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搜索文档
祥源文旅(600576):精益化运营提振并购景区业绩
东莞证券· 2025-08-26 04:07
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1][4] 核心观点 - 并购带动业绩大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总营业收入5.00亿元(同比增长35.41%),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增长57.18%),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54.15%),扣非归母净利润0.79亿元(同比增长37.16%)[4] - 精益化运营推动景区业绩提升:通过"线上+线下"全链路营销,莽山五指峰营收同比跃升76%,丹霞山和齐云山营收分别增长37%和33%[4] - 资源型景区升级转型:通过硬件焕新、内容扩容和体验升维策略,打造全时段消费场景和沉浸式体验项目,强化二次消费潜力[4] - 盈利预测乐观:预计2025年每股收益0.29元(对应PE 33.90倍),2026年每股收益0.39元(对应PE 25.74倍)[4][6] 财务数据 - 当前股价7.93元,总市值83.63亿元,总股本10.55亿股,ROE(TTM)6.15%[1] - 盈利预测:2025年预计营业总收入14.01亿元,归母净利润3.10亿元;2026年预计营业总收入16.64亿元,归母净利润4.09亿元[6] 运营策略 - 复制成熟运营经验:依托控股股东祥源控股集团自1992年的文旅产业经验,通过全链路营销实现景区业绩爆发[4] - 创新产品矩阵:齐云山景区升级"复古游齐云"和"白岳夜逍遥"双IP,丹霞山整合游船、索道和夜游项目,碧峰峡引入5G+VR+无人机科技[4]
周红波主持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家座谈会
南京日报· 2025-08-26 01:44
会议背景与主题 - 市委书记周红波主持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家座谈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1] - 会议围绕以城墙申遗为抓手推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研究讨论相关规划编制和申遗工作 [1] 会议内容与专家参与 - 会议听取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编制初步成果及城墙申遗准备情况 [2] - 9位专家学者包括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姜波 中国建科集团首席专家陈同滨等参与研讨 [2] - 专家建议从更高层次和更大视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深化城市文化价值研究规划引领和设施建设 [2] - 专家提出需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 保护与发展 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 [2] - 探索文旅融合和人文经济发展新路径 提升活化利用水平 讲好南京中国故事 [2] 城市文化遗产价值与政府回应 - 丰厚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最鲜明城市特质和最宝贵物质精神财富 [3] - 南京将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 突出整体性系统性要求 增强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 建立健全分类科学保护有力传承合理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3] -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3] - 以尊崇敬畏之心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之魂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3] 参会人员 - 市领导季铁军 孙百军 陈勇参加座谈会 [4]
满足“诗和远方”新期待,旅游大国加速迈向旅游强国
新华网· 2025-08-26 00:22
行业发展定位与战略 - 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民生产业和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 正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加速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 [1] - "十四五"期间行业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 政策层面推进需求侧管理 通过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及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措施营造良好消费氛围 [2][3] 市场规模与消费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 同比增长20.6% 出游花费3.15万亿元 同比增长15.2% [2] - 2024年7月单日案例显示:贵州榕江因"村超"吸引游客超18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8亿元 [2] - 行业带动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消费增长 对经济转型升级和扩大消费的作用日益凸显 [2][3] 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 文旅融合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自2021年6月至2024年底接待超4000万人次 其中省外观众占比近80% [4] - 传统文化类景区数量从2012年2064个增长至4000余个 年均增长率达8% [5] - 红色旅游类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 现有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6] 