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市政协召开辖市区政协主席座谈会
镇江日报· 2025-08-06 23:57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政协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市县联动、协同共进格局进一步巩固深化, 全市政协工作成效持续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会议强调,要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科 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建言献策。要加强专门协 商机构建设,着力提升协商质效,更好发挥专委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界别工作,持续深化"五 好"党建,建强"两支队伍",推动全市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8月6日,市政协召开辖市区政协主席座谈会。市政协主席郭建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各市、区政协和市政协镇江经开区工委、市政协镇江高新区委员联络委主要负责同志汇报交 流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会前,与会人员还调研了高新区哈电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基地等项目。 市政协副主席吴彤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马国进、秘书长张军参加会议。(记者 周迎) ...
研究经济运行、防汛救灾、高新区改革、农业普查等工作
辽宁日报· 2025-08-05 06:12
经济运行 -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 科学确定"十五五"目标任务 加紧谋划重大战略任务 重大政策举措 重大工程项目 高质量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1] - 统筹落实存量政策和制定增量政策 着力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千方百计扩投资 促消费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开放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1] - 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 [1] 高新区改革 - 审议《辽宁省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 [2] - 突出技术创新策源 突出成果转化应用 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 突出体制机制改革 [2] -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和承载地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 农业普查 - 认真落实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部署 坚持依法普查 科学普查 为民普查 [2] - 创新方法手段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普查质效 确保数据质量 [2] -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撑 [2]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 2025-08-03 22: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战略意义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内在本质,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1] - 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从"点状突破"进入"群体迸发",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缩短了"科学—技术—市场"演进周期[2] - 深度融合是应对外部环境"脱钩断链"极限施压的必然要求,需加强重要领域和核心环节技术攻关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促进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跃迁[2] - 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需要,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创新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3] 深度融合的基本特征 - 创新过程深度耦合:打破传统线性创新模式,形成技术正向驱动与产业逆向牵引双向发力的非线性复杂创新过程,通过需求牵引推动科技创新转向有组织科研[3] - 创新主体深度协同:突破多元主体组织边界形成产学研协同格局,企业从技术应用者升级为创新生态组织者,产业组织形式向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演进[4][5] - 创新价值深度共创:以股权合作联合研发等机制实现科技供给方深度参与产业价值创造全过程,重构价值创造体系实现双向转化与增值[5] 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 - 构建高效创新策源体系:将产业需求嵌入研发前端形成需求导向科技供给模式,加强基础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底层问题,聚焦"卡脖子"领域实施新型举国体制[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以重大项目牵引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开放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融通生态[6] -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场景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平台提升转化效能[7] - 深化创新要素支撑:建立产业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7]
南京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8-01 22:01
科技创新成果 - 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86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机器人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1] - 南京市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原子制造研究所,加速推进原子级制造产业化,原子级制造大科学装置预研设施正加紧测试组装[1] - 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具备分钟级网络定制、微秒级确定性保障、千万级多云交换服务能力,已为110余家单位提供130余项试验验证服务[2] 创新平台建设 - 南京市布局原子极限微制造、开源软件供应链等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2] - 2024年建成生物医药等领域6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领域20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22家中试平台及3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 - 市级概念验证中心服务项目500余项,277个项目进入孵化阶段,53个项目进入中试阶段,26个项目实现产业化[3] 科技成果转化 - 紫金山实验室进行6G技术概念验证,包括超远距离、超高确定性、超低时延等技术测试[3] -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构建84亿元资金支持体系,组建140余人技术经理人队伍,促成36个项目转化[4] -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协调6000万元天使基金推动"七维诊疗机器人"技术产业化[4] 产业发展现状 - 南京市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4家[4]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1%[4] - 南京市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为目标,构建高能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矩阵[5]
稳经济促改革,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 2025-08-01 22:00
上半年经济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高于年初预期且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 [2] - 7月制造业PMI为52.6%,持续处于扩张区间 [2] - 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8%,失业率均值5.2%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2] - 内需贡献率达68.8%,出口增长7.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 [2]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快于工业整体3.1个百分点 [3] 经济结构优化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1% [2] - 人工智能开源模型、创新药、智能无人飞行器/车载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 - 1-4月省际贸易占比提升0.6个百分点至40.4%,跨省交易电量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 [7] -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创历史新低,节约成本超1300亿元 [7] 政策部署方向 - 推进"两重"建设和"两新"政策接续,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5] - 推动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完善交通能源领域价格机制 [5] - 加快数据要素确权与分配改革,探索生产要素创新配置 [11] - 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开放新场景带动科技创新 [11] 重点领域改革 - 规范政府招商引资行为,整治企业无序竞争 [10] - 修订价格法并开展行业成本调查,强化市场秩序监管 [10] - 促进民间投资,总结核电领域经验并扩大交通/能源/水利领域开放 [9] -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 [7] -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及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7]
上半年内需继续发挥增长主动力作用,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 稳经济促改革,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 2025-08-01 21:49
