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搜索文档
改造主观世界的"营养" 改造客观世界的“钥匙”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9 14:5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关键要点总结: 党的创新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 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3] -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我国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指导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4] - 面对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产供链局部断裂,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5] 民营经济发展 - "地瓜经济"理论从2004年提出到新时代实践中升华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指引"省域的浙江""中国的浙江""全球的浙江"持续壮大 [7] - 从民营经济发展实践到"地瓜经济"理论,再到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民营经济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7]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结合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智慧 [7] - 青海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重庆累计建成17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体现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治本之策 [10]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12] 法治建设与营商环境 - 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依法有效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同时依法处理企业违法违规行为 [13] - 修订《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对"拍黄瓜"、泡茶等简单食品制售简化许可,解决监管难题 [14] - 海南自贸港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建立疑难复杂营商环境问题法治会诊解决机制,创新境外特殊食品进口使用路径 [16] 创新与实践 - 鼓励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同时在行之有效的规则内行动,体现真正的法治精神 [16] -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20批共166项创新案例培育形成,40余项在全国推广 [16]
8月9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9 12:41
生态文明建设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浙江安吉作为发源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1][4]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最大光伏电站发电突破3亿度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生态模式 占地面积超3300亩[15] 经济数据与产业动态 - 7月CPI环比上涨0.4% 核心CPI同比上涨0.8%且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11] - 全国已累计培育超千家特色产业集群 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政策扶持推动高质量发展[12] - 西部陆海新通道6年累计进出口4.06万亿元 通达127个国家574个港口[14]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汇聚447家科技企业 1.5万余名科研人才[16] 金融与农业 - 6月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4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8.34% 新发放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13] - 全国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5.1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3.5%[13] 文旅产业 - 西藏推动文旅融合带动百姓致富 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9] -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超82亿元 《南京照相馆》以20亿元领跑 年度总票房突破355亿元[20] 国际贸易与冲突 - 世贸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0.9% 亚洲继续成为最大增长引擎[26] - 巴西总统誓言保护出口应对美国加征关税 强调不牺牲农业渔业利益[27] - 也门胡塞武装持续袭击以色列目标 包括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28] 能源与基建 - 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若尔盖隧道贯通 全长2177米 全线预计2029年通车[17] - 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旅客量突破100万人次 同比增长超45%[18]
四水映绿 豫见两山丨黄河岸边的绿色传奇