产品体系与基础设施 - 全国现有1.65万家A级旅游景区 近900家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700余家旅游休闲街区 9500余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7] - 15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总数居全球第一 [7] - 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 通过微改造和精提升增强便利化、安全性和舒适度 [8] 新业态与消费升级 - "旅游+"和"+旅游"模式活力四射 新业态不断涌现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1][2] - 文化场所(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等)增强旅游休闲功能 非遗元素有机融入旅游产品 [5][6] - 沉浸式体验产品受追捧 如那拉提旅游度假区推出草原特色民俗风情沉浸式度假体验 [7]
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陕西日报· 2025-08-26 00:06
文旅产业表现 - 陕西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4.6亿人次 [1] - 文旅产业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1] - 实景演出《长恨歌》《延安保育院》《赳赳大秦》市场反响热烈 [1] 文化消费新趋势 - 文化IP与沉浸式体验场景结合引领消费新趋势 [1] - 唐风主题演出和汉服体验营造盛唐文化沉浸式场景 [1] - 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从2021年1.4次提升至2024年3.47次,增长147.86% [4] 数字化文物保护 - 西安城墙布设3000多个变形监测点和1300多个智能传感器 [2] - 数字方舱管理平台实现从抢救式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2] - 通过AI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结构病害预测准确率 [2] 文化品牌建设 - 文学陕军与西部影视合作推出《主角》等改编作品 [4] - 长安画派、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文化品牌持续焕发活力 [4] - 培育40个省级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包括乡村戏曲大舞台和阅读文化节 [4] 政策支持体系 -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原则打造文化阵地 [5] - 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4] - 通过文艺创作生产服务机制优化文化产品供给 [4]
国企担当 与城共进:正方集团与珠海特区的共生答卷
南方都市报· 2025-08-25 23:14
公司业务概览 - 正方集团为珠海香洲区属国有企业 总资产达476亿元 致力于成为湾区优秀的城市综合运营商[6] - 公司业务涵盖城市建设 产业创新 文旅融合 城市运营四大板块 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6] 产业空间运营 - 运营产业空间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 包括香洲创港中心 凤山科技园 正方·云创园等园区[7] - 成功引进超过200家企业 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7] - 园区汇聚员工约4000人 形成人才和技术密集的创新发展生态[7] 产业服务体系 - 构建"一中心一站点三平台"服务体系 提供全周期产业生态支持[7] - 通过4支总规模23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投资新能源 医疗健康 集成电路等领域[7] - 联合暨南大学共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基地[7] 文旅项目运营 - 香炉湾城市阳台荣获"缪斯奖铂金奖" 采用退台式地景建筑设计 实现通山达海的城市意象[9] - 2025年1月至8月举办活动90余场 累计客流约1200万人次 国庆假期客流量达100万人次[9] - 推出"1元全天租用沙滩椅""瓶装水仅售1元""0元租用沙滩玩具"等惠民服务[9] 文旅战略布局 - 串联情侣路沿线爱情邮局 香炉湾沙滩 热浪湾等众多地标 形成珍珠链式景观集群[10] - 升级停车场系统支持港澳单牌车无障碍通行与无感支付 吸引港澳居民北上消费[10] - 新建珠海香山迎宾馆美高梅华府酒店 占地7.68万平方米 仅打造147间客房与别墅[10] 住宅项目开发 - 正方·南湾首府项目打造超1000平方米下沉景观庭院 采用"两轴三庭 五进六园"景观布局[12] - 配备约3800平方米高端会所 含恒温泳池 健身房 瑜伽室等设施[12] - 以第四代住宅理念打造高实用 多面宽户型 提供超高得房率 赢得港澳客户认可[12] 发展战略 - 积极响应"魅力香洲十大行动" 深入服务"百千万工程"大局[14] - 通过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型消费激活文旅产业 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14]
延庆两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获批
北京青年报· 2025-08-25 18:18
项目概况 - 北京市发改委批准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延庆段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两个旅游基础设施改造项目[1] - 建设地点覆盖延庆区八达岭镇、井庄镇、大庄科乡及张山营镇、旧县镇、香营乡六个乡镇[1]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慢行步道、停车场、旅游导览标识、路灯及垃圾桶座椅 同步改造骑行标识和路面 并实施乔木灌木种植[1] 战略定位 - 以长城文化和冬奥遗产为核心 通过协同联动提升延庆区文化价值与品牌影响力[1] - 依托长城主题廊道满足多元旅游需求 培育后冬奥时代全时全域休闲新消费场景[1] - 打造京西北四季旅游目的地 形成可持续文旅发展新模式[1] 京畿长城项目特色 - 采用"青山、绿水、长城、村落"动态空间发展模式 整合沿线生态景观与人文资源[2] - 规划建设5条不同主题的国家级文化旅游复合风景廊道[2] - 提升长城及沿线景区的生态经济价值与产业联动效益[2] 奥林匹克园区项目特色 - 创新联动海陀山全域资源 以冬奥遗产利用为核心[2] - 构建春山地骑行、夏露营滑伞、秋徒步越野、冬滑冰滑雪的全季候旅游体系[2] - 强化京张体育文化带赋予延庆区的文化附加值[2] 综合影响 - 推动长城文化、冬奥精神与山水生态人文底蕴深度融合[2] - 构建文旅深度融合的全国户外运动高地[2] - 打造京西北靓丽风景会客厅[2]
