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奔赴山海之约 福建乡村旅游焕新生
新华社· 2025-08-24 00:33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 福建乡村旅游暑期持续升温 游客选择乡村度过假日时光 [1] - 文旅资源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 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1][2][4] 东壁村旅游亮点与成效 - 2024年接待游客约240万人次 海景民宿和滩涂摄影为核心亮点 [1] - 村民通过民宿及餐饮实现增收 典型案例年收入超20万元 [1] 猴盾村畲族文化特色 - 2023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 [2] - 原生态畲歌与古民居吸引游客 形成独特文化吸引力 [2] 梧林村传统村落开发 - 2024年吸引海内外游客近200万人次 拥有132栋风格各异古建筑 [2] - 2017年起进行保护性开发 引入主题博物馆及剧本杀等新业态 [2][3] - 近30位青年返乡创业 形成多元文化体验项目 [3] 蟳埔村民俗文化出圈 - 2024年接待游客超过850万人次 以簪花围习俗为核心吸引力 [4] - 推出簪花旅拍等八大体验 带动文创餐饮民宿业态发展 [4] - 现有近300家旅拍店铺 日均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 [4] 乡村振兴成效体现 - 古老村落通过文旅开发重焕新生 从网红向长红转变 [2][4] - 当地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形成文旅带动增收的良性循环 [1][4]
山西吕梁以文旅融合赋能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8-23 22:42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 吕梁市将100个传统村落纳入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范围 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及红色遗址[1] - 张家塔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山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1] - 孝义老城始建于北魏时期 已有1500多年历史 鹏飞集团参与建设总建筑面积超16万平方米[3]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 吕梁市将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列为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号工程"[2] - 张家塔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43.1万元 其中旅游收入23万元[2] - 孝义市2025年初至今累计吸引游客超55万人次 通过"百企带百村"行动激活民营企业运营动力[3]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 依托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景区和北武当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深入挖掘文化资源[2] - 张家塔村成为电影热门取景地 建成汉服馆 精品民宿 研学基地和文创店[2] - 推动红色文化与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讲好黄河文化故事[1][4] 村民就业与收入提升 - 张家塔村村民参与电影拍摄每日收入80元 参与古建维修年收入6万多元[1][2] - 孝义老城项目创造商业 餐饮 住宿等就业岗位超1000个[3] - 吸引周边村民回村开设商铺创业 实现多业态并举发展[3]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按照"一村一品 一村一韵"差异化发展定位挖掘特色产业[2] - 孝义市建设智慧农业园项目 集高效农业 采摘体验 景观创意 教育研学为一体[3] - 举办面食争霸赛 广场舞大赛等系列赛事抢抓节假日旅游黄金节点[3]
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丨黄河岸边的幸福经济学
内蒙古日报· 2025-08-23 15:03
项目背景与转型 - 画匠营子村从两年前断壁残垣的空心村转型为"天下黄河第一村"文旅综合体[2] - 项目以"以画为魂、以河为脉"为开发理念 设计团队经历4次方案汇报和10次实地调研[2] - 当地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支持黄河文旅项目建设 另获自治区旅游专项资金750万元用于提档升级[4] 项目规模与设施 - 改造2万平方米闲置村落 包含特色商业街 黄河文化民俗展览馆七大展厅 漂流水上基地等设施[2] - 配套建设投资1.27亿元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内含黄河博物馆和观景塔等设施[3] - 黄河文化民俗展览馆系统展示黄河文明脉络 靳尚谊艺术创意空间提供艺术创作场所[1][2] 运营数据与经济效益 - 黄河博物馆上半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 营业收入突破百万元[3] - 黄河开河观凌周期间吸引50万人次游客 带来1100万元旅游收入 其中24万外地游客贡献超30%消费额[4] - 炸糕铺日均收入超千元 带动近30户村民就业增收[3] 产业融合与延伸 - 景区作为"千万工程"示范点 将周边农田渔场打造成直采基地 实现一二三产融合[2] - 黄河谣文化园4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成为自治区文旅融合典范[4] - 博物馆引入华莱士体验店 猪迪克儿童乐园等商业业态 延伸产业链价值[4] 文化传播与科技应用 - 通过VR设备展示湿地修复 互动沙盘演示小浪底工程将泥沙含量从27.5公斤/立方米降至5.76公斤/立方米[3] - 黄河文化民俗展览馆与靳尚谊艺术创意空间共同构成文化传播载体[1][2] - 汉服取景 非遗糖画制作 奶皮子酸奶等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年轻客群[1][2] 区域协同与发展模式 - 项目与15分钟车程外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形成协同效应[3] - 包头模式通过文化基因激活闲置资源 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4] - 与青海 甘肃等黄河流域地区形成差异化发展策略 突出文旅特色[4]
