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搜索文档
任正非:干就完了!华为利润降32%,却狂砸970亿搞研发
搜狐财经· 2025-08-31 07:1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427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5% [1][3] - 净利润371.9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 [1] -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2.19%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1.83亿元,同比增长24.15% [9]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969.50亿元,同比增长9.04%,占营收比重达22.7% [3] - 每年投入约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8] 业务板块表现 - 智能手机上半年出货量2540万台,第二季度以1250万台出货量位居国内市场份额18.1% [4]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超90万辆,预计10月突破百万辆 [4] - 云计算算力规模同比增长近250% [5] - 昇腾AI云服务客户从321家增长至1714家 [5] 战略方向 - 通过"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实现技术突破 [7] - 基础研究被视为支撑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 [8] - 人工智能被视为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 [11] - 强调行业专家主导算法开发的AI落地路径 [11] 财务状况 - 总资产1.251万亿元,总负债7121亿元,资产负债率56.9% [9] - 货币资金储备达1.81万亿元 [9] 领导层观点 - 坚持"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的务实发展理念 [1][6] - 承认单芯片技术仍落后美国一代 [7] - 强调开放合作对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一批评审结果我省5074项项目将获24.5亿元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8-29 23:06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情况 - 江苏获批5074项项目 占全国立项数9.5% 同比增长6.5% [1] - 全国共资助10类项目53159项 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重点类别 [1] - 江苏获直接资助经费24.5亿元 南京大学541项/东南大学402项/苏州大学365项/南京医科大学333项位列省内前四 [1] 江苏省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2.4万余项 获得直接资助经费140亿元 [2] - 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布局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探索"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2] -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我省5074项项目将获24.5亿元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8-29 21: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情况 - 江苏获批5074个项目占全国总数53159项的95% 同比增长65% [1] - 获得直接资助经费245亿元 [1] - 南京大学541项 东南大学402项 苏州大学365项 南京医科大学333项位列全省前四 [1] 基础研究投入与布局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24万余项目 获直接资助140亿元 [2] - 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2] - 布局建设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探索"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2] 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2] -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22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三大顶刊 很多获奖项目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 企业活跃度再增强
解放日报· 2025-08-27 01:53
基础研究进展 - 自然科学奖授奖数增加10项至56项 占比29%创2006年以来新高 科技进步奖授奖数减少17项 [2] - 自然科学奖获奖率23%高于科技进步奖16% 反映基础研究领域底子厚 原创性强 成果质量高 [2] - 18个一等奖项目在《自然》《科学》《细胞》正刊或子刊发表22篇论文 其中正刊8篇 子刊14篇 占论文总数1/4 [2] 人才结构特征 - 1790位获奖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1171人占比65% 较2023年度提升4个百分点 [3]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82人占比43% 较2023年度提升3个百分点 含2位90后第一完成人 [3] - 10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中7人获国家杰青基金支持 覆盖量子科技 绿色低碳 精准医疗领域 [3] 产业创新融合 - 30个技术发明奖项目在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航空航天 新材料 生物医药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4] - 15个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成果获发明专利646件 平均每个项目43项专利 [4] - 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在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 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 [4] 企业创新主体 - 686家获奖完成单位中企业336家占比49% 其中国有企业185家占比55% 民营企业93家占比28% [5] - 科技进步奖97个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 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 [4]
勇当尖兵为科技强国贡献上海力量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解放日报· 2025-08-27 01:53
上海市科技政策与战略方向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 - 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 培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 - 深化落实集成电路 创新药械 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3] - 探索保税研发 离岸孵化 跨境技术交易等开放创新功能 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3]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加大引才力度 创新育才模式 优化用才导向 [4] -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计划管理 发展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4] 科技奖项与人才表彰 - 授予吕西林院士 马大为院士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1] - 2024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 [5] - 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 30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 [5] - 97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 