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细胞工厂

搜索文档
“细胞工厂”高效生产氨基酸衍生物
科技日报· 2025-08-13 01:21
氨基酸衍生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 - 氨基酸衍生物具有卓越的抗衰老、保湿、修复和美白功效 在化妆品领域脱颖而出[1] - 谷氨酸衍生物保湿能力突出 能锁住皮肤水分 是保湿面膜和乳液的核心成分[2] - 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自带抗氧化和抗炎属性 对抗紫外线自由基损伤 延缓皮肤衰老 抑制黑色素生成酶活性助力美白[2] - 部分氨基酸衍生物促进皮肤角质层修复 增强皮肤屏障功能[2]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弊端 - 天然提取方法依赖资源量 产量极低且成本高昂 每吨天然原料可能只能提取几克目标物质[3] - 化学合成方法消耗大量化石原料 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 不环保且可能导致产物残留化学杂质影响安全性[3] - 传统方法生产的氨基酸衍生物稳定性差 不同批次产品功效波动大[3] 合成生物技术的核心优势 - 合成生物技术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绿色制造[1][4] - 发酵产率从毫克/升级别提升到克/升级别 实现量级突破 成本大幅下降[6] - 利用玉米等生物质原料生产 不依赖化石资源 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能耗低且几乎不产生污染物[6] - 封闭发酵系统从源头切断病原体和过敏原风险 通过基因调控减少副产物 产物纯度更高功效更稳定[6] - 能设计全新合成路径 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但功效更优异的氨基酸衍生物[6] 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现状 - 麦角硫因已成为各大品牌高端抗衰老线标配 产品标注合成生物来源凸显高品质和科技感[7] - 重组胶原蛋白与人体序列更匹配 无病毒风险 生物相容性好 迅速占领医美面膜和修复精华市场[7] - γ-氨基丁酸 四氢嘧啶 γ-聚谷氨酸等氨基酸衍生物已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量产[7] - 合成生物技术驱动的氨基酸衍生物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7] 规模化应用面临的挑战 - 底盘菌株优化难题 天然生产菌株难以改造 大肠杆菌和酵母表达复杂合成路径时代谢负担过重导致生长变慢产物减少甚至死亡[8] - 关键酶性能瓶颈 天然酶底物特异性太强 催化反应慢 作用机制不明 优化酶活性稳定性和表达量难度极大[8] - 实验室到工厂的放大效应 大发酵罐中氧气温度pH值分布不均导致微生物代谢紊乱[8] - 菌株研发需经过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反复循环 耗时耗力 发酵后产物纯化步骤复杂 成本占总成本一半以上[9]
江大高聪副研究员:塑料单体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与创制 @SynBioCon 2025大会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25 09:53
生物塑料市场概况 - 目前市场上代表性的生物塑料包括PBAT、PLA、PBS、PA、PTT和PET等,约占生物塑料总市场份额的65% [1] - 构成这些生物塑料的单体主要包括1,4-BDO、1,3-PDO、己二酸、丁二酸、戊二胺、戊二酸、乳酸、对苯二甲酸等 [1] - 预计到2025年,生物塑料的年市场份额将增加到总塑料市场份额的18% [1] 微生物生产塑料单体的优势与挑战 - 利用微生物生产塑料单体具有条件温和、环境友好、操作简便等优点 [1] - 挑战包括:①原材料利用效率低 ②单体合成效率差 ③环境耐受程度较弱 [2] - 部分单体如丁二酸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1] 江南大学团队的技术突破 - 江南大学刘立明教授、高聪副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高产1,3-丙二醇、丁二酸、戊二胺等塑料单体的关键技术 [3] - 团队实现了1,4-丁二醇1555 mg/L的高效生物合成 [4] SynBioCon 2025大会信息 - 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等方向 [10] - 江南大学高聪副研究员将在「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场分享《塑料单体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与创制》 [4] - 大会将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等活动 [11]
浙大于洪巍/叶丽丹组:高产维生素A酿酒酵母菌株构建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6-24 08:25
维生素A生物制造技术突破 - 浙江大学团队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系统性改造酿酒酵母,提升维生素A生物合成产量,突破传统化学合成法的局限性[1] - 研究聚焦转运系统、能量代谢和前体供应网络三大维度进行工程化改造[1][3] - 改造后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视黄醇产量达727.30 mg/L,碳转化率达到7.62%,创下新高[4] 关键技术突破点 - 转运工程策略:筛选出PDR家族蛋白促进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的合成与分泌,解决产物积累问题[2] - 能量代谢优化:过表达FZO1和MGM1促进线粒体融合,引入Vgb提升ATP水平[3] - 前体供应增强:强化乙酰辅酶A供应,解除产量瓶颈[3] 研究成果数据 - 视黄醛产量达638.12 mg/L,胞外比例高达98.7%[4] - 视黄酸产量达106.75 mg/L,均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摇瓶产量[4] - 多维改造策略协同作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3][4] 行业应用前景 - 为高值脂溶性产物的绿色制造提供可借鉴的工程化范式[6] - 微生物细胞工厂有望成为未来生物制造主力军[6] - 技术突破将推动维生素A在健康、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1][6] 相关行业活动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聚焦AI+生物智造等热门赛道[8] - 大会涵盖绿色化工、未来食品、美妆原料等应用领域[8] - 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规模化[8]
医药与生物制造专题抢先看:合成生物+医药,能否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极?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4-22 04:04
合成生物学市场概况 - 2023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突破170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比近40%(64亿美元),预计2028年该领域规模将达133亿美元 [2] - 技术迭代(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AI等)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场景覆盖药物研发、疾病诊疗及绿色生产 [2] 2025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大会 - 时间地点:2025年5月22-23日于上海浦东喜来登由由大酒店,主题为"合成新'基'遇,智造赢未来" [2] - 聚焦领域:医药、食品、化妆品、新材料及AI方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2] - 组织架构:由上海市经信委等政府单位指导,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等主办,制药在线等支持 [6] 技术前沿与应用 医药与生物制造 - 微生物"细胞工厂"革新天然药物、氨基酸及维生素的生物合成方法,普利制药将分享抗生素/多肽药物制造经验 [7] - 体外生物转化(ivBT)作为新兴工业平台,具有高产品得率、强耐受性等优势,应用于医药原料及生物能源等领域 [8] - 重组胶原蛋白CHO细胞表达技术进展显著,君实生物将探讨其在止血剂、骨修复材料等医疗应用 [12] 交叉技术创新 - AI融合合成生物学推动微生物制药升级,涵盖基因编辑优化、代谢途径设计及药物筛选加速 [11] - 酶工程与代谢工程结合提升高值化合物合成效率,上海交大冯雁团队将分享酶分子设计策略 [10] - 近红外活体成像(NIR-II)与合成生物学结合,复旦大学团队开发荧光探针提升肿瘤成像灵敏度 [13] 行业专家与研究方向 - 李永泉(浙大):AI驱动微生物制药技术升级,主导达托霉素等药物研制 [16][17] - 张以恒(中科院):开创ivBT技术体系,开发淀粉制肌醇等产业化路径 [20][21] - 罗玮(江南大学):代谢工程优化氨基酸衍生物生产,实现绿色制造 [25][26] - 张凡(复旦):近红外荧光探针研发,提升活体成像穿透深度 [27][29] 行业展望 - 合成生物学有望解决传统医药难题,推动个性化治疗及天然药物复兴 [40] - DNA合成成本降低、CRISPR技术优化将加速药物发现与生产流程 [40] - 同期展会(2025年6月上海)预计吸引3500家企业及10万观众,覆盖23万平方米 [45][46]