鲁商集团援疆实践:构建“输血”与“造血”结合的长效机制
齐鲁晚报· 2025-08-23 12:28
产业援疆 - 公司通过"产业+文化"模式与新疆伊帕尔汗共建薰衣草文化产业园 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旅游于一体 成为伊犁河谷文旅融合新地标[2][4] - 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牧民参与种植 依托伊犁河谷95%全国薰衣草种植资源实现标准化种植和工业化提炼[4] - 联合山东省药科院 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平台 筹建国家精油重点实验室 推动薰衣草活性成分在医药 日化领域应用创新[6] 消费帮扶 - 在第十五届喀交会上集中展示玻尿酸系列产品 古佳红酒 舌尖系列预制菜等200余款产品 吸引40个国家地区181家境外企业和1120家国内企业洽谈合作[7] - 通过冷链运输将新疆英吉沙鲜杏4天直达山东商超 损耗率从25%降至10%以内 建立常态化直供通道实现溢价空间直接流向杏农[11] - 开展"大仓东移好品西进"全国联采 通过银座集团源头直采西梅等农产品发往内地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帮扶网络[9][13] 供应链优化 - 构建"一盘货"供应链体系 解决新疆农产品路途远 运输成本高问题 通过一级链路直接连接产地与消费市场[11] - 通过"四进"活动将50余款新疆优质农产品直接送进机关食堂和社区 包括灰枣 核桃 葡萄干 沙棘汁等特色产品[13] - 线上依托鲁商生活平台实现新疆好品产地直发 线下通过多产业协同直播和直采直供模式缩短流通环节[9][13]
看海、读诗、非遗体验成文旅新标签 海岛焕新“向海而生”书写海洋经济新答卷
央视网· 2025-08-23 02:58
旅游产业发展 - 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1] - 南门湾旅游动线带动周边民宿 餐饮店 文创店发展[12] - 澳角村2024年游客20万人次 南埔村游客15万人次[27] 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 - 拥有180多公里海岸线 南门湾是水上运动天然赛场[10] - 湾阔水深浪缓的独特优势 全年适宜帆船运动天数超过250天[10] - 退潮时出现近百米海上之路通往"天使之境"小岛[21] 文化特色与文创开发 - 结合闽南文化打造旅游打卡地 包含文公祠 风动石等景点[1][4] - 影视IP带动热度 20多部影视剧取景 渔民住家成为网红打卡点[18] - 非遗工坊与文创开发 包含剪瓷雕 扎染等老手艺[27] 水上运动与休闲活动 - 帆船运动成为海洋经济重要引擎[7] - 开展冲浪飞艇 研学体验 滩涂赶海 渔家生活体验等多类活动[12] - 特色夜捕小管活动 利用鱿鱼趋光性进行夜间捕捞[29][32] 基础设施与项目发展 - 2018年起各类水上运动基地陆续落户东山[10] - 古厝改造为咖啡厅 非遗工坊等文创空间[27] - 文创产品开发 包括以灯塔为灵感的文创雪糕[14]
2025年海南省广场舞展演活动落幕
海南日报· 2025-08-23 01:09
活动概况 - 海南省广场舞展演活动于8月22日在三亚湾海月广场举办 为2025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系列活动之一[2] - 活动覆盖南部片区和北部片区 三亚 万宁 保亭 五指山等市县共65支队伍参赛 40支队伍参演 近千名广场舞爱好者参与[2] - 活动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 海南省文化馆及各市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承办 海南日报有限责任公司执行[4] 文化展示内容 - 展演节目包含《收山兰的黎家妹》《金秋舂米乐》等黎族民俗舞蹈 还原收割山兰稻和舂米劳动场景[3] - 红色主题舞蹈《我爱你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展现精神风貌 现代舞《劲舞开跳吧》营造动感氛围[3] - 活动通过广场舞形式展示海南历史文化 革命文化 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4] 文旅融合成效 - 活动成为游客感知海南魅力的窗口 游客反馈节目兼具现代舞 民族舞和原创舞形式 巧妙融入当地文化[3] - 以舞蹈为纽带推动文旅融合 促进消费 助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发展[4] - 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4]
文旅创新融合激活消费市场
陕西日报· 2025-08-23 00:18
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 -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成为西安文旅新地标 通过汉服旅拍 演艺互动 非遗体验等沉浸式项目吸引游客 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达8000人次 经营收入同比增长12% [2]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展示近2000件非遗展品 开馆两个月吸引近4万人次参观 提供皮影上色 唐菓子制作等体验项目 [3] - 诗经里小镇举办"西安千灯会"夜游活动 客流量同比增长超200% 通过诗经主题灯会打造国潮文化地标 [4] 文旅消费促进措施 - 陕西文旅厅发放2000万元文旅消费券 联合多家平台推动暑期消费季 [4] - 全省推出1216项2792场文旅活动 包括《长恨歌》《赳赳大秦》《驼铃传奇》等旅游演艺 上座率居高不下 [3][4] 政策支持与战略方向 - 陕西省委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提出以文兴业 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2] - 以产业升级为引擎 项目建设为支撑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2] - 通过"文化+"融合模式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2]