河南日报· 2025-08-08 23:18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洛阳华洋保护母亲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22年努力将千亩荒山改造为生态园区,种植40余万棵树木并点播20余吨橡子,实现水土流失治理[2][4] - 团队采用背水桶徒步灌溉、挖掘机开路等艰苦方式在石头山造林,并跨省筛选适应当地气候的松树苗[2][3] - 基地融合生态保护与红色教育,打造包含党建培训、生态教育等功能的综合性园区,年接待游客及培训人员[5] 区域生态经济转型 - 新安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通过无人机飞播与人工造林结合,完成沿黄5镇10万亩荒山绿化,构建沿黄生态屏障[6] - 依托黄河文化IP发展文旅产业,形成水上游船、农旅采摘、民俗表演等多元业态,推动从单一观光向"游山玩水"复合模式转型[7] - 区域探索"绿富美"发展路径,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协同,带动百姓增收[7] 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 新安县推动资源型工业向绿色低碳全链条转型,破解"七岭二山一分川"的自然条件限制[7] - 发展"四季有果"特色农业,激活乡村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7] - 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山川增绿、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7]
“两山”践悟二十载 浙江湖州“绿满金生”闯新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16:30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湖州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20年来实现生态文明从"先行地"到"示范地"的跨越,构建了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2] - 累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30余项,其中13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制定12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 [2] - 获得多项国家级生态文明称号: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等 [2] 环境质量改善 - PM2.5浓度改善幅度57.03%,空气优良率改善幅度56.51% [3] - 入太湖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2024年首次实现Ⅱ类水全覆盖 [3] - 太湖新溇港引入麋鹿和黇鹿,生物多样性大为改观 [3] 绿色经济发展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近20年下降约48% [5] - 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58家增长至2024年2071家 [5] - 构建"2+8"高能级平台体系,聚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6] 产业转型升级 - 长兴蓄电池行业企业从175家减少到16家,但销售收入提高14倍 [6] - 南浔整治提升企业1.3万家,"三电一板"块状经济实现蜕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6] - 德清实现科技创新鼎、天工鼎、大禹鼎等"六鼎大满贯",是全国唯一一二三产均为国家级平台的县域 [6] 生态价值转化 - 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法",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7] - 吴兴区溇港文化农业旅游项目通过"VEP气候贷"获得授信3亿元,节约资金成本600万元 [7] - 对VEP增值项目提供优先准入、额度提升、利率优惠等绿色信贷倾斜政策 [7] 共同富裕成效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1.53,远低于全国和浙江省水平 [8] - 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95%以上 [8] - 安吉累计吸引青年入乡近4.3万人,每年新增常住人口1万左右 [8]
北崔崖变形记:石窝窝变生态乐园,看一条溪流如何盘活整座青山
齐鲁晚报· 2025-08-08 10:28
景区开发与转型 - 北崔崖从贫瘠山村转型为国家AAA级景区 2023年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9] - 景区开发注重生态保护 利用726米牛角山崖壁打造蹦极项目 保留200余棵百年黄栌古树[9] - 建成3.7公里生态步道串联黑龙潭 老龙湾等景点 配套高空漂流和亲水竹筏项目[9] 商业模式与收益分配 - 采用"现金入股50% 村民分红30% 村集体提留10% 发展基金10%"的四维分配模式[10] - 2023年村民人均获得580元集体分红 土地流转租金达2元/平方米[10] - 创造51个本地就业岗位 带动20户农家乐经营 形成"务工薪金+股份分红+旅游收入"的三重收益结构[10] 衍生产业链拓展 - 开发"北崔崖"品牌矿泉水 年销量50万瓶 利用山泉微量元素优势[11] - 农产品加工年销售额40万元 涵盖山楂 小米 香椿等特色山货[11] - 通过供销系统和电商渠道实现山货增值 构建"旅游+农产品"复合产业体系[11] 资源禀赋与开发成效 - 遇龙河自然景观包含峭壁 怪石 冰瀑等四季差异化旅游资源[6][7][9] - 2015年启动生态开发前村集体年收入仅2万元 2023年实现旅游与农产品综合创收[1][10][11] - 开发过程中保留原始地貌特征 将石灰岩荒坡转化为核心景观资源[1][9][12]
蒙阴的绿水青山转化记:山头绿、腰包鼓、日子甜
齐鲁晚报· 2025-08-08 04:28
生态建设成果 - 蒙阴县林木覆盖率高达73%以上,岱崮地貌奇观显著[4] - 云蒙湖核心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75%以上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4] - 全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355.68亿元,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10] 蜜桃产业 - 蒙阴蜜桃种植面积71万亩,品牌价值266.44亿元,居全国县级蜜桃面积和产量首位[5] - 年人均果品收入超3万元,户均收入超11万元[5] 蜜蜂产业 - 蒙阴拥有3.2万群蜜蜂和200万亩蜜源植物,年产值过亿[5] - 龙头企业开发蜂蜜酒、蜂蜜面膜等60余种高端产品[5] - 养蜂合作社遍布乡镇,年轻人通过直播带货推动产业发展[5] 生态旅游 - 依托云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5A级蒙山景区发展全域旅游[9] - "云蒙明珠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涵盖特色民宿、垂钓中心、露营基地等[9] - 蜂旅融合模式包括蜜蜂文化科普馆、蜂巢民宿、蜜蜂主题节日等[9] 绿色金融创新 - 推出古树名木质押"生态贷"、森林碳汇"碳金融"等十余项绿色金融产品[10] - 整村生态资源可获得银行授信,为特色产业注入资金[10]
来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看安吉“竹”构精彩专题展
杭州日报· 2025-08-08 02:40
