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

搜索文档
69岁张玉良继续掌舵绿地,“二次创业”之路步履维艰
新浪财经· 2025-05-28 02:22
公司治理与人事变动 - 张玉良再度当选为绿地控股董事长,董事会表决结果为全票通过(11票赞成,0反对/弃权)[1] - 张玉良自1992年创办绿地以来已执掌公司33年,2017年打破国企领导60周岁退休惯例实现连任[1] - 公司执行总裁张蕴因退休离职,由陈军接任执行总裁职务[14] - 陈军此前担任绿地控股大基建集团总裁、绿地香港董事局主席,主导过多个重大项目[14]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1992年张玉良组建上海绿地总公司,以2000万元启动资金开启市场化转型,采用"以房养绿"模式[3] - 2015年绿地借壳金丰投资登陆A股,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元[4] - 上市后开启"地产+大基建+大消费+大金融+大健康"的多元化战略,快速扩张[4] - 2017年拿地82宗,2018年拿地260宗[4] - 2023年提出"二次创业"战略,在金融、能源、消费等领域拓展新业务[5] 财务状况与债务危机 - 2018年总资产跨过万亿大关,其中9000多亿是负债,资产负债率达89.49%[5] - 2020年总负债突破1.2万亿元,净负债率高达139%[5] - 2022年5月宣布对美元债展期,成为首家陷入债务危机的混合所有制房企[5] - 2024年实现营收2406.4亿元,同比下滑33.2%;净亏损55.52亿元,同比下滑62.75%[6]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55.98亿元,同比减少30.97%;净利润亏损2.47亿元,同比减少401.3%[15] 业务表现与结构调整 - 2024年房地产板块营收1062亿元,同比下降42.44%,毛利率13.07%,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7] - 2024年基建业务营收1071.51亿元,同比下降26.45%,毛利率仅为4.7%[9] - 2024年智慧新签代建规模570万平米,轻资产转型取得成效[10] - 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首个订单签约5000辆,金额约7000万美元[10] - 2025年产业格局划分为房地产业和基建产业"两大龙",以及能源产业等"四小龙"[14] - 2025年一季度"全煤网"签约量1271万吨,同比增长57%[15] 组织变革与成本控制 - 2025年合并江苏与安徽房地产事业部为苏皖房地产事业部,合并浙江与江西房地产事业部为浙赣房地产事业部[13] - 中高层管理人员带头降薪,管理费用及人员薪酬持续大幅下降[16]
神龙汽车新能源品牌示界首款车型上市 与雪铁龙、标致共享销售网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10:03
神龙公司"二次创业"战略 - 公司于2023年10月与股东达成一致发布未来战略,提出融入东风新能源事业版图[1] - 2024年3月正式发布新能源品牌"HEDMOS示界",标志着战略落地[1] - 示界06作为首款车型于5月20日上市,售价12.58万元,法系老车主限时价10.88万元[1] 示界06产品特性 - 定位A+级纯电SUV,轴距2775mm,CLTC续航520km[1] - 融合东风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继承法系车底盘调校优势[3] - 设计理念为"中国电动,法式驾控"[3] 目标市场与渠道策略 - 核心目标为全国400万法系车保有客户,该群体具有高品牌忠诚度和新能源换购需求[4] - 将共享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现有销售网络,实现三品牌同店销售[4] - 优先选择过去两年保持稳定的经销商合作伙伴[5] 合资模式创新 - 顺应"在中国,为中国,向世界"的行业趋势[4] - 结合中法股东资源重新定义产品,弥补欧洲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配置与性价比差距[4] - 探索合资车企转型新模式[1]
IPO“折戟”,利润骤降,李大龙率广州银行如何破局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04:37
撤回上市申请3个多月后,广州银行交出了2024年成绩单。2024年,广州银行收入137.8亿元,同比下降 13.9%;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滑66.5%,净利润连续四年负增长,四年累计缩水77%。 2024年,广州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达90.9亿元,对利润"侵蚀"明显,但全行加快不良资产出清,去年末不 良贷款额、不良率实现双降,不良率同比压降21BP至1.84%。同时,该行加大了重点领域支持力度;财 报指出,2024年该行制造业贷款、科技信贷、涉农贷款余额增长率明显高于全行信贷资产增速。另一方 面,2024年末,广州银行在大本营广州地区贷款及垫款净额出现负增,背后折射出广州银行面临业务结 构调整以及外部经济转型等多重挑战。 2024年末,邱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辞任广州银行董事长,出生于1966年的广州银行行长肖瑞彦也逼近 退休年龄。2025年1月,李大龙广州银行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核准。接下来,"新帅"李大龙又将如何率领 广州银行"二次创业",进一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抓住新业绩增长点,助力广州银行经营业绩止跌回 升? 不良贷款额、不良率双降 一年计提坏账损失达90亿 财报显示,2024年,广州银行实现营收137. ...