千年关隘黑石关: 从烽火硝烟到山河新语
河南日报· 2025-08-22 23:33
历史背景与战略地位 - 黑石关为古代山河四塞西部门户 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3] - 1903年清政府修建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 关键工程为黑石关大桥[3] - 1944年日军占领巩县后 国民党军炸毁黑石关大桥阻止日军西进[3] 军事行动与影响 - 1944年10月12日八路军夜袭黑石关 击溃日军小队及伪军百余人 俘虏13人 击毁汽船13艘 破坏铁路数十米[4] - 战斗解救修桥民夫2000余人 挫败日军西进计划并扩大共产党在豫西影响力[4][5] - 此次战斗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入巩后首次较大胜利 揭开豫西军民抗日新篇章[4][5] 区域经济发展 - 东黑石关村发展软籽石榴/油桃/黄桃等10余品种林果业 种植面积达400余亩[5] - 该村通过乡村游特色产业(百亩采摘园/垂钓园/玫瑰园)及托管经营仓库 每年为村集体增收数十万元[5] - 巩义市作为河南首个千亿县 建设省级绿色工厂及铝资源环保级利用生产线 持续焕发绿色动能[5] 文旅融合与创新 - 黑石关作为巩义八景之一 已成为红色教育场所吸引参观者[6] - 杜甫故里运用沉浸式VR技术展示文化 巩义文学艺术馆通过剪纸展呈现非遗河洛故事[6] - 区域将历史遗存/生态美景与非遗传文化通过创新方式融合蝶变[6]
淮安大运河遗产保护展新姿
新华日报· 2025-08-22 23:26
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进展 - 淮安市启动125公里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 聚焦遗产保护与生态治理 着力将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和百姓增收动力 [1] - 工程东起淮安船闸 经里运河 京杭运河至五河口 向南延伸至老子山镇龟山村 打造人文生态富民宜居四大画廊 [2] 生态治理与工业遗址改造 - 东港码头改造为体育公园 保留龙门吊作为历史符号 成为网红打卡点 码头功能转移至黄码港 [2] - 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区域整治 拆解2500条住家船和27条餐饮船 恢复水域生态 [3] - 二河西堤生态修复工程挖掘古堤文化 设置清代镇水铁牛和乾隆御碑 目标建成生态廊道和旅游热道 [6] 文旅融合与项目运营 - 板闸遗址公园2024年7月开放 推出沉浸式夜游剧场《板闸夜未央之霓裳惊梦》 结合投影沙盘和微缩模型等互动形式 [4] - 公园举办仲夏夜梦消费嘉年华 包含主题市集 音乐会等活动 今年以来吸引游客达87万人次 [4] - 清晏园 周桥大塘等遗址成为文旅地标 重新焕发文化遗产活力并带动周边商机 [5] 旅游业发展成效 - 蒋坝古镇国家甲级旅游民宿"云沧海"由7个乡村民居改造 保留老建筑结构并融入新中式元素 暑期周五周六客房全满 [7] - 百里画廊沿线河下古镇 蒋坝老街等8个景点进入淮安人气前十景区榜单 [8] - 里运河沿线改造老船厂及龙首湾驿站 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竣工 形成串珠成链的美景带 [8] 文化活动与品牌建设 - 举办蒋坝螺蛳美食季 马拉松 龙舟大赛及征文短视频摄影大赛 擦亮"运河之都"城市名片 [8] - 通过文旅活动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惠及民生 [8]
泉城论道,共启新程——2025 齐鲁时尚大会赋能产业价值跃升
齐鲁晚报网· 2025-08-22 09:23
大会背景与定位 - 2025齐鲁时尚大会于8月22日在济南铂尔国际酒店开幕 主题为"'济'遇未来 '城'就时尚" 由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和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政府主办 是2025济南时装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大会旨在推动济南城市形象升级、产业转型和文化输出 助力济南迈向国际时尚之都 [1]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山东是万亿级纺织强省 产业基础雄厚 政府通过"链长制"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3] - 2025年上半年山东纺织业和服装业增加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 泺口服装城实现从批发市场向全产业链平台跃升 培育300余个齐鲁文化特色品牌 [2] 文化赋能与IP打造 - 济南深挖泉水文化 打造"一年四季泉在泉城"IP及"泉锦鲤"动漫形象 推动文化与时尚深度融合 [2] - 城市IP时尚化需"守正创新" 将趵突泉、李清照等历史符号转化为设计语言 并通过沉浸式体验、跨界联名贴近大众 [4] - IP是城市竞争新维度 济南需联动美妆、宠物等产业跨界融合 借力新媒体和大数据持续输出 [4][5] 产业创新与实践案例 - 服饰成为文旅融合新支点 催生服饰租赁、智能穿戴等新业态 未来需聚焦环保与智能创新 [5] - 杭州9意法通过百余家单位协同构建生态圈 迪尚集团以产教融合解决人才短板并搭建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洛口服装城着力功能升级打破信息壁垒 [6] - 时尚产业本质是"文化为魂、技术为器"的生活方式创新 需强化审美人才培养、IP保护及产学研协同 [6] 战略方向与未来规划 - 济南提出三方向发力:深挖泉城文化融合传统与时尚、打造特色品牌拥抱产业创新、共筑时尚发展高地 [2] - 山东工艺美院强化人才培养 迪尚深耕工装时尚与产教融合 杭州义坊推进产学研协同 洛口服装城打造跨代际品牌 [6] - 大会为产业升级、城市文旅和商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助力济南打造全国时尚新高地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