展览概述 - 浙江自然博物院与安吉县联合策划"绿水青山20年——安吉'竹'构精彩专题展" 展览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核心 展现安吉依托竹资源实现生态富民、文化兴业的20年成果 [2] - 展览将持续至9月3日 包含"识竹、知竹、用竹、趣竹"四大篇章 全方位解读竹的自然禀赋、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2] 展览特色 - 创新采用场景化布置 打造"以竹代塑""竹林碳汇""富民增收"等绿色价值沉浸式体验区 通过丰富史料、实物展品展现竹的自然特性与人文内涵 [2] - 观众可参与竹主题绘画、竹林阅读等多元场景 学习绘竹技巧 欣赏畲族竹竿舞 品鉴竹饮与竹美食 体验竹文创产品 [3] 文化合作 - 浙江自然博物院联动安吉县文博"小馆" 共同打造集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生态智慧于一体的竹艺文化盛宴 [2] - 展览结合吴昌硕纪念馆、郎村博物馆等机构资源 提供竹文化互动体验 [3]
从破题到点题 践行“两山”理念温州有何答题之道?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02:08
温州"蓝"。 潘锦勃摄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彼时的浙江省温州市,正在为 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苦苦求索。 20年过去,这座民营经济大市交出了一份特殊答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7%,地表水优良率达98.3%,GDP突破 8000亿元,实现了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步跃升。 从破解"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对立,到点明"生态即生产力"的转化路径,温州市的实践为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理念提供了鲜活样本。 洞口区蓝色海湾整治(一期)。 庄城成摄 破题之勇: 以系统治理打破生态困局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传入温州市时,部分人还存在些许疑惑。在"GDP至上"的惯性思维下,不少人 认为"关停企业就是扼杀发展"。温州市的破题之举,始于对"生态赤字"的清醒认知,更源于"刮骨疗毒"的治理决 心。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瓯江两岸污染治理。彼时,被誉为"中国合成革之都"的龙湾区位于瓯江入海口,"小作坊"式的 粗放发展模式,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004年到2016年,龙湾区先后进行了两轮集中整治,停产全区196条合成革生产线,全面完成84家合成革 ...
我国外贸保持向上向好势头
期货日报网· 2025-08-07 16:31
外贸总体表现 - 前7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1] - 出口15.31万亿元增长7.3%,进口10.39万亿元下降1.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 [1] - 7月单月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增长6.7%,其中出口2.31万亿元增长8%,进口1.6万亿元增长4.8% [1] 区域贸易结构 - 对东盟、欧盟、非洲、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9.4%、3.9%、17.2%、16.3%,与美国贸易总值下降11.1%至2.42万亿元 [1] -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29万亿元增长5.5% [1]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前7个月进出口5.2万亿元增长4.7%,2019年以来累计突破50万亿元 [2] 企业主体表现 - 民营企业进出口14.68万亿元增长7.4%,占比57.1%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 [1] -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6万亿元增长2.6%,占比29% [1] 产品结构变化 -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5.1万亿元增长8.4%,贡献率45.4%,其中出口高端机床增长23.4%,进口高端纺织机械增长19.3% [2] - "新三样"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14.9% [2] - 机电产品进口4.09万亿元增长5.8% [3] 大宗商品进口 - 铁矿砂进口量减价跌:6.97亿吨减少2.3%,均价下跌15% [3] - 原油进口量增价跌:3.27亿吨增加2.8%,均价下跌12.7% [3] - 煤炭进口量价齐跌:2.57亿吨减少13%,均价下跌24% [3] - 天然气进口量价双降:7014.4万吨减少6.9%,均价下跌6.7% [3] 市场驱动因素 - 7月出口超预期源于对欧盟、韩国及"一带一路"国家增速加快,抵消对美出口降幅扩大影响 [3] - 进口回升受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及出口带动的"大进大出"模式拉动 [4] - 内需复苏推动通用机械设备、电工器材等进口同比增长 [4]
潍坊峡山:小艾草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齐鲁晚报· 2025-08-07 08:42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依托峡山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 探索休闲健康、养生养老、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1] - 公司年加工生产能力达500吨 产品涵盖六大系列三十余种 包括艾条、艾柱、精油、艾香、汽车挂件、枕头等 [1] - 公司产品畅销全国 推动艾灸从产业链构建向品牌缔造迈进 [1] 生态与产业协同 - 峡山区通过"三清一净"专项行动将零散土地变废为宝 环境整治与艾草产业培育融合改善乡村生态 [3] - 利用艾草防虫抗菌特性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 [3] - 艾草产业发展吸引资源投入生态建设 形成生态与产业良性循环 [5] 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 艾草产业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3] - 产业让农民分享"生态红利" 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进 [3][5] - 公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艾灸普惠民生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