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icon
搜索文档
马卫光赴淳安调研生态文明建设
杭州日报· 2025-07-14 03:23
千岛湖水源保护 - 鸠坑口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作为千岛湖水源保护的"前哨",通过高精度、实时化监测系统对水体关键指标进行不间断追踪分析,为水质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1] - 千岛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战略饮用水源地,需持续发挥超级站的"智慧天眼"作用,包括织密监测网、优化站点布局、提高覆盖密度和监测因子全面性 [1] - 需贯通数据链,强化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提升污染溯源和趋势预判能力,同时完善"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水质波动第一时间发现和响应 [1] 乡村旅游与生态经济 - 威坪镇叶家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增收 [1] - 需深入挖掘新安文化精髓,做好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典范 [1] 生态城镇建设 - 威坪镇集镇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需立足生态禀赋,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培育绿色低碳业态 [2] - 目标是打造生态优美、富有活力、治理高效的现代化美丽城镇 [2] 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方针 - 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2] - 市政协将持续聚焦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绿色发展等关键议题,深入调研,精准建言 [2]
废弃矿坑“点石成金”,生态修复更新中国文旅版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7-14 01:49
黄岩石窟改造项目 - 黄岩石窟原为唐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石材开采地,2023年由清华大学徐甜甜团队设计改造,历经15个月完成转型,空间总体积达36.7万立方米,游线总长2000余米,于2024年春节正式开放[2] - 改造采用"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生态修复理念,保留工业遗址特色,新增AI光影展、艺术互动装置、天然剧场、沉浸式艺术展等文旅业态,吸引文化消费客群超35万人次[2] - 项目引入咖啡店、文创铺、书吧等商业形态,其中一家咖啡店节假日日营业额达4000-8000元人民币[4] 山下郎村经济带动效应 - 山下郎村成立共富公司,村民在景区工作日均收入150元人民币,村集体收入从年10多万元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340多万元[5] - 村集体积极配合黄岩石窟文化中心项目推进,实现从传统农村到文旅配套服务区的转型[5] 全国废弃矿坑转型案例 - 丽水市景宁县废弃矿场改造为"天空之城",融合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成为"旅游+"新业态典范[6] - 福建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废弃矿坑转型为观山月营地,结合古建筑与传统文化,周末客流量显著[6] - 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矿坑改造为矿山公园,开发露营、花海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6] 行业转型模式 - 废弃工业遗址通过生态修复+文化赋能实现价值重构,形成"生态疤痕"到"文旅富矿"的转型路径[6] - 文旅项目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形成"景区+村集体+商户"的共富模式[5][6] - 艺术装置、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消费场景成为吸引年轻客群的关键要素[2][4]
“一带一路”加速跑, 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成绩单
华夏时报· 2025-07-12 12:13
"一带一路"合作进展 - "十四五"期间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产业、交通、就业、民生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效[1]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93项缩减至29项,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达38%[1] - 中吉双边贸易额过去几年增长8倍,2023年创230亿美元历史新高[3] 交通基建项目成果 - 非洲第一条高铁卡萨布兰卡-丹吉尔高铁2018年通车(中国技术参与),将通行时间缩短至2小时[2] - 非洲计划建设超12000公里高铁网络连接各国首都和经济中心[2] - 中吉乌铁路总投资47亿美元,全长304公里,建成后运输距离缩短900公里,年吞吐量1500万吨[4] 中吉乌铁路战略意义 -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将形成东亚至欧洲/中东最短铁路通道(经莫斯科、柏林、伊斯坦布尔等枢纽)[4] - 预计货物交付时间压缩至10天,未来可扩容满足需求增长[4] - 配套规划阿克苏-贝德尔-巴雷克奇铁路线完善国际走廊布局[5] 对外开放新举措 - 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扩至47国,2024年外国旅客入境量增长96%[6] - "China Travel"主题国际互联网流量突破10亿次[6] - 商务/文旅/金融部门联合提升入境旅客"吃住行游购娱"便利度[6]
生态新方位丨高原又见青青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3:53
