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
icon
搜索文档
南开大学转化!又一母乳低聚糖获数千万Pre-A轮融资!
公司融资情况 - 合生生物公司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由渤海创富证券投资有限公司领投 天津海泰海河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和天津科创天使投资有限公司跟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技术创新 探索营养健康领域新趋势 提供更优质的健康营养解决方案 [1] 公司背景与技术优势 - 公司成立于2023年8月 是南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拥有国际领先的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团队 团队深耕领域近30年 [2] - 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合成基因元件挖掘 基因组编辑 蛋白高效表达 组学分析及菌元结合技术 覆盖"食医美安"需求 [2] - 搭建"DBTL"技术平台 结合自主基因元件数据库和AI算法 致力于打造高生产力微生物菌株 [2] - 已开发多款商业化合成生物学产品 具备益生菌元结合 功能性食品 特医食品等全链路技术能力 [2] 核心产品与研发进展 - 母乳低聚糖(HMOs)为核心赛道 技术源于国家重点973计划 2016年首次合成HMOs并获2´-FL工业菌株发明专利 [3] - 已获得2´-FL 3-FL 3´-SL等8种HMOs工业菌株构建技术专利 另拟申请十余项专利 [3] - 产品纯度达98.98% 远高于国内外质量标准 完成小试 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布局 [3] - 开展HMOs在肠道微生态 免疫平衡 疾病干预等前沿应用研究 覆盖婴配食品 特医食品 功能性食品及药品领域 [4]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聚焦AI+生物智造 绿色化工 未来食品 未来农业等赛道 [6] - 大会包含生物制造青年论坛 产业高层座谈会 蓝皮书闭门研讨会及科技成果展示对接等活动 [6][7] - 同期举办《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研讨会 生物制造创新展览等专项活动 [7]
江大高聪副研究员:塑料单体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与创制 @SynBioCon 2025大会
生物塑料市场概况 - 目前市场上代表性的生物塑料包括PBAT、PLA、PBS、PA、PTT和PET等,约占生物塑料总市场份额的65% [1] - 构成这些生物塑料的单体主要包括1,4-BDO、1,3-PDO、己二酸、丁二酸、戊二胺、戊二酸、乳酸、对苯二甲酸等 [1] - 预计到2025年,生物塑料的年市场份额将增加到总塑料市场份额的18% [1] 微生物生产塑料单体的优势与挑战 - 利用微生物生产塑料单体具有条件温和、环境友好、操作简便等优点 [1] - 挑战包括:①原材料利用效率低 ②单体合成效率差 ③环境耐受程度较弱 [2] - 部分单体如丁二酸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1] 江南大学团队的技术突破 - 江南大学刘立明教授、高聪副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高产1,3-丙二醇、丁二酸、戊二胺等塑料单体的关键技术 [3] - 团队实现了1,4-丁二醇1555 mg/L的高效生物合成 [4] SynBioCon 2025大会信息 - 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等方向 [10] - 江南大学高聪副研究员将在「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场分享《塑料单体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与创制》 [4] - 大会将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等活动 [11]
投资1亿元!云洛生物年产855吨绿色活性原料项目(益生菌、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玻色因、葡萄糖酸)
山东云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 公司拟新建年产855吨绿色活性原料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占比7.5%,建设周期1年 [2] - 项目通过租赁厂房并新增设备实现达产,产品包括1吨益生菌剂、5吨麦角硫因、126吨依克多因、250吨玻色因及473吨葡萄糖酸 [2] - 所有产品均执行企业标准并外售,母公司上海云洛生物技术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覆盖天然香料、化妆品原料、医药中间体等领域 [3]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及农业三大方向 [5] - 议程包括开幕式、3场专题论坛及闭门研讨会,同期举办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青年论坛及科技成果展览 [6] - 活动由DT新材料主办,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协办,覆盖政策、技术、资本及产业化全链条 [5][6] 行业动态 - 会议将发布《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并推出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 [6][8] - 特色专场包括20+场青年创新报告,旨在挖掘生物制造领域新技术与产品转化潜力 [6]
即将发布!「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地图2.0」,欢迎上榜/领取!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1] - 预计到2030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复合增长率16.8% [1] 合成生物学产业地图与会议 - DT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产业地图(2023年)」,包含300+上榜企业名单 [1] - 即将在8月20-22日浙江宁波举办的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上发布「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分布图(2025版)」,涉及500+代表性生物制造企业 [1][9]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9] 产业活动与参与方式 - 参与大会的代表可现场免费领取价值499元的产业地图 [6] - 经审核上榜的生物制造企业可扫码报名领取纸质版本 [4][6] - 在榜/上榜企业可免费申请入驻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新品库 [6] 大会背景与支持 - 大会由DT新材料主办,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酶赛生物协办 [9] - 获得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等多个专业组织支持 [9] - 致力于促进产品规模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9]
凯赛生物:如果合成生物是未来的石油,凯赛能否成为它的中石化?