8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 3位外籍专家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5] 产业与技术发展重点 - 全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突围 系统推进创新药械发展突破 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迭代升级 [3] - 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攻关模式 推动国有企业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 [3]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创新 引导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能级 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3] - 动态推进技术探索 技术收敛 技术迭代 加快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平台建设 [2][4] 国际合作与生态建设 - 用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浦江创新论坛等平台 加强规则探索和治理合作 [3] - 推动技术 规则 标准走出去 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 - 实施"全球科技伙伴计划" 布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深化国际创新协同 [3] - 强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 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 [4]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8-26 15:03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 - 2024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 显著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 [3]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 其中191个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占比29% 创2006年设立该奖项以来新高 [3] - 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与三大产业相关 54%的项目名称直接提及"应用" 主要集中于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3] 基础研究突破与转化 - 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正刊或子刊 占论文总数1/4 [6] - 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 中国科学院王二涛团队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6] - 科技功臣奖获得者吕西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50多栋复杂高层建筑 马大为发展的"乌尔曼-马"反应在全球制药界广泛应用 [7] 产业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 - 技术发明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占比20% 先进制造领域占比17% 航空航天和新材料领域各占13% 生物医药领域占比10% [11] - 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 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11] - 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团队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其超支化聚合物涂层技术应用于10型运载火箭和4型运载火箭首飞 [12] 生物医药创新成果 - 和记黄埔医药"呋喹替尼"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药物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十余年来首个获批的VEGFR选择性抑制剂 [15] - 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 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29亿元 其中海外市场占比71% [15] - 该药物于2018年在中国获批 2023-2024年相继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获批 预计三年内形成超百亿规模 [15]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 2024年度获奖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比65% 较2023年61%有所提升 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占比43% [17] - 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取得成就 [17] - 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为1993年出生的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胡凤鸣 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17]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8-26 12:41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 - 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 高于全国6.91%的水平 [1]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 其中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 占比达29% 较2023年23%显著提升 为2006年设立该奖项以来新高 [1] - 授奖数量较2023年度减少 体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奖励导向 [1] 奖项结构分析 - 自然科学奖占比29.32% 技术发明奖占比15.71% 科技进步奖占比50.79% 科学普及奖占比4.19% [3] - 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与三大产业相关 项目名称直接提到"应用"的有34项 占比54% [1] - 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正刊或子刊 占论文总数1/4 [6] 重大科技成果 - 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 [6]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有望实现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6] - 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团队"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成果应用于10型运载火箭 助力4型运载火箭首飞 [9] 产业应用与经济效益 - 和记黄埔医药"呋喹替尼"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药物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十余年来首个获批针对所有三种VEGFR的选择性抑制剂 [14] - 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 2024年全球市场销售额突破29亿元 其中海外占比71% [14] - 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 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8] 人才结构特征 - 2024年度获奖项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 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有1171人 占比65% 较2023年61%提升 [15]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有82位 占比43% 较2023年40%提升 [15] -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名获奖人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15]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陈吉宁为吕西林、马大为颁发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第一财经· 2025-08-26 11:22