上半年经济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高于年初预期且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2] - 7月制造业PMI为52.6%,持续处于扩张区间 [2] - 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8%,失业率均值5.2%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2]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出口增长7.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 [2]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快于工业整体增速3.1个百分点 [3] 政策部署与改革方向 - 将推动稳就业扩内需政策工具箱完善,适时推出新举措 [3] - 加快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鼓励民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 [5] -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4月省际贸易占比提升0.6个百分点至40.4% [7] - 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GDP比率创历史新低,节约成本超1300亿元 [7] - 跨省区交易电量占比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达18.2%增速 [7] 重点领域发展措施 - 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种业振兴行动 [7] -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及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7] - 推动核电领域民间资本经验复制,扩大交通能源等领域民资准入 [9] - 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优化新业态准入环境 [11] - 探索数据要素确权与分配路径,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11] 行业规范与竞争治理 - 将规范政府招商引资行为,明确鼓励/禁止清单 [10] - 针对"内卷式"竞争行业开展成本调查,修订价格法 [10] - 整治企业无序竞争和市场失序问题 [10]
政策高频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7-10 15:58
政策动态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规范重大工作决策机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与权力运行监督 [2][3] -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科技创新和消费等重点领域 [4][5] 信用与金融改革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提出十项重点任务包括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分类失信信息、简化修复流程等,助力企业信用恢复 [6]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与数字技术赋能 [7][8] 区域与产业调研 - 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在福建调研强调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县域经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9][10] - 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湖北调研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中 [9][10] 财政与预算管理 -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2024年中央决算草案,指出预算管理、财税政策、政府投资等问题,建议规范预算决算、加强绩效管理及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11][12]
听报告看成就,“当好龙头”冲上热搜
长江日报· 2025-07-07 02:3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武汉市通过10场主题报告会、10场实地探访、10期深度访谈和1000场基层活动构建"10+10+10+1000"宣教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市经信局解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字文章,九峰山实验室、长飞光纤、武汉金控等企业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引领和资本孵化角度分享融合路径 [6] - 武创院展示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种、电站巡检机器人、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20余家本土科创企业的突破性成果 [6][11] 企业参与与成果展示 - 华工科技、普宙科技等高新企业参与实地探访活动,展示武汉在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 [3][11] - 长飞光纤副总裁聂磊分享人才引领创新经验,芯擎科技、衷华脑机、依瑞德等企业展示"新物种"产品 [6] -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表示科产融合已从蓝图转化为具体施工图和路线图 [8] 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 - 洪山区通过思政课堂深化对城市规划、创新驱动转型的系统认识,青菱街道明确区域发展定位 [12] - 江岸区人大代表聚焦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建设,以"代表工作指数"提升招商引资效率 [13] - 武汉经开区东荆、湘口等街道调研楚为种业、亚非农业科技园,探索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14] 社会反响与影响力 - 活动相关报道全网阅读量超1亿人次,"当好龙头"等话题登上全国热搜 [3] - 大学生、市民代表对武汉科技产品设计理念和低空经济领先地位表示自豪 [11] - 武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认为武创院的创新机制对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11]
张国清在湖北调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等工作
新华财经· 2025-07-02 23:33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调研航空设备 新材料 机械装备 新能源电池等行业 关注研发创新 生产经营 行业发展情况 [1]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巩固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1] 传统产业升级与技术改造 -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 推动设备升级 工艺优化 管理创新 [1] - 强化科技赋能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以智能制造为重点 培育行业垂直模型 人工智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 - 推动创新资源向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链集中 强化要素保障 [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产学研融合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2] -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快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 [2] - 健全中试服务供需对接机制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2] 创新人才培养与技术迭代 - 完善企业内部创新人才培养 使用 评价 激励机制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发展动力 [2] - 丰富应用场景 提升应用体验 通过以研推用 以用促研 加快技术产品迭代升级 [2]
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
机器人圈· 2025-06-27 10:05
天津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案 核心目标 - 到2027年实现"两创融合"显著成效:产生1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全市科创基金规模达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 [5] -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生物制造、脑机交互等未来产业集聚 [5] 科技供给强化 -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应用类科技项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专家占比不低于60%的项目验收标准 [7] - 推广"揭榜挂帅"模式:企业牵头产学研项目,市级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由企业主导 [7] - 试点企业主导验收机制:企业出资超50%的项目可主导验收流程 [7] 科技成果转化 - 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每年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不少于500项,灵活采用收益分成等机制 [7] - 搭建全链条服务平台:2027年前新增20家概念验证中心、20家中试平台、30家检验检测平台 [7] - 京津冀协同对接:每年引进100项中科院成果,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推动千个团队与企业对接 [8] 企业创新培育 - 梯度培育体系:2027年目标为4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8] - 研发投入激励: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显著提升,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达3% [8][9] - 产学研联合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型科研仪器向中小企业开放 [8] 载体平台建设 - 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北京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推动南开、天大科技园升级国家试点 [8] - 京津冀协同载体:强化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平台,推动"京津研发、区域转化" [9] - 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采用会员制服务中小企业技术需求 [9] 生态体系优化 - 科技金融联动:构建"天使+创投+产业+并购"投资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10] - 人才机制创新:每年选派800-1000名科技特派员,扩大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培养规模 [10] - 应用场景驱动:每年发布100项技术创新场景清单,包括无人驾驶、具身智能等领域 [10] 机器人行业动态 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成为焦点:院士及专家探讨微纳感知、人形机器人智能发展挑战 [13] - 仿生技术突破:松鼠仿生机器人解决复杂地形跨越问题 [13] 市场表现 - 上市公司分化:2024年75家机器人企业年报显示业绩承压,部分企业领跑港股赛道 [13] - 量产趋势:人形机器人价格战爆发,产业重构加速 [13] 国际进展 - 创新应用: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体机器人手等新型装置涌现 [13] - 前沿研究:折纸制造厘米级四足机器人、昆虫级变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