搜狐网· 2025-07-25 02:43
行业定位与公司独特性 - 合成生物学是将DNA当作代码、微生物作为工厂的新兴制造方式,可能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1] - 凯赛生物是少数实现"菌种工程+发酵工艺+材料量产"工业级落地的上市公司,具备从基因到大宗材料的全链条能力[1] - 公司定位为全球合成生物工业化稀缺样本,是第一批实现生物基材料万吨级量产的企业[5] - 商业模式不依赖授权或补贴,已形成自研、自产、自销的闭环盈利体系[1][4] 技术核心壁垒 - 自主菌种构建能力:从基因序列起步开发工程菌,拥有设计-筛选-优化-放大的完整链条[4] - 工业发酵能力:突破实验室到万吨级的生产瓶颈,具备长周期、深发酵、高产率的稳定放大工艺[4] - 工程体系集成力:覆盖菌株、工艺、反应系统到后处理的全链条优化,持续降低单位成本[4] - 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6-8%,保持技术领先性[6][8] 产品与商业模式 - 主力产品线包括生物戊二胺(全球供应主力)、生物长链二元酸及生物基壬二酸等高级脂肪酸原料[4] - 商业模式核心是通过生物路线规模化替代化石原料,客户为工业材料公司,转单成本高、粘性强[4][5] - 2025Q1营收7.76亿元(同比+13.33%),净利润1.37亿元(同比+30.11%),毛利率稳定在35-45%区间[7][8] - 产品出口比例高,客户分布在中美欧日韩等工业强国,订单来自全球特种尼龙与化工巨头[5] 财务与运营特征 - 固定资产占比高但现金流自我循环,应收账款周期短、库存周转快[6][8] - 资产负债率维持合理区间,扩张依赖自有资金而非举债[8] - 2024年癸二酸产线投产推动产能释放,安徽复合材料公司成立显示产业链整合加速[8] - 经营特征为"不性感但稳健",适合长期复利增长视角[6][7] 长期竞争优势 - 技术飞轮:工艺系统支持新产品线延伸,覆盖戊二胺→长链二元酸→尼龙→生物可降解塑料多条路线[6] - 客户护城河:化工品认证壁垒高,客户关系维持周期长[6] - 产能护城河:生物发酵需菌种稳定+工艺可控+放大验证,形成技术+资金+时间复合壁垒[6] - 行业定位为"替代石化+减碳路径"的核心参与者,发展节奏慢但确定性高[7][9]
财说| 嘉必优高增长背后:合成生物学进击之路的三大生存命题
新浪财经· 2025-07-24 23:40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17.59% [1] - 净利润达1.07亿元,同比增长57.6%,创下单季新高 [1] - 二季度营业收入增长仅4.9%,较一季度33%的增速显著下滑 [11] 产品结构 - ARA(花生四烯酸)占2024年总收入的70.25%,藻油DHA占19.59% [5] - 储备产品包括燕窝酸(SA)和HMOs(母乳低聚糖),SA附加值较食品级提升5-10倍 [5] - HMOs因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法规未批准添加,产能仅实现"首单突破" [7] 技术转化与研发 - 2024年研发费用4791万元,占比8.62%,高于行业均值5%-6% [6] - ARA毛油得油率从11 g/L提升至19 g/L,油脂中ARA含量≥45% [5] - 中试环节薄弱,细菌纤维素中试线从2021年立项到2024年建成,延迟约3年 [8] 客户依赖与价格压力 - 94%收入依赖婴幼儿奶粉客户,前五大客户贡献超60%收入 [11] - ARA平均出厂价格2023年下降16.4%,毛利率从2020年的57.17%降至2024年的44.08% [10] - 美妆个护业务收入2024年仅210万元,同比下滑49.53% [6] 收购与商誉风险 - 计划以8.31亿元收购欧易生物63.21%股权,溢价率441.23% [15] - 交易将新增6.82亿元商誉,占2024年净资产的44% [15] - 欧易生物2025-2027年承诺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7亿元,年均增长约40% [15] 市场与竞争 - 帝斯曼在DHA藻油研发上呈现高投入、快转化特征,3-5年可推向量产 [6] - 2020-2024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年复合增速25.25%,公司错失早期市场份额 [7] - 国际客户配方注册周期长达3-5年,藻油DHA应用拓展不顺利 [11]
4.5亿!国投再押合成生物,入局弈柯莱!多项产品为全国首家!
