式及术语差异问题 [6] - 衔接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断点,实现全链条贯通与多周期协同 [6] - 疏通省间壁垒堵点,明确统一市场架构,促进资源在公平平台竞争优化 [7] - 突破经营主体参与难点,统一注册登记、计量结算及信息发布标准,实现"一地注册、多地共享" [7] 电力价值多维市场化体现 - 电力价值呈现电能量价格、调节价值、容量价值及环境价值等多维特征 [9] - 中长期市场通过长周期合同锁定发电预期和用电成本,稳定市场预期并防止电价大幅波动 [10] - 现货市场通过发用双方自主报价形成每15分钟至1小时实时价格,动态反映供需形势和能源价格变化 [10] - 辅助服务市场按"谁提供谁获利"原则调动灵活性资源,保障系统安全稳定,并通过容量市场机制引导调节性电源投资 [11]
电力“软联通”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中国电力报· 2025-08-18 03:13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体系建设 - 核心规则体系"1+6"初步建成 实现电力市场从"说方言"到"讲普通话"的转变 为新能源消纳和省间壁垒破除提供制度基础 [1][4] - 跨省输电能力超3.4亿千瓦 相当于2个德国新能源装机规模 电力基础设施"硬连接"已就绪 [1][4] 时间维度市场延伸 - "一长"方向推动交易合约向多年/年度延伸 鼓励签订多年期绿电协议稳定供需和价格预期 [2] - "一短"方向缩短交易间隔 中长期市场连续开市提升交易频次 现货市场规则出台助力形成短期电力时空价值信号 [2] 空间维度市场扩展 - "一大"方向依托大电网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推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3] - "一小"方向服务微电网/分布式发展 明确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主体注册资质 奠定局部微市场参与交易基础 [3] 规则体系解决的核心问题 - 衔接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断点 实现从多年交易到分钟级交易的全链条贯通与多周期协同 [5] - 疏通省间规则差异堵点 建立统一市场架构明确省间与省内市场职能 促进资源公平竞争优化配置 [6] - 突破注册/结算等参与难点 实行"一地注册多地共享"机制 使经营主体一次注册即可全国通行 [6] 市场品种功能定位 - 中长期市场通过长周期合同锁定发电预期和用电成本 反映长周期价格水平稳定市场预期 [8] - 现货市场通过发用双方自主报价形成15分钟至1小时时段电价 动态反映实时供需和能源价格变化 [8] - 辅助服务市场按照"谁提供谁获利"原则调动灵活性资源 容量市场机制保障系统长期容量充裕度 [9]
专家解读丨为何基础规则必须先行?
国家能源局· 2025-08-14 07:46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 - "1+6"基础规则体系首次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制度骨架 实现电力资源从"局部循环"到"全国流通"的转变 [2] - 该体系在系统性 准入便捷性 交易流通性 信息透明度等维度实现根本性突破 为构建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 安全高效 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提供核心制度保障 [2] 建立统一规则的必要性 - 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策部署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3] - 解决当前电力市场存在的规则不统一 运营不规范 价格干预过度等问题 2024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6.18万亿千瓦时 占全社会用电量62.7% [4] - 实现电力商品流动的"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为电力资源全国优化配置提供"度量衡"保障 [3] "1+6"体系的重大突破 - **系统性突破**:建立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 中长期 现货 辅助服务规则为主干 信息披露 市场注册 计量结算规则为支撑的完备体系 [5] - **准入便捷性突破**:推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 实现"一地注册 信息共享" 解决准入环节碎片化问题 [5] - **交易流通性突破**:统一中长期 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的交易范式 提升跨省跨区与省内市场衔接效率 [6] - **信息透明度突破**:标准化信息披露格式 平台界面 主体及时限 消除"雾里看花"现象 [6] - **结算协同性突破**:规范计量结算全流程管理 解决电费结算不及时等问题 [7] 最具创新性的制度设计 - "1+6"体系与多层次多品类多主体电力市场架构深度耦合 形成"精准咬合"的齿轮效应 [8] -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统领多层次市场边界 三大主干规则分别发挥"压舱石""晴雨表""调节器"作用 三大支撑规则实现数据互通 主体互认 结算互连 [8] - 通过"基础规则定方向 主干规则赋功能 支撑规则保运行"的逻辑 既实现全国"一盘棋" 又激发各品类市场能动性 [9]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为何基础规则必须先行?
中国电力报· 2025-08-14 03:40
为何基础规则必须先行?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院长凡鹏飞 "1+6"基础规则体系的发布,首次构建起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制度骨架",让电力资源得以从"局部循 环"走向"全国流通"。 "1+6"基础规则体系如何实现"从0到1"或"从有到优"的重大突破?为何必须首先建立统一规则?其最具 创新性的设计体现在何处?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院长凡鹏飞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 访时表示,这套被视为改革里程碑的体系,在系统性、准入便捷性、交易流通性、信息透明度等多个维 度实现了根本性突破,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提供核心制度 保障。 中能传媒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为何必须首先建立统一的市场基础规则制度? 凡鹏飞: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整体视角看,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 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建立统一的 电力市场基础规则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 市场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将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运营奠定基础制度,提供基本遵循。 从市 ...
经济日报丨电力市场“度量衡”初步配齐
国家能源局· 2025-08-13 03:11
电力市场化改革里程碑事件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标志着"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涵盖电力市场各品种各环节 [2] - "1+6"体系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规则为主干,信息披露、准入注册、计量结算规则为支撑 [2] - 建立统一规则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实践 [2] 电力市场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 - 电力体制改革经历了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东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试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等"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的过程 [2] - 当前存在市场规则体系不完整不统一、省间省内市场衔接不畅、市场经营主体利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制约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2] - 2023年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2024年修订《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作为"1+N"体系中的"1" [3] 规则体系构成与功能 - "1+6"体系包括3个核心交易品种(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和3个关键环节(注册、信息披露、计量结算) [4] -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明确市场参与主体权责、交易机制、价格形成和风险防范 [5] - 中长期交易维护市场稳定,现货交易反映实时供需,辅助服务保障电网安全 [5] - 注册管理、信息披露、计量结算分别承担"身份证""账本"和"计算器"功能 [5] 近期政策进展与未来方向 - 2024年4月出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近期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填补体系空白 [4] - 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加速入市,绿电交易规模快速增长 [5] - 未来将深化中长期交易连续运营和现货市场建设,健全"1+N"规则体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