科技创新战略方向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3] - 深化集成电路产业突围 系统推进创新药械发展突破 加速人工智能迭代升级和应用拓展[9] - 探索保税研发 离岸孵化 跨境技术交易等开放创新功能 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9] 科技攻关与产业培育 - 动态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技术探索 技术收敛 技术迭代[8] - 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攻关模式 推广攻关成果验证和产品应用[9] - 加快打造概念验证中心 高质量孵化器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8] 科技人才发展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广揽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和青年科学家[10] -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 引导青年学子增强国之能[10] - 开展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联合培训 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考核机制[10] 科技体制改革 - 完善以项目经理人为主责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10] - 发展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10] - 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提升中试熟化平台服务能级[10] 科技奖励成果 - 2024年度授奖206项(人) 含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1] - 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 30项获技术发明奖 97项获科技进步奖[11] - 3位外籍专家获国际科技合作奖[11]
上海科技奖揭晓:哪个领域占比高,哪些产业项目多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6 02:57
授奖总体情况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较2023年度进一步减少,体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奖励导向 [1] - 科技进步奖授奖数减少17项至97项,自然科学奖授奖数增加10项至56项,其他奖励类别授奖数与去年基本持平 [1] - 科技进步奖获奖率为16%(授奖数97项/提名数614项),自然科学奖获奖率为23%,明显高于科技进步奖 [1] 奖项等级分布 - 2024年度授奖特等奖项目2项,改变2023年度特等奖空缺状况,显示重量级获奖项目增加 [2] - 一等奖项目61项占比32%,二等奖项目128项占比67%,一、二等奖授奖情况与2023年度基本持平 [2] - 高等级奖项(特等奖、一等奖)中自然科学奖占比从2023年度24.62%提升至28.57% [2] 获奖人员构成 - 获奖项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1171人占比65%(2023年度为61%) [2]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82位占比43%(2023年度为40%) [2] - 有2位90后成为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 [2] 获奖单位分析 - 获奖项目共有686家完成单位,其中企业336家占比49%(2023年度为46%) [3] - 企业中国有企业185家占比55%,民营企业93家占比28%,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跃度逐步增强 [3] - 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时,国有企业27家占企业总数71%,处于主导地位 [3] 成果转化与应用 - 高等级获奖成果中项目名称直接提到"应用"的有34项占比54%,显示半数以上项目以成果转化应用为主要目标 [4] - 技术发明奖30个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4] - 科技进步奖97个项目中关乎民生领域项目57项占比59%,工程与材料领域44项占比45%,生物医药领域24项占比25% [4] 重点技术领域分布 - 技术发明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6项占比20%,先进制造领域5项占比17%,航空航天和新材料领域各4项各占13%,生物医药领域3项占比10% [4] - 科技进步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18项占比19%,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境领域各17项各占比18%,航空航天领域9项占比9% [4]
字节跳动、阿里AI“大将”出走
36氪· 2025-08-26 01:25
核心事件 - 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视觉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冯佳时近期离职 下一步动向尚未披露 [1] - 冯佳时2019年加入字节跳动 长期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方向的基础研究 是内部典型学术型技术人物 [1] - 曾主导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在多媒体方向的基础研究 后成为视觉基础研究负责人 [1] 个人背景 - 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硕士就读于中科院自动化所 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1] - 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 机器学习与视觉实验室负责人 [1] - 发表深度学习 物体识别 生成模型 机器学习理论等领域论文400余篇 [1] - 曾获MIT科技评论"35岁以下创新者(亚洲)" ACM MM最佳学生论文奖 ICCV TASK-CV最佳论文奖 CVPR 2021最佳论文提名 [1] - 担任CVPR ICML ICLR NeurIPS等顶会领域主席 [1] 技术贡献 - 2023年底作为核心研究员推动新加坡国立大学Show Lab与字节联合推出视频生成模型MagicAnimate [2] - MagicAnimate模型只需一张图像即可驱动人物舞动 开源后在社区快速走红 [2] - 与项亮 王语轩 王明轩 李成刚等人并称为"支撑字节大模型的关键八人" [2] 行业人才流动 - 近一年大模型厂商中高层人员离职频繁 包括智谱首席运营官张帆 MiniMax商业化合伙人魏伟 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洪涛 [2] - 大模型快速迭代导致行业人才竞争激烈 核心技术人员去留直接影响企业研发重心 [2] - 头部企业面临算力消耗高企 商业化落地不明朗压力 基础研究负责人转向更具自主空间或科研导向岗位 [2] - 阿里系大模型人才流动不时发生 前阿里云P10高管占超群创立质变科技 发布类人决策智能体Bloom [3] - 质变科技获得高瓴创投与光速光合联合投资的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3] 流动方向 - 离职人员部分选择赴高校 创业公司或海外研究机构 另一些投向同赛道新兴企业或创办AI初创团队 [3] - 多家AI企业出现核心人员离职后快速再创业的连锁现象 新团队获得资本青睐延续前沿研究方向探索 [3] - 海外大模型企业同样经历高管与科学家再分配 OpenAI多位核心研究人员离职加入Anthropic xAI等团队 谷歌DeepMind出现科学家出走创业 [3] - 人才多选择在模型架构 推理效率 多模态生成等方向组建小型实验室或初创公司 并迅速获得风险投资支持 [3] 行业影响 - 顶尖研究员去留对短期业务推进影响有限 但长期竞争核心在于算法创新与基础研究积累 [4] - 基础研究能力是真正护城河 而非短期靠算力或资金堆砌形成 [4] - 开源生态加速发展使技术人才个人影响力进一步凸显 [4] - 核心科技人员流动折射中国大模型产业阶段性转变 从集中资源快速追赶转向多点探索兼顾学术研究与产业落地的新阶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