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化转型

搜索文档
新平台首款电动车将亮相慕尼黑,宝马“赌上全部身家”
观察者网· 2025-09-03 09:24
全新一代宝马iX3发布 - 宝马全新一代iX3将于2025年9月5日德国慕尼黑车展首次亮相 基于新能源平台Neue Klasse开发 是该平台首款车型[1] - 新车延续Vision Neue Klasse X概念车设计风格 长宽高4780/1895/1635mm 轴距2895mm 风阻系数0.25Cd[6] - 首搭全景iDrive视平线全景显示投影 采用超近距投影技术 在挡风玻璃形成近40英寸4K分辨率投影画面[8] Neue Klasse平台技术特性 - 平台采用第六代圆柱电芯 能量密度提高20% 续航里程提升30%达900km 充电速度提升30% 生产成本降低50%[4] - 采用800V架构 支持10分钟充300km续航 全新一代iX3实际续航达800km(WLTP) 10分钟可提供超过350km续航[4][8] - 配备"超级大脑"高性能计算机 由4个集成系统驱动 分别负责车载娱乐 自动驾驶 驾驶动态控制 车辆进入与舒适体验四大核心功能[4] 宝马电动化战略进展 - 电动化车型全球累计销量突破300万辆 其中纯电动车型超150万辆 上半年电动化车型占全球总销量25%以上[9] - 欧洲市场电动车型占比超40% 韩国市场1-7月电动化车型销量6846辆 同比增长18.3%[9] - 首款量产车型2025年匈牙利生产 2026年起中国沈阳工厂投产 将为中国市场开发专属车型[6] 研发与产能布局 - 投入3亿欧元在捷克建设未来出行开发中心 作为全球最大测试场地 专注驾驶辅助及自动驾驶技术研发[10] - 推进360度全维度人工智能应用 已有数百个AI尖端应用场景 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10] - 2019年起建立电芯技术能力中心 制造能力中心与回收能力中心 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覆盖[10] 行业竞争定位 - 宝马CEO称新平台使公司在所有相关技术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全新iX3将成为"行业标杆"[3] - 分析师认为新平台可能成为宝马的"巨大飞跃" 改变汽车行业未来及西方车企软件能力认知[11] - 面临中国车企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 需验证能否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重夺主导权[11]
一汽奥迪换帅:郭永锋接棒李凤刚 直面市场挑战
中国经营报· 2025-09-02 06:57
人事变动 - 郭永锋接替李凤刚担任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自2025年9月1日起生效 全面负责销售 售后服务 网络及品牌营销工作 [1] - 李凤刚调任一汽富华生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总经理 [1] - 郭永锋拥有丰富公司管理 营销和运营经验 曾系统推进以用户为中心 以数智化为驱动的营销理念 大幅缩短订单响应周期 渠道库存降至行业低位 [2] - 李凤刚拥有丰富技术 战略管理 销售及市场营销经验 任职期间积极践行油电共进战略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在服务提升和销售模式上持续创新 [2] 销量表现 - 一汽奥迪8月销量达4.58万辆(含进口车) 同比增长4.2% 在国产豪华燃油车市场中保持份额第一 [3] - 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出现下滑 [3] - 2024年总销量为61.11万辆 其中燃油车占比超过90% [3] 行业环境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高达47% 反映出奥迪电动化转型滞后 [3] 产品战略 - 加速电动化产品投放 与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合作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3] - 发布双平台+双旗舰产品:PPE豪华纯电平台车型Q6L e-tron家族和PPC豪华燃油智能平台车型A5L [3] - 奥迪Q6L e-tron和奥迪A5L均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深度融合华为解决方案 [4] - 奥迪A5L上市打破燃油车不能智能化的魔咒 [4] 销售模式创新 - 开启全新融合直售模式 深度融合经销商体系与品牌直营优势 打破模式鸿沟 [5] - 用户从线上选车到线下服务全程可享一站式体验 解决价格博弈 信息不对称 服务割裂等消费痛点 [5]