内外兼修闯荡新蓝海 创新破壁“二次创业”——访三柏硕总经理文珂
新华财经· 2025-05-19 09:43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海外产能布局、品牌收购及国内市场开拓实现战略转型 以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优化应对贸易环境变化 订单恢复且新订单增长显著[2][3][4][5][6][7] 海外战略调整 - 越南工厂于2025年5月试生产 厂房面积超1万平方米 从筹建到投产仅用5个月 日均接待4家国际大客户 预计9月通过国际验厂认证[3] - 2024年直接对美出口业务占比33.81% 越南布局可对冲关税风险并形成双供应体系[3] - 2020年以1300万美元全资收购美国品牌思凯沃克 借此建立北美本地化研发体系及需求跟踪系统[4] - 通过沃尔玛、Costco等实体商超直供产品 降低对亚马逊平台依赖 2024年美国子公司直接订单占比稳步提升[4] 国内市场开拓 - 瞄准银发经济与教育装备市场 推出康复设备及智能课桌椅新品[5] - 心脏康复设备进入试用阶段 计划8月通过二类医疗器械认证 同步推出"体重管理年"产品矩阵涵盖动感单车等设备[6] - 通过淘宝、京东、小米等电商渠道渗透国内市场[6] 技术创新与产能优势 - 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营收3% 累计获得205项全球专利[6] - 建成国内首个运动器械智能仓 实现全自动无人化供应链管理[6] - 产品工艺精度领先 关键部件误差控制达行业领先水平 成为迪卡侬、沃尔玛优选供应商[6] 订单与业绩表现 - 关税政策调整后新签订单金额超100万元 客户主动接洽看样品[2] - 订单流动性正在恢复 从代工模式转向ODM及品牌运营以提升利润和市场话语权[2][4][7]
刘强东带头冲锋,京东重返奔腾年代
观察者网· 2025-05-15 06:28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达30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创三年新高,增速为行业大盘的3.4倍[1][4] - 活跃用户数增速超20%,核心业务与创新业务均实现强势增长[1] - 电子产品和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7%,日用百货收入增长15%,连续五个季度双位数增长[7][8] - 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4%,其中平台及广告服务增长15.7%,物流及其他服务增长13%[8] 增长驱动因素 - 网购渗透率从2021年81.6%升至2024年87.9%背景下,公司季度营收增量反超2022年同期(2025年增410亿元 vs 2022年增365亿元)[5][6] - 供应链长期积累强化用户心智,核心业务韧性显著[7][9] - 创始人全年开展1800人次管理层培训,每周4天参与部门战略设计及用户体验优化[1][11] 战略执行 - 创始人主导零售公式优化,聚焦"又便宜又好"的用户心智,深化与小米等品牌合作提升智能产品体验[11] - 加码即时零售市场,创始人亲自参与外卖业务试吃与配送,推动品质外卖定位[12] - 推出数字人采销直播技术,创始人以AI数字人形象示范应用[13] - 推行事业部制改革与20薪员工激励,组织架构更趋扁平化[14] 行业定位 - 区别于流量驱动型平台,公司以供应链全链路能力构建差异化优势[16] - 自建物流网络覆盖偏远地区,实施"三毛五理论"分配机制(利润70%留存,30%分合作伙伴,35%投入员工与发展)[17] - 通过0佣金餐厅入驻、骑手五险一金等举措强化商业向善理念[17][21]
“闯关”关税战,一家外贸企业的43天
齐鲁晚报网· 2025-05-14 15:29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年产值超过4亿元人民币,产品40%销往美国,是欧盟和北美最大的陶瓷餐具供应商之一 [1] - 高峰时期全美市场40%的马克杯由公司生产,产品线涵盖宾馆瓷、礼品瓷等 [1] - 公司85%的产品销往海外,内销仅占15%左右 [2] - 公司在临沂市罗庄区、沂河新区建有6条生产线,出口美国产品主要在罗庄区生产 [2] 关税冲击影响 - 美国4月2日加征10%基准关税导致中国商品税率提至34%,4月8日、9日又连续提高至145% [1] - 4月2日当天有美国客户暂停执行中订单并延期发货,远期订单直接取消,涉及金额超3000万元人民币 [1] - 4个已运至青岛港的货柜被迫退关返回临沂,为从业几十年来首次遭遇退关 [2] - 生产线需维持1300度高温,停炉重启成本高达十几万元 [2] 客户与市场应对 - 仍有10%的美国客户坚持合作,部分客户三次加税后仍维持订单不变 [3] - 公司产品因花色样式定制化程度高(部分达500多种)具备不可替代性 [3] - 公司启动国内市场布局,2024年央视春晚《五龙戏珠》春盘为代表性产品 [3] - 政府提供20%出境参展补贴,新增境外展会并邀请采购商来华 [4] - 参与"外贸优品电商赋能"计划,与京东、天猫合作开设线上店铺 [4] 订单恢复与战略调整 - 5月11日中美关税调整前已有美国客户恢复订单,4天内7家客户恢复2000多万元订单 [5][6] - 中美联合声明取消91%加征关税、暂停24%"对等关税"后订单加速恢复 [5] - 恢复订单以90天为期限,反映对未来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6] - 公司计划3年内将内销占比提升至50%,同步进行生产工艺创新和设备升级 [4][6] 行业竞争态势 - 陶瓷产品需经70多道工序,生产线连续性要求高 [2] -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且消费习惯差异大,转型面临挑战 [6] - 行业对产业链完整性和定制化能力依赖性显著 [3]
71岁的董明珠在打拼,61岁的马云会回阿里上班吗?