ST名家汇: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5 17:27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为3976万元,同比下降50.43%,主要因市场需求萎缩、项目储备不足及融资能力受限 [1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088万元,同比下降467.46%,扣非净利润为-8531万元,同比下降275.27%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027万元,同比下降1237.07%,因销售回款减少及应收账款转让资金流出 [10][12]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2元/股,同比下降500% [2]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景观照明工程行业市场规模约280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较2024年同期的6.5%有所回升 [4] - 文旅夜游项目占比35%和城市更新项目占比30%成为行业增长主力,市政工程需求占比超40% [3][4] - 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文旅融合方向发展,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项目经验提升市场份额 [4] - 智能化控制将具备环境感知能力,实现按需照明和预测性维护,降低能耗和运维成本 [4] 公司业务与经营 - 公司主营业务为景观照明工程,包括设计、施工及照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产品涵盖LED洗墙灯、点光源等 [5] - 经营模式以照明工程施工专业承包和EPC总承包为主,PPP和BT模式为辅 [6][7] - 公司在设计能力、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但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8] - 六安子公司新签1.5亿元灯具销售订单于8月份投产,未反映在半年报中,预计三季报收入大幅增加 [10] 资产与负债状况 - 总资产为6.83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13.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5591万元 [2] - 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下降4.35%至15.57%,应收账款占比39.69%,较上年末增加0.99% [14] - 受限资产总额3.08亿元,包括被冻结的货币资金1155万元及抵押担保的应收账款1.51亿元等 [16] 募集资金使用 - 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累计投入2.16亿元,募集资金专户2025年6月30日余额为108万元 [17][18] - 总部基地建设项目终止,退回土地价款3123万元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18][22] - 3000万元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已到期,因资金紧张尚未归还 [18][23] 重大事项与风险 - 公司处于预重整阶段,预重整管理人已选定重整投资人正选单位和备选单位 [32] - 存在重大诉讼事项,包括与宁波文旅会展集团的股权转让纠纷涉案7869万元,及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的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涉案1.28亿元 [32] - 行业面临市场波动、竞争激烈及财务风险,公司采取优化客户结构、加强研发和成本控制等措施应对 [29][30]
辽宁凌源:以文体旅融合激发内需潜力
中国经营报· 2025-08-25 17:12
作为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文旅融合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 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 展体制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兴在"2025美好中国行·聚焦凌源"媒体采风活动上介绍,依托红山 文化、化石、温泉、红色"四大文化"优势,凌源市构建"一区一廊一园"产业布局:北部以牛河梁遗址博 物馆和热水汤温泉度假区为核心,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南部沿青龙河打造生态风景廊道,串联主城区 城市公园体系。 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凌源创新举办的"百合之约向往的夏天"凌源夜市集,客流量突破100万人次,拉 动旅游及相关产业消费3.3亿元。2024年,接待游客380万人次(朝阳域外游客占比35%),旅游总收入 15亿元。 来自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凌源市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9%,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4%。 张兴表示,未来,凌源市将深入践行"13631"工作思路,以更大决心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产品体系, 奋力谱写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新篇章。 在当前背景下,文旅融合不仅是培育消费新场景、激发 ...
