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投公司董事长袁国华:建议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 鼓励创投机构长期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3-03 04:27
全国两会临近,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投公司董事长袁国华今年将关注创投领域的税收话题。 他建议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以鼓励创投机构长期投资,提出了包括探索抵扣创投成本的全生命周期计税模式、针对投资硬科技初创企业的创投机构出台企业所得 税优惠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投公司董事长 袁国华 落实税收优惠建议全面考虑政策背景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允许建立的创投企业主要有"公司制""合伙制"两种形式。按照税法有关规定(财税〔2018〕55号文、财税〔2019〕8号文),公司制创投采取"先 税后分"模式,综合税负在40%左右;合伙制创投采取"先分后税"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一基金核算"和"年度整体核算"方式,综合税负分别在20%左右和5% —35%。另外,根据财税〔2018〕159号文要求,合伙制创投投资人需要在其自身尚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就基金实现的盈利先行纳税。 合伙制创投企业优势在于"先分后税",可避免企业层面和合伙人层面的双重征税。不过,在实践中,袁国华观察到,合伙制创投企业选择"单一基金核算"仍存顾 虑,因为创投企业若选择单一核算,3年内不得变更,在合伙层面将不能扣除基金惯常 ...
涨势之下,投资者选择离场,理性抉择还是盲目恐慌?
券商中国· 2025-03-03 02:45
基金市场表现 -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创2023年9月以来新高,部分近2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实现净值新高 [2][5] - 近一年超1400只偏股型基金净值涨幅超20%,正收益产品占比达85% [5] - 2024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中,570余只净值在2月创历史新高,主题基金(北交所、科创板、高端装备等)表现突出 [5] 反常赎回现象 - 基金净值上涨但投资者持续离场,主动权益基金2024年四季度净赎回规模跌至近年谷底 [5] - 股票型ETF开年净流出近600亿元,29只ETF单只净流出超10亿元(含科创板芯片ETF、动漫游戏ETF等年内涨幅超10%的产品) [6] - 华南公募销售人员反馈,去年9月后基金净值显著上涨但仍被多数投资者冷落 [6] 赎回原因分析 - 止盈需求主导:ETF大幅上涨后投资者选择锁定利润,市场风格切换导致资金流向变化(如主动类科技主题基金跑赢TMT指数) [6] - 投资者心理因素:弱势市场下反弹触发落袋为安心态,部分资金转向固收类、黄金及QDII基金 [9] - 历史阴影影响:过去高位买入后暴跌的经历使投资者对长期持有心有余悸 [10] 行业应对建议 - 产品优化:推出稳健收益特征基金,匹配低风险偏好需求 [13][14] - 投教与沟通:加强投资者教育(如理性看待波动)、提供资产配置服务而非单一产品 [13][14] - 业绩驱动:长期稳健回报的基金(如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主题)仍吸引资金流入,电子/计算机/通讯行业重仓基金表现亮眼 [12]
再论:观念总是被用来打破的
行业与公司研究核心观点 - DeepSeek在2024-25年通过架构设计和算法优化显著提升AI领域资源利用率,缩短中美技术差距并打破美国垄断,导致英伟达等AI类股票大幅下跌 [1]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每提升1个百分点,高端化趋势将加速,西方"技术垄断溢价"和"品牌溢价"模式面临挑战 [1] - 90-00后年轻一代在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上超越前代,成为科技领域突破的主力,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1985年生)等 [1] - 2025年A股市场活力因DeepSeek、宇树科技机器人、《哪吒2》等颠覆性创新事件而显著增强 [1] 价值投资理念反思 - 巴菲特选股标准(ROE≥20%、PE<15倍、毛利率≥40%)在美股和A股适用性极低:美股七巨头平均PE达50倍,市值占比28%,但均不符合传统价值投资标准 [2] - A股市值前500家公司平均PE 30.9倍(中位数18.7倍),ROE仅10%,远低于美股市值前500家ROE 33.7%的水平 [2] - 2010-2024年美股12.5%公司创造全部净财富,87.5%公司净财富贡献为0,凸显"千里马"稀缺性 [2] - A股连续5年盈利增速超20%的公司占比从2006-2016年的1.2%降至2023-24年的0.48% [3] 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分化 - 美股市值前十已无传统企业,科技企业贡献标普500指数52%涨幅,传统价值投资策略跑输指数(巴菲特近5年年化回报15% vs 标普500的20%) [3][6] - AI技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投资逻辑需从确定性(价值投资)转向不确定性(风险投资),类似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BAT的崛起路径 [3] - 美股科技股高估值隐含风险:标普500 PE从2011年14倍升至2024年29倍,七巨头未来盈利增速若下滑可能引发泡沫破裂 [7][10] 长期投资有效性挑战 - 美股上市公司平均寿命仅14.5年(中位数8.9年),80%公司最终退市,成分股指数通过新陈代谢维持活力 [4] - A股十年十倍股占比从1996-2020年的5%骤降至2024年的0.24%,房地产周期下行拖累50多个关联行业利润 [5] - 经济周期冲击显著:2021年后A股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下降40%,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44.1%同步 [4][6] 资本市场结构差异 - A股市值后50%公司成交额占比长期超20%(美股<3%),300亿以下市值公司交易占比63.4%但利润贡献仅13.2% [6] - 沪深300指数2012-2024年年化涨幅4.1%,盈利增长贡献2.5%,估值贡献1.6%,PE从10.5倍升至12.7倍 [6]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但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低,险资权益配置比例仅10-15%(欧美达50%+) [9][10] 投资策略演变趋势 - 量化私募崛起反映传统多头策略失效,多资产配置策略在盈利下行周期更受青睐 [7] - 全球资本流动新动向:2021年后欧美资本涌入日本套利,类似90年代日本投资中国人口红利 [10] - 投资需动态调整:但斌从技术分析转向价值投资,再转向美股七巨头及ETF,体现策略迭代必要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