国投聚力战略投资弈柯莱生物 - 国投聚力通过聚力并购基金和聚力杭实基金联合投资弈柯莱生物人民币4.5亿元 [1] - 此次投资是继2024年以3亿元投资慕恩生物后,国投聚力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又一重大布局 [2] 弈柯莱生物核心竞争力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拥有完整的合成生物学技术路径与产业化能力,涵盖"酶—生物合成途径—智能细胞—产品创制"全链条 [3] - 产品矩阵覆盖生物医药、绿色农业、营养健康领域,HMOs(母乳低聚糖)、甜菊糖苷、燕窝酸等功能性食品原料均为国内首家获批 [5] - 产业化项目包括:9吨唾液酸、30吨麦角硫因、100吨烟酰胺单核苷酸、100吨玻色因等规模化生产 [6] SynBioCon 2025大会亮点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绿色化工、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产业化 [7] - 议程包含3大专题论坛:绿色化工与新材料、AI+生物制造、未来食品&农业,并设有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青年论坛等同期活动 [8] - 大会将发布《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并设置科技成果展示与合成生物创新展览 [8]
新材料50ETF(159761)涨超1.1%,淡季筑底旺季提价预期渐强
搜狐财经· 2025-07-24 02:33
新材料50ETF表现 - 新材料50ETF(159761)涨超1 1% 淡季筑底旺季提价预期渐强 [1] 新材料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行业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双重驱动下迎来发展机遇 [1] - 生物基材料受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企业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国产化生态逐步成形 [1] - AI服务器爆发性增长带动电子级聚苯醚(PPO)需求 国内厂商实现技术突破并量产 进入头部供应链 国产替代提速 [1] - OLED材料在政策推动和技术优化下加速国产化进程 全尺寸渗透提速 [1] - 润滑油添加剂国内企业加速技术突破 多款高端产品通过国际认证 进出口结构逆转 国产替代进入快车道 [1] - 合成生物学技术进步拓宽天然代糖发展空间 全球减糖政策及健康意识提升推动渗透率持续提高 [1] - 新材料作为基础性和支柱性战略产业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政策持续加码支持前沿材料研发与应用 [1] 新材料指数构成 - 新材料50ETF跟踪新材料指数(H30597) 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 [2] - 指数从A股市场选取涉及高性能复合材料 新型金属材料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全面反映行业整体表现 [2] - 指数聚焦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潜力的新材料细分领域 较好体现行业投资价值和发展趋势 [2] 相关投资产品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新材料主题ETF发起联接A(014908)和C(014909) [2]
南工大姜岷和信丰学教授团队: 成功选育嗜温型高产虾青素的红法夫酵母并系统解析温度调控机制
虾青素市场与行业概况 - 虾青素是目前已知最强天然抗氧化剂之一,其抗氧化活性是维生素E的500倍以上,具有抗癌、保护心血管、增强免疫等功效,广泛应用于饲料、保健品、化妆品及医疗领域[1] - 2022年全球虾青素市场规模达37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增长至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1.9%[1] - 天然虾青素主要来源为雨生红球藻和红法夫酵母,其中红法夫酵母因发酵高效、成本低、提取便捷等优势成为工业化生产优选菌株,已获中国农业部饲料应用批准[1] 红法夫酵母技术突破 - 南京工业大学团队成功培育出常温(25°C)高产虾青素的红法夫酵母突变株LX6,突破传统低温发酵(20-22°C)能耗高(占生产成本30-50%)的产业瓶颈[3][5] - 突变株LX6在25°C下生物量提升2.5倍,虾青素产量提高6.1倍,含量增加2.5倍,200L反应器中产量达1120 mg/L(含量14.1 mg/g),创红法夫酵母生产纪录,同时降低能耗34.2%[5][12][15] - 研究通过多轮复合诱变和梯度筛选策略,从细胞形态、膜系统(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2.8倍)、氧化应激(ROS调控)及能量代谢(ATP/NADPH优化)多维度解析耐温机制[7][9] 分子机制与基因发现 - 鉴定出四个核心突变基因:IDH2、HMGR、CRTYB和FAD3,其中HMGR和CRTYB突变增强底物结合能力,IDH2和FAD3突变提升25°C下的酶稳定性[8] - 全局转录分析显示LX6中虾青素合成、TCA循环、脂质代谢等通路基因表达显著重编程,系统性支持耐温高产表型[9][11] 产业化与行业活动 - 该技术为虾青素等萜烯类产物的低成本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12]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未来食品等领域产业化进展[14][16]
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 | 食品生物合成:机遇与挑战
食品生物合成技术的机遇 - 食品生物合成以合成生物学与精准发酵为技术基础,能够解决食物供给压力并提供绿色、可持续生产保障,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1] - 全球各国高度重视食品生物制造领域,日本《生物战略2020》将其列为重点,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计划》要求促进食品创新,中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大食物观发展战略[3] 食品生物合成的典型应用场景 - 新质蛋白、油脂、淀粉、食品配料和营养素是主要应用方向[4] - 功能糖和甜味剂是食品配料中的重要类别[5] - 酶制剂和营养素也是生物合成的重点领域[9] 食品生物合成面临的挑战 - 新质蛋白需解决菌种设计构建、发酵优化与控制、食品化加工等问题,开发高效表达系统[5] - 油脂生物合成需建立体外酶法制备路径,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优化发酵工艺并提高油脂品质[6] - 功能配料需设计高效代谢工程或酶法合成路径,创制高鲁棒性食品用酶制剂[7] - 营养素生物制造需解析代谢途径物质流与能量流分配,开发动态表达调控技术,构建高性能细胞工厂[8]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强AI技术与食品生物合成深度融合,创建智能化细胞工厂以扩展产物范围并提升合成效率[10] - 协同科学界、产业界和公众构建技术可控、生态友好、社会认可的新食品供给体系[10] 行业活动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等方向[11] - 会议议程包括生物制造产业宏观论坛、专题论坛(绿色化工与新材料、AI+生物制造、未来食品&农业)以及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