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政策

搜索文档
龙元建设(600491):基本面逐步触底 国资入主成长可期
新浪财经· 2025-05-06 12:37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91.19亿元/同比+1.27%,归母净利润-6.63亿元/去年-13.11亿元 [1] - 2025Q1营收13.93亿元/同比-49.4%,归母净利润1.93亿元/去年同期约-368万元 [1] - 2024年财务费用15.21亿元,融资成本约7.40% [3] 资产与减值 - 截至2024年底账面PPP资产约341亿元,2025Q1账面合同资产122亿元,环比持续压降 [1] - 2025Q1信用减值由损失转为收益,为2022年以来首次单季度转正 [1] - 2025Q1资产处置收益2.51亿元,主要来自子公司大地钢构政府收储 [2] 国资介入与定增 - 杭交投定增通过上交所审核,将注资18.46亿元并持股29.51%成为控股股东 [2] - 定增落地后融资成本或大幅下降,国资建设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低于公司当前7.40%水平 [3] 订单与市场机会 - 2025Q1新签合同金额3.96亿元,为2018年以来新低 [2] - 杭交投入主后有望在杭州年约2000-3000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市场中获得份额 [2]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6年营收110.0亿元/161.5亿元 [3] - 化债政策助力下2025Q1已现基本面改善,中长期关注国资订单导入空间 [3]
股市必读:宏润建设一季报 - 第一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减22.75%
搜狐财经· 2025-05-05 19:35
股价及交易表现 - 截至2025年4月30日收盘价4.76元,单日下跌0.83%,换手率1.0%,成交量9.92万手,成交额4776.88万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593.97万元(占成交额12.43%),游资净流入76.39万元(占1.6%),散户净流入517.58万元(占10.84%)[2][7] 股东结构变化 - 2025年3月31日股东户数3.79万户,较上年末减少1080户(降幅2.77%),户均持股量从3.18万股增至3.27万股,户均持股市值18.43万元 [3][7] 财务业绩 - 2025年一季度主营收入13.6亿元(同比降23.41%),归母净利润9162.28万元(同比降22.75%),扣非净利润9028.28万元(同比降23.65%)[4][7] - 毛利率12.58%,负债率64.04%,财务费用923.22万元,投资收益亏损201.14万元 [4]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45亿元,货币资金储备充裕 [5][7] 业务动态与战略 - 一季度新签合同11.4亿元(同比增107.15%),全年目标承接合同90亿元 [5] - 长三角化债政策对公司基础设施业务有正面影响,缩短项目结算周期 [5] - 应付账款主要来自长期合作供应商,与合同资产保持动态平衡 [5] - 战略投资镜识科技布局机器人产品,涉及工业及情感交互领域 [5] - 长三角轨交市场将持续拓展,公司计划优化业务结构并推动转型 [5]
永安行:公司无ST和退市风险,将在今明两年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实现扭亏
快讯· 2025-04-22 10:55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无ST和退市风险 [1] - 未来两年内经营状况将持续改善 [1] - 将在2025、2026年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实现扭亏为盈 [1] 应收账款管理 - 主要客户拖欠应收账款达7.93亿元 [1] - 预计通过化债政策落地推动应收款收回 [1] - 收回的应收款将直接冲正公司利润 [1] 资金管理策略 - 加速资金回笼作为核心经营策略 [1] - 催收力度加强集中于今明两年 [1]
刚刚,财政部重磅发布!
凤凰网财经· 2025-03-24 12:59
财政政策核心方向 - 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体现在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1] - 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以支撑稳增长和调结构[1] - 优化支出结构并强化精准投放,侧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1] - 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以增强地方财力并兜牢"三保"底线[1] 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 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3] -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医保财政补助标准[3] - 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3] - 统筹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及资金下达[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加大中央本级科技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 加强制造业重点研发计划保障,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3] - 统筹化债政策支持地方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3] 民生保障与改善 - 综合运用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3] - 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加强普惠育幼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 -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支持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建,启动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3] -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支持力度[3] - 落实区域财税政策促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加快发展[3] 生态文明建设 - 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3] - 支持"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3] - 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3] 财政管理改革 - 研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和绩效管理[3] - 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