中国品牌霸榜,特斯拉危险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9 09:49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概况 - 2025年6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2%至超180万辆 其中纯电动车增长24%至超110万辆 插电混动车增长18%至约60万辆 [1] - 6月全球电动汽车市占率达28% 上半年整体市占率为24% [1] - 比亚迪与特斯拉保持领先但格局生变 吉利凭借星愿等小型车快速逼近特斯拉 零跑/小米/理想等新势力表现亮眼 [1] 中国市场表现 - 上半年汽车产销1562.1万辆/1565.3万辆 同比增长12.5%/11.4% 新能源汽车产销696.8万辆/693.7万辆 同比增长41.4%/40.3% 占比44.3% [3] - 内需市场受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明显改善 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其中纯电动车出口67万辆增长40.2% 插混车出口39万辆增长2.1倍 [3][4] - 国内汽车销量1257万辆同比增长11.7% 燃油车669.3万辆下降3.2% 新能源汽车587.8万辆增长35.5% [3] 欧洲市场动态 - 上半年欧洲乘用车销量681.5万辆微降0.9% 纯电动车119万辆增长24.9%市占率17.47% 插混车59万辆增长21.2%市占率8.68% [4][5] - 油电混动车成为第一大动力类别 销量238.4万辆增长16% 汽油车/柴油车分别下滑21.7%/27.5%至190.2万辆/56.15万辆 [6] - 中国品牌在欧洲销量激增91% 市占率达5.1% 上汽集团销量15.3万辆增长18.6% 比亚迪售出7.5万辆超去年全年 [8] 美国市场趋势 - 上半年美国纯电动车销量60.7万辆增长1.5% 因税收抵免政策9月终止 第三季度出现集中采购 7月销量激增20%超13万辆 [9][10] - 特斯拉销量27.16万辆下滑11% 市占率从50.1%降至44.7% 雪佛兰/福特分别以47639辆/3.9万辆位列二三名 [10] - 油电混动车与插混车销量快速攀升 多家车企增加产能推出新车型 [10] 车型竞争格局 - 全球电动车销量20强中中国品牌占17席 比亚迪10款车型上榜 特斯拉Model Y以456024辆居首但跌幅超15% [11][12][13] - 吉利星愿销量204940辆位列第5 五菱宏光MINIEV/缤果分别销售171118辆/80126辆 小米SU7交付155692辆 [11][13] - 新车型理想L6上市4个月交付超30万辆 小鹏MONA M03连续月交付破万辆 [14] 品牌竞争态势 - 比亚迪以1997057辆稳居榜首 特斯拉720469辆下滑明显 吉利556783辆跃居第三 [15][16] - 零跑从无名跃升至第7位 1-7月出口24980辆居新势力之首 广汽埃安/问界排名显著下滑 [17] - 外资品牌中大众/宝马/奔驰/奥迪均上榜 丰田电动车销量16万辆增长超30% 福特计划投资50亿美元推平价电动车 [17]
大众汽车携手中国一汽推进捷达电动化转型 加速布局入门级智能电动出行市场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01:46
合作协议签署 -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中国一汽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 [1] - 协议内容包括到2028年推出四款面向入门级市场的新能源车型 [1] - 此举为大众集团在华史上最大规模新能源产品攻势注入新动力 [1] 战略定位与市场覆盖 - 捷达品牌将发力高速增长的入门级新能源汽车市场 服务更广泛客户群体 [1] - 大众汽车集团将实现对新能源汽车主流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 [1] - 至2030年紧凑级车型有望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约50%份额 [2] 产品规划与技术方案 - 首款新能源车型计划于2026年上市 [2] - 四款新能源车型将配备极具竞争力的电动化 数字化及ADAS功能 [1][2] - 车型将保持强劲的价格竞争力 [2] 产能与产业链布局 - 捷达品牌新公司将成立并整合现有资源 引入本地投资 [3] - 至2030年目标打造涵盖研产销的千亿级产业价值链 [3] - 成都生产基地将深化在四川省及西南地区汽车产业生态的融合 [3] 海外市场拓展 - 捷达品牌计划以中亚为起点开拓海外市场 [2] - 将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及中国生产制造优势实现海外扩张 [2] 本土化与协同效应 - 一汽-大众将充分融合中德双方优势 提升本土化运营效率 [1] - 新架构下捷达将继续作为大众子品牌运营 保持最大化协同效应 [3] - 将加强自研自创能力 打造合资技术新高地 [1]
铃木投资80亿美元巨资“豪赌”这一市场,能否“赌”赢?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03:29
