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光伏长城”让“死亡之海”变能源绿洲
新华社· 2025-08-28 01:32
项目规模与建设进展 - 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 已建成并网发电先导工程一期和二期各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总计200万千瓦 [1] - 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共架设387万块光伏板 覆盖沙漠面积6.3万亩 [1] - 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 包含光伏800万千瓦 风电400万千瓦 光热20万千瓦及配套火电400万千瓦 [3] - 目前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1002万千瓦 实现光伏治沙70万亩 在建项目2977万千瓦 [3] - 拟批复两个"沙戈荒"大基地规划光伏装机1600万千瓦 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 [3] 生态治理模式 - 采用"光伏+生态治理"建设模式 实现板上发电 板间板下统筹生态修复 经济作物与造林绿化 [2] - 光伏板遮蔽阳光直射使地表水蒸发量降低 有效降低风速 改善板下植物生存环境 [2] - 利用煤矿疏干水通过滴灌技术解决植物灌溉难题 结合太阳能水泵与精细滴灌技术 [2] - 光伏治沙带与420公里锁边林带深度融合形成"双层防护网" 有效阻止风沙北侵 [4] - 沙漠治理率预计到2024年底达到50% 构筑绿化带 淤地坝 光伏治沙带 锁边林四道防线 [4] 资源条件与区位优势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丰富 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 太阳能资源充足 [2][3] - 项目通过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电力 建成后年输送清洁能源约360亿千瓦时 [3] - 年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治沙带总长约400公里 平均宽度约5公里 [3] 社会经济影响 - 光伏项目带动周边村庄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多亩 土地流转使每亩地增收900元 [5] - 光伏电站带动旅游业发展 "骏马图"电站吸引游客促进农家乐消费 [5] - 鄂尔多斯在202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分享光伏治沙经验 提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中国方案 [5]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光伏园”
环球时报· 2025-08-27 09:08
项目规模与建设进展 - 项目总规模达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2][4][6] - 项目区总面积4.2万亩采煤沉陷区中已有1.9万亩被光伏板覆盖 [2] - 目前建成部分约占项目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2] 生态修复成效 - 植被覆盖率从2021年项目建设前的不足19%大幅提升至64%以上 [4] - 光伏板有效遮挡裸露地表 减少水分蒸发 改善风蚀和扬尘问题 [4] - 板下种植耐旱植物及苜蓿等作物 支架系统加固土壤结构 [4][6] - 园区内同步种植沙棘和苹果等经济果树 未改变原始地貌 [4] 土地利用模式创新 - 采煤沉陷区因地表塌陷和土壤结构破坏 原本无法用于农业或城市建设 [4] - 通过"草光互补""林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多重利用 [4][6] - 项目创造叠加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使闲置土地产生价值 [4] 产业延伸规划 - 项目计划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重点推进"农光互补"模式 [4][6] - 板下种植的苜蓿作为高蛋白饲料 计划与村集体合作养殖肉牛 [6] - 预计明年将形成新牧场 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 [6]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与“电”绣出鄂尔多斯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06:41
新能源项目规模与特色 - 达拉特旗光伏基地由19.6万块光伏板组成"骏马"图案电站 为全球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 [1] - "光伏长城"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绵延约400公里 与420公里锁边林共同构成防沙体系 [1] - 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项目覆盖4.2万亩采煤沉陷区 将废弃土地转化为发电基地 [4] 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效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模式 在荒漠化土地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1] - 达拉特旗544公里穿沙公路形成"三横六纵"网络 生态治沙面积达48.9万亩 [3] - "十大孔兑"流域水土保持率提升至59.39% 年均入黄泥沙量大幅减少 [4] 经济社会效益 - 光伏项目为约1200名农牧民每人每年增收约1000元 除土地流转费外提供固定收益 [4] - 穿沙公路实现"路定沙阻、路进沙退、路通业兴"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 - 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同步解决生态修复与就业增收问题 [4] 技术创新与模式应用 - 通过煤矿疏干水循环利用技术显著提升板下耐旱植物成活率 [1] - 采用"工程固沙+乔灌草"科技治沙模式 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3][4] - "以路划区"的穿沙公路治理模式配套光伏项目铺展 实现沙丘固定 [3]