木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 木里矿区因露天开采遗留13个采坑、27处渣堆,受损面积达2697.33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临高寒缺氧、冻土退化等九大难题[3] - 2020年启动生态治理攻坚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广西煤炭地质局承接江仓4、5号井修复工程,项目区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气温-0.39℃,有效施工期仅1个多月[5][6] 技术创新与实施 - 研发"七步"种草法:通过渣土改良、铺设200吨有机肥重构土壤肥力,采用乡土草种混播使成活率提升30%[7] - 首创生态地质层再造技术:就地取材人工再造冻土层,阻断煤炭风化并修复含水层[7] - 构建空天地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实时追踪植被数据[7] - 开展50余次土壤配比试验,形成19项专利,其中8项发明专利填补行业空白[10] 修复成效 - 完成复绿面积224667.8平方米(相当于314个标准足球场),草种发芽率85%,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65%以上[9] - 水源涵养能力提升40%,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超2亿元[10] - 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实现预期效果的10%预算投入[10] 企业转型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从传统煤炭勘探转型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超500公顷,形成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全链条能力[12] - 参与制定10余项行业标准,包括《高原高寒地区覆土种草施工方法》,技术应用于黄河甘肃段修复工程(预计新增绿地326.5公顷)[13] - 团队培养3名注册岩土工程师和7名高级工程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技术梯队[12]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煤层气开发、锂矿勘查、地热利用等新能源领域[14]
王浩赴淳安调研
杭州日报· 2025-07-11 03:16
产业发展 - 淳安已形成茶叶、淡水鱼、中药材等10亿元级"土特产"全产业链 [2] - 千岛湖龙冠茶叶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青叶经纪人+茶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2] - 当地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全产业链融合,重点发展名优茶种植和品牌建设 [2] - 淳安发展"保水渔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探索渔业与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2] - 当地谋划特色主导产业,包括全域旅游、水产业、茶叶、有机鱼和中药材 [5] 城乡融合 - 淳安推动"重点村+周边村"组团联动发展,形成"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 [3] - 文屏村引进专业团队统一运营民宿群,开发美丽经济新模式 [3] - 杭淳开高速公路将整合沿线产业和旅游资源,形成县域经济动脉 [4] - 当地优化城乡路网、水网、充电网、通信网、物流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4] 生态经济 - 淳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打造生态富民示范区 [1][5] - 当地通过生态渔业和茶叶产业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 [2][5] - 规划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样板区 [5] 公共服务 - 临岐镇中心卫生院推进医疗领域"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和医共体建设 [4] - 当地加快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供给方式 [4]
李鸿忠在黑龙江开展执法检查时强调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推动森林法全面有效实施
新华社· 2025-07-10 12:19
森林法实施检查 - 执法检查组在黑龙江漠河、抚远、哈尔滨等地开展森林法实施情况实地检查 [1] - 检查内容包括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林下经济发展、林长制落实、森林防火调度指挥、三北防护林建设、造林绿化、森林及动植物资源保护、林草数智化监测系统运用、森林碳汇工作等 [1] - 黑龙江省坚持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下经济并举,实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在提质增绿、兴业富林、利民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上取得积极成效 [1] 林业发展理念 - 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 -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 [2] - 目标是通过增加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厚植绿色家底 [2] 林业发展措施 - 严格落实森林保护职责,加强森林资源和林地、林农权益保护工作 [2] - 用好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律制度,深化林区和集体林权改革,推动现代林业转型升级 [2] - 强化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协同,用法治力量保障森林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 [2]
“十四五”经济大幅跃升,2025年GDP预计达140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05:12
经济总量与增长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2024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左右,增量超过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或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总和[2] - 前四年经济增速平均5.5%,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下保持这一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2] -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3] 基础设施与实体经济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输配电网、宽带网[3] - 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风电装机、光伏装机、充电桩、快递网点等现代化基础设施[3] - 实体经济根基越来越强,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3] 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 - 