铃木汽车印度投资计划 - 铃木汽车宣布未来五到六年内在印度投资7000亿卢比(约80亿美元)以提高产量、推出新车型并巩固市场份额 [2] - 古吉拉特邦工厂计划年产能为100万辆 将成为首款电动汽车e-Vitara的全球生产中心并向超100个国家出口 [2] 印度市场战略定位 - 印度作为铃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被定位为未来电动车生产的全球枢纽 [3] - e-Vitara定位中型SUV主流细分市场 与塔塔、马恒达、现代等品牌直接竞争 [3] - 印度政府"Make in India"战略提供政策支持 电池价值链约八成将实现本地化生产 [3] 产能与出口规划 - Maruti Suzuki古吉拉特邦Hansalpur工厂正式启动e-Vitara生产 规划年产能100万辆 [3] - 新车计划出口至日本、欧洲等超过100个国家 印度作为全球电动车输出平台 [3] 市场竞争格局 - 塔塔汽车在印度电动车市场占据68%份额 2023年销量约6.1435万辆 [7] - 铃木在电动乘用车领域销量相对较少 市场份额远低于竞争对手 [7] - 印度SUV市场销量占比首超40% 但铃木在该细分市场仅占12%份额 [6] 历史市场表现 - 铃木在印度汽车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7.7% 长期占据销量排行榜前列 [6] - 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小型车市场份额出现萎缩 [6] 供应链挑战 - 2024年6月因稀土材料短缺 e-Vitara上半年产量削减近三分之二 [4] - 稀土及关键矿产供应链稳定性制约电动车规模化发展 [4] 产能扩张计划 - 公司计划将印度年产能从约200万辆扩大到400万辆 [7] - 投资80亿美元计划显示其加强中型SUV阵容和电动化布局的决心 [7] 印度市场消费特征 - 消费者对价格、实用性和经济性极为看重 倾向选择价格亲民、性价比高车型 [8] - 道路状况复杂要求车辆具备良好通过性和可靠性 空调性能成为关键需求 [8] 行业发展战略 - 车企需根据印度市场需求开发价格实惠车型 加强悬挂系统和底盘调校 [8] - 现代汽车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构建电动车当地生产体系取得成功经验 [9]
过去一年,德国汽车业裁员逾5万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02:15
行业整体表现 - 德国汽车行业过去一年净减岗位约5.15万个,占全部岗位近7% [3] - 德国工业界截至6月30日雇佣542万人,同比减少11.4万岗位(降幅2.1%),较2019年疫情前累计减少24.5万岗位(缩水4.3%) [4] - 工业营收连续八个季度下滑,今年二季度减少2.1%,汽车业二季度营收下降1.6% [4] 企业财务与运营压力 - 奥迪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下降37.5%,保时捷二季度营业利润暴跌91%,梅赛德斯-奔驰二季度净利润暴跌69% [4] - 美国加征关税推高出口成本与终端售价,导致对美汽车出口销量下滑 [4] - 高端车型依赖欧洲产零部件,15%关税增加成本,钢铝50%关税对供应链造成额外压力 [5] 裁员与成本削减措施 - 梅赛德斯-奔驰推出非生产岗位员工买断计划,涉及3万名员工,目标2027年节省50亿欧元 [8] - 大众汽车集团计划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3.5万人,年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 [8] - 保时捷全球裁员3900人,斯柯达裁员8200人,软件子公司CARIAD裁员1600人 [8] - 博世德国工厂裁员7000人(汽车供应部门),软件业务部门三年内裁员1200人 [8] - 大陆集团计划2026年底前裁减3000个研发岗位,此前已裁员超7000人 [8] - 采埃孚计划2028年底在德国裁减1.4万个岗位(占本土25%),已削减1.12万全职员工 [8] 竞争与转型挑战 -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完整产业链、快速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形成竞争优势,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领域突破 [11] - 德国车企电动化转型滞后,保时捷放弃自研电池生产计划,子公司Cellforce转型独立研发部门并裁撤200人 [9][11] - 德国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和软件领域被视为"中等水平",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但面临本土竞争对手创新加速 [12] 外部环境与政策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欧洲车企及供应商可能损失高达7万个就业岗位,企业考虑将生产转移至美国 [5] - 大众考虑在美新建奥迪工厂,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可能扩大在美产能,但建厂需数年时间与高额投资 [5] - 美欧贸易协议以配额制替换高关税,但具体细节未明确,短期内难以缓解供应链紧张 [5]