震撼!“日光城”拉萨的光影巨变
新华社· 2025-08-24 02:23
城市发展规模 - 195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 [5] - 当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6.9平方公里,为数十倍增长 [6] - 2024年城镇化率达到73.06% [6] 生态建设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100多万亩(截至2025年7月) [9] - 建成城市水系62.5公里,增加水体面积近800公顷 [9] - 恢复城市湿地面积约14公顷 [9] 交通基础设施 -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接入全国铁路网 [12] - 2021年拉林铁路开通运营 [12] - 2024年拉萨贡嘎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 [13] 经济发展数据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90亿元 [18] -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171元 [18] - 接待游客4324.4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亿元 [18] 产业结构转型 - 从传统农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绿色工业 [17][18] - 老城区保留历史肌理,新城区建设现代化楼宇与公园 [6] - 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18]
天蓝、地绿、水清共绘多彩生态画卷 生态治理擦亮城市名片 | 看见美丽中国
央视网· 2025-08-20 07:22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大同空气质量从全国倒数第三提升至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 长期稳居山西省首位[1][9][36] - 2022年大同被列为全国25个重点旅游城市 与厦门三亚桂林并列[40] 能源产业绿色升级措施 - 淘汰落后产能 关停非法小煤矿 对保留煤矿实施整合改造与技术升级[15] - 大型煤矿采用自动化采煤设备 安装喷雾装置和净化水幕 露天煤堆改为封闭式管理[15] - 燃煤电厂实施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治理 全市强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21] - 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后 烟尘排放浓度低于家中扫地扬尘水平 粉尘过滤效率达99.9%以上[23][25] 环保政策与标准升级 - 2013年国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要求地级市PM10浓度较2012年下降10%以上[18] - 2015年锅炉二氧化硫排放标准从每立方米200毫克降至35毫克[18] - 2015年施行"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 推动集中供暖改造和煤运污染治理[27] 运输污染治理 - 煤炭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 短距离运输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辆[28] - 云冈石窟区域酸雨减少 粉尘污染基本消除 客流量显著增长[30] 产业结构转型成果 - 晋华宫矿山转型为矿山公园 成为旅游打卡点[32] - 低空游旅游项目开发 直升机观光凸显"大同蓝"城市名片[5][7] - 生态环境改善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千年古城实现产城融合转型[40][44]
“织绿”、轮休、保护齐发力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美画卷
央视网· 2025-08-18 08:30
新疆艾西曼湿地生态治理 - 新疆阿瓦提县艾西曼湿地完成五年生态治理工程 实现从荒漠到绿洲的生态蜕变 [1] - 完成78.85万亩生态修复任务 森林覆盖率从4.5%提升至45% [4] - 在沙漠边缘形成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200余种野生动物回归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4] 安徽黄山枫杨林湿地保护 -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对千亩枫杨林湿地实施轮休保护机制 [5][9] - 将6公里湿地分为两条游览路线 每年5月至8月旅游旺季期间间隔两个月轮流关闭一条路线 [9] - 依托湿地轮休保护机制 建成80余家民宿酒店 培育民宿、生态研学、村咖、旅拍等多种文旅业态 带动千余名村民就地就业 [11] 贵州印江野生动植物保护 - 印江县通过野外巡查、联合执法检查、深化普法宣传等措施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12] - 朝阳水库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种群数量创近十年新高 已超过100只 [14] - 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 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 对珍稀树种和古树进行挂牌保护 [18]
从黄沙漫天到绿意蔓延 卫星瞰四大沙地生态巨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7 07:21
生态治理成效 - 毛乌素沙地陕西榆林段通过樟子松栽植实现植被覆盖率超60% [1] - 浑善达克沙地赤峰段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有效控制流沙移动 [3] - 科尔沁沙地辽宁彰武县流动沙丘基本实现全域植被覆盖 [4] - 呼伦贝尔沙地修复区流沙控制率达95% 植被覆盖度提升至85%以上 [6] 技术应用特征 - 卫星遥感技术持续监测沙地植被覆盖变化 [1][3][4] - 草方格固沙技术在浑善达克沙地形成密集网格化治理格局 [3] - 尔林兔林场实施12万亩规模化樟子松种植工程 [1] 区域治理进展 - 毛乌素沙地尔林兔林场成功转型为绿色生态屏障 [1] - 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区域实现沙丘萌发绿意 [3] - 呼伦贝尔沙地陈巴尔虎旗从生态重灾区转变为高植被覆盖区 [6] - 科尔沁沙地南缘彰武县万亩流动沙丘完成植被修复 [4]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成效如何?一组数据带你了解