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4] - 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AI大模型、工业机器人,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4] - "三新"经济增加值2024年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4] 能源与粮食安全 - 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3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谷物、肉类、花生等产量居世界首位[6]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6] - 构建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6] 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繁荣之路,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5] - 2024年外国旅客入境量增长96%,"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5] - 网剧、网文、网游等文化"新三样"在海外影响甚广[5]
为绿色未来注入“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03:08
绿色能源与农业协同发展 - 贵州省利用光伏板下土地种植农作物并发展畜牧养殖,结合山地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2] - 当前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63.3%,绿色经济占比达48% [2] 生态治理与城市转型 - 贵阳市南明河从黑臭水体转变为城市"会客厅",成为生态治理典型案例 [4] - 荷兰科学家指出南明河水质显著改善,反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5] 绿色产业国际领先地位 - 中国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占全球供应链7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 [6] - 绿色低碳产业在研发、生产、消费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关键技术如光伏、储能、氢能等全面或局部领先 [6] 全国生态环境改善数据 - 202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4% [8] - 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8] 生态文明理念全球化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获匈牙利、印度等国际代表高度认同 [10] - 该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榜样,并融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 [10] 国际论坛与合作平台 -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汇聚62国近1000名嘉宾,成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桥梁 [6][11] - 论坛推动国际经验共享,如浙江"千万工程"、蚂蚁森林等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6][10] 绿色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 -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纳入40多国评估体系,成为联合国环境署参考标准 [10] - 中国绿色转型实践被南非、所罗门群岛等国家视为可推广的范例 [12]
桐庐让绿水青山“游”出经济活力
杭州日报· 2025-07-08 03:00
赛事概况 - 2025年中国·长三角桐庐分水江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在桐庐分水镇举行,吸引长三角地区500余名游泳健儿参与 [2] - 赛事设置500米畅游组和1000米竞速组,兼顾专业竞技与大众健身需求 [2] - 畅游组选手体验"人在画中游"的诗意,竞速组选手展现速度与激情的巅峰对决 [2] - 上海嘉定泳协、浦江泳协、桐庐泳协分获团体冠、亚、季军 [3] 生态与体育融合 - 赛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主题宣传活动的一部分,展示桐庐生态保护成果 [4] - 桐庐通过"富美100"攻坚行动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4] - "生态+体育"模式凝聚全民生态共识,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4] 经济与社会效益 - 赛事形成"体育+文旅+消费"多元经济链条,直接带动周边消费超百万元 [4] - 分水镇周边餐饮、住宿、文旅产业迎来客流高峰,激活文旅市场活力 [4] - 赛事推动全民健身普及,激发公众游泳运动热情 [4] 城市品牌与文化传播 - 桐庐以"处处皆风景,时时可旅游"城市品牌展现魅力,运动员体验潇洒桐庐的城市特色 [4] - 赛事参与者通过亲水运动感受"绿水青山"与"绿色发展"的和谐之美 [4]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07-07 22:28
万泉河生态治理成效 - 万泉河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达2097.53亿元,成为海南首个流域GEP核算案例[6] - 政府实施封堵排污口、关停污染企业、拆除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综合治理措施[4][5] - 河道清淤工程持续进行,两岸种植护坡植物促进生态恢复[5]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 水质改善带动旅游大巴数量增加,河岸咖啡馆及农家乐生意兴隆[6] - 游客数量显著增长,散步、拍照、露营等休闲活动成为新消费场景[5][6] - 沿岸新建公园和防护栏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体验[6] 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转化 - 生态修复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直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6][8] - 流域治理形成"清新空气+洁净水源+景观价值"的复合型生态产品体系[6] - 环境改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生态旅游业成为新增长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