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新疆:罗布麻让沙漠“披绿生金”
新华社· 2025-09-23 06:03
罗布麻具有耐旱、耐盐碱、耐寒暑、抗风沙、生态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当地规划罗布麻治沙技术区,采 用种植罗布麻生物固沙和铺设草方格工程治沙的模式,减缓沙漠流动速度,阻隔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同 时,当地建设罗布麻产业园,推动罗布麻在纺织、保健品等产业应用,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业增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当地通过发展罗布麻产 业,"管寸草不生的沙漠要土地",实现人进沙退、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的新路。 ...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罗布麻让沙漠“披绿生金”
新华社· 2025-09-22 01:52
生态治沙模式 - 新疆尉犁县采用罗布麻生物固沙与草方格工程相结合模式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沙地 [2] - 罗布麻具备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 有效减缓沙漠流动并阻隔对绿洲的侵袭 [2] - 治沙区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精准灌溉 提升植被存活率 [12] 产业化发展 - 当地建设罗布麻产业园 推动其在纺织和保健品等产业应用 [2] - 服装公司设立罗布麻纤维脱胶车间 进行原材料加工和产品品质控制 [10][14][16] - 产业链带动超1000人就业增收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2] 工程实施与维护 - 使用大型机械平整沙丘为治沙工程做准备 [14] - 护林员与工作人员定期巡视治沙区并查看罗布麻生长情况 [4][8][12] - 通过无人机监测手段对比治理前后的沙丘与绿洲变化 [5][7]
丹江口:守护“一库好水”,算好生态经济两本账︱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2:2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保护成效 - 丹江口水库自2014年通水以来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90亿立方米 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1亿多人口 [1] - 库区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 岸线长达2313公里 采用"空、天、地、水"科技手段构建全方位水质防护体系 [2] - 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57条入库支沟平均水质达Ⅱ类及以上标准 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 Ⅰ类水质天数超75% 全域水质达历史最好水平 [4] 水资源科技防护体系 - 部署高空卫星 无人机和200多个环库高清摄像头组成监控网络 实时监测污水偷排 非法垂钓及危化品运输等行为 [2] - 地下雨污管网配备监测仪和管道机器人 实现跑冒滴漏精准探查与及时修补 [2] - 建立水质断面及入库支流实时监测系统 异常情况自动预警 整合水上执法 陆地巡护和生态环境警察力量统一调度 [4] 水经济发展规模 - 水经济相关产业2024年实现产值180亿元 占当地GDP比重达40% [5] - 现代生态渔业形成全产业链体系 2024年底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34万立方米 年产量3.63万吨 产值突破21.46亿元 [6] - 武当蜜桔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成为农业支柱产业 2024年企业以每斤0.8元兜底收购15万吨柑桔 [8]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一轻食品公司建设加工基地 利用当地水源 蜜桔和茶叶生产HPP柑橘汁 年消耗当地蜜桔产量约10万吨(占总产量1/3) [8] - 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超2万个就业岗位 其中生产基地提供100多个全职岗位 [8] - 协同2.8万户桔农和5000多户茶农种植发展 未来将深化桔皮 桔渣 桔油的全产业链应用 [8]
四水映绿 豫见两山丨黄河岸边的绿色传奇
河南日报· 2025-08-08 23:18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洛阳华洋保护母亲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22年努力将千亩荒山改造为生态园区,种植40余万棵树木并点播20余吨橡子,实现水土流失治理[2][4] - 团队采用背水桶徒步灌溉、挖掘机开路等艰苦方式在石头山造林,并跨省筛选适应当地气候的松树苗[2][3] - 基地融合生态保护与红色教育,打造包含党建培训、生态教育等功能的综合性园区,年接待游客及培训人员[5] 区域生态经济转型 - 新安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通过无人机飞播与人工造林结合,完成沿黄5镇10万亩荒山绿化,构建沿黄生态屏障[6] - 依托黄河文化IP发展文旅产业,形成水上游船、农旅采摘、民俗表演等多元业态,推动从单一观光向"游山玩水"复合模式转型[7] - 区域探索"绿富美"发展路径,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协同,带动百姓增收[7] 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 新安县推动资源型工业向绿色低碳全链条转型,破解"七岭二山一分川"的自然条件限制[7] - 发展"四季有果"特色农业,激活乡村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7] - 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山川增绿、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7]
中国“两山论”在全球播撒绿色种子
环球时报· 2025-07-14 10:26
论坛概况与国际化程度 -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于7月5日在贵阳市开幕 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会[1] - 论坛国际化程度提升 10余个国家近20个国际友城和友好组织应邀参会 11场主题论坛有国际组织参与 其中四场由国际组织独立主办[3] - 论坛自2009年创办以来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和实践探索 深化国际生态环境领域交流合作[3] "两山论"理念的国际影响 - 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启示 被印度工商会联合会执行董事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4] - 匈牙利国会副主席完全赞同该理念 指出其在匈牙利深入人心 并引用谚语强调土地保护的重要性[4] - 莫桑比克加扎省省长以贵阳为例 说明绿水青山通过推动旅游产业实现经济价值[5]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分享山东五莲县案例 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31.45% 通过生态游和特色赛事将生态短板转化为特色[5] 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案例 - 贵州750万亩茶园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70亿元人民币 抹茶远销日本、美国、法国等多国[6] - 浙江"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三项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中华凤头燕鸥和朱鹮等濒危物种重现[6] - 中国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两山"基地形成"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等成熟模式[7] 区域绿色转型实践 - 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九年全国前列 绿色经济占比48%左右[8] - 贵阳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4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6家、绿色工业园区9个[10]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 新能源发电设备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10] 技术推广与国际合作 - 中国水环境集团创新"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治理贵阳南明河 成立"中德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向缺水缺地国家和地区推广技术[11] - 贵州大学与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通过免疫诱抗和绿色农药技术帮助斯里兰卡茶园控制病害并大幅增产[12] - 肯尼亚茶叶研究所所长表示希望学习中国经验 提升茶叶产业质量、韧性和可持续性[12] 全球生态治理合作 - 论坛倡议建立"山地生物多样性跨境监测平台" 共享中国卫星遥感技术和尼泊尔社区巡护经验 对雪豹、滇金丝猴等物种实施跨国联合保护[15] - 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约1.15摄氏度 联合国15个气候临界点中已有9个被突破[15] - 清华大学发起"Climate X"双碳数字化项目 四年间吸引79个国家500多所高校的2000余名青年参与培训[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