央视网· 2025-08-16 12:25
工程建设规模 -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累计实施项目415个 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1] - 锡林郭勒盟完成生态建设任务379万亩[3] - 民勤县新增人工造林13.13万亩 封沙育林草4.31万亩[10] - 民勤县累计完成工程固沙130万亩 封沙育林草325万亩 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61万亩[10] - 新疆和田示范区新增绿植4.15万亩 锁边带宽度从100米增至最宽3164米[13] 区域治理成效 - 东部歼灭战片区呈现"绿进沙退"态势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治理270多万亩[1] - 辽宁和内蒙古联合打造科尔沁沙地"千里锁边"林草带 平均宽度由11公里拓宽至31公里[1] - 浑善达克沙地年均沙尘暴次数较2000年减少95% 北京市沙尘天气年均发生次数减少84.6%[3] - 毛乌素沙地同步构筑4条防风阻沙带 流动沙地治理率达80%以上[7] - 民勤县建成380公里环绿洲锁边林带 阻挡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并[8] - 宁夏中卫建成153公里防风阻沙带 综合投资26亿元 宽度10-38公里[6] 技术创新模式 - 内蒙古采用"灌木固沙为主 机械沙障为辅"综合固沙方法[1] - 民勤县综合应用乔灌草结合技术 引进履带式治沙机 手扶式压沙机 打坑机 无人机等设备[10] - 新疆和田创新采用"光伏+治沙+农业+牧业"模式 形成治理种植养殖沙漠生态[15] - 光伏板形成遮阳屏障使地表温度下降3-5℃ 土壤含水率提升20%左右[15] 经济效益转化 - 通过以工代赈吸纳4000多名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1] - 科尔沁"塞外红"经济林亩产年收入超1万元[11] - 通辽市林草沙产业年产值达39亿元 沙地生态旅游年产值16.8亿元 接待超200万人次[13] - 新疆和田光伏治沙项目养殖黑鸡 羊 种植西瓜 玉米 西红柿 辣椒等作物[15]
你好,三江源!变迁“诉说”守护力量 | 看见美丽中国
央视网· 2025-08-16 02:34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1] -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1] - "两山"论提出20周年以来 神州大地山河蝶变 生态美 百姓富 处处涌动绿色生机[1] 三江源生态价值 -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 是长江 黄河 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5] - 每年为下游稳定输送近千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 维系中国乃至亚洲水生态的安全命脉[5] - 三江源国家公园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拥有星宿海等河湖湿地景观[7] 历史生态问题 - 20多年前三江源区域曾出现沙化 大量湖泊消失 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一度断流[9] - 玛多县曾被称为"千湖之县" 有大小湖泊4000多个 但最低谷时锐减至1800多个[13] - 草地植被退化导致黑土滩现象日益严重 黑土滩每扩张一分草地就退缩一分[15] 生态治理措施 - 2005年启动三江源生态治理攻坚战 实施沙化治理 退牧还草 消灭鼠害等措施[17] - 采用免耕机对裸露草场进行生态补植 植被盖度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17][30] - 设立招鹰灭鼠架利用老鹰防治鼠害 保护草场生态系统[19][22] - 实施科学放牧管理 测算单位面积草场最高载畜量 超7万牧民完成易地搬迁[25] - 2016年启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 修复荒漠 保护草地 河湖 雪山冰川及湿地[28] 生态改善成效 - 黄河源头区域再未发生断流 玛多县湖泊数量从1800多个恢复至5849个[30] - 扎陵湖面积较2005年扩大19平方公里 鄂陵湖扩大24.5平方公里 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30] - 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30] - 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种群数量增长近4倍[36] - 每户牧民家庭可有一人担任生态管护员 平均每年领取超2万元生态补助[28] 生物多样性恢复 -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网络监测系统 划定核心保护区供野生动物安全栖息[36] - 藏羚羊 藏狐 野牦牛 雪豹 白唇鹿等珍稀动物种群数量显著恢复[36][40][45] - 生态改善使更多野生动物回归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34][40]
60秒看雄安|蓝绿交织生态美
新华社· 2025-08-15 13:16
生态治理成效 - 白洋淀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 [1] - 淀区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保持Ⅲ类标准 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1] - 重现"鸟类天堂"盛景 呈现荷红苇绿生态景观 [1] 城市规划理念 - 遵循"先植绿 后建城"城市建设理念 [1] - 实现"3公里进森林 1公里进林带 300米进公园"生态愿景 [1] - 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