搜狐财经· 2025-05-12 10:52
马云不回归是明智选择。 作者:今纶 刘强东前段时间"送外卖",营销很成功,董明珠、雷军也在努力打拼。 年富力强的马云呢?会不会有惊喜?他还不到61岁。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近日罕见现身集团年度"阿里日"活动,并出席纪念音乐会,期间还参观了集团总部 内复刻的"湖畔小屋",重温创业初期的回忆。 此举随即引发"马云将回归阿里"的广泛猜测。然而,阿里巴巴集团及马云本人已公开否认这一传闻。 马云不回归是明智选择,与年龄无关,我们来梳理一下相关逻辑。 马云是什么时候退休的? 很多人以为是2020年的外滩发言之后,其实不是,外滩发言是在2020年的秋天。 那天我正好在上海候机,准备飞广州,手机刷到马老师的这一则新闻,大吃一惊。几年之后,我在上海 问相关工作人员:"你们知道马老师会说那番话吗?"工作人员面面相觑,说"不知道,我们都做好准备 要庆祝××××"。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就不说了。 ▲2019年9月10日,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马云宣布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然后,他逐渐从阿里巴巴的日常运营中淡出,转而专注于其他领域和个人生活。马云也积极参与公益事 业,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等平台,关注教育、环保、医疗等领域的 ...
刚刚官宣!成飞出任东方红资管总经理,如何推进“二次创业”?
券商中国· 2025-05-09 13:20
高管变动与战略转型 - 东方红资产管理宣布成飞自5月9日起正式担任总经理,董事长杨斌不再代行总经理职责 [1] - 成飞的加入被视为公司夯实核心竞争力、加速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 [2] - 原总经理张锋因个人原因于4月3日离任,此前由董事长杨斌代任总经理职务 [2] 新任高管背景与资历 - 成飞拥有19年资管业务一线经验,曾任职国泰君安证券投研工作 [3] - 2021年5月加入国信证券,任副总裁兼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成为公司首位80后高管 [3] - 曾兼任国信弘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者服务与保护委员会担任委员 [3] 国信证券业绩表现 - 在成飞带领下,国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从2021年2.03亿元增长至2024年8.20亿元 [4] - 国信资管收入排名从行业二十名以外跃升至2024年上半年行业第八 [4] - 成飞在国信期间聚焦主动管理,大力发展FOF等特色业务,构建"投研、市场、产品"三大支柱 [4] 行业观点与发展战略 - 成飞认为券商资管应坚持差异化路线,关键在于过硬投研实力、坚定战略和"不折腾"文化 [4] - 提出券商资管面临策略、牌照和品牌三方面跨越式挑战 [4] - 强调券商资管应回归绝对收益初心,解决"产品挣钱、客户不挣钱"问题 [8] 东方红资产管理现状 - 公司是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首家获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券商资管 [3] - 截至2024年12月末,受托资产管理规模2165.68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661.69亿元 [6] - 相比2021年末历史巅峰期,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缩水逾千亿元 [6] 公司转型与产品布局 - 东方红资产管理正推进"二次创业",推动"平台化、多元化、市场化"发展 [6] - 在主动权益与"固收+"领域积累先发优势,FOF系列产品和红利低波动指数基金表现突出 [6] - 业内期待成飞为公司带来新思路和创新理念,助力重振辉煌 [7]
“二次创业”更需猛将加持,东方红资管官宣,新任总经理成飞到位
新浪财经· 2025-05-09 11:29
高管变更 - 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任总经理为成飞,任职日期为2025年05月09日 [1][2] - 成飞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员、国信证券副总裁兼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等职,拥有19年资管从业经验 [2][9] - 董事长杨斌不再代行总经理职责,此次人事变动被视为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 [5] 新任高管背景 - 成飞在国信证券任职期间,带领团队实现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从2021年2.03亿元增长至2024年8.20亿元,行业排名从二十名以外升至第八 [9] - 其业务策略包括聚焦主动管理、发展FOF等特色业务,构建"投研、市场、产品"三大支柱 [9] - 成飞持有证券从业资格和基金从业资格,学历为研究生硕士 [2] 公司战略规划 - 东方红资管2025年核心任务是构建资产管理业务"四梁八柱",重点包括投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管理体系、资金端稳定性提升等 [7][8] - 公司提出"二次创业"战略,方向为平台化、多元化和市场化,以应对市场变革 [15] - 计划深化与母公司东方证券的协同,融入"大财富"业务体系转型 [7] 业务发展预期 - 成飞的加入有望强化固收与权益投资协同,弥补东方红在固收领域的短板 [11] - 业界关注其可能推动量化投资、跨境投资等新赛道布局 [12] - 其小集合产品运营经验或帮助东方红重振该业务,国信资管曾连续领跑小集合产品发行市场 [13] 公司历史与现状 - 东方红资管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2013年首批获公募资格 [14] - 2016-2021年管理规模从249.4亿元增长至2697亿元,但2024年底规模回落至2165.68亿元(公募规模1661.69亿元) [14][15] - 曾因价值投资理念在2017年达到业绩高峰,但近年错失新能源等结构性机会 [14][15] 行业竞争思考 - 成飞认为券商资管需差异化竞争,关键要素包括投研实力、战略定力和"不折腾"文化 [10] - 强调应摒弃规模攀比,重视客户回报,并对高净值客户提供精细化服务 [13] - 指出行业面临策略、牌照和品牌三方面跨越式挑战 [10]
成飞辞任国信证券副总裁 或投身东方红资管“二次创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2 05:47
文章核心观点 国信证券副总裁成飞或将加盟东方红资管任总经理,东方红资管正推进“二次创业”转型,业内期待成飞带领其步入新发展阶段 [1][3] 高管变动情况 - 国信证券公告成飞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不再担任国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其或将加盟东方红资管任总经理 [1] - 4月3日张锋因个人原因离任东方红资管总经理职务,卸任多只基金产品基金经理 [1] - 2025年资管圈迎来人事调整“小高峰”,至少40多家基金公司、10多家券商资管发生高管变更,3家券商资管总经理变动 [4][5] 成飞履历与业绩 - 2006年进入国泰君安,曾任多个职务;2021年5月加入国信证券,任副总裁等职;2024年4月国信资管成立,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同年11月卸任总经理 [3] - 成飞任职国信证券期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稳步增长,2022 - 2024年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3.21亿元、4.96亿元、8.20亿元 [3] 成飞观点 - 券商资管需摒弃对无效规模盲目追求和攀比,重视客户投资回报,服务要更精细化 [4] - 券商资管机构面临“三大跨越”,即策略跨越、牌照跨越、品牌跨越,策略上要从固收到“固收+”到权益,从单策略到多策略并举 [4] 东方红资管转型情况 - 围绕“平台化、多元化、市场化”建设方向,持续推进“二次创业”转型,投研提升一体化平台建设水平,产品拓展八大产品线 [7] - 2022年年报首次提到“二次创业”,坚持“专业投研 + 专业服务”双轮驱动 [8] 东方红资管业务规模与业绩 - 截至2024年12月末,受托资产管理规模2165.68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661.69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70多亿元 [9] - 2022 - 2024年12月末,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2071.32亿元、1833.79亿元、1661.69亿元 [9][10] - 截至2024年12月末,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1398.91亿元,排名第33位,较2021年末“缩水”四成 [10] - 截至2024年12月末,近10年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165.10%,排名行业第1位 [10] - 混合型基金在公募管理规模中占比约51%,指数型基金占比不到5% [10] 东方红资管未来发展规划 - 秉持专业精神,提升投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水平,完善产品管理体系,提高资金端稳定性与丰富性,以合规风控赋能新业务 [11] - 深化集团协同,融入东方证券“大财富”业务体系转型,把握行业机遇,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