乘联分会:8月1-24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28.5万辆 同比增长3%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08:48
乘用车市场整体表现 - 8月1-24日全国乘用车零售128.5万辆 同比增长3% 环比增长3% 累计零售1403.1万辆 同比增长10% [1][4] - 8月1-24日全国乘用车批发134.1万辆 同比增长12% 环比增长5% 累计批发1686.6万辆 同比增长13% [1][9] - 8月日均零售分周表现:第一周4.5万辆(同比-4% 环比+6%)第二周5.9万辆(同比+8% 环比+10%)第三周6.0万辆(同比+6% 环比-5%)[3] 新能源车市场表现 - 8月1-24日新能源零售72.7万辆 同比增长6% 环比增长7% 渗透率达56.6% 累计零售718.2万辆 同比增长27% [1] - 8月1-24日新能源批发71.1万辆 同比增长11% 环比增长3% 渗透率达53% 累计批发834.5万辆 同比增长33% [1] - 新能源车成为市场核心增长动力 插混和混动车型替代纯电动成为出口新增长点 [15] 进出口市场动态 - 1-7月汽车进口27万辆 同比下降32% 其中7月进口5万辆 同比下降29% 环比增长16% [10][11] - 美国进口车大幅下滑 1-7月进口37,372辆 同比下降46% 7月进口8,914辆 同比下降26% [11] - 1-7月汽车出口418万辆 同比增长20% 7月出口70万辆 同比增长27% 环比增长12% [12][13] - 新能源车出口表现突出 1-7月出口171万辆 同比增长46% 7月出口29.1万辆 同比增长74% [14] 区域市场特征 - 俄罗斯重回单月出口第一 7月出口48,712辆 但1-7月累计出口228,040辆 较同期下降明显 [12][13] - 主要出口市场包括墨西哥(1-7月32.2万辆)、阿联酋(27.1万辆)、比利时(18.4万辆)[13] - 新能源车主要出口至比利时(7月3.0万辆)、菲律宾(2.3万辆)、英国(2.2万辆)[14] 库存与供应链状况 - 7月末行业库存329万辆 较上月下降3万辆 较2024年同期下降4万辆 [16] - 库存支撑销售天数降至47天 低于2023年53天和2024年51天 压力明显缓解 [16] - 新能源车企库存持续优化 从4月88万辆降至7月78万辆 [16] 政策与市场环境 - 第三批补贴资金下发 以旧换新政策重启 补贴方式多元化 [4] - 反内卷行动推进改善行业秩序 厂商积极提升销量 [9] - 电动化转型导致燃油车需求萎缩 进口车市场持续承压 [11]
汽车金融变局:资产规模同比下降一成, 电动化转型滞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07:01
资产规模变化 - 截至2024年末全国24家汽车金融公司总资产8551.34亿元 同比下降11.37% 创历史最大降幅[1][3] - 资产收缩主因传统能源汽车销量下降14.1% 且行业资产增速与传统燃料车销量关联度更高[1][3] - 商业银行因房地产下行将消费贷重点转向汽车领域 加剧市场竞争[1][4] 业务表现分析 - 2024年零售融资车辆529.9万辆 同比下降17.31% 其中新车零售贷款366.34万辆[4] - 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2040.96亿元 同比增长23.44% 二手车贷款余额783.81亿元 增长26.06%[4] - 汽车附加品贷款余额252.91亿元 同比减少20.34% 新能源贷款增速低于新能源车销量40.8%的增幅[4] 金融渗透率 - 行业整体金融渗透率从2023年29%降至2024年23% 为近年最大降幅[2][5] - 传统能源汽车金融渗透率从34%微降至31% 新能源汽车金融渗透率从20%-21%骤降至14%[5][6] - 渗透率下降主因商业银行竞争 部分银行新能源车新发贷款规模同比增长超70%[6] 资产质量状况 - 2024年末行业不良贷款率0.65% 较2023年0.58%小幅上升 但显著低于商业银行1.50%的水平[2][8] - 不良率上升与宏观经济放缓及资产规模收缩有关 实际不良贷款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8] - 零售类贷款占主导地位 信用主体分散 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可能性较低[8] 风险缓冲能力 - 2024年行业拨备覆盖率450.7% 远高于商业银行211.2%的整体水平[2][9] - 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中位值维持在900%以上 内资机构中位值突破650%[9] - 近五年行业拨备覆盖率持续高于450% 提供充足风险缓冲空间[9] 政策环境影响 - 2025年多地监管机构整顿商业银行"高息高返"模式 有助于行业回归良性竞争[6][7] - 2025年9月起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未涵盖汽车金融公司 可能导致客户流向商业银行[7]