曲江文旅: 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5 17:04
行业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餐饮收入27,480亿元,县域旅游订单占比35%,Z世代特种旅游增长200%,银发族年均出游8次,亲子家庭博物馆/科技馆研学订单增长75%,民宿及露营订单占比提升至38%,非遗体验参与人次增长85% [3] - 全国5A级旅游景区358个,4A级旅游景区3200个,普遍面临购票人次下降、二次消费收入占比较低及经营性资产盘活问题,西安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2188万人次,同比下降2.8% [3] - 全国专业剧场及小剧场演出16.05万场,票房收入54.02亿元,西安市文旅演艺市场同质化竞争严峻,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3] 公司主营业务 - 公司运营管理大唐芙蓉园·大雁塔景区(5A级)、曲江海洋极地公园(4A级)、大唐不夜城景区及西安城墙景区,并管理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城市公园,核心演艺产品包括《鼓》《梦回大唐》《大唐追梦》《梦长安》及"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互娱产品 [3] - 酒店餐饮业务包括唐华酒店、芳林苑酒店、唐华·华邑酒店及御宴宫餐厅、老字号餐厅,旅行服务业务涵盖赛事运营、商旅服务及线上商城 [3]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53,183.05万元,其中景区运营管理业务占比50.38%,酒店餐饮业务占比23.67%,旅游商品销售和电子商务业务占比17.98% [3]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531,830,484.19元,同比下降30.95%,主要因合并范围减少公建物业服务业务收入、票销类收入及专项活动收入减少 [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80,678.13元,较上年同期-187,014,250.84元大幅收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70,740,227.35元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27,626,514.70元,同比增长96.09%,主要因收到大额回款冲回应收款项减值准备62,078,237.54元 [2][3] - 总资产2,866,738,053.55元,同比下降5.41%,货币资金103,125,315.39元,同比下降15.68% [2][10] 经营策略与创新 - 实施"1+3"主营业务组合(景区运营+演艺+酒店餐饮+旅行服务),推进"商旅融合""景演融合""主客共享""公园文创"运营模式 [3][4] - 优化存量演艺产品并推出《太白长安行》等6项新互娱产品,引进主题杂技剧《如梦长安》,餐饮业务创新"二十四节气时宴""十二月令花宴"及"长安八景宴" [4][5] - 启动知识产权战略,将13个核心景区商标纳入IP资产库,结合《长安的荔枝》热点推出"荔枝唐宴"及沉浸式打卡线路,品牌合作活动签约数量同比增长30% [6] 资产与负债结构 - 受限资产总额706,947,928.95元,包括货币资金5,647,146.93元(内保外债保证金)及抵押借款相关的固定资产614,047,021.87元、无形资产87,253,760.15元 [11] - 短期借款213,510,662.55元,同比下降2.20%,长期借款589,000,000.00元,同比下降9.94%,租赁负债56,402,974.44元,同比增长100.34% [10][11] - 生产性生物资产8,488,212.14元,同比增长176.31%,主要因生物资产增加,使用权资产81,379,137.16元,同比增长100.84%,主要因增加房屋租赁 [10] 子公司表现 - 西安曲江文旅景区管理公司净利润17,005,401.23元,无锡汇跑体育公司净利润3,853,940.36元,西安垣恒永安商业运营公司净利润3,070,496.96元 [12] - 温州雁荡山曲文旅游发展公司净利润-5,278,010.26元,西安曲江文旅酒店餐饮管理公司净利润-5,706,486.97元,西安曲江唐宴餐饮管理公司净利润-6,074,949.06元 [12] - 西安曲江唐邑投资公司净利润-7,006,310.50元,西安曲江芳唐投资公司净利润-8,050,334.43元 [12] 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 - 董事及监事变动:选举董世宏、苏宁为董事,贾晔为监事,骆志松离任董事,高瑞侠离任监事 [13] - 举办公益活动包括致敬城市奉献者公益观演、水域生态保护科普、巾帼风采活动及社区生活节,践行社会责任 [6] - 未制定半年度利润分配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无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13]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满足“诗和远方”新期待 旅游大国加速迈向旅游强国
新华社· 2025-08-25 14:40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题:满足"诗和远方"新期待旅游大国加速迈向旅游强国 新华社记者徐壮 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十四五"以来,我国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到"旅游+""+旅游"活力四射,再到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 求进一步得到满足……旅游业有力发挥作为幸福产业、民生产业、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应有作用,旅 游大国加速迈向旅游强国。 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绿茵场上人声鼎沸,赛场周边"一房难求",夜市小店烟火升腾……今年暑期,慕"村超"之名来到贵州榕 江的游客数量依然高涨。据当地统计,仅7月26日当天,这个西南小城吸引省内外游客超18万人次,实 现旅游综合收入1.88亿元。 诞生2年多来,"村超"持续红火,带动作用明显。它的故事,成为近年来旅游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 一个缩影。 从量上看,我国居民旅游时间、出游频次明显增加,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