A+H丨年营收超500亿元、全球拥有25个研发中心,均胜电子(600699.SH)再次递表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8-25 07:35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况 - 公司再次递交香港主板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瑞银集团[1]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2011年通过重组借壳登陆A股主板[1] - 公司为智能汽车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营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领域[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7.93亿元、557.28亿元、558.64亿元 2025年前4月营收197.07亿元[2] - 同期毛利分别为55.42亿元、80.57亿元、90.64亿元和35.14亿元[2]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33亿元、12.40亿元、13.26亿元和4.91亿元[2] - 毛利率从11.13%提升至17.83% 净利率维持在18%-20%区间[2] - 境外销售占比持续超74% 2025年前4月达74.9%[2] 研发投入与技术实力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21.39亿元、25.41亿元、25.85亿元 2025年前4月达11.08亿元[3] - 全球拥有25个研发中心和60多个生产基地 分布在三大汽车市场[5] - 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排名第41位[4] 市场地位与行业前景 - 按收入计为中国和全球第二大被动汽车安全产品供应商[4] - 2024年中国汽车被动安全行业市场份额26.1% 收入90亿元[9] - 方向盘全球市场份额35.9% 安全带22.1% 安全气囊19.0%[9] - 中国智能座舱域控系统市场份额6.5% 排名第二[9] - 全球汽车销售量预计2029年达121.5百万辆 复合年增长率5.4%[8] - 中国预计保持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2029年份额占比34.3%[8] - 全球智能座舱域控系统市场规模2029年预计达2839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30.2%[8] 资本运作与负债情况 - 通过十余起跨国并购形成业务架构 总交易金额超300亿元[5] - 2022-2024年总负债从364.1亿元增至443.2亿元 2025年4月达468亿元[6] - 资产负债率从67.3%升至69.8%[6] - 负债增加主要源于贷款及借款增加 用于流动资金及业务扩张[7]
一汽奥迪 PPE 核心高管离任,Q6L 产销两端如何打配合
36氪· 2025-08-25 02:16
核心高管变动 - 奥迪一汽新能源副总经理王开宇近期离任 将调回一汽大众体系[1] - 王开宇拥有丰富生产制造管理经验 曾主管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并参与多个大型项目[1] - 其在奥迪一汽近两年任职期间主要负责生产与物流 主导PPE平台本地化生产工作[1] 生产制造挑战 - PPE平台作为奥迪与保时捷共享的新能源车平台 大量零部件需依赖进口 国产化率低[1] - 工厂搭建及调试团队中海外人员占比较高 薪酬结构与假期制度差异增加团队融合难度[3] - 首款车Q6L e-tron因团队配合与软件延期等问题曾导致量产时间推迟[4] 产品进展与规划 - PPE首款车型Q6L e-tron家族已于2023年8月上市[4] - 后续两款产品A6L e-tron和E6项目已进入预批量生产阶段 即将正式量产[4] - 奥迪一汽计划在2023年底启动新项目研发 当前重点推进三款车型零部件国产化定点[4] 销售表现与定价策略 - Q6L e-tron家族上海初期销量未达预期 限时定价34.88-39.88万元[7] - 定价高于同级别竞品 蔚来ES8和理想i8等车型尺寸更大但价格低1至数万元[7] - 高端定位与进口零部件导致生产成本高企 短期内难以下调售价[7] 销售模式变革 - 针对Q6L e-tron和A5L推行"融合直售"模式 由厂商直接销售、经销商提供服务[10] - 新模式需建设中台与数字化能力 短期内可能影响销量表现[10] - 当前市场推广力度较弱 部分因资源向主销车型A5L倾斜[10] 组织架构挑战 - 生产主体奥迪一汽(奥迪55% 大众中国5% 一汽40%)与销售主体一汽奥迪无直接股权关联[11] - 产销分离结构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资源协调与市场反应速度落后于特斯拉、蔚来等产销一体对手[11] - 营销资源集中于企业层面传播 缺乏产品具体推广支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